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五苓散2

五苓散

請大家從該方的原文闡釋、組成配伍、量比用法、適應(yīng)病癥、臨床應(yīng)用、個人經(jīng)驗、各家論述等方面展開討論。

1,原文《傷寒論71條》

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四。(即豬苓散是。)

豬苓(去皮,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術(shù)(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去皮,半兩)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2,原文《傷寒論72條》

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五。(用前第三十四方。)

3,原文《傷寒論73條》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方三十六。

茯苓(二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一兩)生姜(切,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4,原文《傷寒論74條》

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三十七。(用前第三十四方。)

5,原文《傷寒論141條》

病在陽,應(yīng)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寒實結(jié)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用前第六方)白散亦可服。方七。(一云與三物小白散)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五苓散方:

豬苓(去黑皮,十八銖)白術(shù)(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去皮,半兩)

上五味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飲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貝母(三分)

上三味為散,內(nèi)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6,原文《傷寒論156條》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用前第七證方。)

7,原文《傷寒論244條》

太陽病,寸緩、關(guān)浮、尺弱,其人發(fā)熱汗出,復(fù)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zhuǎn)屬陽明也。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视嬎?,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收?,宜五苓散。方三十。

豬苓(去皮)白術(shù)茯苓(各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桂枝(去皮,半兩)

上五味,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8,原文《傷寒論386條》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方二。

五苓散方:

豬苓(去皮)白術(shù)茯苓(各十八銖)桂枝(去皮,半兩)澤瀉(一兩六銖)

上五味,為散,更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下有作湯加減法。)

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shù)(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shù)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shù)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shù);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術(shù),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腹?jié)M者,去術(shù),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

9,原文《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

假令瘦人, 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三十一)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術(shù)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10,原文《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fā)汗,五苓散主之。(四)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見上。](五)




[ 此貼被書劍一生在2008-11-25 19:33重新編輯 ]
我輩知努力??中醫(yī)當自強
Posted: 2008-11-18 19:35 | [樓 主]
許先生
開壇元老

級別: 總版主


精華: 76
發(fā)帖: 15606
威望: 74 點
金錢: 47 元
貢獻值: 6674 點
性別:男
年齡:58
在線時間:4367(小時)
注冊時間:2007-06-08
最后登錄:2010-04-04

 

劉渡舟應(yīng)用五苓散方經(jīng)驗----轉(zhuǎn)帖
  
  恩師著名經(jīng)方專家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劉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應(yīng)手。他強調(diào),熟悉和掌握仲景對五苓散證病機的分析和對水氣病的認識是應(yīng)用好五苓散的基礎(chǔ),在隨診的幾年中,劉老反復(fù)要求我們背誦和理解原文,觀老師用五苓散,大致分為以小便不利為主癥及兼癥兩種。
  一、小便不利為主要癥狀的病癥
  很多患者以小便不利為主要癥狀來就診,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證的首要癥狀,最初見于傷寒汗后損傷正氣,邪氣由太陽經(jīng)表傳至經(jīng)府,致膀胱氣化不利,癥見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劉老用五苓散關(guān)鍵是抓住膀胱氣化不利這一點最根本的病機,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氣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與原文中一樣的外感引起者可以應(yīng)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師也同樣應(yīng)用,實際上后一情況在臨床上更為多見,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陽氣會稍有不足而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這時僅是功能失調(diào),不會有畏寒、肢冷等陽虛癥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滲藥中用一味辛溫的桂枝助膀胱氣化,僅輕輕溫通而已,藥后氣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這時,一般醫(yī)家往往用腎氣丸治療,而老師卻用五苓散,以病機分析來看,用五苓散要更為適宜,腎氣丸顯然過于滋膩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為兼癥的病癥
  氣的運行直接影響水的運行,老師對仲景水氣病的學(xué)說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許多著作中都有論述,老師認為三焦為人之氣水通道,有出有入方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無出路,則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處為患,水濕之邪上冒清陽而為眩暈?zāi)棵擅婺[;水飲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飲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腫,這時讓水有出路諸癥方能解決。老師用五苓散治療上中下諸多癥候意在于此,老師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記述過這樣一個病例:一個男青年,患癲癇,雖屢用苯妥英那等抗癲癇藥物不能控制發(fā)作,自述發(fā)病前感覺有一股氣從下往上沖逆,至胃則嘔,至心胸則煩亂不堪,至頭則暈厥,人事不知,少頃蘇醒,觀其舌淡胖苔白,又詳問知其小便頻數(shù),排尿不暢尿量甚少,老師診為太陽膀胱蓄水,水氣上逆,蒙蔽清陽,老師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劑藥后病情大減,癲癇竟得以控制,《傷寒論》中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為水逆”,《金匱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條,此病例正是驗證,老師用五苓散通過利下竅而達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變的功能。
  在門診中,老師很注意詢問病人的小便,問起來十分仔細,如次數(shù)多不多,每次尿量多不多等。這一點十分重要。有的病人以眩暈來就診,雖然小便不利很長時間,但他或覺得習(xí)以為常,或覺得小便不利與眩暈關(guān)系不大,醫(yī)生不詳問,他不會自己講出來,老師曾針對一膝關(guān)節(jié)腫痛的患者對我們講述問診要詳盡透徹的道理,這位患者自述雙膝關(guān)節(jié)疼痛,詳問知既痛且腫,再詳問知有小便不利、口渴等氣化不利之證,老師選用五苓散,如果不詳問,是很難用到五苓散的,對于水氣病患者,舌象也很重要,應(yīng)見舌胖苔白水濕之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老師還用五苓散治療沒有小便不利癥狀的病癥,一個患者體胖咳嗽痰多,化痰利肺止咳,見效卻不能根治,痰總是綿綿不絕,老師以五苓散健脾通陽,滲利水濕,藥后尿量增而咳嗽痰多明顯減少,老師說胖人多濕,痰濕一家,用五苓散滲利水濕,濕去則痰不生,此乃正本清源之法。
祝大家都成為鐵桿中醫(yī)
Posted: 2009-06-25 22:15 | 1 樓
張先生
開壇元老

級別: 委員


精華: 11
發(fā)帖: 1205
威望: 20 點
金錢: 9078 元
貢獻值: 1010 點
性別:男
年齡:60
在線時間:134(小時)
注冊時間:2007-10-25
最后登錄:2010-04-04

 

        五苓散------蓄水

      俞長榮醫(yī)案:
      一程姓病人,證見高熱口渴,譫語不眠,小便短赤,脈浮洪大。連給大劑人參白虎湯三劑,不但證狀無減,口渴反而增劇。我素遵家訓(xùn)(家父酬胃:傷寒方治病效若樣鼓,但用之不當,禍亦不淺。凡傷寒用藥逾三劑而病不減者,就要退讓高明,萬勿固執(zhí)己見,貽誤病人。先祖有“傷寒不過三”遺訓(xùn)),因此向病家告辭,請其改延他醫(yī)??墒遣〖铱嗫嗤炝簦\懇之情,又使我難以推卻。正躊躇間,恰病者鄰居程某來訪,謂:他不知醫(yī)理,但聞鄉(xiāng)前輩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熱飲,后用桂附之類云云。我猛然大悟,急問病者,喜熱飲否?答道:喜熱飲,雖至手不可近,亦一飲而盡。再細察其舌,質(zhì)紅無苔而滑。因思:脈浮洪大,發(fā)熱,雖似白虎證,但口渴喜熱飲實非白虎湯所宜。此乃無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熱,舌紅而滑;虛火擾及神明,故譫語,火不歸位,膀胱氣化失職,故小便短赤。當按膀胱蓄水證治之。選用五苓散改湯劑,桂枝用肉桂以引火歸元(每劑用桂八分研末,分兩次沖服)。僅兩劑,熱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調(diào)理半月復(fù)元。(《傷寒論匯要分析》;1964:57—58)
    按語;辨證眼目為渴喜熱飲、舌滑,為太陽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與五苓散化氣行水,津布則口和熱退而病愈。
本帖最近評分記錄:
  • 貢獻值:+1(許先生)
  • Posted: 2009-06-25 22:22 | 2 樓
    醫(yī)路艱辛
    級別: 版主


    精華: 0
    發(fā)帖: 274
    威望: 2 點
    金錢: 830 元
    貢獻值: 546 點
    性別:男
    年齡:43
    在線時間:229(小時)
    注冊時間:2009-04-05
    最后登錄:2010-04-04

     

    很受益!謝謝
    醫(yī)路上有你,苦一點也愿意! 鐵桿中醫(yī)
    Posted: 2009-06-29 11:14 | 3 樓
    許先生
    開壇元老

    級別: 總版主


    精華: 76
    發(fā)帖: 15606
    威望: 74 點
    金錢: 47 元
    貢獻值: 6674 點
    性別:男
    年齡:58
    在線時間:4367(小時)
    注冊時間:2007-06-08
    最后登錄:2010-04-04

     

    陳瑞春應(yīng)用五苓散經(jīng)驗
    陳瑞春應(yīng)用五苓散經(jīng)驗


    1 多尿癥

    臨床上??梢姷叫夯蚶夏曛蛞忸l頻、多尿之患者。小兒多先天不足,膀胱氣化不利,水不化氣而表現(xiàn)為多尿;老年人則往往氣血陰陽俱虛,氣虛則膀胱氣化不利,出現(xiàn)尿意頻頻,甚至不能自控而遺尿。陳老認為此類病人若從腎虛論治,運用補腎澀尿之法,效果常不甚佳。因為老年人之尿多(尤其夜尿多)甚至遺尿不僅僅因為腎虛,而氣虛所致膀胱氣化功能失司則是其直接原因。因此,其治療應(yīng)溫腎化氣,稍佐固攝以納腎,老師常用五苓散方加桑螵蛸、益智仁等獲得滿意療效。

    如:王某某,女,73歲,2002年1月8日初診。該患者為乳腺癌術(shù)后,尋求中醫(yī)治療。在問診中得知其夜尿頻頻,每夜5~6次,以致影響睡眠,飲食如常,大便成形,日一次,一般情況良好,余無不適。遂給予五苓散加減:桂枝10g,茯苓15g,豬苓10g,澤瀉10g,白術(shù)10g,桑螵蛸10g,芡實20g,益智仁10g。5劑后,夜尿減為2~3次,又服5劑,夜尿減為1~2次,自覺睡眠大為好轉(zhuǎn),精神倍增。后改為益氣健脾,調(diào)理脾胃治療。

    2 遺尿癥

    遺尿癥之患者以青少年較為多見,往往僅有遺尿一癥,白日無所苦,看似常人,辨證比較困難。有人從腎虛論治,認為腎主水液,或用收澀之品,但往往效果不佳。陳老認為:年老體弱之人,說腎虛尚有道理,但年輕體壯之人,面色紅潤,體質(zhì)甚佳,講其腎虛于理不通,青少年之遺尿的病機為“氣不化水”,膀胱氣化功能減弱,而于夜間自遺。治療取五苓散加減,以助氣化,約膀胱,俾氣化行,陽氣通,中土健,則遺尿自止。

    如:羅某某,女,15歲,高安人,2001年12月13日初診。患者遺尿1個月余,家人每于夜間叫醒其排尿,仍時有遺尿,甚為所苦。問診得知其口不干,不怕冷,小腹不脹,納食睡眠如常。觀其發(fā)育良好,體形稍胖,智力正常,小便常規(guī)亦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而潤,脈緩而有力。遂與五苓散加減:桂枝10g,茯苓15g,豬苓10g,澤瀉10g,白術(shù)10g,石菖蒲10g,遠志6g。本方用五苓散加石菖蒲、遠志兩味,取其溫通心陽、寧心開竅之功。服5劑后患者遂告曰,近5日沒有遺尿,又服5劑后改為間日1劑,共服20劑,至今未再遺尿。

    3 小便不利

    《傷寒論》中五苓散方用以治療外感后失治、誤治而致小便不利、口渴者,但陳老在運用時認為:無論有無表證,凡符合“氣化不利”之病機者均可運用。老師用于治療老年性前列腺增生而致小便不利、點滴而下者,認為此種癃閉證,若只從活血化瘀施治,用諸如穿山甲、王不留行等類藥物,于本病并無稗益,因為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既是病理變化,也是生理的必然,豈能用活血攻破藥根治,這也是不符合臨床事實的,但從膀胱氣化不利,腎虛不能布化來認識小便淋瀝不通,是有道理的,因為老年腎衰,氣化功能失常,開合失司而小便不利。西醫(yī)手術(shù)是根本治療辦法,但用中藥也不失為有效之舉,因其有增生之實體,故常用五苓散加赤芍、牛膝等活血化瘀,以漸消增生之實體。

    如:張某某,男,75歲,以夜尿頻(7~8次/夜),點滴而下,前來就診。b超顯示:前列腺肥大伴有慢性炎癥。問診得知小腹有時脹痛,小便點滴,大便1~2天一次,質(zhì)軟,舌淡紅、有齒痕,苔白,脈微弦。給予五苓散加減:桂枝10g,茯苓10g,豬苓10g,澤瀉10g,白術(shù)10g,臺烏10g,香附10g,牛膝15g。3劑后,小腹脹痛明顯減輕,小便能自行排出,尿量增加。又服5劑,小便流暢。

    4 尿崩癥

    尿崩癥是西醫(yī)的病名,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腎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以多尿、煩渴、多飲與低比重尿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疾病。西醫(yī)多用激素或其他抗利尿藥物治療。由于這類病人除飲、多尿多外,并無他癥,陳老用五苓散治療,多能取得很好療效。

    如:寇某某,男,5歲,近兩年小便多,飲水多,喝飲與小便交替,飲一便一,夜間亦須喝飲,小溲多次,其他無異常,發(fā)育良好。經(jīng)各大醫(yī)院確診為尿崩癥,用過尿崩寧之類藥物,不能自控。其智力聰穎,舌脈正常,陳老用五苓散加芡實、桑螵蛸。當日服1劑,晚間即能安睡,既未喝水亦未小便,合家歡喜,謂藥神奇。共服藥30余劑,能完整聽一節(jié)課,上、下午喝2~3次水,每次約50~60ml,尿1~2次,清長。

    5 漏汗

    漏汗是指汗出多如水,淋漓不盡。有人報道曾用當歸六黃湯治愈,但有的病人并無陰虛內(nèi)熱之象,治療效果則不佳。陳老根據(jù)辨證論治的原則運用五苓散加減,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

    如:褚某某,女,60歲,自51歲絕經(jīng)后汗出增多,按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更年期綜合征治療多年,未能根治。1999年國慶節(jié)前后加重,每天換10多次衣服,自覺惡寒、肢冷,背惡寒尤甚,須穿羽絨衣,蓋大棉被,面色(白光)白,四肢清冷而腫脹,大便稀軟,小便量減少,口淡,舌胖有齒痕,夜臥難安,脈緩而弱。擬方五苓散加味:白術(shù)10g,茯苓20g,豬苓10g,澤瀉10g,桂枝10g,生黃芪15g,防風(fēng)10g。水煎溫服,日1劑。小便明顯增多,一夜尿5次,汗隨尿止,次日感覺全身舒適,肌膚清爽,5劑后,汗出基本停止,全身腫脹感明顯減輕,面色較紅潤,大便成形,守方共服25劑,汗出身暖,精神倍增,臨床痊愈。多年痼疾得以治愈。
    祝大家都成為鐵桿中醫(yī)
    Posted: 2010-04-02 21:00 | 4 樓
    許先生
    開壇元老

    級別: 總版主


    精華: 76
    發(fā)帖: 15606
    威望: 74 點
    金錢: 47 元
    貢獻值: 6674 點
    性別:男
    年齡:58
    在線時間:4367(小時)
    注冊時間:2007-06-08
    最后登錄:2010-04-04

     

    五苓散驗案集(2008-09-26 18:56:35)轉(zhuǎn)載標簽:健康 

    一、蓄水


    俞長榮醫(yī)案:一程姓病人,證見高熱口渴,譫語不眠,小便短赤,脈浮洪大。連給大劑人參白虎湯三劑,不但證狀元減,口渴反而增劇。我素遵家訓(xùn)(家父酬胃:傷寒方治病效若樣鼓,但用之不當,禍亦不淺。凡傷寒用藥逾三劑而病不減者,就要退讓高明,萬勿固執(zhí)己見,貽誤病人。先祖有“傷寒不過三”遺訓(xùn)),因此向病家告辭,請其改延他醫(yī)??墒遣〖铱嗫嗤炝?,誠懇之情,又使我難以推卻。正躊躇間,恰病者鄰居程某來訪,謂:他不知醫(yī)理,但聞鄉(xiāng)前輩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熱飲,后用桂附之類云云。我猛然大悟,急問病者,喜熱飲否?答道:喜熱飲,雖至手不可近,亦一飲而盡。再細察其舌,質(zhì)紅無苔而滑。因思:脈浮洪大,發(fā)熱,雖似白虎證,但口渴喜熱飲實非白虎湯所宜。此乃無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熱,舌紅而滑;虛火擾及神明,故譫語,火不歸位,膀胱氣化失職,故小便短赤。當按膀胱蓄水證治之。選用五苓散改湯劑,桂枝用肉桂以引火歸元(每劑用桂八分研末,分兩次沖服)。僅兩劑,熱退口和,小便清利。后調(diào)理半月復(fù)元。 (《傷寒論匯要分析b1964:57—58)


    按語;辨證眼目為渴喜熱飲、舌滑,為太陽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與五苓散化氣行水,津布則口和熱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應(yīng)宿醫(yī)案;一仆人,19歲?;紓l(fā)熱,飲食下咽,少頃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投五苓散而愈。(《名醫(yī)類案1957;124)


    按語:本案乃蓄水之重證。水蓄于下,膀胱氣化功能失職,水飲內(nèi)停,氣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飲水。然而內(nèi)停之水飲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飲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則吐,而吐后仍然渴飲。于是飲水而渴不解,嘔吐而水飲不除,大論謂之“水逆”,乃蓄水之嚴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癥)

    李克紹醫(yī)案:王某,男,7歲,1975年7月13日就診。患兒多飲多尿,在當?shù)蒯t(yī)院檢查尿比重為1、007,診斷為“尿崩癥”,治療無效。診見神色、脈象無異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層薄薄不勻的漿糊似的。因思此證可能是水飲內(nèi)結(jié),阻礙津液的輸布,所以才渴欲飲水,飲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飲所致,屬于誘導(dǎo)性,能使不褐少飲,尿量自會減少。因與五苓散方:


    白術(shù)12克,茯苓9克,澤瀉6克,桂枝6克,豬苓s克,水煎(《傷寒解惑論》1978:126)

    按語:舌苔白滑是辨識水氣內(nèi)停的一個主要特征。水氣內(nèi)停,滓液不布,則見口渴,飲多則溲亦多。臨床要審時度勢,緊抓主證,不可坐等小便不利、發(fā)熱之證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療。當然,如果消渴見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則為陰律虧虛,本方又當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劉渡舟醫(yī)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診。病失音四個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語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訴病情。曾服用大量滋陰清熱之品及西藥,均末獲效。患者音啞無聲.咽喉憋塞,口渴欲飲,頭目眩暈。間其大便尚調(diào),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黃。切其脈沉,視其舌則淡嫩,苔水而滑。治須溫陽下氣,上利咽喉,伐水消陰,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為最宜。


    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16克,白術(shù)10克,桂枝10克。


    服藥5劑,咽喉憋悶大減,多年小便不解癥狀亦除。惟有鼻塞為甚,嗅覺不敏,于上方加麻黃o.5克,續(xù)服3劑,病愈。從此未見復(fù)發(fā)。(北京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B9;<3>:20)
     
    按語:此水氣不化,津液不行,陽氣不能溫照,陰氣上蔽咽喉之證。夫津液者,可滋潤官竅,今水蓄而不化津,則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飲、小便不利迭現(xiàn)。水為陰邪,頭為諸陽之會,陰水上凌,則頭目眩暈。舌脈之象,亦皆為陰凝不化之證。前醫(yī)不識,見有咽干口渴,以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陰伐陽,使水凝不去。須用五苔散溫陽化氣,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國鈞醫(yī)案:范某某,男,46歲?;歼滥?天,伴口吐清水,腹脹滿,小便不利曾在當?shù)胤兴幎∠闶恋偕?shù)劑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來我院中醫(yī)門診求治。證見面白,精神疲倦乏力,頭暈,不喜言語,呃聲沉緩有力,時時欲吐,腹部脹大,煩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脈浮弦,證屆水飲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氣機逆亂。仿《傷寒論》:“傷寒,呃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劑,諸癥悉除。(湖南中醫(yī)雜志1989;(4);15)

    按語:中焦本寒,又加水飲停滯,胃氣失和,致發(fā)呃逆。故用五苓散溫化水飲,加良姜以溫胃散寒,寒飲一去,胃氣和降,呃逆自止。
    六、癲癇

    劉景棋醫(yī)案:陳某某,男,45歲,1979年7月20日初診?;及d癇已三年,為受驚后而起,最初每月數(shù)發(fā),近半年來每天發(fā)作,發(fā)則不省人事,驚叫抽搐,項背強直,口吐涎沫,每次發(fā)作約持續(xù)八至十二分鐘,屢用西藥,未能控制。口渴自汗。苔薄白,脈浮滑。辨證:氣化不行,水飲上沖。治則:化氣行水,怯風(fēng)止痙。處方:



    茯苓18克,豬苓18克,桂枝18克,白術(shù)18克,澤瀉30克,鉆地風(fēng)30克,千年健30 克,鉤藤30克,防風(fēng)21克。

    服6劑已控制發(fā)作。服24劑,臨床治愈。療后3年無復(fù)發(fā)。(《經(jīng)方驗肥987:101—102)
     
    按語;五苓散治病痛,國內(nèi)外均有報道,本方對水飲型癲癇,療效甚佳。

    七、解顱(腦積水)

    楊君醫(yī)案:李某某,男,9個月?;純撼錾笾恋?個月前一切正常,第7個月后,發(fā)現(xiàn)有手不靈活,有腿活動能力較差,之后患兒頭部明顯迅速增大,到8個月時雙眼已呈“落日”狀,頭部青筋顯露,顏面紫紅,頭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動,身體極度消瘦。頭圍56厘米,前后囪門擴大而飽滿,凸出于顱骨。先后經(jīng)數(shù)個醫(yī)院診斷為腦積水。

    處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豬苓、澤瀉、牛膝、車前子各10克,白術(shù)5克,桂枝2克。水煎頓服。
     
    服藥后尿量明顯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狀,至服完第6劑藥后,囪門明顯凹陷,面色漸轉(zhuǎn)紅潤。前后共服藥27劑,息兒四肢漸能活動,頸部亦有力,能抬頭活動,囪門未再凸起而痊愈。服藥期未出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yīng)。7年半后追訪,患兒已9歲,精神飽滿,智力良好,沒思過其它疾病,頭圍仍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發(fā)育欠佳,活動力較差。身高、體重均與同年齡健康兒童無異。(新醫(yī)藥學(xué)雜志1978)
     
    按語:腦積水癥類似中醫(yī)“解顱”。有虛實之別屬實者,每由水液內(nèi)蓄、上泛顱腦而發(fā);屬虛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囪門開大所致。由于五苓散具有滲濕利尿作用,既可以減少腦脊液的產(chǎn)生,又增加了腦脊液的吸收,從而降低了顱內(nèi)壓,對腦積水屬實者有效。此例腦積水兼見目腫、消瘦、四肢不能活動,顯系脾腎功能失調(diào),水液內(nèi)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劑即獲痊愈。

    八、頭痛

    嚴仲慶醫(yī)案:顧某某,女,24歲,1983年1月23日入院。發(fā)作性頭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暫意識障礙反復(fù)發(fā)作近三年。曾4次住院治療,發(fā)作期間漸趨縮短,多次腦電圖、腦血流圖及顱片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劇烈頭痛,兩側(cè)太陽穴及前額尤甚,經(jīng)治療無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擬診為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癲癇待排。診見頭痛欲裂,入夜益劇,甚則四肢捶床,抱頭痛哭,口干,渴飲,舌紅、苔微黃而少,脈細數(shù)。予清熱平肝,祛風(fēng)滌痰之劑不應(yīng)。細詢之,知其雖口干渴飲,但小便卻不多。故撇開頭痛一癥,但從口干渴飲,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

    豬苓、茯苓、澤瀉、白術(shù)、桂枝各l0克。


    是夜頭痛即未發(fā)作。7劑后痛止出院.囑續(xù)服一個月年余,末見復(fù)發(fā)。(新中醫(yī)1989;(5>;47)
      按語:水蓄膀胱,經(jīng)脈不利,不通則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經(jīng)脈之水氣,則經(jīng)通竅暢而愈,足見經(jīng)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鳴

    吳克純醫(yī)案:徐某某,男,32歲,l982年9月8日診。思者耳鳴3月余,曾服小柴胡湯、龍膽瀉肝湯、黃連溫膽湯、耳聾左慈丸、補中益氣湯等60余劑皆乏效。到診:兩耳內(nèi)有蟬鳴之聲,時或如風(fēng)入耳,聽音不清。查體質(zhì)壯實,飲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數(shù)次,色淡不黃,舌質(zhì)淡紅、苔白,脈浮,兩耳內(nèi)未發(fā)現(xiàn)異常變化。此清竅不暢而致耳嗚。以上病治下,上竅不暢,瀉下竅,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試投五苓散加味;

    澤瀉30克,茯苓、白術(shù)各15克,豬苓12克,桂枝、石菖蒲各9克。

    服一劑后,小便次數(shù)增多,耳鳴漸減,連服5劑,耳鳴消失。(新中醫(yī)19895<5):47)
      按語:腎開竅于耳,主二陰。腎不化氣,水泛清竅,亦可致耳嗚、耳聾。采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之法,利小便,泄下竅,下竅通而上竅暢,耳鳴隨之而愈。
    十、眩暈

    董圣群醫(yī)案:張某某,女,37歲。反復(fù)發(fā)作性眩暈、惡心、嘔吐四年,再發(fā)作加劇4天。經(jīng)五官科檢查,診斷為內(nèi)耳眩暈病。舌質(zhì)淡苔白,脈濡。

    處方:澤瀉20克,豬苓12克,茯苓12克,白術(shù)lo克,桂枝10克,
    每日一劑,煎湯200毫升,分三次服。服藥三天后眩暈、耳嗚、惡心、嘔吐明顯減輕,服藥一周后癥狀完全消失。
     
    按語:以方測證,還應(yīng)省口渴,小便不利等癥,方為用五苓散的對之機。
    十一、能近怯遠證(假性近視)

    錢光明醫(yī)案:楊某,男,14歲,1985年6月10日初診。患兒近來視力下降,1985年5月在校普察視力,雙眼均為o.1,經(jīng)本院眼科檢查角膜透明,無水腫和云翳;晶體透明,眼底視盤清,A :F=2/3,黃斑部光反射存在。排除眼科其他疾患,診斷為假性近視。后經(jīng)同學(xué)介紹求治,余想五苓散為通陽化氣利水之劑,似可緩解睫狀肌水腫痙攣狀態(tài),詢知渴欲飲水,查舌淡苔白厚,脈和緩,子五苓散:

    澤瀉20克,豬苓、云苓、焦白術(shù)各10克,桂枝8克(治療中停用其他一切中西藥),水煎服。
     
    5劑后自覺視力好轉(zhuǎn),上課可不戴眼鏡,上方再予10劑。一月后復(fù)查視力:左眼為o.5,右眼為o.6,繼服上方5劑,以資鞏固。
     
    按語:假性近視屬中醫(yī)“能近怯遠證”,古人認為是陽微陰盛,以致陽被陰浸,光華發(fā)越于近,多用定志九或補腎藥治療。西醫(yī)學(xué)認為假性近視為在校青少年的眼科多發(fā)病,多因不正確的看書引起睫狀肌水腫痙攣,而失其調(diào)節(jié)的一種功能性變化,五苓散為通陽化氣利水之劑,據(jù)報道有緩解睫狀肌水腫痙攣的作用,故守本方而取效。

    十二、低熱

    孫會文醫(yī)案:劉某某,男,53歲。低效月余,體溫37.5—38℃,病者倦怠無力,脘腹痞悶,口談乏味,大便稀溏,化驗大便常有不消化食物。脈沉弦,苔白膩。辨為濕困脾胃,方處五苓散治之。病者服藥10劑,諸癥均見好轉(zhuǎn),體溫恢復(fù)正常,繼用人參健脾丸善后。
    (湖北中醫(yī)雜志1982;(4);36)


    按語:本案低熱,脈證合參,當為濕困脾胃,遵“內(nèi)經(jīng):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原則,除濕乃是當務(wù)之急。五苓散健脾滲利水濕,濕去脾胃功復(fù)則低熱得除。蓋發(fā)熱一證,成因繁多,貴在審因論治,切忌妄投苦寒,否則,冰胃敗脾,不一而足。
    十三、背寒冷

    孫會文醫(yī)案:孫某某,男,55歲。近一年來,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發(fā)冷處,即使穿棉背心也覺寒風(fēng)襲入。某醫(yī)投于當歸生姜羊肉湯乏效,延余診治。脈弦滑,苔白濕潤,辨證為“飲留心下”,選方五苓散治療。患者服藥15劑,背冷得良,隨訪一年安好。(湖北中醫(yī)雜志1982;(4):36)

    按語:心之腑在背,飲留心而不去,阻礙陽氣布散,致使背部寒冷。“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匱》一語點明此案之病因。而飲為陰邪,遇寒則聚,得溫始行。五苓散有溫陽化飲之力,使心下留飲去而背冷除。
    十四、脾虛外感(胃腸型感冒)

    錢光明醫(yī)案:王某,女,1歲3個月,1987年3月24日診?;純簝商彀l(fā)冷發(fā)熱,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瀉下水樣便4次,今晨瀉下4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紋談,體溫36.4℃,證局外感風(fēng)寒,水濕內(nèi)停,氣化失常,治當健脾祛濕,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

    澤瀉6克,豬苓、茯苓、白術(shù)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
    1劑后腹瀉止,鼻塞失,舌苔轉(zhuǎn)薄。2劑而諸癥皆除,病愈未發(fā)。(國醫(yī)論壇1988;<2>:28)
     
    按語: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兼脾虛濕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風(fēng)寒,內(nèi)利水濕而愈。
    十五、汗出

    王殿威醫(yī)案:王某某,男,25歲,1980年6月初診。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開始出汗,經(jīng)過抗結(jié)核治療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卻有增無減。白天動則汗出,夜晚寐則汗出,以后漸次增多,甚則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極易感冒,飲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藥達數(shù)十劑,有從陽虛治療,用益氣溫陽,固表斂汗,服藥后反增煩熱;有從陰虛治療,滋陰降火,固陰止汗測汗出愈甚。余診其舌苔白膩,脈緩無力,辨證屆濕阻中州,脾陽不振,中陽不得外達。治宜溫陽化氣,健脾除濕。方用:

    白術(shù)10克,澤瀉10克,豬苓6克,云苓6克,桂枝5克。2劑。
    汗出十愈八九,再服2劑,三年之頑疾競獲痊愈。隨訪一年末見復(fù)發(fā)。(中醫(yī)藥學(xué)報1986;(5>,43)
     
    按語: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主一身之表,為人身之藩籬,攝衛(wèi)徹邪。今水濕內(nèi)盛,蓄于膀胱,氣化不振,則在表之衛(wèi)氣虛弱,失于固攝而見汗出。當此之時,務(wù)利膀胱水濕,復(fù)其氣化,以振奮衛(wèi)氣,則不補氣而肌表固,不止汗而汗自止矣。此經(jīng)病治腑之法也。
    十六、血崩(功能性子宮出血)

    張祥福醫(yī)案,楊某某,女,35歲,1978年5月12日診。思者素體肥胖,月經(jīng)過多,先后無定期,經(jīng)期7天,淋漓不絕,今日中午突然小腹劇痛,經(jīng)血暴崩如注,經(jīng)某醫(yī)院診治用止血藥、輸液等急救處理無效,轉(zhuǎn)請余診治。證見面色蒼白,四肢冰冷,頭汗如珠,口吐濁沫,小腹劇痛,喜按,舌質(zhì)淡胖嫩,邊有淤點,苔白微膩,脈澀。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6.5克,白細胞5200/立方毫米,中性65%,淋巴細胞30%,單核細胞2%*診斷:暴崩(功能性子宮出血),證屬痰濕中阻胞官。治以益氣止血,通陽利濕。

    方擬五苓散加曬參10克、阿膠10克(烊化兌服)、三七10克(研末沖服)服2劑,5月14日復(fù)診;精神大振,四劑轉(zhuǎn)溫,血崩緩?fù)?,原方續(xù)服5劑,漏血盡止而愈(湖南中醫(yī)雜志1989;46>:19)

    按語:患者素體肥胖,頭暈胸悶,口吐濁沫,舌胖苔膩,乃痰濕內(nèi)停之象。痰濕內(nèi)阻胞宮,沖任不固,而為血崩,治以五苓散通陽利濕,并加曬參、阿膠、三七以益氣養(yǎng)血止血,標本兼治,故獲良效。
    十七、痄腮

    姜曉醫(yī)案:袁某,男,11歲,1986年3月11日診?;純喝涨笆几形猴L(fēng)寒,納差,繼而發(fā)燒,體溫38、5℃,兩腮腫痛,惡心欲吐,不思飲食。曾服普濟消毒飲,病反加劇,昨夜體溫升至39.2℃,頭痛嘔吐,胸中煩悶??淘\:面色蒼白,兩腮腫痛,嘔吐頻作,吐出物盡為水液,吐后渴飲,水入復(fù)吐,且伴睪丸水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滑數(shù)。診斷;療腮、水逆證。病機:瘟毒上結(jié),水飲內(nèi)停。治法:通陽化氣,行水解肌。方藥;五苓散。

    桂枝6克,茯苓、豬苓、澤瀉、白術(shù)各l0克。搗末,分作三次,水送吞服。




    1劑后不再嘔吐,脘腹覺暢,能進飲食,頭痛減輕,體溫38.2℃。繼用原方作湯劑,并加山豆根10克,魚腥草20克以解毒散結(jié)。2劑后,諸癥消失,腮腫亦平,惟精神稍差,飲食欠佳,隨用參苓白術(shù)散調(diào)理善后。(四川中醫(yī)1988;(4>;27)

    按語:痄腮治以清熱解毒法多,而本案上有渴而欲飲,水入即吐;下有小便不利,睪丸水腫。顯系五苓散證,乃脾胃陽虛,水飲內(nèi)停所致。故治不宜再用常法,而徑用五苓散收功。

    五苓散的臨床運用相當廣泛,本方略加變通,或與其他方劑合用,可以用來治療多種水邪蘊郁的病證。本方加茵陳,名為“茵陳五苓散”,治療濕邪而小便不利的黃疸證;本方加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名為“桂苓甘露飲”,治療濕邪郁而化熱的小便不利,煩熱而口渴。本方去桂枝加人參、肉桂,名為“春澤煎:,治療年高體弱,正氣不足,中氣虛衰,腎功能不全而小便不利者;本方加蒼術(shù)、附子,名為“蒼附五苓散”,治療素體陽虛,寒濕內(nèi)生,證見腰眼發(fā)涼,兩足冷,腰腿酸重,小便不利等癥;本方合平胃散,名為“胃苓湯”,治療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久而濕濁內(nèi)停,而使胃脘脹滿,小便不利;本方加川核、木通、小茵香,是陳修園治療疝氣的經(jīng)驗方,臨床證明,凡疝氣而見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用之甚佳。(《經(jīng)方臨證指南》1993:41—42)
    傅元謀教授運用五苓散

          傅老認為,雖然五苓散的病機關(guān)鍵是"氣化不利,津液不布”若屬膀胱氣化不利,水液不布,蓄于下焦者,五苓散中應(yīng)重用豬苓與澤瀉,輕用桂枝、茯苓,白術(shù)用量居中。
    若屬津液不足,兼有輸布障礙者,則應(yīng)重用白術(shù)、茯苓,輕用澤瀉、豬苓,桂枝用量居中。脾胃乃氣血、水谷津液化生之所,脾胃健,則津液化生有源。白術(shù)健脾氣以化水,使中焦能在大汗后津虧氣耗的狀況下?lián)?#8220;受氣取汁,變化為赤,是為血”
          若屬于津液內(nèi)停,脾不轉(zhuǎn)輸者,則宣重用桂枝、茯苓,輕用澤瀉、豬苓,白術(shù)用量居中。此時病位在中焦脾胃
          本方是一首調(diào)節(jié)津液代謝的方子,郭子光也認為:“凡是津液運行失調(diào)引起的疾病,不管其疾病在什么部位,均可用五苓散加減取效。本方實際上是調(diào)節(jié)人體津液循行的方劑。

    陳潮祖先生的用五苓散治療便秘的醫(yī)案
    1982年應(yīng)邀到省干療院診病,每周兩次.某,女,50歲.自述大便困難,5-7日始一行,服藥無效已有年矣!訊其四肢無力,別無所苦;面色淡黃,舌淡脈緩.遂囑助手小許書五苓散一帖付之、亦未說明何以要用此方。第二周復(fù)去應(yīng)診,病人自述服此方后竟一日大便兩次,一周來已一日一行。余問小許是否知道使用此方之理?問答不知。余謂;便秘一證,無非三種基本病理,一是陰津枯竭,二是水津不布,三是傳導(dǎo)無力。今病人面色淡黃,舌淡脈緩,身軟無力,顯系腎的氣化不及以致水精不能四布,五經(jīng)不能并行,雖有濕滯體征象,腸道卻見燥澀,與水腫而兼便秘同理。用此方化氣行水,令其水精四布,內(nèi)滲腸道,大便自然正常。醫(yī)者但知五苓散治氣化失常的泄瀉,不知治氣化不行的便秘,是對《內(nèi)經(jīng)》“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之理猶未透徹理解,亦對治病求本之旨尚未徹底明瞭。
    五苓散新解——試論仲景治脫水

    洪鈞按:本文最早大約1994(5?)年發(fā)表于《中醫(yī)教育》,后收入舊著《傷寒論新解》,尚未聽到過批評意見,故此次上網(wǎng)就是想聽取不同意見。
    需說明的是,拙見一反舊說而能在中醫(yī)教育核心雜志上發(fā)表,說明學(xué)界不是完全聽不得全新的見解。

    五苓散證多不危重,似不必多費辭討論。然粗看仲經(jīng)治法頗矛盾,后人誤會其意,以致解此方此證者沿誤近千年,故不得已勉為新解。

    一  五苓散主證
    今經(jīng)文五苓散證共八條(第71—74、141、156、244、386條),其中七條有渴或煩渴,第141條不渴而欲飲水。簡而言之,無不見渴。倘僅就此一證立論,則五苓散便為治渴。然而,仲景雖未明訓(xùn)五苓散功用,但小柴胡等加減法,見小便不利例加茯苓。又五苓散原名豬苓散,而豬苓湯之功用明訓(xùn)利小便。如此愈渴愈利小便,豈非南轅北轍!前人不得甚解,巧言五苓散可化膀胱之水氣上承以止渴,五苓散證因水液內(nèi)停。此說實一觸即潰,見下文。本文先立后破,故先全面看五苓散主證。
    分析上述八條經(jīng)文可知,五苓散主證為:
    1.表未解:8條中有6條可肯定表未解。其余兩條,第73條亦疑有表證。唯第156條基本無表證。
    2.有里熱證:渴如上述,煩見4條,發(fā)熱或發(fā)熱汗出者計5條,但熱不劇。
    無大寒、大熱、大實、大虛之脈象。
    3.小便不利;明言者僅71、156兩條,實則不止此數(shù)。
    4.曾經(jīng)汗下或大吐利,或失治??傊莻跗?。
    綜合以上各證 ,可知五苓散所主多為太陽陽明并病之輕證。此證邪不盛而正稍奪。其渴及小便不利 是因汗下或失治而傷津。
    如此說來,該證仍不宜利尿,用五苓散是何意?此需再分析經(jīng)文及五苓散用量用法。
    祝大家都成為鐵桿中醫(yī)
    Posted: 2010-04-02 21:01 | 5 樓
    許先生
    開壇元老

    級別: 總版主


    精華: 76
    發(fā)帖: 15606
    威望: 74 點
    金錢: 47 元
    貢獻值: 6674 點
    性別:男
    年齡:58
    在線時間:4367(小時)
    注冊時間:2007-06-08
    最后登錄:2010-04-04

     

    二  五苓散功用新解
    五苓散正并非均須用藥。如71條,發(fā)汗后,煩躁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使胃氣和便愈。244條又重復(fù)此意。總之,若表已解,病已純屬陽明,無熱而渴,只需適當飲水即愈。此時,水乃和胃氣最和平之“藥物”。
    需服藥之五苓散證,除156條外,均兼有表里證。所以,五苓散實為一種解表和里的權(quán)變法。其目的為使患者多飲水且得水而解。此時患者之表不解(脈浮、身疼)因失津不得汗,里不解(煩、渴)因失津不得潤。試觀副五苓散后,需多飲暖水,使之汗出,便知方義。
    或曰:此仍不足解釋五苓散 之利尿多津。
    請試看五苓散組方及用量。
    此方由豬苓、澤瀉、白術(shù)、茯苓、桂枝五味藥組成,全方僅四兩。每次僅服一方寸匕,折合今公制約6—9克,而且是散劑,其利尿作用極微,但有助于飲水后之輸布。
    即便如此,五苓散亦不宜用于純陽明病之燥渴。試看豬苓湯,仲景有明訓(xùn):“陽明病,汗出多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fù)利其小便故也。”(224條)豬苓湯為湯劑,組方與五苓散稍異,用量亦稍大,故利尿作用強。
    何以知五苓散有助于飲水后之吸收與輸布?此仍待試驗證實,但必不可以治蓄水解五苓散。
    三  五苓散證治舊說之誤
    舊說五苓散證為停飲、為蓄水、為水氣不化、為水蓄下焦。今教材仍主此說。試問:此證之水何從來而能蓄?莫非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水仍蓄于太陽(膀胱)?莫非霍亂吐利后,水停于胃或下焦?莫非下之后復(fù)攻痞,渴而口燥,而太陽、陽明有停飲?況且既為蓄水,當見其形,或身腫,或少腹?jié)M,或心下有水氣。何以經(jīng)文中無一字言及?即使水蓄于下焦(太陽之表及陽明之胃完全不可能),用五苓散利之,小便一利,蓄水即盡,何以止胃中干、口中燥渴?即使五苓散可化膀胱之水氣上承,此時化已蓄之水尤恐不及,服散后豈可多飲暖水?總之,舊說完全不可通。不通之由,乃注家只知藥物可以去病邪,不知水谷可以補津血;只知病由邪實起,不知病由正奪生。
    四  關(guān)于水逆及霍亂而渴
    學(xué)者或問:無蓄水何以有水逆?答曰:若水逆之意僅為飲水即吐,無礙飲食,則水逆不必為?。ɑ?qū)偻萄收系K,亦非傷寒),亦不必服五苓散。此類患者不能飲水,更不能進食,是五苓散證中最劇者。何以如此?脫水失津嚴重故也。請讀者參看西醫(yī)水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病理。此證服五苓散不效,當別求他法,否則不治。切莫以為有下焦蓄水可恃也。
    霍亂渴而能飲水,便可不藥而愈。用五苓散有助于水吸收,則尤佳。且五苓散實可補充部分電解質(zhì),又兼有補中作用,此系自中西醫(yī)結(jié)合角度看。故即非霍亂,用五苓散后,最好加入食鹽和糖,此即口服補液法。
    五  利尿止渴和五苓散雙向調(diào)節(jié)
    西醫(yī)治尿崩,用利尿藥雙氫克尿塞。尿不多者,用之能利尿;尿過多者,用之反而縮尿(其中原理請參看西醫(yī)書)。或援此例解釋五苓散止渴(尿崩癥均渴),非所宜也,因五苓散證必見尿少。
    或謂五苓散可雙向調(diào)節(jié)人體水液分布,說五苓散證并無脫水,甚且水多。其渴系水聚于細胞內(nèi)之故。更有以實驗“證實”此說者,尤巧言令色也,混淆青紫也。欲糾此謬,不必再作動物實驗,應(yīng)以其道還治其身,待其渴,不令飲水,只服五苓散,一試便知。
    劉渡舟案

    魏XX,男,60歲。

    患頭暈?zāi)垦?,兼有耳鳴,鼻亦發(fā)塞,嗅覺不佳。病有數(shù)載,屢治不效,頗以為苦。切其脈弦,視其舌則胖大無倫,苔則水滑而白。辨證:此證心下有飲,上冒清陽,是以頭冒目眩,其耳鳴、鼻塞,則為濁陰踞上,清竅不利之所致。治法:滲利水飲之邪。方藥;

    澤瀉24克,白術(shù)10克.

    此方服1劑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劑,則頭暈、目眩、耳鳴、鼻塞等證愈其大半,轉(zhuǎn)方用五苓散溫陽利水而收全功。
    劉渡舟案

    謝某,男,12歲,1965年9月21日初診。家長訴患兒平素喜食生冷,近1個月來無明顯誘因汗出不止,白天尤甚,汗出黏膩,大便量少不暢。刻下表情呆滯,懶言乏力,胸悶納少,頭重如裹,面色萎黃,舌苔薄黃微膩,脈弦滑。查驗所服中藥,皆固表斂汗、健脾益氣之品,劉師沉思片刻,囑用五苓散加味:桂枝5g,澤瀉12g,豬苓12g,云苓10g薏苡仁15g,滑石15g,黃芩8g,木香6g。服3劑汗出明顯減少,效不更方,連服7劑諸癥消失,告愈。
      按:患兒喜食生冷,暗傷脾陽,久則脾失健運,濕濁內(nèi)困,郁而化熱,蒸津外泄而汗出。劉師以汗尿同源為切入點,用五苓散化氣行水,使水濕下行分流,其間已寓清熱之意;疏而導(dǎo)之,氣機得以調(diào)整,津液能更新分配,故能藥到汗止。
    劉渡舟應(yīng)用五苓散方經(jīng)驗
    恩師著名經(jīng)方專家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劉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應(yīng)手。他強調(diào),熟悉和掌握仲景對五苓散證病機的分析和對水氣病的認識是應(yīng)用好五苓散的基礎(chǔ),在隨診的幾年中,劉老反復(fù)要求我們背誦和理解原文,觀老師用五苓散,大致分為以小便不利為主癥及兼癥兩種。

        一、小便不利為主要癥狀的病癥

        很多患者以小便不利為主要癥狀來就診,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證的首要癥狀,最初見于傷寒汗后損傷正氣,邪氣由太陽經(jīng)表傳至經(jīng)府,致膀胱氣化不利,癥見小便不利,微熱消渴,劉老用五苓散關(guān)鍵是抓住膀胱氣化不利這一點最根本的病機,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氣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與原文中一樣的外感引起者可以應(yīng)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師也同樣應(yīng)用,實際上后一情況在臨床上更為多見,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陽氣會稍有不足而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這時僅是功能失調(diào),不會有畏寒、肢冷等陽虛癥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滲藥中用一味辛溫的桂枝助膀胱氣化,僅輕輕溫通而已,藥后氣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這時,一般醫(yī)家往往用腎氣丸治療,而老師卻用五苓散,以病機分析來看,用五苓散要更為適宜,腎氣丸顯然過于滋膩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為兼癥的病癥

        氣的運行直接影響水的運行,老師對仲景水氣病的學(xué)說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許多著作中都有論述,老師認為三焦為人之氣水通道,有出有入方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無出路,則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處為患,水濕之邪上冒清陽而為眩暈?zāi)棵擅婺[;水飲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飲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腫,這時讓水有出路諸癥方能解決。老師用五苓散治療上中下諸多癥候意在于此,老師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記述過這樣一個病例:一個男青年,患癲癇,雖屢用苯妥英那等抗癲癇藥物不能控制發(fā)作,自述發(fā)病前感覺有一股氣從下往上沖逆,至胃則嘔,至心胸則煩亂不堪,至頭則暈厥,人事不知,少頃蘇醒,觀其舌淡胖苔白,又詳問知其小便頻數(shù),排尿不暢尿量甚少,老師診為太陽膀胱蓄水,水氣上逆,蒙蔽清陽,老師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劑藥后病情大減,癲癇竟得以控制,《傷寒論》中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為水逆”,《金匱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條,此病例正是驗證,老師用五苓散通過利下竅而達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變的功能。

        在門診中,老師很注意詢問病人的小便,問起來十分仔細,如次數(shù)多不多,每次尿量多不多等。這一點十分重要。有的病人以眩暈來就診,雖然小便不利很長時間,但他或覺得習(xí)以為常,或覺得小便不利與眩暈關(guān)系不大,醫(yī)生不詳問,他不會自己講出來,老師曾針對一膝關(guān)節(jié)腫痛的患者對我們講述問診要詳盡透徹的道理,這位患者自述雙膝關(guān)節(jié)疼痛,詳問知既痛且腫,再詳問知有小便不利、口渴等氣化不利之證,老師選用五苓散,如果不詳問,是很難用到五苓散的,對于水氣病患者,舌象也很重要,應(yīng)見舌胖苔白水濕之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老師還用五苓散治療沒有小便不利癥狀的病癥,一個患者體胖咳嗽痰多,化痰利肺止咳,見效卻不能根治,痰總是綿綿不絕,老師以五苓散健脾通陽,滲利水濕,藥后尿量增而咳嗽痰多明顯減少,老師說胖人多濕,痰濕一家,用五苓散滲利水濕,濕去則痰不生,此乃正本清源之法。
    趙明銳《經(jīng)方發(fā)揮》

          五苓散是仲景用以治療由于氣化失常所致的蓄水諸證,以豬苓、澤瀉、白術(shù)、茯苓、桂枝五味藥組成。方中豬苓,據(jù)《本草匯言》載:“滲濕氣,利水道,分解陰陽之藥也。”又說:“甘淡能滲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開腠理,分理表陽里陰之氣而利小便。”澤瀉雖然也是淡滲利水之品,但與豬苓有別。如《本草匯言》說:“澤瀉有固腎治水之功,然與豬苓又有不同者,蓋豬苓利水,能分泄表間之郁,澤瀉利水,能宣通內(nèi)臟之濕。”關(guān)于茯苓,有人以動物實驗的結(jié)果,其單獨利尿作用不明顯,但有明顯的健脾作用,所以其藥理作用還值得進一步研究。本方豬苓、澤瀉二藥同用時利水之力甚強。白術(shù)合茯苓以通過健脾的作用,達到運化水濕的目的。桂枝助陽溫中,化氣通經(jīng),與上藥配合以助氣化,加強排水利濕機能。如《長沙藥解》說:“五苓之利水,有白術(shù)之燥土,桂枝達木也。”由于本方配合的恰當,故具有通陽化氣、利水、滲濕以及兩解表里的作用。臨床運用頗為廣泛,后人對此方評價很高。

          本方綜合各家運用范圍,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水瀉、濕瀉、久瀉等證,因氣化失常引起者。
    2、水腫,因氣化失常致水濕潴留所致。
    3、頭眩、嘔吐,因水飲停滯所引起者。
    4、渴欲飲水,得水則吐,為水逆者。
    5、小便壅閉,因氣化失常致膀胱蓄水者。

          根據(jù)筆者的臨床經(jīng)驗,本方除對上述病證有效外,對以下諸病證效果也很可靠。

    一、懸飲
          懸飲之病是由于人體氣化失常而致水濕停留于肋間所造成的疾患。頗似現(xiàn)代醫(yī)學(xué)所論述的“滲出性胸膜炎”。人體正常水液的運行,有賴于肺、脾、腎三臟的功能,特別是脾陽的溫煦尤為重要。如果由于種種原因?qū)е氯K的陽虛,就會使氣化失其正常,水液不能循常規(guī)排出體外而發(fā)生潴留。脾因陽虛而運化失職,上不能輸精以養(yǎng)肺,下不能助腎以制水,則水濕停滯而為患?!督饏T要略》對本病有如下的描述:“飲后水流于肋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主要因胸腔大量積液,壓迫肺臟,影響了肺的正常呼吸功能,而出現(xiàn)咳嗽氣喘,呼吸困難,不得平臥等之證。本證既為三臟陽虛,運化失職所致,而水飲又為陰邪,在治療方面需溫運脾陽,健脾利水,臨床上選用五苓散加減治療,往往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督饏T》對此證雖有十棗湯之設(shè),但此方為竣烈逐水劑,適用于氣盛邪實者,如稍涉氣血虛衰,恐非所宜。五苓散藥性平和,即使用于病久體衰者,也有利無弊。

    典型病例:
          宋XX,女,60歲。患懸飲一個月,胸滿、喘促不得臥。經(jīng)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滲出性胸膜炎”,原因待查。用抗菌、利尿等療法治療二旬,效果不顯。因鑒于胸腔積水太多,影響肺的呼吸功能,而給予胸腔抽液,每次約抽500毫升左右,但隨抽隨生,抽后不過數(shù)日即復(fù)如前。因見病情危篤,建議轉(zhuǎn)上級醫(yī)院診治,但病家經(jīng)濟困難,兼之年老體衰,行動不便,要求服中藥治療。

          初診時所見:患者年過六旬,面色(白光)白,身形虛羸,端坐呼吸,咳喘頻頻,心悸汗出,語言低微,數(shù)日未進飲食,故未能解大便,小便也極少,每日約200至300毫升左右,狀如濃茶色。右胸呼吸運動消失,叩之濁音。下肢浮腫,按之凹陷。苔白膩,舌淡紅,脈數(shù)無力。全身處于衰竭狀態(tài)。

          綜觀以上脈證,屬脾陽不運,水濕內(nèi)停,虛中挾實之證。肺脾腎氣化不行,則三焦水壅閉不得宣散,蓄而成飲。而飲之為患,上犯胸肺則為懸飲。用五苓散治療此證健脾利濕,通陽化氣,共奏化氣行水之功。

          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15克,白術(shù)10克,桂枝15克,桑皮10克,杏仁10克,木通15克

          服藥二劑后,小便大增,一日一夜竟尿3000毫升左右。這是患病以來首次利尿,胸水吸收大半,精神頓增,食欲好轉(zhuǎn),呼吸漸次平穩(wěn)。繼以原方服用,服五至六劑以后,胸滿咳喘諸證若失,精神食欲更有好轉(zhuǎn),夜間酣睡如常,不咳、不喘。繼投以補脾利濕之劑,緩補而收功。

          按:“懸飲”一證在臨床上病例頗多,虛實互見。本例屬于虛中挾實證,水濕大量停留是其實的一面,另外形體衰弱,脾失健運是其虛的一面。在治療時,既要祛邪,還需扶正,若只一味的追求利水,如服十棗湯、控涎丹之類竣劑,必致正氣愈傷。如單純滋補,則又因飲邪不去而困脾,脾運不恢復(fù)則水邪不得排出體外,采用了溫補脾陽,利水滲濕之法,扶正祛邪則愈。

    二、腹脹
          腹脹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個證狀。其發(fā)病原因很多,治療方法豐富多端。五苓散治療范圍僅限于氣化失常,水濕停滯,或者是由于脾失健運之功,使氣機不暢,或是濕濁不化,留滯于中焦所引起的腹部脹滿。凡此類型腹脹,一般臨床表現(xiàn)為:腹部脹滿,腸鳴矢氣,午后尤甚,食欲不振,食后脹滿更甚,厭飲水,小便短少,或大便稀溏,身重乏力,天陰下雨尤甚,或下肢有輕微浮腫,脈沉,舌胖,苔膩等。

    典型病例:
          趙xx,男,50歲。患者身體肥胖,每到秋來即感腹脹,到春夏季節(jié)即逐漸好轉(zhuǎn),如此三年。飯后以及陰雨天腹脹的尤為厲害,大便時稀時干,下肢浮腫,身重乏力,食欲不佳。脈沉數(shù),鮮黃細膩之厚苔布滿全舌面,據(jù)患者介紹三年來舌苔一直如此。初服一般理氣、消滿滲濕之藥,效果不明顯。細思此證,雖脈數(shù)苔黃,但有食欲不佳、便稀、下肢浮腫,身重乏力等證狀,顯然是脾失健運,氣化不行,水濕阻滯,遂投以五苓散加重桂枝白術(shù)量,溫陽化氣滲濕,再加滲利濕熱之薏苡仁、木通。

          茯苓60克,豬苓15克,澤瀉16克,白術(shù)15克,桂枝15克,薏苡仁60克,木通10克

          連服五劑后,似無明顯的效果,但黃膩之舌苔有所好轉(zhuǎn),從舌尖部開始消退,約退去全舌面的三分之一。照上方原量再服五劑,舌苔繼續(xù)消退,此時食欲開始好轉(zhuǎn),下肢浮腫消失,但腹脹似無明顯好轉(zhuǎn)。再服五苓散五劑,黃膩之苔完全消退,已成為正常舌象了,此時腹脹之證,豁然而愈,醫(yī)者患者皆感到奇妙,以后概未發(fā)作。

          按:本例患者的舌苔,以鮮黃細膩之苔布滿全舌面,由于這種舌象就充分表明了此證為水濕內(nèi)蘊于胃腸,日久化熱,所以在治療上一直用利水滲濕之五苓散加減治之。連進十余劑后,雖然主證之腹脹無甚好轉(zhuǎn),但舌苔有了明顯的變化,因之仍守前方繼續(xù)利濕,最后黃膩舌苔全退,腹脹豁然而愈。此病證在治療過程中,完全依據(jù)舌苔的變化,作為有無效驗以及立方用藥的標準,也就是說在舌象變化的指示下進行治療的,終告痊愈。

          舌象在中醫(yī)的診斷中是占重要地位的,舌象的變化在診斷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此例患者,就充分顯示了觀察舌象變化的重要性和準確性。

    三、水腫(腎病綜合征)
          水腫病屬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腎病綜合征者,臨床多見,尤其是兒科常見的病證之一,以全身高度浮腫,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和高膽固醇癥,三高一低為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中醫(yī)對水腫病理機制的認識,主要是因脾虛不運和腎陽不足,肺氣失其清降之權(quán),因而使三焦氣化不行所造成的。其中屬腎病綜合征者允以脾腎之陽虛為主要發(fā)病因素,由于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濕,水濕泛濫所導(dǎo)致的疾患。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為水腫明顯,伴有一系列的脾虛諸證,如食少便溏,腹脹腸鳴,倦怠乏力,苔白脈虛弱等。

          五苓散治療本病,對上述類型有一定的效驗,但需根據(jù)病情適當加減,在此方的基礎(chǔ)上一般可酌加一些健脾、溫腎、利水之品,效果方好。

    典型病例:
          秦XX,女,14歲。全身高度浮腫,尿少十余天,曾服利尿劑等未效,因病情漸重而來求治。

          當時的證狀:顏面及全身高度浮腫,兩眼腫得不能睜開,腹脹如鼓,叩診有移動性濁音,納呆,惡心,大便閉,尿量甚少,每日約100至200毫升,下肢重度可凹性浮腫。舌質(zhì)淡,苔白膩。經(jīng)作常規(guī)化驗,內(nèi)科確診為腎病綜合征。中醫(yī)診斷為脾腎陽虛水腫,即投五苓散加減。

          茯苓15克,豬苓15,澤瀉15克,白術(shù)15克,桂枝6克,肉桂6克,苡仁30克,腹皮15克,木通10克

          連服四日后,尿量開始增多,每日十余次,浮腫消退,食欲增加。以后即根據(jù)病情好轉(zhuǎn),利水藥逐漸減少,代之以補益之品,前后共服十余劑,諸證消失,各種化驗正常而痊愈。

          按:水腫屬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之腎病綜合征者,以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濕者較為多見,一般除水腫證以外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脾腎虛弱證。在治療時可以采用溫補脾腎之陽利水滲濕之法,不應(yīng)圖取效于一時而采用峻烈之劑逐水.使脾陰大傷,正氣更虛,往往造成嚴重后果。特別是由于肺脾腎三臟俱虛,三焦氣化不利,攻后雖然水腫暫時減退,但不久腫勢又起,甚至反而增劇。如仍屢屢攻伐,也不能使尿量增加,腫勢減退。因而用通陽利水健脾之五苓散再加溫腎陽之肉桂、瀉肺和胃行氣寬中之腹皮等治之,使脾運健,腎陽復(fù),塞滯通,則不治水而水自利,不消腫而腫自消。

    四、水逆
          水逆之病名,見于《傷寒論◎太陽篇》:“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此證為臨床上常見疾患,不獨傷寒中風(fēng)有之,諸雜病中也屢見不鮮,其病程可長可短。凡由于脾胃之陽氣不足,不能消化水濕,或飲水過多,不能下行,致胃內(nèi)停水,證見胃中煩,嘔吐清水,或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均以水逆稱之。因氣化不行,津液不能上布于口中,故煩渴欲飲,但因胃中水邪充斥,不能下行,無再容受之地,水入則被格拒,所以上逆而吐出。以五苓散為主,治療此病,效果較好。

    典型病例:
          郝XX,女,45歲?;夹臒﹪I逆四年之久,伴有納呆、口干不欲飲水、胃脘煩悶,體倦乏力,每于夜晚十二時左右即大發(fā)作。發(fā)作時煩悶呃逆,頭暈,心悸,汗出,大喝欲飲,但稍飲即行吐出,呵欠頻頻,經(jīng)歷二小時之久即自行緩解。屢經(jīng)多方治療,未見寸效。身體日漸衰弱,遂來求治,除上述證狀外,尚有小便欠利,下肢微腫,脈沉而弦,舌質(zhì)紅有老苔。以五苓散加陳皮、半夏調(diào)治,先后共服十余劑,諸證若失,繼服健脾補氣之品,以鞏固之。

    結(jié)語
          五苓散為通陽化氣、利水之劑,運用范圍頗為廣泛,所治療的病證甚多,決不僅限于以上所介紹的幾點。此外,如消渴,小便不利,因水邪內(nèi)停所引起的心下痞滿,水濕停于肌表所引起的自汗、盜汗以及風(fēng)濕疼痛等證,用本方隨證加減治療,均有良效。
    醫(yī)方中 原創(chuàng)】介紹一則五苓散治帶狀皰疹的日本醫(yī)案


    介紹一則五苓散治帶狀皰疹的日本醫(yī)案
    帶狀皰疹(譯文)
    女性二人,均七十歲,其一人人中部出現(xiàn)皰疹,疼痛劇烈,另一人顏面,頸部,胸腹部,背部,右上肢(掌面,手背部的水泡特大,疼痛劇烈,)左下肢側(cè)面出現(xiàn)水泡樣皰疹,非常疼痛,右上肢腫脹明顯,體溫達38度9,且皰疹有波及漫延之勢.我以前讀過大冢敬節(jié)的著作,書中說,若是遇到帶狀皰疹,一定要使用五苓散,于是就迅速分別給予二人五苓散顆粒劑,每日10克,七日量.(早晚分二次服)
    效果令人驚奇,從服藥的當天,后者開始退熱,前者第二天開始結(jié)痂,疼痛消失,數(shù)日后就痊愈了,后者也在三日后完全干燥,疼痛消失,五苓散治療帶狀皰疹的奇效令人不可思議.這兩個病例都是經(jīng)皮膚科治療無效,特別是后者,由于難以阻止病情發(fā)展,令??漆t(yī)生苦惱不已.(摘譯自<漢方臨床>第28卷第10號)
    (按:五苓散治帶狀皰疹,日文刊物屢有報道,心竊疑焉,后于臨床中遇一本病患者,試用五苓散治之,竟獲奇效,現(xiàn)錄于下,供同道參考. 患者,劉XX之妻,50余,腰間帶狀皰疹,局部熱痛,伴有高熱,用西藥治療數(shù)日未效,用五苓散加味治之,處方:澤瀉30克 白術(shù)15克云苓15克 豬苓15克 桂枝6克 連翹25克  三劑水煎服. 結(jié)果一劑熱退,痛減,疹陷.三劑病愈.本方所加連翹一味,是我慮桂枝辛溫,且患者體溫又高,故加之以制其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五苓散的臨床應(yīng)用 五苓散證 劉渡舟應(yīng)用五苓散方經(jīng)驗 五苓散驗案集 五苓散
    五苓散:治寒水,除寒濕,解表熱。(腎陰虛之外熱用肉桂引火歸元)
    陳潮祖先生的用五苓散治療便秘的醫(yī)案
    每日一方:五苓散臨床、新用與驗案集
    陳瑞春應(yīng)用五苓散經(jīng)驗
    (2)五苓散:千古第一利水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