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清宮劇《雍正王朝》,開篇就是這么一個場景:
康熙為黃河水災,憂心忡忡地召集皇子、大臣商議賑災事宜。鏡頭一轉(zhuǎn),太子胤礽卻正在和康熙的妃嬪鄭春華,在御花園假山的石洞中欲仙欲死。
劇情后來的發(fā)展,也是康熙發(fā)現(xiàn)了太子和鄭春華的奸情,怒而將其廢黜。
太子胤礽和母妃茍且,的確是十分狗血的宮廷丑聞。
但那只是小說、影視劇為了吸引觀眾搞的噱頭,所以也就談不上胤礽因為通奸而被廢的說法。即便真有其事,也不可能這樣明明白白地記錄下來,畢竟家丑不能外揚。
其實,胤礽兩度被廢的背景真相,還是和無數(shù)前輩太子一樣,犯了致命錯誤,那就是過早觸碰到了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
講到這,咱們就有必要先嘮嘮滿清的繼位人制度。
滿清早期,并沒有明確的繼承人制度。
努爾哈赤白手起家,但之后的皇太極、順治兩代人,都是“非正常繼位”。
算到根上,這還是努爾哈赤挖的坑。
咱們都知道,滿洲人在軍制上搞的是“八旗”。而八旗旗主,都是由愛新覺羅家的宗室成員擔任,所以這是一套“貴族共治”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
這樣的權(quán)力蛋糕分配模式,在努爾哈赤這個威望值、武力值雙爆表的開國皇帝時期,當然沒啥問題,能鎮(zhèn)得住場子??蓴R在皇太極、順治身上,可就沒那么好說話了。
據(jù)說,努爾哈赤留下的遺囑,是傳位給多爾袞。而皇太極為了繼位,拉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宗室組團,逼著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
皇太極如愿“奪”得皇位,但卻是以犧牲權(quán)力為代價,甚至當時接受文武官員朝拜,都是“四大貝勒”一起坐在寶座上。
這個坑,皇太極花了好多年才填上。
但他犯了和努爾哈赤同樣的錯誤,在生前也沒有明確指定繼位人,以至于八旗內(nèi)部鬧成了一團,圍繞著皇太極長子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差點演化成八旗的火并。
最后,是多爾袞展現(xiàn)大政治家的魄力和風范,推出年僅7歲的順治到前臺當皇帝,自己則以攝政王的身份行使最高權(quán)力。
多爾袞權(quán)力的來源,是“議政王大臣會議”,雖然清廷大事小情基本由他說了算,但途徑上多爾袞還是走了討論決定的流程。
順治親政后,對多爾袞多年把著權(quán)力不放十分憤恨,所以對議政王會議逐漸削權(quán)。這點從他給康熙指定的四個輔政大臣,就可以看出端倪,索尼、鰲拜、遏必隆、蘇克薩哈,全都不是愛新覺羅宗室的血緣。
由此可見,皇太極和順治兩代人,是一個不斷削弱宗室話語權(quán)、加強皇帝權(quán)力的過程。
皇帝的權(quán)力,當然也包括指定繼位人。
康熙的福氣,是順治在活著的時候,就明確指定了他當繼位人。
這點很關(guān)鍵,劃重點!
努爾哈赤沒有明確傳位皇太極,所以三大貝勒仗著擁立之功,分走了皇太極的權(quán)力蛋糕;
皇太極沒有明確傳位順治,所以多爾袞仗著對順治的提名權(quán),把著最高權(quán)力不撒手。
康熙沒這方面的困擾,盡管四大輔政大臣也貪權(quán),尤其鰲拜,但沒人能在他皇位合法性的問題上做文章。
由此,康熙得出一個結(jié)論,那就是皇位繼承人,必須由皇帝自個兒說了算!
于是,深受漢家文化影響的康熙,希望通過借鑒中原政權(quán)運行了幾千年的嫡長子繼承制,來實現(xiàn)從國家制度層面,保障愛新覺羅家族皇位的順利傳承。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胤礽降生了。
愛新覺羅?胤礽,是康熙原配皇后赫舍里氏的第二個兒子,因為兩人的第一個兒子承祜早夭,所以胤礽成了實際上的嫡長子。
康熙與皇后的感情很深,由于赫舍里氏在生下胤礽后便去世了,因而康熙將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了胤礽身上,在他剛滿周歲時,就立為了太子。
這是整個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明立的太子。
胤礽的起點,頂級高!
康熙在各種場合都將胤礽帶在身邊,傳授處理政務的能力,一心一意要把這個嫡子培養(yǎng)成杰出的繼承人。年少時的胤礽,也著實表現(xiàn)不錯。
論文,精通滿漢文學,年僅13歲就讀完四書五經(jīng),并且深通義旨;論武,在圍獵之時8歲能射豹,9歲能射虎。
除了教育培養(yǎng),康熙還放手讓胤礽“實習”。在西征準噶爾期間,太子坐鎮(zhèn)北京監(jiān)國,干得也算有模有樣、井井有條。可以說,父子之間只要等著順利交接班就行了。
但太子這個二把手崗位,呆久了,大概率就得出問題。
而對胤礽最直接的挑戰(zhàn),來自于康熙其他的兒子們,于是就有了“九子奪嫡”的宮斗大戲。
這根源,在于滿洲人與中原漢人,對儲君與其他皇子之間不同的處理方式。
明朝為什么很少有爭儲問題?
因為一旦太子名分已定,其他皇子就會被分派到各地就藩,實際上就是高級軟禁?;首觽兛梢栽诜獾叵硎軜s華富貴,卻不能掌權(quán),連出城都要受到地方官的監(jiān)視,隨時可能被舉報受罰。
故而,太子即便有些表現(xiàn)欠佳,不過也基本能順利繼位。
當然,這也不是沒有問題。明朝出了很多荒唐、怠政的皇帝,幾十年不上朝都是常事,這恐怕就是因為做了太子以后高枕無憂的緣故。
而其他皇子們,更是在封地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因為除了吃喝玩樂,他們也沒別的事可做。
康熙認為,明朝這樣是不行的,清朝皇子要“散養(yǎng)”。
就這樣,康熙的眾皇子也受到了系統(tǒng)的文武教育,一個個都被培養(yǎng)得出類拔萃。不僅如此,康熙還大封諸皇子,并且將他們直接委派到各部院和八旗軍中擔任要職。
在這種鍛煉下,各皇子眼界開闊了,能力提升了,關(guān)系網(wǎng)也建立起來了,也就有了跟太子胤礽爭搶風頭的本錢。
康熙的本意,大概是讓皇子們提升能力,從而成為自己和胤礽未來的強力輔佐.
另一方面也可以做“鯰魚”,讓胤礽有危機感,能夠不斷提高自己。
但是,太子和其他皇子們顯然都不是這么理解的。胤礽擔心兄弟們搶自己的儲位,而皇子們則覺得太子的位置其實也并非遙不可及。
有了這種想法,皇子們就開始有意無意地打起太子的小報告來,次數(shù)多了,康熙就不再那么信任太子了。
而太子這邊,面對兄弟們的咄咄相逼,在危機感的壓迫下跑偏了路,甚至發(fā)出了“自古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的牢騷話。
這不是盼著老爹康熙去死么?傳出去還了得!
太子身邊,以外叔公大學士索額圖為首,許多大臣也在攛掇胤礽排除異己。這種種行為讓康熙大為失望,于康熙四十二年將索額圖圈禁后處死。
索額圖的死是一個標志,而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則是康熙四十七年巡幸塞外時,大阿哥胤禔向康熙頻繁打的小報告。
經(jīng)過上綱上線,康熙得出的結(jié)論,是胤礽“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這個罪名就很要命了!
自古皇權(quán)至高無上,說你要分皇帝的權(quán)柄,哪怕是儲君,那也是謀逆重罪!!
康熙有了這個印象,胤礽的命運就已經(jīng)無法更改了,他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強行解釋成負面的態(tài)度。
比如十八阿哥胤祄患病,康熙擔憂幼子,胤礽卻似渾然不覺。這不免讓康熙想起自己親征之時得病,胤礽也沒有表現(xiàn)出憂愁。這就讓康熙認定胤礽無君無父。
然后胤礽頂嘴、晚上靠近康熙帳篷,都被康熙解讀為圖謀不軌。
種種罪名疊加在一塊,康熙回到京中,正式宣布廢太子!
表面上看,胤礽被廢是因為兄弟的告發(fā)、自己的行為不檢點。
而本質(zhì)上,就是皇帝賦予儲君的權(quán)力過大,讓大臣圍繞在太子周圍,從而威脅到了皇權(quán),這是每個皇帝都無法容忍的。
之后,由于儲位空缺,導致各皇子結(jié)交大臣,都巴望著自個兒能當上繼位人。
眼看朝廷派系林立,康熙為穩(wěn)定局勢,嚴懲了冒頭的大阿哥胤禔、八阿哥胤禩,并復立太子胤礽。
看似風波過去,實際上根本問題并未解決。
胤礽之前的種種,已經(jīng)在康熙心里留下了陰影。
皇子們則覺得太子可以被廢一次,就能被廢第二次。
而圍繞在胤礽身邊的太子黨,為自保、為奪權(quán),也在繼續(xù)“猖獗”。甚至胤礽也有了不臣之心,悄悄謀劃早日即位。
這一切都沒逃脫康熙的眼睛,最終胤礽在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被廢。從此之后,清朝再也沒有明立太子,這都是九子奪嫡前車之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