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朱進忠中醫(yī)的
maqianzi
>《我的圖書館》
2010.03.13
關(guān)注
小兒肺炎
1.謹察其證,參之脈腹二診,予理氣化濕,溫化寒痰而愈
龔××,女,5歲。
發(fā)熱,咳嗽1個多月。醫(yī)診肺炎。先以西藥治療20多天不見好轉(zhuǎn)。后又配合中藥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7天亦不見改善。細審其證,發(fā)熱,體溫37.8℃,咳嗽,腹微痛微滿,舌苔白,脈弦緩。綜合脈證,思之:脈弦緩者,寒濕郁滯也。腹?jié)M,咳嗽者,肺與大腸氣滯,宣降失常也。治宜理氣化濕,溫化寒痰。處方:旋覆花5克(布包),細辛1克,半夏3克,甘草1克,紫蘇2克,香附3克,陳皮3克,茯苓3克。
服藥1劑,諸證消失,繼服3劑,愈。
某醫(yī)問:肺炎諸醫(yī)均云宜用麻杏石甘湯輩治之,然
先生
卻棄之不用者何也?答曰:患者前已久用此類方劑不效者一也,脈見緩而腹?jié)M者二也。又問:為何腹?jié)M,脈緩者不宜用麻杏石甘輩?答曰:肺炎而見腹?jié)M脈緩者,《傷寒論》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一法,言其腹?jié)M者大腸氣滯也。大腸氣滯,肺氣不得肅降者,非理其氣不得喘定也。今之所以用金沸草散加理氣之品,因其腹脹,因其肺與大腸相表里。2.審其喘逆之聲,參之寸口之脈,不膠病名,但予宣肺化飲而愈
賀××,男,8歲。
發(fā)熱咳喘20多天。醫(yī)診支氣管肺炎。先以西藥治療十幾天不效,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宣肺定喘之劑9天仍不效。細察其證,發(fā)熱,體溫37.6℃,咳喘,喉中有水雞聲,舌苔白,脈弦緊。綜合脈證,喉中水雞聲者,寒痰也。脈弦緊者,風寒也,寒飲也。合而論之,乃寒飲蘊肺于里,復(fù)感風寒也。治宜溫肺化飲,宣肺解表。處方:射干6克,麻黃3克,紫菀4克,細辛1克,五昧子1克,款冬花3克,半夏4克,甘草1克,生姜1片,大棗3個。
服藥2劑,諸證消失,繼服4劑,愈。
某醫(yī)云:射干麻黃湯,乃仲景《金匱要略》方也,其本為治療哮喘而設(shè),今
先生
反用肺炎者何也?答曰:仲景射干麻黃湯為“咳逆上氣,喉中有水雞聲”而設(shè),而并未云其為哮喘病而專設(shè)者也。今醫(yī)診肺炎而證見“咳逆上氣,喉中有水雞聲”,其證之表現(xiàn)與所論者相同,故亦用之。
3.謹察其脈,合之腹診,參之于舌,知其秋季涼燥,予杏蘇飲,愈
歐陽×,男,3歲。
發(fā)熱,咳嗽20多天。醫(yī)診肺炎。先以西藥治療十幾天不效,繼又配合中藥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8天亦無功。細審其證,病于秋末,久咳不止,腹微滿,身微熱,體溫37.6℃,舌苔白,脈浮緩。綜合脈證,思之:秋季咳嗽者,秋燥為病也,治宜甘潤辛涼,今反見腹微滿,脈緩而浮,乃肺胃俱病,寒濕氣滯也。治宜杏蘇飲理氣宣肺,解表止嗽。處方:杏仁3克,蘇葉3克,陳皮3克,枳殼3克,前胡3克,半夏3克,葛根4克,木香3克,甘草1克,桔梗3克,茯苓1克。
服藥2劑,諸證消失,繼服4劑,愈。
某醫(yī)問:杏蘇飲乃吳鞠通《溫病條辨》治秋燥方也,其用于感冒、支氣管炎猶可,
先生
何用其治肺炎也?答曰:杏蘇散為鞠通治秋燥而設(shè)之方,而未定其為治感冒、支氣管炎之方。今脈證均符合鞠通所設(shè)之證,故用之而效。
厭食
1.不審病因,但予健脾消食,終難取效
和××,男,8歲。
食欲不振7~8個月。醫(yī)診厭食癥。先予西藥治療3~4個月不效,繼又改用中藥健脾消食和胃、消食導(dǎo)滯之湯、丸劑3~4個月亦無效。細察其證,患者久嗜冰糕,舌苔白,脈弦緊,納呆不渴,手足微冷。綜合脈證,思之:小兒者,稚陰稚陽之體也,稍冷則陽傷,稍熱則火熾,故小兒之病多或見寒盛之慢脾風和熱熾所致之急驚風。今患者久嗜冰冷之品,損其脾胃陽氣而脾不得磨谷,故納呆食減,且脈、舌均可征驗也。治宜擬溫中散寒。然小兒稚陽稍過則傷,故只可少量服之。處方:丁香1克,蘇葉1克,神曲3克,肉桂0.1克。
服藥3劑,飲食大增,囑其再用一周內(nèi)服2劑,果愈。
2.稚陰稚陽,隨撥隨應(yīng),不可過用,過則為病
梁××,女,2歲。
飲食不佳半年多。醫(yī)診厭食癥。始用西藥治之不效,繼用中藥健脾和胃,消積導(dǎo)滯之劑亦不效。詢治于余。云:脾胃虛寒。其父遵意予附子理中湯2劑,效仍不著。再邀余治。察其納呆,苔白,脈弦緩。綜合脈證,思之:此乃脾胃虛寒證也。治宜溫中健脾。處方:寶寶一貼靈,貼臍部。一貼,貼3天后,食欲正常,愈。某醫(yī)云:余遵師意用附子理中湯2劑,然仍不效者何也?答曰:小兒稚陰稚陽之體,隨撥隨應(yīng),不可過也。脾胃虛寒者,但用溫熱微助陽氣尚可,若過劑則壅熱不散,故你采用附子10克,黨參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肉桂10克,丁香10克,砂仁10克不效,余僅小量溫熱之劑以助少火則愈也。
便秘
1.不思證脈,但予攻下,其病不解
梁××,男,4歲。
大便秘結(jié)1年多。醫(yī)診便秘。初以西藥通便曾有十幾天好轉(zhuǎn),然其后不再改善,繼以中藥七珍丹,以及攻下之劑,亦是開始有效,繼再無功。細審其證,除大便秘結(jié)4~10天1次外,并見身體較瘦,食納較差,舌苔白,脈弦緊稍數(shù)。綜合脈證,思之:小兒稚陽之體,隨撥隨應(yīng),稍事攻伐,陽氣必損,轉(zhuǎn)運不能,故不通矣。治宜溫陽通便。處方:厚樸3克,陳皮3克,甘草1克,香附2克,草豆蔻3克,木香1克,肉桂l克,大黃1克。
某醫(yī)云:前醫(yī)屢用大黃6克而不效,且久配芒硝之咸寒,軟堅通便,尚見不效,你用大黃僅為1克豈能有效?答曰:《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大腸者,傳導(dǎo)之官,變化出焉。”《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云:“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轉(zhuǎn)味而入出者也。”言其傳化必賴于氣。《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少火生氣。”今以微溫之火以助陽氣,稍佐大黃之苦降,陽氣一行,其便自通。又問:大黃、芒硝均攻下之品,因何不效?答日:久損陽氣故耳。
藥后,大便得行,又服1劑,大便1月內(nèi)均正常。為鞏固療效,繼用香砂六君加山藥為方,服1周,果愈。
2.久用通下,克伐陽氣,陽虛不轉(zhuǎn),其氣不散
蘇××,男,2歲。
大便秘結(jié)1年。醫(yī)診便秘。久用攻下,潤下之品無效。審其體較瘦,納較差,舌苔薄白,脈弦緊數(shù)。綜合脈證,思之:久用通下克伐之品,陽氣受損,轉(zhuǎn)化不能,故大便不通也。治宜溫化。其母云:患兒拒食中藥怎么辦?余云:患兒便秘較輕,正氣尚盛,可用貼敷之藥微助陽氣。處方:寶寶一貼靈,外貼臍部。
貼敷后,次日大便得行,再敷3貼,果愈。
某醫(yī)云:寶寶一貼靈乃治泄瀉之劑,為什么用于便秘也效?答曰:泄瀉、便秘全在于一陽氣耳,故溫陽既可通便,又可止瀉。
痙攣性腸絞痛
不分寒熱,不察虛實,以寒作熱,以虛作實,其病不愈
安××,男,7歲。
臍腹絞痛,時輕時重1個多月。醫(yī)診痙攣性腸絞痛。始以西藥治之稍效,但一停藥又復(fù)如初,后以中藥消食導(dǎo)滯等治之仍時輕時重。細察其證,臍腹疼痛,喜揉喜按,納呆乏味,指趾欠溫,舌苔白,脈弦緊。綜合脈證,思之:指趾厥冷,脈弦緊者,虛寒之證也。治宜溫中健脾。處方:附子1克,肉桂1克,丁香1克,小茴香1克。
服藥1劑,痛減納增,繼服1劑,諸證全失,愈。
蛔蟲病
1.不分寒熱,不分虛實,但予驅(qū)蟲,損陽傷陰,其病不愈
張××,男,8歲。
臍腹疼痛時輕時重半個月。醫(yī)診蛔蟲病。先以西藥治之不效,后又予中藥驅(qū)蟲治之仍不效。細察其證,除臍腹疼痛之外,并見胃脘疼痛,納呆食減,舌苔薄白,脈沉弦澀。綜合脈證,思之:脈沉弦澀,腹痛者,脾胃虛寒也。治宜健脾溫中。處方:桂枝4克,白芍8克,炙甘草4克,生姜4片,大棗5個,丁香1克。
服藥2劑,腹痛消失,食欲正常,并便出蛔蟲2條,愈。
2.久用驅(qū)蛔,脾氣受損,腹痛吐涎,予以甘緩,始愈
夏××,女,7歲。
脘腹絞痛7—8天。醫(yī)診蛔蟲病。先以西藥驅(qū)蛔殺蟲其痛愈劇,后以中藥烏梅湯加減3劑痛亦不減。細察其證,脘腹絞痛,時見包塊起伏,惡心吐涎,納食全廢,體瘦肢厥,舌苔白,脈緊而數(shù)大。綜合脈證,思之:腹痛,脈緊數(shù)大者,蛔蟲病也;毒藥不止者,脾虛也。正如《金匱要略》所云:“問日: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日: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fā)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處方:甘草15克,大米12粒,蜂蜜10克。
服藥1劑,痛止,次日便出蛔蟲35條,愈。
過敏性紫癜
1.不察脈舌,不思病位,但以成方,以實作虛,以氣作血,終非其治
耿××,男,6歲。
衄血便血尿血紫斑半年。醫(yī)診過敏性紫癜。先用西藥治療4個多月不效,繼又配合中藥清熱涼血、涼血養(yǎng)陰治療2個多月亦不效。細察其證,鼻衄齒衄,便血尿血,全身到處大片大片紫斑,血色素5克,面色青黃,舌苔黃燥,脈滑數(shù)有力。綜合脈證,血色素5克當見脈虛大或沉細而今反見滑數(shù)有力者,實火也。熱人血分者,舌當見舌質(zhì)紅絳少苔而今反見黃燥者,病在氣分,心胃實火,迫血妄行也。治宜清心瀉火。處方:黃連6克,黃芩6克,大黃4克。
服藥2劑,衄血、尿血、便血俱減;繼服4劑,衄血、便血、尿血全止,精神、食欲大增,血色素7克;又服20劑,諸證全失,血色素12克。后果愈。
某醫(yī)云:如此重癥竟敢用黃連、黃芩、大黃,且又停用其他藥物而取效,吾甚不解也?答曰:為什么竟敢但用大黃、黃芩、黃連?大黃、黃連、黃芩者,仲景之瀉心湯也。其所用者,“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證也。心氣不足,不足者何?瀉心湯者何?既云心氣不足,為何又用瀉心之藥?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玩味,始知當心氣不足而又心胃火旺者但用微量之瀉火藥即可效如桴鼓也。今所治者,血色素僅5克可謂之虛,然又有心胃之火熾,故但予大黃、黃連、黃芩即可取效。至于為什么禁用其他任何藥物,為排除各種干擾因素也。中醫(yī)組方我們知道要有君臣佐使,其若各藥均加其內(nèi),怎么知其君臣佐使,怎么知道其相反、相惡、相殺、相畏、相須、相使,故囑其禁用他藥也。
2.不審脈證,但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損氣傷陰,其病不愈
古××,男,12歲。
紫癜消退后,浮腫,蛋白尿半年,發(fā)熱半月。醫(yī)診過敏性紫癜性腎炎、上呼吸道感染。先用西藥久治不效,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等治療亦不效。且近3個月反復(fù)感冒,近半月來感冒后一直不愈。細察其證,除尿蛋白(+++),紅細胞10—15個外,并見咽干咽痛,疲乏無力,微咳無痰,身熱,舌苔黃白,脈虛大弦緊而數(shù)。綜合脈證,思之:脈虛大弦緊而數(shù)者,氣陰俱虛,濕熱內(nèi)郁,風邪外客之脈也。治宜補氣養(yǎng)陰,燥濕清熱,疏散風邪。處方:人參3克,甘草3克,黃芪5克,當歸3克,麥冬3克,五味子3克,青皮3克,陳皮3克,神曲3克,黃柏3克,葛根6克,蒼術(shù)3克,白術(shù)3克,升麻3克,澤瀉3克。
服藥4劑,發(fā)熱、咽痛、乏力均解,尿常規(guī)(一)。繼服腎康靈,1次2粒,1日3次,愈。
某醫(yī)云:本病系過敏性紫癜性腎病,且又發(fā)熱38.5℃已半月,前醫(yī)又頻用西藥與中藥清熱解毒之劑不效,
老
師竟僅用清暑益氣湯加減治之,吾久思不解也?答曰:發(fā)熱一癥,從中醫(yī)來看,既有風熱者,也有風寒者;既有熱毒者,也有氣陰兩虛者。若風寒者只可用疏風散寒,若氣陰兩虛者只可用補氣養(yǎng)陰,絕對不可以清熱解毒概治諸種發(fā)熱也。今脈既見虛大弦緊數(shù),那么自然只可采用補氣養(yǎng)陰,除濕清熱,散風之法治之,故以清暑益氣湯治此證也。至于過敏性紫癜性腎病為何采用此法亦愈,因其脈證亦符合清暑益氣湯證也。
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審其脈舌,合之于色,辨證立方,治之而瘳
孫××,男,10歲。
疲乏無力,尿呈醬油樣色1年多。醫(yī)診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先以西藥治療半年,不但諸證不減,反見日漸加重,后又配合中藥清熱涼血之劑,諸證仍然不見改善。細察其證,面色皓白無華,體倦乏力,血色素4克%、尿夜間呈醬油色,下午尿色轉(zhuǎn)清,舌質(zhì)淡黯,舌苔薄白,脈沉細。綜合脈證,思之:面色皓白者,氣陰兩虛也。舌質(zhì)淡黯者,血虛夾瘀也。脈沉者,郁證也。細者,氣血俱虛也。合而論之,乃氣陰兩虛為本,氣滯血瘀,濕熱下注為標。治宜補氣養(yǎng)血以培本,理氣活血,利濕清熱以治標。處方:生黃芪30克,生山藥30克,紅花3克,龜甲12克,黃柏5克,丹皮10克,當歸6克,三七參3克(另沖),牛膝9克,琥珀粉6克(另沖),土茯苓60克。
服藥4劑,尿色稍清;服藥6劑,尿色全清,食欲、精神大增;繼服30劑,諸證全失,血色素增至15克%,愈。
上呼吸道感染
1.察其脈舌,審其二便,調(diào)其三焦,其病始愈
李×,男,8歲。
持續(xù)高熱28天。醫(yī)診上呼吸道感染。先用西藥十幾天不效,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之劑,其效仍不顯著。高熱,體溫39.9℃,咽喉干痛,神疲乏力,舌苔黃膩,大便于,小便赤,脈弦緊而數(shù)。綜合脈證,思之:舌苔黃膩者,濕熱蘊郁也。脈弦緊而數(shù)者,太少合病也。數(shù)者,熱也。合之于癥,乃為邪入膜原兼濕郁、表寒也。治宜達原飲加減為方。處方:厚樸10克,草果10克,檳榔10克,黃芩10克,知母10克,菖蒲10克,柴胡10克,白芷10克,蟬蛻10克,大黃2克。
服藥1劑,發(fā)熱即退,精神、食欲好轉(zhuǎn),繼服1劑,愈。
某醫(yī)云:前用輸液、大劑抗生素、中藥清熱解毒藥近1個月,體溫一直不降者何也?答曰:表寒閉郁者必予辛溫解表才可寒解熱退,正如《傷寒論》之用大青龍湯于不汗出而煩躁用大劑麻黃發(fā)汗也。今證為表寒閉郁而反用寒涼更郁其表,故解熱而熱反不退也。今用柴胡達原飲而一劑熱退者,一者其方有辛溫解表之味能發(fā)散風寒;二者有除濕調(diào)理三焦之藥以鼓陽氣外達;三者有通腑之味以佐解表藥使閉塞得通。
2.表里俱病,但予清熱,不予疏散,忽略通下,其病不愈
諸××,男,3歲。
高熱不退5天。醫(yī)診上呼吸道感染。先以西藥治之不效,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之劑仍不效。細察其證,身熱如炭,體溫39.9℃,神志時昧,咽干微痛,舌苔黃白,脈浮數(shù)。綜合脈證,思之:脈浮數(shù)者,風熱在表也;舌苔黃者,里有熱也。合而議之,乃表里俱熱,治宜雙解可也。處方:蟬蛻10克,僵蠶10克,片姜黃10克,大黃3克,薄荷6克。服藥1劑,熱退,神清,繼服1劑,愈。某醫(yī)云:服藥1劑,40分鐘發(fā)熱漸退,l小時退至正常,吾始懷疑中藥能退熱,今始信無疑。然前用中藥何故其熱不退,而今用小劑反退也?答曰:前用清熱解毒但清衛(wèi)分之熱,今用升降散者,不但解表,而且清里,不但疏達,而且通腑,若邪在三焦者,此方最妙。正如《寒溫條辨》所云:“溫病亦雜氣中之一也。表里三焦大熱,其證不可名狀者,此方主之。”
第五節(jié)眼
科
眼外傷
審查病因,不失脈色,不拘活血,治之得愈
高××,男,22歲。
在勞動的時候,不慎鋼絲刺人右眼,立刻出血不止,經(jīng)眼科手術(shù)治療后,雖然出血已經(jīng)制止,但卻至今不能復(fù)明,其后雖然多次手術(shù)去除瘀血,但至今視力不見一點改善,為此不得不改請中醫(yī)以活血化瘀法治之,但至今已4個多月,不但不見改善,反而出現(xiàn)眼壓增高、玻璃體輕度混濁,兩眼俱痛,兩眼俱赤。細審其證,除頭痛眼痛,兩目紅赤外,并見舌苔薄白,脈右弦大,左弦緩。綜合脈證,思之:脈右弦大者,氣血俱虛也。外傷目赤者,瘀血也。合而論之,乃氣血俱虛為本,氣血瘀滯為標。治宜補氣養(yǎng)血以培本,理氣活血以治標。處方:黃芪30克,赤芍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地龍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元參15克。
服藥2劑,頭痛眼痛目赤均減;繼服6劑,頭痛、眼痛、目赤均消失,且右眼在l米左右可見人影晃動;又服10劑,在5米左右可以清楚的看清人的五官。
某醫(yī)云:前醫(yī)應(yīng)用赤芍、當歸、桃仁、紅花輩無效,今用赤芍、當歸、桃仁、紅花輩反效,其故何也?答曰:前人論述瘀血證時認為外傷后必有瘀血,故余治此病亦采用活血化瘀法進行治療,但前醫(yī)與余在如何活血化瘀上卻有很大不同,前醫(yī)在活血化瘀的同時又注重了清熱止血,余在活血化瘀的同時又注意了補氣養(yǎng)血與養(yǎng)陰瀉火。所以都采用活血化瘀而療效不同也。東垣論述雜病時力主右脈大于左脈者為氣血虛,應(yīng)予補益,就在于此也。
視乳頭水腫
謹察其脈,從脈論證,疏肝理氣,化痰瀉火而愈
朱××,女,51歲。
兩眼突然失明8天。醫(yī)診視乳頭水腫。先請西醫(yī)診治,因一直未確定病因,故只采用一些對癥治療措施。細審其證,兩眼視力完全喪失,但不紅無翳障遍目,頭痛失眠,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苔白,脈沉弦滑數(shù)。綜合脈證,思之:脈沉者,氣郁也。沉弦者,肝經(jīng)郁火也?;瑪?shù)者,痰火也。合而論之,乃痰火阻滯,肝膽郁火。治宜疏肝理氣,化痰瀉火。處方:柴胡10克,黃芩10克,龍膽草10克,竹茹12克,半夏10克,枳實10克,滑石10克,竹葉10克,夜交藤30克。
服藥4劑,視力基本恢復(fù)正常,煩躁失眠大減;繼服4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yī)云:何如此之效速也?答曰:近世多云中藥效果慢,西藥效果快,實則不然也。今所以速效者,藥證相符也,病起急驟也,故不數(shù)劑而愈。
病毒性角膜炎
謹察脈色,合之與癥,知其風熱容于肝膽,予清肝瀉肝散風而愈
錢××,女,60歲。
兩眼疼痛,羞明,翳膜遍睛,視力下降1個多月。醫(yī)診急性皰疹性角膜炎。先以西藥治療20多天無明顯效果,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之劑一周亦無明顯改善。細審其證,兩眼烏睛有一層薄薄的云翳遍蓋,眼痛羞明,白睛微見紅赤,舌苔薄白,脈浮弦。綜合脈證,思之:目者,肝之竅也。弦脈者,肝脈也。浮者,風邪在表之脈也。合而論之,乃肝膽風熱外客所致。治宜清肝瀉火散風。處方:蟬蛻9.克,桑葉9克,連翹10克,薄荷3克,夏枯草9克。
服藥4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yī)云:前用清熱解毒不效者何也?答曰:脈浮者,表證也,表證當予解表疏散,故以清肝瀉火散風而得愈。前用清熱解毒不效者,未予疏散風邪而反閉其郁熱也。
青光眼
審其脈,知其證,予平肝瀉火,疏散風邪而愈
郝××,女,17歲。
頭痛眼痛,瞳孔散大,視力下降20多天。醫(yī)診青光眼。先以西藥點眼、內(nèi)服,眼珠疼痛稍減,但繼續(xù)應(yīng)用則無明顯效果。細審其證,除頭痛眼痛,瞳孔散大,視力下降,惡心欲吐外,并見舌苔薄白,脈浮弦。綜合脈證,思之:脈浮者,表證也,風邪也。弦者,肝脈也,肝火也。合而論之,乃肝火內(nèi)郁,風邪外客。治宜內(nèi)瀉肝火,外疏風邪。處方:草決明15克,菊花10克,防風6克,車前子10克(布包),柴胡6克,薄荷6克,青葙子10克,蟬蛻9克。
服藥4劑,頭痛眼痛消失,視力增加,繼服20劑,愈。某醫(yī)云:本證余曾用龍膽瀉肝湯治之,然其不效者何也?答曰:本證非但有肝火,亦且有風邪,故但予瀉火不愈也。又問:青葙子者醫(yī)家多云瞳孑L散大者禁用,然
先生
卻用之而取效者何也?答曰:高等醫(yī)藥院校教材《中藥學》云:“本品清熱力強,且有擴散瞳孔的作用,肝腎虛及青光眼患者忌用。”對待這一句話,我的考慮是若肝腎虛的青光眼應(yīng)忌用,若肝火夾風熱者,因其清肝火血熱,且有擴散瞳孔作用,若再配用疏風瀉火之品非但無害,亦且有利,故用于肝火夾風熱之急性青光眼常獲卓效。
皮質(zhì)盲
審其脈舌,知其乃精血虧損,予補腎填精始愈
郜××,女,5歲。
流行性腦炎后失明2年多。醫(yī)診皮質(zhì)盲。先以西藥治療5個月無功,繼配中藥明目地黃丸、石斛夜光丸、黃連羊肝丸治療半年仍無功。細審其證,除兩眼已完全失明外,兩眼外觀無異常,精神、食欲正常,舌質(zhì)嫩紅無苔,脈虛數(shù)。綜合脈舌,思之:目者,肝腎之所主也。舌質(zhì)嫩紅無苔者,陰精虧損也。脈虛數(shù)者,陰精虧損而有熱也。合而論之:乃肝腎精血虛損不能上注于目所致。治宜補益肝腎,填精明目。處方:龜甲15克,鱉甲15克,何首烏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覆盆子10克,五味子10克,牡蠣6克。
服藥10劑,在近距離內(nèi)可見人影晃動,繼服40劑,視力恢復(fù)正常。
某醫(yī)云:為何用明目地黃、石斛夜光等均無效,而改用龜甲、鱉甲之類取效耶?答曰:本病乃腦炎之后火灼陰精髓海受損所致,溫病久踞下焦,消爍肝腎陰液者,非以龜、鱉、牡蠣入肝,鎮(zhèn)潛之品不能復(fù)其肝腎陰液,故以龜、鱉、牡蠣鎮(zhèn)潛之品,復(fù)佐滋補肝腎之品始愈也。
虹膜睫狀體炎
細審脈證,知其陰虛肝郁,郁而化火,予滋補肝腎,解郁瀉火,愈
朱××,男,50歲。
兩眼困痛,視力下降半年余。醫(yī)診虹膜睫狀體炎。先用西藥治療4個多月無效,繼又配用明目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治療2個多月視力仍然不見增加。細審其證,兩目微赤困痛,兩眼在1尺內(nèi)可以看見人影,頭痛頭脹,胸脅苦滿,心煩易怒,舌苔薄白,脈弦。綜合脈證,思之:胸脅苦滿,頭暈頭痛者,郁證也。脈弦者,肝脈也。合而論之,乃肝郁血虛,郁而化火也。治宜養(yǎng)血疏肝瀉火。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梔子10克,生地15克,元參60克,薄荷2克,茺蔚子10克。
服藥7劑,視力明顯增加,在3米左右可以清楚的看清手指;繼服20劑,視力恢復(fù)正常。
某醫(yī)云:前用明目地黃、杞菊地黃不效,而改用上方何故取效?答曰:明目地黃、杞菊地黃從滋補肝腎來講與上方是近似的,但在以下三點上卻有根本區(qū)別:其一是本方疏肝之力勝于杞菊地黃、明目地黃。其二是本方瀉火之力勝于杞菊地黃、明目地黃。其三是本方滋陰降火之力勝于杞菊地黃、明目地黃。這三個方面對于郁甚、火甚、陰虛甚者是至關(guān)重要的。所以以本方治之效,而用杞菊地黃、明目地黃不效。
第六節(jié)鼻耳咽喉科
鼻中隔偏曲
審其脈色,知其病在肺腎,予滋陰降火而愈
文××,男,25歲。
反復(fù)發(fā)作性鼻衄十幾年,鼻衄不止20天。醫(yī)診鼻中隔彎曲。先以西藥治之不效,后以中藥清肝瀉火、清瀉胃火之劑配合仍無功。細審其證,鼻衄,用藥紗條堵住鼻孔后仍時見從口而出,血色素6克,舌苔白,面色皓白無華,脈虛數(shù)。綜合脈證,思之:脈虛者,肺虛也;數(shù)者,熱也。面色皓白無華者,肺陰不足。且久病陰虛相火上炎而灼肺金,故衄血也。治宜滋陰降火。處方:生地15克,元參20克,麥冬15克。
服藥1劑,鼻衄得止。然思其面色皓白,氣陰仍嫌不足,乃予養(yǎng)陰益氣治之,后果愈。
某醫(yī)問:此方乃增液湯也,吳鞠通《溫病條辨》用于無水舟停之便秘,何
老
師獨用于鼻中隔彎曲之鼻衄也?答曰:生地、麥冬、元參三味為方,吳鞠通命其名日增液湯,主用于無水舟停之便秘。錢鏡湖《辨證奇聞》則因其善于滋陰降火,對衄血有奇效,而命其名日止衄湯。今本病之衄血乃陰虛相火妄動所致,故用之。正如《辨證奇聞》所云:“人在鼻中流血,經(jīng)年經(jīng)月而不止者,或愈或不愈,雖鼻中流血,較之口中吐血者少輕,然而聽其流血而不治,與治之而不得其法,皆能殺人。蓋吐血犯胃,而衄血犯肺,胃為濁道,肺為清道也。犯濁道則五臟盡皆反復(fù),犯清道則止肺經(jīng)一臟之逆也,然而犯清雖輕于犯濁,而氣逆則一,逆則變證多端,故皆能殺人也。治法惟調(diào)其肺氣之逆,但肺氣何以致逆乎,亦成于肺金之火也,夫肺屬金本無火也,肺金之火仍是腎水之火也,腎因心火之侵而。腎水來救,久之腎水干涸,而腎火來助,火與火斗,而血乃妄行,從鼻而上越矣。然則調(diào)氣之法,舍調(diào)腎無他法也,而調(diào)腎在于補水以制火。方用止衄湯:生地一兩、麥冬三兩、元參二兩。水煎服。一服即止。麥冬直治肺金之匱乏,生地、元參以解腎中遏抑之火,火退而氣自順,氣逆既順,而血自歸經(jīng)矣。”
鼻前庭炎
謹察晝夜陰陽之不同,合之疼痛之差異,知其病位之臟腑,治以滋陰降火始愈
召5××,男,38歲。
兩鼻孔前庭粘膜干痛,糜爛結(jié)痂1年多。醫(yī)診鼻前庭炎。先以西藥外敷,內(nèi)服治療半年不效,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疏風宣肺、健脾利濕等法治療半年亦不效。細察其證,兩側(cè)鼻前庭糜爛結(jié)痂,皮膚干痛,破裂出血,夜間痛甚,且近20天來,鼻牙俱痛,有時疼痛不能入睡,有時痛醒,舌苔白,脈弦滑尺大。綜合脈證,思之:晝輕夜劇者,腎虛火炎也。糜爛者,濕熱也。治以養(yǎng)陰、除濕、瀉火。處方:升麻1克,元參30克,地骨皮30克,羌活3克。
服藥2劑,糜爛、腫痛均消失,繼服6劑,愈。
某醫(yī)云: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疏風宣肺均為治鼻前庭炎之有效方法,而本證卻治之不效者何也?答曰:本證非但鼻爛而痛,亦且牙齦亦痛,此乃肺胃俱病,當肺胃同治,且夜間痛劇,非僅實火,亦且陰虛,故但治其肺,但治其胃,但瀉實火,均不得愈。所以采用一滋陰,二除濕,三瀉火,酌加引經(jīng)之藥而愈。
慢性鼻炎
審其脈,知其病,予瀉火平肝始愈
王××,女,35歲。
鼻塞不聞香臭5~6年。醫(yī)診慢性鼻炎。先用西藥治療不效,繼又配合中藥辛夷、蒼耳子加減為劑治療2年亦不見減。細察其證,除鼻塞不聞香臭之外,并見頭暈心煩,每次生氣后均見鼻塞鼻不聞香臭加重,舌苔白,脈弦。綜合脈證,思之:弦脈者,肝脈也。生氣后鼻塞不聞香臭加重者,肝火射肺,肺氣不宣也。治宜疏肝瀉火。處方:冰片1克(沖),梔子10克,酒軍3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羌活10克,防風10克,薄荷6克。
服藥2劑,鼻塞不聞香臭消失,繼服2劑,競愈。
某醫(yī)云:此當歸龍薈丸加減方也。當歸龍薈丸清熱瀉肝,攻下行滯方也,主用于肝膽實火之頭痛面赤,目赤目痛,胸脅脹痛,便秘尿赤,形體壯實,脈象弦勁,躁擾不安,甚或抽搐者,然今反用于慢性鼻炎者何也?答曰:中醫(yī)治病在于理、法、方、藥之合拍、在于理、法之相吻合,今慢性鼻炎之發(fā)生在于肝火之射肺,故采用治肝膽實火之方而愈也。
變態(tài)反應(yīng)性鼻炎
1.謹察諸證,合之于脈,予健脾理氣,疏散風邪,愈
趙××,男,59歲。
噴嚏流涕,身癢1年多。醫(yī)診過敏性鼻炎、蕁麻疹。先以西藥治療半年多不效,后以中藥散寒祛風、益氣助陽,養(yǎng)血祛風等劑相配合亦無明顯效果。細審其證,經(jīng)常頻發(fā)的鼻癢噴嚏,流清涕,頭暈,全身酸困,脘腹?jié)M脹,遇冷或遇冷水則即刻身癢起片狀皮疹,舌苔白,脈弦緊。綜合脈證,思之:癢者,風也;遇寒冷或冷水則疹發(fā)者,寒濕也;腹脘滿脹者,脾虛寒濕也;脈弦緊者,風寒也。證脈合參,乃脾胃寒濕為本,風寒外客為標。治以健脾理氣,疏散風邪。處方:羌活3克,防風3克,荊芥10克,川芎10克,厚樸10克,黨參10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甘草6克,僵蠶10克,蟬蛻10克,藿香10克,清茶1撮。
服藥2劑,噴嚏、流涕,全身酸困消失,用冷水洗衣服時亦未見起疹;繼服4劑,愈。
某醫(yī)云:前用散寒祛風、益氣助陽、養(yǎng)血祛風不愈,且時見加重者何也?答曰:本病脾虛夾濕為本,風寒外客為標,不健其脾則祛風必甚,但健其脾則風邪反而內(nèi)入,所以治療之時只可在健脾理氣化濕的基礎(chǔ)上,少佐祛風之品。至于為何散風祛寒而不愈,其因有二:一散風寒之力過大也,二健脾除濕之力不足也。至于益氣助陽,養(yǎng)血祛風因何不效,乃因藥證不符也。
2.謹察其脈,合之于癥,治以補氣養(yǎng)陰,除濕升陽,愈
蘇××,男,38歲。
鼻癢噴嚏流涕頻頻而發(fā)十幾年。醫(yī)診過敏性鼻炎。先以西藥治療數(shù)年不效,繼以中藥祛風散寒,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劑相配合,治療4~5年,亦無明顯效果。細審其證,除頻繁的鼻癢噴嚏流清涕外,并見頭暈乏力,脈濡緩。綜合脈證,思之:脈濡緩者,濕也,氣陰兩虛也;久久噴嚏流涕不愈者,氣虛也。證脈合參,乃氣陰俱虛,濕郁不化,清陽失升也。治宜補氣養(yǎng)陰,除濕升陽。處方:升麻10克,葛根10克,蔓荊子10克,黨參10克,黃芪15克,黃柏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
服藥3劑,頭暈乏力,鼻癢流涕均好轉(zhuǎn);繼服30劑,愈。
某醫(yī)云:此方乃東垣治療目耳病方也,今
先生
卻用于過敏性鼻炎者何也?答曰:此方原為氣陰不足,濕郁不化,清陽不升之耳目病方。今過敏性鼻炎亦氣陰不足,濕郁不化,清陽不。升所致者也,故亦用其治療過敏性鼻炎也。
3.謹察時令,合之脈證,予理氣疏肝,化痰開肺而愈
索××,男,35歲。
鼻癢噴嚏流涕7~8年。醫(yī)診過敏性鼻炎。始以西藥治之不效,繼以中藥散寒祛風,養(yǎng)血祛風相配合亦無效。細審其證,鼻癢噴嚏流涕僅發(fā)于秋季,且見胸滿,舌苔薄白,脈沉緩。綜合脈證,思之:秋季者,燥令也,收令也。脈沉緩,氣滯濕郁也。治以理氣除濕。處方:人參10克,紫蘇10克,陳皮10克,枳殼10克,前胡10克,半夏10克,葛根10克,木香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茯苓10克。
服藥3劑,諸證好轉(zhuǎn);繼服30劑,愈。
某醫(yī)云:參蘇飲本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治療虛人外感風寒,內(nèi)有痰濕之方。今反用于過敏性鼻炎者何也?答日:秋令者,收令也,燥邪用事也,今肺胃氣虛,復(fù)感涼燥,痰濕阻郁,故每至秋令則病發(fā)也,故治宜補胃肺之氣,理氣化痰可愈。參蘇飲者,既能補肺胃之氣,又能理氣化痰,故予參蘇飲亦可治過敏性鼻炎也。
4·謹察時令,合之于脈,予補氣養(yǎng)陰,燥濕清熱,升清降濁而愈
王××,男,35歲。
鼻塞流涕噴嚏,眼耳發(fā)癢十幾年。醫(yī)診過敏性鼻炎。先以西藥治療不效,繼以中藥益氣聰明、桂枝,以及疏風散寒,養(yǎng)血祛風之劑加減相配合治療數(shù)年亦無明顯效果。細審其證,每至夏季天熱之時即反復(fù)感冒,鼻塞流涕,噴嚏連連,眼耳俱癢,頭暈乏力,舌苔白,脈虛大弦緊。綜合脈證,思之:夏令者,暑熱也,暑令熱邪,傷氣傷陰,故氣陰兩虛之質(zhì)尤易感受暑令之邪也。今脈弦大緊,亦氣陰兩虛之脈也。治宜補氣養(yǎng)陰,除濕清熱,升清降濁。處方:人參10克,甘草6克,黃芪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神曲10克,黃柏10克,葛根15克,蒼術(shù)10克,白術(shù)10克,升麻10克,澤瀉10克,生姜3片,大棗5個。
服藥2劑,諸證消失;繼服15劑,追訪4年,未見復(fù)發(fā)。
5.謹遵舌脈,知其樞機不利,營衛(wèi)失調(diào),治以柴胡桂枝湯得愈
徐××,男,成。
遇風冷或花香則鼻癢、眼癢,噴嚏流涕7年多。醫(yī)診過敏性鼻炎。先以西藥治療數(shù)年不效,后又以中藥祛風、益氣等藥相配合治療3年多亦無功。細審其證,除上述諸證之外,別無所苦,舌苔薄白,脈弦緩。綜合脈證,思之:弦脈者,少陽樞機不利之脈;緩者,營衛(wèi)失調(diào)之脈。合而論之,乃少陽樞機不利,營衛(wèi)失調(diào)。治宜擬和解少陽,調(diào)和營衛(wèi)。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大棗5個,桂枝10克,白芍10克。
服藥6劑,諸證全失,繼服6劑,愈。
鼻竇炎
知冷熱之微甚,合脈象之臟腑,知其肝火內(nèi)郁,風寒外客,治以瀉火平肝,疏風散寒,愈。
郭××,男,28歲。
頭暈頭痛8~9年。醫(yī)診鼻竇炎。先以穿刺、西藥治療曾一度好轉(zhuǎn),但一年之后頭痛如初,繼以辛夷散、蒼耳子散半年效仍不著。細審其證,前額、巔頂頭痛,遇熱或在太陽下走路時頭痛尤甚,生氣之后頭痛亦劇,鼻塞涕多,煩躁易怒,且偶見耳聾耳鳴,舌苔薄黃,舌尖紅,脈弦數(shù)。綜合脈證,思之:頭痛,遇熱而甚者,火也。鼻塞涕多者,寒也。脈弦數(shù)者,肝膽實火也。合脈證論之,乃肝膽實火內(nèi)郁,風寒閉郁于外也。治宜內(nèi)清肝火,外散風寒。處方: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10克,車前子10克(布包),澤瀉10克,木通10克,甘草10克,當歸10克,蒼耳子12克,薄荷10克。
服藥3劑,頭痛大減;繼服30劑,諸證消失。
某醫(yī)云:為何用辛夷散、蒼耳子散加減無效?答曰:脈弦數(shù)者,肝膽實火為主也,肝膽實火者當瀉火平肝,故以辛夷散、蒼耳子散等治肺者不效也。
腦脊液鼻漏
謹察其脈,合之于癥,知其中氣不足,清陽失升,治以補氣升陽,愈
郝××,男,25歲。
兩側(cè)鼻孔清水樣涕不斷溢出,視力下降,行動遲緩,對外界事物反應(yīng)遲鈍5個多月。醫(yī)診腦脊液鼻漏。先以手術(shù)治療未成功,后以培補腎氣之劑亦未效。細審其證,除兩個鼻孔不斷的流清水樣的鼻涕外,并見視力明顯下降,走路遲緩,神情癡呆,聽力下降,舌苔薄白,脈濡緩。綜合脈證,思之:濡緩之脈者,氣陰俱虛夾濕也;清水樣涕者,虛也。合之于癥,乃氣陰俱虛,濕郁不化,清陽失升之證也。治宜補氣養(yǎng)陰,除濕升陽。處方:蔓荊子10克,升麻10克,葛根15克,人參10克,黃芪20克,黃柏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
服藥3劑,流涕減少,精神增加;繼服30劑,諸證消失,并恢復(fù)工作。
耳咽管炎
1.審其脈證,知其內(nèi)郁肝膽實火,外感風寒客邪,表里同病,予內(nèi)瀉肝膽相火,外疏風寒客邪,愈
汪××,女,35歲。
左耳突然憋脹疼痛,聽力下降ll天。醫(yī)診耳咽管炎。先以西藥治療7天不效,繼又配合中藥牛黃解毒丸、牛黃上清丸治療3天諸證亦不見減。細審其證,右耳聽力正常,左耳憋脹疼痛,聽力降低達90%左右,且見鼻塞,咽喉干痛,發(fā)熱頭痛,舌苔白,脈浮弦數(shù)。綜合脈證,思之:脈浮,鼻塞,咽喉干痛者,表證也;脈弦數(shù),頭痛者,肝膽實火也。合而論之,乃內(nèi)郁肝膽實火,外感風寒客邪,表里同病之證也。急擬外疏風寒,內(nèi)瀉肝火。處方:防風10克,羌活10克,龍膽草10克,大黃5克,細辛5克。服藥3劑,諸證消失,愈。某醫(yī)云:既云有火何用瀉火之牛黃上清丸不效?答曰:一者經(jīng)絡(luò)有異也,本病既病在肝膽,自當從肝膽論治,今反用治他經(jīng)之法,故不效也。二者但瀉其火而未散其寒也,寒邪郁表必予辛
溫行
散方解,若徒施瀉火則郁者更郁故不解也。又云:諸醫(yī)又云龍膽瀉肝湯為有效之方,然
先生
獨不用之何也?答日:瀉肝膽實火之方有三:一者龍膽瀉肝湯,二者當歸龍薈丸,三者瀉青丸。龍膽瀉肝湯者,一者瀉火,二者理肝,三者利濕熱,若肝膽實火夾郁、夾濕熱者用之尤佳。當歸龍薈丸者,一者瀉火,二者攻下行滯,若肝膽實熱或肝胃實火者尤宜用之。至若瀉青丸者,非但瀉實火,亦且散郁火,故實火夾郁者尤宜用之。今本病既有表邪之閉郁,又有肝膽之實火,故只可用瀉青丸法,否則則閉其熱而不散也。
2.細審病位,緊合其脈,知其肝膽火熾,外感風邪,予瀉肝疏風得愈
霍××,女,36歲。
右耳、右偏頭、咽喉均痛,聽力下降5天。醫(yī)診耳咽管炎。先用抗生素治療3天不效,繼又配用中藥清熱解毒仍不效。細審其證,在右耳的下部、咽喉、頭部均痛,右耳聽力下降,全身酸痛,發(fā)熱,體溫38.6℃,舌苔白,脈浮弦數(shù)。綜合脈證,思之:脈浮者,病在表邪;脈弦者,肝膽之火盛也。合而論之,乃肝膽火熾于內(nèi),風熱外客于表,內(nèi)外合邪之證也。治宜內(nèi)瀉肝火,外散風熱。處方:夏枯草15克,蟬蛻15克,桑葉9克,連翹12克,黃芩9克,赤芍9克,薄荷10克。
服藥1劑,諸證大減;繼服1劑,諸證消失而愈。
某醫(yī)云:前用抗生素與清熱解毒之品為何炎癥不清也?答日:內(nèi)外合邪者,若但予治里則表邪閉郁而病甚,若但予解表則內(nèi)火必熾,故必予表里雙解方可。前用清熱解毒之不效者,乃未予解表所致也。
卡他性中耳炎
1.僅以證論、不察其脈,以寒作熱,以郁作熾,徒施瀉火,終歸不治
白××,男,38歲。
頭暈頭痛,耳鳴耳聾半年多。醫(yī)診慢性卡他性中耳炎。先以西藥治療4個月不效,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之劑3個月,諸證不但不減,反見日漸加重。細審其證,除耳鳴耳聾,頭暈頭痛之外。并見煩躁易怒,噴嚏時作,口苦咽干,舌苔黃白,脈浮弦緊。綜合脈證,思之:脈浮緊,噴嚏者,風寒郁表也。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脈弦者,肝膽郁火也。治宜外散風寒,內(nèi)瀉肝火,佐用開竅。處方:防風10克,羌活10克,龍膽草1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細辛2克,大黃3克。
服藥4劑,頭暈頭痛,耳鳴耳聾等癥大減;繼服上藥6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yī)云:前用耳聾丸治之不效者何也?答曰:耳聾丸者,雖稱有通竅之力,然其總以瀉火見長,然本證者,以竅閉為主,肝火次之之證,故治之者,用耳聾丸不效,改易上方取效也。
2.僅知開竅,不知審脈,僅知散風,不知除濕,久治難愈
吳××,女,29歲。
兩耳憋悶,聽力減退2個多月。醫(yī)診卡他性中耳炎。先用西藥治療1個多月不見好轉(zhuǎn),繼又配合中藥通竅耳聾丸、羌活勝濕湯近1月亦無明顯效果。細審其證,除兩耳發(fā)堵微聾之外,并時見兩側(cè)耳道有少量滲液流出,頭暈頭重,下肢沉重,舌苔薄白,脈濡緩。綜合脈證,思之:頭重如裹,下肢沉重,脈濡緩者,濕也;阻于耳竅者,風也。合而論之,乃風濕夾熱阻于耳竅也。治宜散風除濕清熱。處方:羌活4克,獨活4克,蔓荊子1.5克,甘草2克,防風1.5克,川芎1.5克,防己6克,藁本1.5克。服藥3劑,頭重耳聾明顯改善;繼服5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yī)云:此方乃羌活勝濕湯也。余亦曾用數(shù)劑,然其不效者何也?答曰:濕邪者,重濁粘滯之邪也,其在上者,當發(fā)之,散之,然發(fā)之散之太過則但風氣去濕氣在,故只可小劑風藥治之,然你所用者卻大劑風藥,故治之不效,余所用藥量小而效者,即兼去風濕也。
3.但治主證,不治兼證,但知其癥,不知其脈,不知彈琴,不知合協(xié),治之不效
王××,男,60歲。
耳堵頭重,聽力減退3個多月。醫(yī)診卡他性中耳炎。先用西藥治療曾一度稍效,但繼續(xù)應(yīng)用則無效,后又以中藥清熱解毒、清熱瀉火藥治之亦未見明顯效果。細察其證,除耳堵,頭重,聽力減退外,并見胸脅苦滿,時時嘆氣,心煩失眠,舌苔白,脈沉弦滑。綜合脈證,思之:脈沉者,氣郁也?;}者,痰熱也。胸脅苦滿,時時嘆氣,脈弦者,肝郁也。合而論之,乃肝肺氣郁,痰濕不化,竅隧因之不利證也。治宜疏肝理氣,宣肺化痰。處方:柴胡10克,枳殼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杏仁10克,郁金10克,蘇葉10克,薄荷10克,黃芩8克。
服藥3劑,耳堵大減,聽力恢復(fù)60%;繼服6劑,愈。
某醫(yī)云:四逆散者乃疏肝理脾之方,今用于卡他性中耳炎者何也?答曰:本證肝肺氣郁之所致者也,故以四逆散疏肝理脾,加杏仁、蘇葉、郁金等以理肺,致肺氣宣降得復(fù),耳竅自通也。
慢性中耳炎
1.表里合邪,新久并見,但知治標,不知察脈,急緩不明,久治不效
溫××,女,32歲。
右耳白色清稀膿汁不斷從耳道流出,有時突然劇痛而流出黃綠色膿汁30年。醫(yī)診慢性中耳炎。先用西藥治之不效,繼又配合中藥內(nèi)服、外用亦效果不著。最近1個月來,又發(fā)現(xiàn)兩側(cè)頭部劇烈疼痛,左耳道癤腫堵塞耳道,寒戰(zhàn)高熱,惡心嘔吐.、先以西藥抗生素治療不效,繼以中藥清熱解毒之劑仍無功。細審其證,左側(cè)外耳道癤腫充滿耳道,耳下、頸部淋巴結(jié)腫大,寒戰(zhàn)高熱,體溫39.5℃,頭耳劇痛,舌苔白,脈濡緩。綜合脈證,思之:癤腫、寒熱者,熱毒也,熱毒熾盛之脈當見滑數(shù),今脈反見濡緩,濡緩之脈者,為痰濕,為氣陰兩虛。今宿疾、新感之疾同在,而脈見濡緩,乃氣陰兩虛,痰熱阻滯為主。治當補氣養(yǎng)陰,化痰理氣,佐以瀉火。處方:黃芪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元參15克,生地10克。同時,兩耳周圍外涂牛黃解毒丸。
服藥3劑,耳道癤腫消失,淋巴結(jié)腫大消減80%,但口唇部又發(fā)現(xiàn)一小的癤腫,體溫37.4℃;繼服6劑,諸證消失。
某醫(yī)云:既有慢性中耳炎,又有急性外耳道癤腫,且體溫較高,為什么用清熱解毒、抗生素等治之不效,而采用加減十味溫膽湯反效也?答曰:《金匱要略》在說明既有痼疾,又有猝病的疾病治療時,曾有如下兩句著名的論斷。其一是在一般的情況下應(yīng)先治猝病,后治痼疾,其二是痼疾在整個發(fā)病過程中仍起主要作用時,還應(yīng)治其痼疾。他說:“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問日: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日:病,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救表也。”這種觀點在《傷寒論》的條文中更有充分的體現(xiàn),故其治傷寒,脈結(jié)代,心動悸,不用麻黃、葛根、桂枝諸湯,而但用補益之品的炙甘草湯進行治療。今之所以用加減十味溫膽湯治之者,正因其雖有熱毒熾盛之癤腫,而脈卻見濡緩也。
2.內(nèi)外合邪,數(shù)疾并見,先審其脈,并及諸證,主次分明,治之始愈
于××,女,36歲。
兩耳流膿時輕時重2年多。醫(yī)診慢性中耳炎。先以西藥治療1年多不效,后以中藥清熱解毒配合治療近1年亦無明顯效果。近1個月來,又發(fā)現(xiàn)左側(cè)耳、頭、下頜關(guān)節(jié)疼痛難忍,不能張口,勉強張口亦僅能張至能夠飲水,不能咀嚼食物。醫(yī)診慢性中耳炎急性發(fā)作,下頜關(guān)節(jié)炎。先用西藥治療20多天不見改善,繼又配合中藥清熱瀉火之劑半個多月仍然不見好轉(zhuǎn)。細察其證,除左側(cè)耳、頭、頜關(guān)節(jié)疼痛外,并見雙側(cè)耳道不斷有少量黃白色膿汁排出,張口困難,煩躁不安,舌苔白,脈沉弦稍緊。綜合脈證,思之:前以清熱瀉火解毒不效者,,恐不對證之所致也。又思脈沉弦者,肝氣郁結(jié)也;緊者風寒也。膿汁呈黃白者,熱毒也。合而論之,乃肝膽郁火于內(nèi),外受風寒,內(nèi)外合邪之疾也。治宜內(nèi)解郁火,外散風寒。處方:當歸10克,川芎10克,梔子10克,熟軍4克,羌活10克,防風10克,蔓荊子10克。
服藥2劑,疼痛消減近70%,惟頭暈似有加重之勢。思之:此散寒有余,瀉火不足所致也。上方加熟軍2克、龍膽草10克。
服藥6劑,疼痛消失,張口自如,耳膿亦愈。
某醫(yī)云:患者三病俱在,一藥而皆愈者何也?答曰:從脈、證來看,病雖為三,然其病因則二也,故治以外散風寒,內(nèi)瀉肝火均愈。
3.按脈審證,知其為肝腎虧損,耳竅蒙蔽,予滋補肝腎,佐以開竅而愈
黎×x,男,15歲。
左耳流膿、聽力下降14年。醫(yī)診慢性中耳炎,膽脂瘤。先以西藥久治不效,繼以中藥清熱瀉火,滋陰補腎之劑相配合亦不效,特別是近1年來,左耳道流膿一直不止,近1個月來,又突發(fā)寒戰(zhàn)高熱,劇烈頭痛,予抗生素治療后,雖然寒戰(zhàn)高熱已減,但卻發(fā)現(xiàn)左耳流出大量黃綠色膿汁,雖然繼續(xù)采用抗生素及中藥清熱瀉火、滋陰降火1個多月,始終不見效果。細審其證,左耳黃色膿汁不斷流出,按其乳突部有壓痛,精神、食欲正常,舌質(zhì)淡黯,舌苔薄白,脈虛而緩。綜合脈證,思之:陰虛火旺者,脈當細數(shù),肝火者脈當弦數(shù),今脈見虛緩,乃腎之陰陽俱虛也。治宜滋補肝腎,佐以開竅。處方:肉蓯蓉15克,菟絲子18克,枸杞子12克,煅龍骨30克,煅牡蠣30克,菖蒲6克,懷牛膝12克,白芍15克,白蒺藜3克,熟地30克,五味子9克,沙苑子9克。
服藥3劑,膿汁減少;繼服20劑,競愈。
某醫(yī)云:有的著作中說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宜用滋陰降火,然余用之不效者何也?答曰:耳流膿者,似乎是火,然其脈虛緩則非火也,故治宜滋補肝腎,佐以開竅,而不宜瀉火也。
神經(jīng)性耳聾
1.謹察脈色,合之病程,知其為氣陰兩虛,痰火內(nèi)郁,治以補氣養(yǎng)陰,化痰瀉火始安
鄧××,女,40歲。
聽力日漸下降6年多,近1年來連電話的聲音也聽不清楚,不得不完全停止一切工作。醫(yī)診神經(jīng)性耳聾。先用西藥、針灸治療4年多不效,繼又以中藥培補腎氣之劑近3年而日漸加重。細察其證,兩耳幾乎聽不見任何聲音,心煩失眠,口苦咽干,面色皓白,舌苔薄白,脈虛弦滑。綜合脈證,思之:《內(nèi)經(jīng)》曾云:腎開竅于耳,心亦開竅于耳。腎之陰虛可以引起耳聾耳鳴,腎之氣虛亦可引起耳聾耳鳴,腎之陰虛者與滋陰補腎可愈,腎之氣虛者與培補腎氣可痊,然本病滋腎不效,益陽無功,說明本病不在。腎臟。今脈虛弦滑者,病在心也,面色皓白,脈虛者,心之氣陰兩虛也,滑數(shù)脈者痰火阻于心竅也。治宜培補心之氣陰以扶正,化痰開竅瀉火以除其邪。處方:黃芪15克,當歸10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川芎10克。
服藥6劑,耳鳴耳聾好轉(zhuǎn);繼服3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yī)云:既云有痰火,何不多用瀉火之品,而反加一味川芎也?答曰:脈見弦滑者為痰火,故用溫膽湯法以治痰火,然其脈不數(shù)且弦說明火邪不盛而兼肝氣之郁,故以川芎之入肝解郁者相佐以啟閉郁之氣機也。2.謹察其脈,合之于舌,知其病在氣陰之虛,濕熱之郁,升降失職,治以補氣養(yǎng)陰,燥濕清熱,升清降濁而安
趙××,男,55歲。
耳鳴耳聾4~5年。醫(yī)診神經(jīng)性耳聾。先以西藥治療2年多不效,繼又配合中藥補腎、平肝、瀉火,以及針灸、磁療等仍無功。細察其癥,兩耳已基本上聽不見任何聲音,舌苔白膩,脈弦大而數(shù),右脈大于左脈。綜合脈證,思之:脈弦大者,氣陰兩虛或氣血兩虛。數(shù)者熱也。左脈大于右脈者,肝邪盛也,外感也;右大于左脈者,氣血兩虛或氣陰兩虛也。舌苔白膩者,濕熱也。舌、脈相參,知其乃氣陰俱虛,濕熱內(nèi)郁,清濁升降失職也。治宜補氣養(yǎng)陰以扶正,除濕清熱,升清降濁以治標。處方:人參10克,甘草6克,黃芪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神曲10克,黃柏10克,葛根15克,蒼術(shù)15克,白術(shù)10克,升麻10克,澤瀉10克。
服藥6劑,耳鳴大減,左耳似能聽見個別聲音;繼服50’劑,耳鳴消失,聽力恢復(fù)正常。
.
某醫(yī)云:東垣之治耳鳴耳聾多注重升散補益,子和之治耳聾多注重痰火,完素之治耳聾耳鳴多注重火邪,其在臨床上何以別之?答曰:神經(jīng)性耳聾非但有虛,亦且有實,非但有閉,亦且有脫,何以別之?脈象別之即可也。3.謹察其脈,合之經(jīng)絡(luò),予養(yǎng)陰平肝,開竅寧神,愈郝××,女,18歲。聽力全失十幾年。醫(yī)診神經(jīng)性耳聾。先以西藥治療數(shù)年不效,繼以中藥補腎、平肝、瀉火之劑與針灸相配合2年亦不見明顯改善。細察其證,除兩耳全聾外,偶而出現(xiàn)耳鳴和兩耳堵塞難忍的感覺,舌苔白,脈沉澀。綜合脈證,思之:耳者,心腎之開竅也,心氣閉塞則兩耳失聰。治宜養(yǎng)陰平肝,開竅寧神。處方:龜甲30克,鱉甲15克,遠志15克,菖蒲30克,郁金10克,龍骨15克。
服藥6劑,耳聾大減;繼服6劑,聽力競基本正常,又服10劑以善后。
某醫(yī)問:前從腎、肝論治久久不效,今但用上方競霍然有效者何也?答曰:此脈沉澀,乃心竅之被蒙也,治當開其心竅,故以重劑菖蒲、遠志而效也。
急性扁桃體炎
1.只知解毒,不知通腑,壅熱不解,其熱不退
鄭××,女,12歲。
咽喉腫痛,持續(xù)高熱7天。醫(yī)診急性扁桃體炎。先以抗生素治療3天其熱不減,繼又以中藥清熱解毒配合治療4天,其熱仍不見減。審其兩側(cè)扁桃體明顯腫大,上罩白色膿點,舌苔薄白,體溫39.8℃,脈浮數(shù)。綜合脈證,思之:脈浮者,病在上也,在表也,在肺也。且咽喉者,肺胃所主,大腸與肺相表里,上以清熱解毒不效者,肺胃大腸壅熱不散也,非瀉其腑,解其壅,佐以疏散不解。處方:蟬蛻10克,僵蠶10克,片姜黃10克,連翹10克,大黃4克。
服藥3小時后,發(fā)熱全退,咽喉疼痛大減,繼服1劑,愈。
某醫(yī)云:大黃乃苦寒之瀉下藥,何用其治急性扁桃體炎而神效也?答曰:大黃本是苦寒瀉下之品,而用于急性扁桃體炎者,因其能瀉大腸與胃熱也,今所以但用清熱解毒而不解,乃因其肺胃大腸俱熱熱邪壅郁也,而大黃配姜黃、蟬蛻、僵蠶,既可散邪,又可除壅,通下,故其熱得解也。
2.但知解毒利咽,不知疏散表邪,熱邪閉郁,其病不解
焦××,女,28歲。
咽喉腫痛,發(fā)熱頭痛8天。醫(yī)診急性扁桃體炎。先用抗生素等治療4天不效,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之劑治療4天仍無’功。細審其證,除兩側(cè)扁桃體腫大,上罩白色膿點外,并見頭暈頭痛,寒熱陣陣,舌苔白,質(zhì)紅,脈浮滑數(shù)。綜合脈證,思之:脈浮者,表證也,舌質(zhì)紅者,熱毒及于陰分也。治宜疏風清熱,解毒養(yǎng)陰。處方:蟬蛻10克,僵蠶10克,薄荷10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元參15克。
服藥1劑,微有汗出,頭暈頭痛,寒熱等證俱解,咽喉腫痛亦消大半,繼服3劑,愈。
某醫(yī)云:余前用銀花、連翹達30克,且配有板藍根、山豆根、射干、馬勃、黃連、黃芩均在15克以上,并每天注射青霉素,然治之數(shù)日不效,今
先生
僅用銀花、連翹各10克卻1劑減,4劑愈,其故何也?答曰:表邪未散者一也,陰液未補者二也。
慢性扁桃體炎但知消炎,頻予解毒,痰滯不化,凝核不散,久延時日
于××,男,20歲。
兩側(cè)扁桃體腫大,幾近閉合10余年。醫(yī)診慢性扁桃體炎。在急性扁桃體炎發(fā)作之始,每次用青霉素都有很好效果,但始終沒有消掉扁桃體之腫大現(xiàn)象。1年后,不得不配用中藥清熱解毒、養(yǎng)陰潤喉進行治療,有時有效,有時無明顯改善,遲至今日扁桃體仍然明顯腫大。細審其證,除兩側(cè)扁桃體明顯腫大,幾近閉合外,并見其舌苔薄白,兩脈濡緩。綜合脈證,思之:久病而脈濡緩者,氣陰兩虛,痰氣郁結(jié)也。治宜補氣養(yǎng)陰以扶正,化痰理氣散結(jié)以除邪。處方:黃芪15克,當歸10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同時,毫針淺刺翳風后,留針3天。
服藥1周后,扁桃體明顯縮?。焕^服25劑,腫大之扁桃體完全恢復(fù)正常。
某醫(yī)云:何用清熱解毒之劑不但不效,反見加劇?答曰:此證之發(fā)生非僅有熱毒,亦且有痰火,痰火者,不但治療時應(yīng)注意瀉火,亦且應(yīng)注意其用藥過程中的化痰藥耳,故前人的很多治療方劑中常常配用化痰利咽的桔梗、蟬蛻、僵蠶、牛蒡子、元參等。但是由于有的醫(yī)者僅注意瀉火,而不注意化痰,致使痰凝成核而成慢性扁桃體炎,此即所以用清熱解毒而不效之故也。
慢性咽炎
1.膠于成方,泥于解毒,時或理氣,脈證不合,豈能奏效
宋××,女,40歲。
咽干、咽痛,咽部異物阻塞感10年。醫(yī)診慢性咽炎。先用喉片、抗生素治療數(shù)年不效,繼又配合中藥草珊瑚、健民咽喉片、六神丸,以及中藥清熱解毒、理氣化痰之劑6~7年亦無效。綜合脈證,審之,除咽部干痛,咽部異物阻塞感外,并見脈滑數(shù),尤以寸脈為甚。思之:寸脈者,上焦也;滑數(shù)者,痰火也。痰火蘊于上焦者,治宜清熱化痰。處方:瓜蔞15克,膽南星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杏仁10克,川貝母10克,黃芩10克,枳實10克,干姜1克。
服藥3劑,咽部異物感消退;繼服7劑,愈。
某醫(yī)云:此清氣化痰丸加減方也。原方原用于痰熱內(nèi)結(jié)之咳嗽痰黃,粘稠難咯,胸膈痞滿,今何用于慢性咽炎而神效也?答曰:仲景在談到中醫(yī)的治病原則時指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今脈既為滑數(shù)而尤顯于寸,知其乃上焦痰熱所致,故治以清熱化痰而愈。
2.膠于四七,泥于理氣,不思審脈,久延病期
商××,女,50歲。
咽干、咽痛,時時有痰阻咽部感8年多。醫(yī)診慢性咽炎。醫(yī)始以西藥治之不效,繼又以中藥喉片、草珊瑚、六神丸,以及四七湯加減配合治療數(shù)年仍不效。細審其證,除咽部發(fā)干,有異物阻塞感外,并見頭暈頭痛,失眠健忘,疲乏無力,心煩意亂,胸滿氣短,舌苔白,脈濡緩。綜合脈證,思之:病久而脈濡緩者,氣陰兩虛,痰郁氣結(jié)也。治宜補氣養(yǎng)陰,理氣化痰。處方:黃芪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服藥4劑,咽喉異物感消失,頭暈頭痛,失眠健忘,疲乏無力好轉(zhuǎn);繼服2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yī)云:此加減十味溫膽湯也,近人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已故名
老
中醫(yī)蒲輔周、岳美中
先生
,多用其治神經(jīng)官能癥,今
先生
獨用其治慢性咽炎者何也?答曰:此證脈見濡緩,且又屬久病,知其乃氣陰兩虛,痰氣郁結(jié)所為,故治以補氣養(yǎng)陰,化痰清熱而愈。
3·泥于理氣化痰,忽略察脈知證,虛者祛邪,熱者予溫,其病不愈
王××,女,45歲。
咽干咽痛時輕時重,時有異物阻塞感7年多。醫(yī)診慢性咽炎。始予西藥治之不效,繼又予中藥喉片、草珊瑚,四七湯加減等配合治療數(shù)年亦不效。細察其證,除咽干咽痛,咽部異物阻塞感外,并見疲乏無力,心煩心悸,舌苔黃白,脈弦大而數(shù)。綜合脈證,思之:病久脈弦大而數(shù)者,痰濕內(nèi)郁,氣陰兩虛,清升濁降失職也。治宜補氣養(yǎng)陰,燥濕清熱,升清降濁。處方:黨參10克,甘草6克,黃芪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神曲10克,黃柏10克,葛根15克,蒼術(shù)10克,白術(shù)10克,升麻10克,澤瀉10克。
服藥7劑,不但諸證均減,且咽干咽痛,咽喉阻塞感大部消退;繼服10劑,愈。
某醫(yī)云:既為痰濕,為何理氣化痰不愈?答曰:脈弦大而數(shù)者,證為氣陰兩虛為主,濕熱阻滯為輔,故治應(yīng)宗補氣養(yǎng)陰、燥濕清熱,升清降濁之清暑益氣湯而愈也。
慢性唇炎
1.但泥驗方,不審脈證,不審寒熱,不審比例,以寒作熱,以熱作寒,終歸不效
弓××,女,49歲。
兩唇癢痛,腫脹流水,紫黯麻木2年多。醫(yī)診慢性唇炎。先以西藥治療1年不效,繼又以中藥牛黃解毒丸、黃連上清丸、牛黃上清丸,以及清胃散、玉女煎、瀉黃散、甘露飲加減治療1年亦未奏效。細審其證,兩唇紫黯腫脹,不斷有黃水流出,外罩黃色膿痂,癢痛麻木,胃脘痞滿,臍上悸動,舌苔白,脈弦緊,左脈大于右脈。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者,肝膽三焦之脈也;弦緊相兼者,寒也。唇腫濕爛者,濕熱也。臍上悸動,胃脘痞滿者,寒飲也。證脈合參,乃肝郁氣結(jié),寒飲內(nèi)郁,上熱下寒也。治宜清上溫下,解郁散結(jié),溫陽化飲。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干姜3克,甘草6克,大棗5個,桂枝10克,熟軍3克,茯苓15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4劑,口唇腫脹、癢痛、紫黯、麻木均大減;繼服10劑,愈。
某醫(yī)云: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乃《傷寒論》治“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zhuǎn)側(cè)者”方也,何甩其于治唇炎也?答曰: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確為傷寒下后煩驚譫語之方。但因本方桂枝配柴胡可使內(nèi)陷之邪得從外解,加龍骨、牡蠣可以鎮(zhèn)靜而潛浮陽,大黃和胃氣瀉邪熱,桂枝配茯苓、生姜、大棗可以化寒飲,故可用之能使錯雜之邪得從內(nèi)外而解,唇病得愈。
2.觀證察脈,知其所主,治以除濕清熱,散風活血,愈
卜××,女,36歲。
上下口唇紅腫,脫皮皸裂,流黃水13年。醫(yī)診慢性剝脫性唇炎。先用西藥間斷性治療8年無效,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清胃瀉火,活血化瘀,以單方蜈蚣、全蝎、土元,中成藥梅花點舌丹、錫類散等治4年多亦無明顯效果。最近1年多以來,不但腫脹、脫皮、發(fā)癢、流汁水,而且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皮膚皸裂,從裂口處流出血水。細察其證,上下口唇均腫脹,有的部位由黃水堆積而成一層厚厚的黃痂,有的皮膚脫落呈鮮紅色,其間有多處裂口,裂口處有鮮血滲出,有黃水蓋痂處奇癢難忍,有裂口處則疼痛異常,或時見麻木,舌苔白,脈弦緩。綜合脈證,思之:流黃水者,濕熱也;麻癢并見者,風濕熱也;紅腫流血水者,熱人血分也;脈濡緩者,濕熱也。合而論之:此濕熱阻郁,郁而化風為主,血絡(luò)瘀熱為輔。治宜除濕清熱,散風涼血。處方:藿香10克,甘草10克,梔子10克,防風10克,大黃1克。
服藥6劑,腫脹癢痛好轉(zhuǎn),流水、流血消失;繼服6劑,諸證均解,后果愈。
某醫(yī)云:既云血絡(luò)有瘀熱,為何不用血分之藥?答曰:梔子、大黃雖然主人氣分,然亦兼人血分,以除血分濕熱,故云涼血也。
慢性牙周炎
1.審其所主,思其脈證,兩相參合,知其病在肝腎,予滋陰降火,佐以散風愈
支××,男,16歲。
牙痛時輕時重,牙齒全部浮動,齒間疏豁,偶而齒衄3年多。醫(yī)診慢性牙周炎。先請西醫(yī)治療2年多不效,后又配合中藥清胃散、牛黃解毒丸、牛黃上清丸等治療近1年亦未見明顯效果。細察其證,除牙齒浮動,隱隱作痛,時有齒衄外,并見煩躁易怒,舌苔黃白,脈弦。綜合脈證,思之:齒者,腎之所主,疏豁動搖,隱隱作痛者,陰虛相火上炎也。脈弦者,肝火也。合而論之:乃腎陰虛而火旺為主,兼有相火用事之證也。治宜滋陰降火,佐以瀉肝。處方:升麻1克,白芷1克,防風2克,龍膽草13克,地骨皮40克。
服藥7劑,牙齒浮動,隱隱作痛明顯改善,用舌舔牙已不動搖;繼服40劑,雖吃炒黃豆與花生米亦不動搖。
2.審其所主,察其晝夜,知其陰虛火旺,予滋陰降火愈
鄭××,女,29歲。
齒衄時輕時重5年。醫(yī)診慢性牙周炎、維生素c缺乏癥。先請西醫(yī)治療3年多不效,繼又配合中藥清胃瀉火等劑亦無效。細察其證,除牙齦不斷有鮮血滲出外,經(jīng)常夜間睡醒后滿口是血,且齒齦萎縮,牙根有血塊,牙齒疏豁,頭暈心煩,舌苔黃,脈弦細。綜合脈證,思之:夜間齒血加重者,病在腎也。治宜滋陰補腎降火。處方:元參60克,石斛15克,生地15克,懷牛膝10克。
服藥15劑,齒衄大減;繼服20劑,諸證俱失,愈。
某醫(yī)云:為何應(yīng)用懷牛膝?答曰:懷牛膝者,非但補肝,亦且補腎;非但滋補,亦且引火下行。故肝腎并損而虛火上炎者多用之。
3.察脈審證,知其病在腎命,予培補腎氣始愈
弓××,女,成。
牙齦腫脹衄血時輕時重13年。醫(yī)診慢性牙周炎。先請西醫(yī)治療7~8年無明顯效果,繼又配合中藥清瀉胃火,滋陰降火數(shù)年亦無改善。細察其證,上下牙齦均腫脹,不痛,牙根部有少量血痂,牙縫處有少量鮮血溢出,用手按壓牙齦則出血加重,用牙刷刷牙時全刷均呈紅色,用牙一咬饅頭則咬的部分全變鮮紅,舌苔為血染色,脈沉細尺大而弦。綜合脈證,思之:牙齦屬胃,牙齒屬腎,且脈見尺大乃腎之陰陽俱衰,虛火上浮也。治宜補肝腎,降虛火。處方:元參15克,麥冬15克,生地15克,骨碎補15克。
服藥12劑,齒衄停止;繼服30劑,愈。
某醫(yī)云:骨碎補乃跌打損傷藥也,齒病因何用之?答曰:骨碎補苦溫,歸肝腎二經(jīng),非但能活血續(xù)筋,亦且能補腎,治腎虛之牙痛、衄血也,故用之。
買書與讀書
在最近一些年的帶徒實踐和臨床教學中,有些醫(yī)生問我,說:“我們今后應(yīng)該買什么書?讀什么書?”我說:我記得在1965年的一次談話中,曾經(jīng)談到過這個問題。當時我說:第一應(yīng)該熟讀中醫(yī)院校的通用教材。因為教材是經(jīng)很多人研究才確立下來的,所以它既可以給人以規(guī)范,又可以給人以很多人通過研究得來的成功的東西,所以我特別主張要把教材讀好,記好。第二應(yīng)該熟讀歷代醫(yī)家都推薦的書,因為這些書是經(jīng)過數(shù)代人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確立下來的,是最可靠的。第三由于以上兩類書籍優(yōu)點的驅(qū)使,也帶來了不可克服的重大缺陷,例如:某些先知先覺的人,通過他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某些規(guī)律,某些方法,而這些規(guī)律、方法在一定階段,甚至是很長一個階段,不但不被人承認,甚至被人排斥、打擊、扼殺,即如我們目前多數(shù)人推薦的好書《傷寒論》、《金匱要略》、《素問》、《靈樞》尚且遇到幾百年的磨難,又何況其他書籍呢?而這些規(guī)律、方法恰恰表現(xiàn)在個人的專著中,因為要了解新的觀點,新的方法,必須閱讀真正的個人專著。這些專著盡管有其不夠完美的地方,但它確實說出極其關(guān)鍵的問題。因此要當一個好醫(yī)生,必須學習研究這方面的書。
當時我認為我說的就比較全面了,但是經(jīng)過30多年的反復(fù)驗證后,發(fā)現(xiàn)很多方面是不完整的。例如:
第一,在我談到讀教材時只談了讀教材的優(yōu)點,而對目前教材中的缺點,甚至某些嚴重的缺點認識不足,現(xiàn)在看起來是應(yīng)該說明的。在這方面大致歸納起來有兩類:其一是現(xiàn)在的講義過多地按照現(xiàn)在我們已知的知識進行著分類和說明,而對我們尚未認識的加以舍棄,這樣有時就表現(xiàn)了對中醫(yī)系統(tǒng)理論的割裂,有時就表現(xiàn)了對中醫(yī)理論的歪曲,有時就表現(xiàn)了對中醫(yī)某些精華的拋棄;其二是現(xiàn)在的講義過多地注意了規(guī)范性,而忘記了與臨床實踐的符合與不符合,在這方面尤以臨床各科教材為最突出。例如:在臨床教材的辨證論治項目中都采用著如下的規(guī)范,即癥狀、治法、方藥,而癥狀中都采用著自覺癥狀、舌象、脈象的三步曲寫法。這種寫法在規(guī)范方面固然是無可挑剔的,但是由于對癥狀不是如此,而舌、脈是如此時,是否可以用此治法,用此方藥;癥狀如此,而舌、脈等不是如此時,是否可以用此治法,沒有進行說明,常常使讀者感到教材中所說的問題與事實符合不上,而不能應(yīng)用。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勸大家讀一讀古代醫(yī)家的
醫(yī)案
、醫(yī)話,因為古代醫(yī)家的
醫(yī)案
、醫(yī)話中,主要就是寫各個方面矛盾處理的方法和過程,在這個問題上,尤以疑難、復(fù)雜、危重的疾病為突出,因此要想學好治療疑難、復(fù)雜、危重疾病的方法,就得學習
醫(yī)案
、醫(yī)話。
第二,在我談到讀個人著作時,只談了讀個人專著的必要性,而沒有談讀什么人的個人專著和如何讀個人專著。現(xiàn)在想起來有必要加以說明,通過反復(fù)思考,我認為應(yīng)注意一個原則、兩個方法。所謂一個原則就是實踐性原則,即必須看其提出的理論與方法是否是通過臨床的反復(fù)驗證取得的,若是即可信,若不是就應(yīng)打上一個“?”號;所謂兩個方法,即是適用于臨床所有的各科,還是只適用于某一科別,甚至某個疾病。例如:葉天士所著《溫熱病》提出的辨斑疹、白痦法,察舌、驗齒法,雖然文字并不多,但它確實是葉天士通過臨床實踐所得出的結(jié)晶,因此它是可信的。在方法上,由于它是通過眾多溫熱疾病的臨床實踐得出的結(jié)論,所以它自然而然地適用于所有發(fā)熱疾病的辨證。又如余霖所著《疫疹一得》提出的清瘟敗毒飲的應(yīng)用方法,由于它僅是通過治療疫疹病取得結(jié)論,所以它只適用于疫疹病。下面我想從一具有普遍指導(dǎo)意義;二對某類疾病具有指導(dǎo)意義;三對某個病具有指導(dǎo)意義等方面,介紹幾部參考書,供參考:一、具有普遍指導(dǎo)意義的書這類書建立或發(fā)展了中醫(yī)理論,提出了具有普遍指導(dǎo)價值學說、方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朱進忠中醫(yī)的醫(yī)案5
中醫(yī)臨證經(jīng)驗與方法(8)
《中醫(yī)臨證經(jīng)驗與方法》(15)
《中醫(yī)臨證經(jīng)驗與方法》朱進忠 (19)20 21 22
難病奇治 朱進忠【五】
朱進忠老中醫(yī)《難病奇治》——從肝論治治百病——一枝獨秀,藏在深閨人未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shù)
上網(wǎng)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lián)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一鍵復(fù)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yōu)惠券
優(yōu)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