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故宮過大年,我在家里看故宮。泡杯濃茶翻翻重頭文章“故宮早期刊物的特色及其歷史意義”都缺載的《文獻》,還有這些“故宮導引”與“故宮簡介”……細瞧老北平的“北平古物陳列所”與“《故宮博物院》”
——朋友,當您從故宮的正門“午門”步入《《故宮博物院》》時,恐怕并不知道在1948年前多半是踏進了《北平古物陳列所》吧?!
只可惜,時代的烙印如過眼云煙,全都被忘記了!
“故宮” 始于何時
故宮,幾乎成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專有名詞,令人不會想到沈陽和南京也有故宮。
故宮,若問它始于何時?許多媒體與白紙黑字都說它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即紫禁城,是1925年成立的《《故宮博物院》》;沒人懷疑這1925年?因為誰也不會琢磨這個“故”字。
因此本文先要從漢語的“故”字掰起。“故”,有多種意思;但故宮的“故”,只是老、舊、死、過去、原來的意思,最常見的民間的“故居”就是死人活著時的居所。“故宮”呢?當然是“死”了已成歷史的封建皇帝的皇宮或紫禁城了。
由此可見,故宮之“故”,應從它故去之時算起;故宮之故也是故宮之始,一死即一生。
這樣,問題就簡單了,故宮之“故”當然是在1911年(清末溥儀皇朝的宣統(tǒng)三年)的辛亥革命了。是它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故掉了封建皇帝、取消了封建皇統(tǒng)、建立了共和國家;您想,皇上都被故了,紫禁城還不一起“故宮”了!
再從現代的產權或物權來看,紫禁城的權屬?雖然溥儀居住宮里直到1924年才被迫搬出離開京城,但那皇宮早已不是他的;那么它在1925年何“故”之有?所以故宮之“故”并不能從那時算起。
故宮博物院官網的院史編年
民國共和,寬待舊帝制定了《清室優(yōu)待條件》允許溥儀“暫居宮禁”,也只是紫城的“后寢”部分,只能算無償“借”給他,那紫禁城的產權已經屬于了全體國民!
您可能會說,摳這么個“故”字,有意思嗎?我覺得挺有意義,追溯故宮之“故”,在封建王朝天下萬物都是皇家的,紫禁城與老百姓沒一毛錢的關系;是哪個皇帝也不會讓出金鑾寶座交出皇產?所以得感謝辛亥革命“故”去了皇朝,建立民國天下為公,將紫禁城變成了國民可以自由參觀的“國立博物館”。
看看今天滿熒屏的清宮皇帝戲,全都忘記了故宮之“故”,或許更有摳摳這“故”字的價值了!
最早的故宮應是北平古物陳列所
《北平古物陳列所游覽指南》
筆者前面說出了1925年成立的《故宮博物院》不能算是故宮之始或最早的故宮,還有更重要的理由,因為在它前面十多年早有了《北平古物陳列所》!
正是它,在辛亥革命勝利后接受民國政府的使命、占據管理使用了紫禁城的午門前朝的大部分達34年之久。
據載:“古物陳列所圖說:古物陳列所,系就故紫禁城南部外廷各殿設立。紫禁城內周六里、圍墻一千六十八丈三尺二寸,外廷約居其半;所屬城門凡三,南曰午門、東曰東華門、西曰西華門;城之東南西南二角,各有重樓高矗云表;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位居中央;文華殿位于東,武英殿位于西,各殿宇軔于元修于明清朝,因之間有增飾……自民國三年移運奉天、熱河兩處行宮寶物庋藏于此,并于各殿內添制柜格分類陳設公睹國人,而古物陳列所乃于焉成立……”
如今的《故宮博物院》官網的介紹也承認以上的事實:
“古物陳列所:1914年2月4日成立,所址設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治格任所長。此前,當時的內務部與遜清皇室將盛京(沈陽)故宮、熱河(承德)離宮兩處所藏寶器二十余萬件運至紫禁城,交由古物陳列所保管。對外開放后,所內舉辦了大量展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1915年,在已毀的咸安宮的基礎上,建設了近代第一座專門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庫房--寶蘊樓??箲?zhàn)時,其隨故宮遷運文物。1947年,正式并入《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作為近代第一座國立博物館,其成立與開放具有重大意義?!?nbsp;
1920年代,燕京大學組織參觀北平古物陳列所
從《北平古物陳列所游覽指南》刊載的全圖可見,北平古物陳列所確實占據了“故宮”正門以北的一大片宮域;而《故宮博物院》呢,偏居在兩側。
有人或許會提出:還有個《國立歷史博物館》,如今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都說它是第一個國立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的說明
那就請細看最新的“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官網說明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26年10月10日,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尋蹤北平古物陳列所
那么,《北平古物陳列所》是怎么回事呢?幸有“古物陳列所的興衰及其歷史地位述評”文章(《故宮博物院院刊》作者段勇)披露,筆者縮寫如下:
《北平古物陳列所》成立的淵源
從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不難明白它是源起西方博物館文化的傳入,時間主要在清末,有識之士提出了仿效外國開辦博物館、建設皇家博物館的構想。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張謇“奏請皇太后、皇上頌賜內府所藏”在京師設立帝室博覽館。1913年(民國二年)再次提出將紫禁城改為博物苑、圖書館。
宣統(tǒng)二年(1910年),還有金梁提出用皇室收藏建立博物館,在民國后從保護皇室財產以圖復辟的目的,向溥儀建議設立博覽館。
然而個人的努力無奈于世界的大勢,國家應是民之國家,國之一切應當為全體國民所有;于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皇朝,將皇產歸為國家代表之國民;民國政府保護舊帝財產文物,提出了成立國立博物館。1912年的“內務部官制草案”規(guī)定內務部禮俗司職掌“關于保存古物事項”。1912年10月1日,內務部籌設古物保存所上呈“查古物應歸博物館保存……博物館尚未成立以先……于京師設立古物保存所一處”
古物陳列所的來源
研究認為,以上事件是“古物陳列所”成立催化劑。
前者,在1913年7月熊希齡從熱河都統(tǒng)任上調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后,盜賣熱河避暑山莊的文物成風。熊希齡奉袁世凱令派許世英查辦,案情撲朔迷離,以追回被盜漆木器、織繡品、玉器、瓷器等229件了草結案。直接導致“由民國政府備價收歸國有”,將承德避暑山莊和沈陽故宮的文物運回。
熊希齡
熱河的1949箱1877件共119500余件,分七次費時一年運京。沈陽的1201箱共114600余件在1914年內務部派治格等人分六次運回北京。
“1914年反復辟”,事因刮起了復辟風。民國二年新年,民國政府派代表向遜帝溥儀拜年,民國三年被人稱為復辟年。袁世凱祀孔,用三卿士大夫的官秩,設清史館擢用前清舊臣……有勞乃宣與宋育仁等公然宣傳'還政于清’……
于是,總統(tǒng)袁世凱派內務總長朱啟鈐、司法總長章宗祥“與清皇室接洽,以遏亂源” ,在《清室優(yōu)待條件》上達成七條善后辦法,規(guī)定“清皇室應尊重中華民國國家統(tǒng)治權”廢除了遜清皇室的爵賞、刑罰等權力。
與此同時,北洋政府為絕遜清覬覦,決定將收歸民國的紫禁城的前朝部分改成公共性質的“古物陳列所”,“由美國退還庚款內撥給二十萬元為開辦費”——北平古物陳列所瓜熟蒂落,從此向國民打開了紫禁城厚重的城門。
中國第一個國立博物館
中國的博物館事業(yè),從“國產”看,是從1905年張謇創(chuàng)建“南通博物苑”起步;從“國立”看,1912年到1914年10月11日正式開放的北平古物陳列所、英文名The National Museum(國立博物館或國家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國家博物館,還創(chuàng)造了中國博物館的不少“第一”。
古物陳列所,規(guī)定全年360天無節(jié)假日地開放,門票分“定價券”、“聯合券”(即通票)、“半價券”(節(jié)日或優(yōu)待票)、“軍人券”、“免費券”(優(yōu)待清華學校教職員學生等)。
古物陳列所特別展覽券
古物陳列所,還陸續(xù)接收了京師與各地的文物,1934年藏品達28萬余件,與《故宮博物院》一樣經歷了抗戰(zhàn)南遷與運臺,古物陳列所的學術活動,在1919年完成書畫目錄,1925年基本完成館藏總目,1927年成立了鑒定委員會,在30年代開設了國畫研究室,編輯出版豐富;1926年11月拓印商周青銅器銘文,1928年后編成《 寶蘊樓彝器圖錄》(哈佛燕京學社印行),從1916年2月自印明信片,翻印歷代帝王像,印制《北平古物陳列所全圖》,發(fā)印古代繪畫、人物畫像、花鳥畫、 山水冊頁、書法碑帖、緙絲、照片、地圖、游覽指南等82種。
文物南遷
古物陳列所,還在1914年5月安裝了紫禁城里第一部電話,在當年安裝了自來水……只可惜,它的知名度在1928年后南京國民政府時,到了頂點;此后,因名稱的定位不利又不善營銷,反被偏居的《故宮博物院》搶得了故宮、紫禁城冠名的無形資產,又因牽連北洋被南京打入另冊,在與《故宮博物院》的競爭下每況愈下。故宮之午門,也便經常成了一門進三館(古物陳列所、故宮博物院與歷史博物館)。”
太和門北望太和殿 ,五人合影居中者為吳瀛,1924年受聘為清室善后委員會顧問,清點故宮文物,后任故宮博物院秘書。 20世紀初攝
到抗戰(zhàn)勝利,1946年民國政府再次決議將古物陳列所并入《故宮博物院》,其藏品除運去臺灣的都留在了南京博物院,到1948年北平古物陳列所終于完全消失了。
我們意在文化傳播和分享
若您有異議,請聯系我們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