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臨終前不準子孫學帝王之術,他這么做很簡單。他又不是皇帝,自己的后代也不可能成為皇帝,學這個有什么用呢?再說了,劉伯溫的結局并不好,他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也明白自己再有本事,只不過是皇帝的一顆棋子,說棄就棄了。
要說劉伯溫可謂是大名鼎鼎,這位半人半仙兒,和諸葛亮能夠相提并論。雖說捧得他有點高了,但客觀說他在朱元璋一統(tǒng)天下的過程中,的確是立下了巨大的功勞。
劉伯溫精通天文、兵法、數(shù)理等,尤以詩文見長。他曾是元朝的進士,但仕途多舛,而且已經到了元朝晚期所以他選擇了蟄居隱退。
朱元璋久聞大名,于是將他請了出來,委任為謀臣。劉伯溫根據(jù)當時的局勢,提出了避免兩線作戰(zhàn)、各個擊破建策,使得朱元璋面對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jù)勢力,各個擊破。
到了建國后,他對于大明的制度的設立功勞也不小。劉他曾建議實行衛(wèi)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洞竺髀伞返闹贫ㄒ埠退嘘P。
可惜如此功勞的劉伯溫下場并不好,這里面和朱元璋是脫不開關系的。而劉伯溫在死前,曾不準子孫學帝王之術。
第一,劉伯溫只是功臣,不是皇帝。
這是很正常的,劉伯溫只是一個開國功臣,他也沒有篡位或者當皇帝的野心,至少他并沒有表現(xiàn)出來。而他也知道想當皇帝是不可能的,別說明朝建立了,即使在明朝建立前亂世中他也不可能。
所以他沒有必要讓自己的兒子學這個東西,也沒有任何意義。
第二,劉伯溫對大明朝廷是失望的。
劉伯溫兢兢業(yè)業(yè)為了大明,但他得到了什么。要知道他的功勞并不小,但在建國后他獲得的相對較少。雖說他沒有經歷朱元璋大殺功臣的時期,但他知道朱元璋個性多疑,手段殘忍。
尤其是朱元璋重用李善長和胡惟庸,讓這個本就剛正耿直的人多少有些失望。他之所以得罪了李善長和胡惟庸其實除了權力和利益的爭奪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伯溫不會轉彎的個性導致的。
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后代陷入這種無休止的權力爭奪中,這個是沒有好處的,一著不慎,就有可能給自己的家族帶來滅頂之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