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文明是長期統一,短暫分裂的進程,那么,古印度文明則是多分裂少統一的發(fā)展趨勢。縱觀其文明進程,大致有如下幾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1750年)。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地,故稱“哈拉巴文化”。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fā)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所以,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還認為古印度進入文明是從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時代”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fā)現,使古印度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300年。
第二個時代是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600年)。這個時代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后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600年)兩個階段。所以分兩個階段是因為,輝煌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毀滅后,古印度的歷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但這些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間,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公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入文明。學者們把公元前900—600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后期吠陀時代。不過,這個時期的文明與哈拉巴文化相比,實在是個可憐蟲。
第三個時代是列國時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時也稱“早期佛教時代”。這是古印度列國并舉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戰(zhàn)國紛爭,逐步為統一打基礎的時代,其中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最為強大。此時,古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東移,即恒河流域成為文明中心,至于印度河流域,不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國占領,成為其一個行省。
第四個時代是孔雀帝國時代(公元前324—187年)。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時代和帝國,但統一者不是列國時代的強國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后,印度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但亞歷山大一離開印度后,這里就爆發(fā)了起義,起義領袖旃陀羅笈多不僅趕走了亞歷山大的守軍,而且完成了統一大業(yè),建立起了帝國。由列國并舉到統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發(fā)展趨勢,一方面也有利于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fā)展。所以到帝國第三代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國進入繁盛時代。但這個帝國維持了137年后,于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國,初期統治整個恒河流域,以后就成了偏安于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華所殺,但甘華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鞏固,45年間有四個國王統治,平均一個國王統治11年。公元前30年,這個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個小國安度羅給滅亡了??傊兹傅蹏鴾缤龊?,古印度的歷史一是長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斷入侵。先后有大夏的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國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wěn)固的政權。
第五個時代是貴霜帝國時代(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紀,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西遷至中亞,進而占據大夏,逐漸從游牧轉為以農業(yè)為主的生活,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張騫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曾到達此地。這時大月氏人分五個部落,酋長稱“翕侯”,約在公元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公元15—65年)消滅其它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還向南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qū),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丘就卻死后,其子閆膏珍(65—75年)繼位,他又向南進兵印度,占領恒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膩色迦(78—102年)時,貴霜帝國進入盛期,都城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時帝國地跨中亞和南亞,與羅馬、安息、中國的東漢帝國并列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同時,在公元90年,貴霜派7萬大軍進攻駐守西域的班超,漢煙軍人少,甚為驚恐,但班超利用貴霜軍勞師遠征,軍糧不足之缺點,“收谷堅守”又派伏兵襲殺其向龜茲求援糧草的部隊,迫使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并與東漢保持和平關系。
迦膩色迦征戰(zhàn)一生,擴大了帝國的版圖,但也使百姓飽償戰(zhàn)爭之苦,以至無法忍受他的擴張政策,所以當他臥病在床時,人們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后,帝國開始衰落。到3世紀,帝國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國。古印度歷史又進入模糊不清的階段。直到4世紀笈多帝國的興起。425年,貴霜在大夏的殘余勢力也被啞噠人(白匈奴)滅亡。
從以上幾個時代不難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國的興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國和近100年的貴霜帝國是統一強盛的帝國外,其余則都是諸國分裂時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時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發(fā)現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學者們講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從吠陀時代開始的,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認識。1921年,英國考古學家在印度河上游發(fā)現了哈拉巴遺址,1924年,他們又在下游發(fā)現了摩亨佐·達羅遺址。經科學測定,這是一些處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遠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傳來的消息震動了當時全世界的學術界,因為這些遺址的文明程度不僅令人吃驚,而且使人們發(fā)現,吠陀文明簡直是一個黑暗的大倒退時代。
文明的規(guī)模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遺址,兩城周長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衛(wèi)城和下城(居民區(qū))兩部分組成,其居民數各自約有35.000人。兩城相距644公里,形成兩個中心,這顯然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國家都城。以后,考古學家們又陸續(xù)發(fā)現類似的大大小小的遺址數百處,其分布范圍也不限于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古文明遺址的分布范圍要大得多。顯然,這是一個分布范圍比較大的文明時代,但也是一個被人們徹底遺忘的時代。如果說蘇美爾文明還能從神話傳說中找到影子的話,那么,印度河文明則連個神話傳說的影子也沒有。好在考古學家發(fā)現了它,使這些在地下長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遺址得以重見天日,也使我們能夠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況。
文明的特點 印度河文明是青銅器文明。銅制的不僅有匕首、箭鏃、矛頭等武器,也有鐮刀、鋸子、斧、鑿、魚鉤等生產工具。農業(yè)是當時的重要生產部門,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種稻。此外還有椰棗、果樹、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鄉(xiāng)。居民也從事畜牧業(yè),馴養(yǎng)的動物有牛、豬、狗、驢等。家禽和魚類也食用。
手工業(yè)比較發(fā)達。除青銅器外,也掌握了對金、銀、鉛、錫等金屬加工技術,且熱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較高水平,尤其是還會用焊接法制造金屬器。制陶業(yè)和紡織業(yè)也有較高水平,如紡錘和紡輪在話許多遺址中都有發(fā)現,染缸的存在說明當時已掌握了紡織品的染色技術。陶器的坯由陶輪制成,再由陶窯燒制。陶窯設計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燒到頂層。陶制品也有一些飾以圖畫精品。此外,手工藝品的制作也十分精美,如項鏈、戒指、手鐲、臂鐲、足鐲、耳環(huán)等首飾,既有金銀制品,也有象牙和寶石制品。印章是其特產,章上刻有文字和圖案,文字約有四、五百個符號,這是進入文明的標志,但這些文字現在還沒有釋讀通。
商業(yè)也很活躍。遺址中發(fā)現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東西,如印章在兩河流域也有發(fā)現,同樣,兩河流域的圓形印章和金屬制品在這些遺址中也有發(fā)現,這說明與兩河流域有商業(yè)貿易往來。學者們認為,這種遠程貿易是由海路進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圖案。此外,遺址中還有石制的稱錘,并有二進法和十進法,這說明其度量衡制度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