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挾天子而令諸侯,大概是公認的最佳戰(zhàn)略,袁紹、曹操這兩個實力最大的軍閥的謀士,都看到了這一戰(zhàn)略的重要性,只是袁紹放棄了,而曹操卻把天子搶到了自己身邊,那問題來了,袁紹究竟是為什么選擇放棄,不來搶漢獻帝呢?
實際上,當時有能力和條件參與獻帝爭奪戰(zhàn)的大諸侯無非是袁紹、袁術、劉表、孫策。
其中劉表立志于自保,孫策雖然在江東屢有斬獲,但不說路途遙遠,而且名義上還受袁術約束。至于袁術,作為一個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的嫡支,其心氣之高,非同一般,一個立志于自己當皇帝的主可不會對一個乞丐皇帝特別上心。
至于袁紹,這時候的袁紹已經(jīng)在名義上控制了冀州、并州、青州,按道理來說,他最有實力去迎奉獻帝,而天子的到來也會最大限度的提升他的政治影響力。
可偏偏兵強資富的袁紹沒有參與這場皇帝爭奪戰(zhàn),這是為什么呢?我想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公孫瓚在北方的牽制,當時的幽州刺史劉虞已被公孫瓚殺害,幽州右北平以西盡數(shù)被其占據(jù),成為了袁紹在北方的大敵。于是袁紹就遠交近攻,聯(lián)合鮮卑大破公孫瓚主力,四郡皆叛,公孫瓚不得已移鎮(zhèn)易縣,相對于南下奉迎獻帝,袁紹更希望專注于北上消滅公孫瓚這個北方大敵。
第二、袁紹認為漢室衰微,無關大局,他認為朝廷勢弱,而地方勢大,改朝換代的時候到了,現(xiàn)在把皇帝放在身邊,還有很多掣肘,聽他的命令權力小,不聽他的命令名聲差。
第三、獻帝和袁紹的關系,話說袁紹起兵討伐董卓一個由頭就是董卓廢少帝,立獻帝,而其本身在討伐董卓期間也有另立劉虞為新君的意思,一個不是自己擁立的皇帝對出自名門汝南袁氏的袁紹來說,迎不迎自然沒有那么上心了。
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到底有沒有用呢?答案是有用的。
曹操奉迎天子雖然不能令袁紹、袁術、孫策這樣的大勢力乖乖納地投降,但足以領一些搖擺勢力比如馬騰韓遂劉表等保持中立,而且還幫助自己洗刷了宦官養(yǎng)子之后的人設,為自己在地方豪強中樹立了更高的人望,其帶來的收益顯然是極大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