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青少年新媒介“使用-滿足”動機與新媒介素養(yǎng)觀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685(2009)06-0073-05
    Web 2.0為青少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媒介實踐圖景。青少年對新媒介的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是什么?這種滿足和傳統媒介時代、Web 1.0時代造成的滿足有什么不同?這種不同對青少年的媒介素養(yǎng)會產生什么影響?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訪談法,在不干擾受訪者的情境下探求詢問,并充分尊重受訪者的經驗陳述,以此為基礎進行研究。為此,本研究者于2008年12月5日至12月25日在北京、沈陽、廣州、上海、南京等5個省市選擇30位年齡為12-18歲的青少年(受訪者性別及學歷分配如下:小學生2個,初中生18個,高中生10個),通過對30個案例的深度訪談和個案分析,以及網絡日志和媒體報道資料,從新媒體交互網絡技術的特征入手,采用“使用-滿足”的傳播理論,分析青少年受眾對新媒體的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進而考察這種動機和需求帶給青少年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
    青少年使用新媒介的概率
    Web 2.0技術使網絡媒體更有效地發(fā)揮了交互技術優(yōu)勢,廣泛催生了博客、播客、SNS交友網絡、搜索引擎、即時信息(IM)、網絡電視等一系列全新的媒介景觀,為每一位網民都提供了參與的可能。他們在最大限度上享受著媒介技術變革帶來的舒適,同時,也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作媒介文本,傳播媒介內容,與其他成員在較大社區(qū)空間中共享信息與意義,渴望借助對數字內容的傳播能力,以“我”的標準建構這個世界并與他人互動。
    雖然以信息交互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為每一位網民都提供了參與的可能,但是現實中參與的主體卻是青少年。2008年10月28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向媒體發(fā)布了《中國未成年人權益狀況報告》。該報告顯示,31%的未成年人通過網絡參與論壇,24.5%的未成年人有自己的主頁,28.9%的未成年人有自己的博客。①
    在創(chuàng)造網絡內容方面,中國24歲以下的網民占到了52.4%,而以論壇、BBS、討論組等為主要網絡使用功能的青少年網民占到了36.9%。比如,在“百度貼吧”這個最大的中文社區(qū)平臺的用戶中,72%為青少年學生,其中,初高中學生占63%。除多種Web 2.0新媒介技術應用形式外,頗受青少年熱衷的還有對SNS的應用。2008年4月2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超過一半(55.9%)的青少年網民聲稱在網上結交過新朋友。②根據中國人搜索行為中心對“百度貼吧”、“百度圈子”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年輕人最喜歡加入各種圈子。15歲以下的青少年網民平均加入8.7個圈子,16-18歲網民平均加入6.4個圈子,而41歲以上的空間用戶則很少加入圈子。
    交互技術進入新的網絡階段,以其為核心精神的新媒介大量研制開發(fā),不僅改善了交互形式、手段和質量,還使人類傳播能力蓬勃發(fā)展。
    青少年使用新媒體“使用-滿足”動機
    (一)“使用-滿足”理論
    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站在受眾立場上,認為人們觀看、閱讀和收聽媒體信息是為了滿足一定的社會和心理需求,通過分析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類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傳播學者施拉姆把“使用與滿足”理論比喻為“自助餐廳”——受眾參與傳播,猶如在自助餐廳就餐,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口味及食欲來挑選飯菜。隨著新媒介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使用與滿足”這一開放性的傳播理論也不斷地深入發(fā)展。Web 2.0技術催生的新媒介景觀提供了更多的傳播需求上的滿足,這不同于使用傳統媒體的滿足。
    對青少年而言,使用新媒介的動機和獲得滿足是什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曾于2007年7月對未成年網民進行過調查: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的主要用途排在前面的依次為:網絡音樂91.4%、網絡影視79.6%、即時通信74.6%、搜索引擎70.7%、網絡游戲67.1%、網絡新聞64.6%、電子郵件46.6%、網絡教育28.0%、寫博客22.6%、網絡購物8.9%,等等。由此可知,青少年使用新媒體的內容動機主要是娛樂、資訊、溝通。本文遵循“使用與滿足”理論在Web 2.0新媒介時代的新架構,選擇新媒介的交互技術特性入手展開分析。
    (二)青少年新媒體“使用-滿足”訪談資料分析與解釋
    筆者通過對青少年網民進行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發(fā)現青少年使用新媒介的滿足感和新媒介本身特性有著明顯關聯,新媒介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必須考慮新媒體的特質,這既是新媒體的特點所決定的,同時也促進了新媒體優(yōu)勢的發(fā)揮,受眾的使用與新媒體自身功能的開發(fā)相互作用,使得新媒體的形態(tài)不斷走向成熟。
    1.平等參與的滿足
    訪談結果顯示,無論是創(chuàng)建Blog,使用手機上網,還是加入圈子、Facebook與Twitter,受訪青少年從中渴望的基本訴求都離不開“參與”二字。而“平等參與”實現多對多的傳播正是Web 2.0時代新媒介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在訪談中,很多青少年網民表示“校內網”、“抓蝦網”、“土豆網”、“豆瓣”、“Myspace”、“Facebook”等都是他們的最愛,至于為什么喜歡這些新媒介社會化網絡,不少受訪者形容說,這是一種“通過參與,穿梭在社會”的滿足,如果參與的手段和形式不斷升級,他們就會對這個媒介服務表示肯定并加強依賴:
    ——“每天上什么網?上‘校內’。上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嗎?開‘校內’?!笔茉L者小游如是說。除了瀏覽好友們的主頁,小游還經常玩各種附帶的游戲。現在她熱衷的,是到校內網的“爆笑理發(fā)屋”去給好友選擇一個好玩的發(fā)型。玩得很High。(17歲,北京)
    ——“我喜歡開心網,因為能參與玩的項目很多,可以在別人的頁面上留言,可以跟想打招呼的人打個招呼,還有各種各樣的好玩游戲,比如買賣朋友,爭搶停車位,還有保齡球、寵物、拼詞等等?!?15歲,沈陽)
    ——“人人都多少有點‘宅’的時代,我們與朋友之間的社交在虛擬的空間里才是最活躍的。令我們感到輕松又開心,可以看朋友的照片,點擊每張照片上的不同人,又可以進入他的頁面,在他頁面的照片上,又可以選擇點擊進入他朋友的頁面,好爽。如果想要聯系他,就POKE一下他?!?16歲,廣州)
    ……
    在上述多種Web 2.0新媒介技術應用形式中,最受青少年熱衷的當屬SNS的應用。③由于Web 2.0時代的新媒介特性,社會性參與一直是受眾的主要價值訴求。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正處在介于成人和兒童的人生歷程中,對未來缺乏明確的定位,更渴望通過社會性網絡和朋友甚至和有共同興趣的陌生人聯系起來,從而建立自我認同。
    2.“個性化”的滿足
    在Web 1.0時代,媒介使用者沒有具體的面貌和個性。Web 2.0則賦予了用戶控制權,受訪的青少年網民們形容說,使用新媒介讓他們的媒介生產潛能獲得釋放。
    (1)曬,HANGING OUT
    新媒體交互網絡技術極大地發(fā)展了青少年個性化傳播的能力,由此還產生了一個新的日常用語——曬。
    “曬”是青少年在網絡空間中表現最為積極的行為。青少年展示欲望強烈,他們熱衷于在網上搜羅各種圖片,并且樂于在空間上分享自己收集到的美圖、趣圖。除了樂于“曬”圖,他們還樂于“曬”空間的模版和背景音樂。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統計,④2007年6-12月內有33%的青少年網民更新自己的博客空間,遠高于23.5%的平均水平。訪談中,很多青少年表示,他們就是喜歡“曬”的感覺:
    ——“Facebook滿足了我們的內心愿望。如果我放上一張自己的照片,列出一堆我的喜好,我就能展示出一幅關于我是誰的圖畫。”(17歲,廣州)
    ——“以前用QQ空間,但是發(fā)覺慢慢不喜歡了,自從被朋友邀請到facebook,注冊一看,原來是一個這么富有個性的地方,時尚簡潔個性的頁面設計,加上獨有的搜臉功能,第一次上facebook就被她深深吸引了?!?15歲,北京)
    ……
    青少年希望自己不比別人差,希望得到周圍積極的自我評價。新媒介提供給青少年“曬”的能力,在心理學上滿足了他們的“自我認同、自我提高”需求。
    (2)DIY微內容
    “微內容”是web 2.0時代最值得關注的現象,它強調媒體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生產任何數據。交互信息環(huán)境放權給青少年,使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生產信息內容。正因為如此,受訪的青少年對新媒體的這種個性化功能感到非常滿意。
    ——“上個星期,我就和來家里玩的同學在電腦上PS了好幾張圖,做上漂亮的公章,署上‘魔法學院魔法師公證委員會’的字樣,在圖片的一側,放上自己的頭像,一張證件就制作完成了,很容易的。”(15歲,北京)
    ——“起初是對播客感到新奇、好玩,后來試著把我特別喜歡的曲藝、民俗等內容灌制到網絡上讓大家欣賞,很有成就感。”(16歲,南京)
    ……
    (3)個性化搜索和收藏
    不僅“曬”和“DIY媒介微內容”是一種個性化控制,搜索行為本身也是一種個性化控制。在網絡信息海洋中,新媒介搜索引擎幫助青少年以“我”的標準重組了這個世界,這同時也是一個重新建立自我的過程。
    ——“最喜歡‘酷狗’,可以毫無限制地搜索音樂,一個上午,一個下午,直到晚上才停下。各種各樣的專輯,各種各樣的組合、男女歌手,同步有歌詞,還有MV,還可以卡拉OK……希望我每天都能夠在酷狗的陪伴下快樂著。”(15歲,沈陽)
    ——“昨天在網上搜索一個阿根廷作家的作品,突然闖入了一個阿根廷人的網站。它的名字叫“Sedna星球”,讓我覺得很有趣。我喜歡搜索,去哪里由我自己決定,我可以任意闖進未知的領域,看我想看的東西?!?17歲,廣州)
    在人機交互設計方面,青少年熱衷的各種新媒介在可以依靠青少年自己智慧決定的地方,都幾無例外地交給青少年使用者自主決定。交互網絡技術賦予了青少年追求個性化傳播的能力,有助于他們建構自我。這對本來就追求個性化的青少年來說,是一種滿足和快樂。
    3.“共享”的滿足
    Web 1.0中網站技術人員的主導地位、搜索引擎的非智能化和溝通機制的匱乏,都嚴重影響網絡環(huán)境下的共享,但交互技術催生的web 2.0網絡環(huán)境使密集的信息反饋成為現實,比如,Youtube的核心理念就是“共享”,任何用戶都可以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視頻短片發(fā)布到互聯網上,讓全世界網民分享。新媒介交互技術的密集反饋性鼓勵了青少年在信息互動中進行共享,因而受到青少年的熱烈的推崇,在對青少年網民的訪談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
    (1)尋找同好
    青少年受制于社會活動范圍的限制,網絡成了他們信息交換的平臺。在交互信息環(huán)境中,有著相同興趣愛好、相同話題的人匯聚到了一起,這是個理智、情感和智慧聚集和分享的“聚眾”過程。在訪談中,有兩位受訪者道出自己的“興趣愛好”,并樂于和“同好者“分享”:
    ——小學三年級的豆豆非常喜歡“虹貓藍兔”,他已經掌握了基本的視頻截圖技術,于是他在博客上熱情地寫道:“歡迎大家的到來??!我現在上三年級了,希望大家喜歡我,豆豆喜歡和大家交朋友!本空間提供虹貓藍兔視頻秀11個視頻截圖,都是我非常喜歡的,和大家共享!”(10歲,北京)
    ——高三男生小鵬特別喜歡豆瓣,因為他總能在豆瓣中找到興趣相同的書友和影友,“當我用豆瓣的時候,還有一個功能特別貼心,就是它會推薦給我相類似的圖書。比如我讀余華,它會在旁邊給我推薦《活著》《許三關賣血》等……”(16歲,沈陽)
    (2)密集的反饋促成共享
    在web 2.0網絡環(huán)境下,青少年可以方便地對他人整理的信息內容發(fā)表意見。從系統動力學的角度來看,密集和及時的信息反饋是一個不斷縮短反饋循環(huán)路徑的結果,有助于互動共享。
    ——受訪者小田是韓寒的粉絲,他描述了自己對百度貼吧密集反饋效果的滿意度,“我在第一時間弄到‘韓寒作客魯豫有約’的視頻,在把它貼到吧臺上的當天就有了17230次的點擊率?!?16歲,上海)
    ——“我喜歡myspace,安裝了在線聊天后,各種信息,包括請求加為好友的,在空間留言的,在我的博客里評論的,都會在第一時間反饋過來?!?15歲,北京)
    “百度貼吧”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的青少年群體,與其鼓勵積極反饋和共享的技術基礎有關。比如,百度的“高考吧”共有主題數227322個,帖子數1943873篇,作為精品共享被置頂的《聯名宣言:大型互動——2009高考決心書》,截止2008年12月22日,點擊量為16361,回復量為712次。
    為了鼓勵信息反饋,交互技術還提供了物質獎勵來吸引青少年網民,比如“Baidu知道”、“Yahoo知識堂”、“新浪愛問”等采取的“代幣、積分模式”進一步鼓勵了青少年的傳播共享協作能力,大大促進了合作共享的效率。
    青少年新媒體“使用-滿足”動機下的新媒介素養(yǎng)觀
    青少年對新媒介“使用與滿足”引發(fā)了他們傳播能力的多元生長。傳播能力高的人,可以有效地傳播;傳播能力低的人,會造成很多麻煩,甚至會出現破壞社會準則的反常現象。這迫切需要媒介素養(yǎng)研究者思考如何在傳統批判范式的基礎上進行融合與轉型。從發(fā)生學意義上看,媒介素養(yǎng)的基本含義是“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傳播能力”。有傳播學者運用米德和布魯默的符號互動觀點,提出“傳播能力”是,“‘關系的參與者’對于使用互動來滿足他們的關系和個人需求程度的理解,以保持他們關系的可靠性?!雹輦鹘y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傾向于強調抵制媒介文化對受眾的負面影響。在Web 2.0交互網絡技術所催生的參與式媒介景觀下,強調“批判性思考”的媒介素養(yǎng)除定位于社會批評外,也應承擔起對“傳播能力”的研究,由傳統媒介素養(yǎng)研究范式開始向新媒介素養(yǎng)研究范式轉型。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在強調新媒介素養(yǎng)的時候并不是要否定或者舍棄傳統媒介素養(yǎng),而是更要關注青少年在新媒介“使用與滿足”中的道德失衡和行為失范,對“缺乏能力”加以引導??傊?,是在傳統媒介素養(yǎng)的基礎上加入新的媒介素養(yǎng)要求,兩者是相互融合而不是相互取代。
    (一)“恰當”傳播,擔當起自己的“角色能力”
    2008年8月,某校初中幾個“90后”女孩制作了《青春無悔——畢業(yè)留念》半裸專輯相冊在網絡上傳播,引來一片嘩然。不久,騰訊空間上又出現一對來自北京的雙胞胎姐妹“包包和阿紫”,她們自稱為90后“賤女孩”,在網絡上發(fā)布18歲成人宣言,圖文并茂,言語中既諷刺老師,還鄙視父母,甚至為陳冠?!捌椒础薄换ゼ夹g賦予青少年“DIY微內容”的傳播能力,但是有傳播能力并不意味著就是一個合格的傳播者。
    “傳播能力”一個重要主題就是“恰當”地擔負起自己的“角色能力”。對傳播而言,“角色能力”是指無論在任何傳播情境中,人應該學會保持自己的特殊屬性,即那個獨特的自我,同時也要學會尊重他人,不悖離社會的正常價值規(guī)范。在交互信息環(huán)境中,媒介素養(yǎng)的目標是提高青少年在傳播中的“角色能力”。不經核實、道聽途說的信息和不適合傳播的信息只能對青少年和社會有機體帶來傷害。因此,在新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我們需要鼓勵、引導他們“恰當地”傳播。
    青少年是技術幻想的一代,他們對新媒介景觀分辨能力差,好奇心強,易沖動,如果不正確引導,容易沉迷于失范的傳播行為中,甚至引發(fā)道德失衡乃至網絡犯罪。交互網絡技術撤除了對青少年群體的門檻限制,給予他們平等參與的機會,賦予他們DIY多媒體生產內容的媒介技能,青少年在傳播中也需自覺擔負起自己的“角色能力”,這才是一個有責任的數字公民應有的信息素養(yǎng)。
    (二)防范“傳播能力”引發(fā)性犯罪
    據《星期日泰晤士報》報道,英國青少年拍攝友人進行性行為已蔚然成風,而且這股歪風正不斷蔓延。有專家認為,現在的青少年輕而易舉便能從互聯網或手機接觸到色情信息,因而逐漸對大膽嚇人的影像或片段感到麻木,加上學校的性教育不足,他們根本不會意識到拍攝別人性交有什么不妥,當然更不知道傳送色情影像可能犯法。中國港臺地區(qū)和內陸青少年模仿艷照門傳播手機圖片就已經是個危險的信號,成年人模仿純?yōu)橥鏄沸再|,他們有辨別是非能力,但青少年心智未成熟,對傳播、分享不健康的性內容感到好奇、上癮,就會引發(fā)更多的青少年性犯罪事件,這是媒介暴力在交互信息環(huán)境中的新案例。
    青少年在交互網絡技術環(huán)境下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傳播能力,這種傳播能力給青少年性教育帶來了棘手的新問題。對此,迫切需要對青少年進行媒介素養(yǎng)教育。從艾滋病人群年輕化和青少年性犯罪人數增多這一現實來看,開辦針對青少年性教育的電視專業(yè)欄目、專業(yè)報刊、專業(yè)網站已經迫在眉睫。對青少年的性教育,媒介應該是大有作為的。在傳統受眾時代,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教育把矛頭對準媒介呈現的性和暴力內容;在參與式受眾時代,行為失范的青少年成為性和暴力內容的傳播者,媒介素養(yǎng)教育也亟需做出研究范式和實踐策略的轉型。
    (三)構建傳播知識和開放的學習模式
    根據當前交互網絡技術對青少年傳播能力的影響,媒介素養(yǎng)教育應注重培養(yǎng)青少年構建傳播知識的能力,鼓勵青少年享受學習,提倡有“生產力”的開放的學習模式,使他們具備在未來更進步的交互網絡技術中游刃有余的傳播能力。⑥在交互網絡技術的世界中,構建好傳播知識,青少年才更容易通過豐富的網絡鏈接找尋相關的內容,通過標簽(Tag)來分類、發(fā)布和收集內容。
    除了構建傳播知識外,還要鼓勵青少年去實踐有“生產力”的開放的學習模式。美國學者哈羅德·英尼斯曾指出:“新的傳播技術不僅給予我們新的思考內容,而且給予我們新的思維方式?!雹唠S著交互式信息環(huán)境向一個更為廣闊的知識環(huán)境發(fā)展,并將會形成更高層次的虛擬信息空間,這直接觸發(fā)了有“生產力”的學習理念。對青少年來說,交互網路技術這場社會變革中孕育著學習模式的變革,有效地使用交互技術催生的博客、維基、RSS、網摘等一系列社會性軟件,可以全面提高學習的效率,給學習帶來內在動力。2007年,美國ISTE更新了教育技術學生標準,提出了新的技術素養(yǎng)模式,標準特別強調“學生應該知道并有能力在一個不斷發(fā)展的數字世界中有效地學習、有生產力地生活……”。⑧這種教育策略對教育者的媒介素養(yǎng)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者要對交互信息環(huán)境有正確的認識,不能談網色變,要有良好的技術教學技巧,幫助學生構建傳播知識和有“生產力”的學習模式,加入交互技術與社會的互動中,提高傳播能力。
    (四)學校、家長和社會力量從“知識提供者”轉向“媒介促進者”
    我國的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不僅要借鑒歐美國家的“批評性思考能力”的理念,還要學習日本在“傳播能力”教育方面的先進經驗,讓學校、家長和社會力量從“知識的提供者”轉向“知識的促進者”。日本媒介素養(yǎng)教育注重對學生媒介制作能力的培養(yǎng),“童眼看世界”是松下電器在全球范圍內率先開展的學生課外DIY型教育活動。松下電器向學生們提供相關攝影器材及相關用品,讓孩子們通過孩童的獨特視角去觸摸世界,培養(yǎng)媒介信息的創(chuàng)造力、交流技巧。⑨當前,我國中小學在開展參與式媒介素養(yǎng)方面出現了向“媒介的促進者”轉型的端倪。比如,沈陽渾南新區(qū)動漫基地從韓國引進了專門教兒童做動畫片的軟件和硬件設備,并成立“博士兔快樂動畫教室”,免費讓孩子來這里學習。
    對媒介新技術的使用和意義的理解最終依賴于下一代,今天的青少年在最高程度上享受著媒介技術變革帶來的舒適。對他們而言,很多奇異的技術是他們的第二天性,而對于他們的前輩來說,同交互網絡技術對話,就如同有趣的科學幻想。因此,兩代人相互學習的同喻文化常常會出現在媒介素養(yǎng)的策略實踐中,媒介素養(yǎng)教育若想在青少年傳播主體性空前發(fā)展的交互信息環(huán)境中發(fā)揮優(yōu)勢,學校、家長和社會力量就要抓住三喻文化和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宏觀規(guī)律性,從單純的“知識提供者”向“知識促進者”轉型。
    注釋:
    ①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未成年人權益狀況報告》,2008-10-28.
    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2008-4-25.
    ③SNS即Social Network Software的英文縮寫,即社會性網絡軟件(服務),它依據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的六度理論。該理論認為,要結識任何一位陌生的朋友,最多只要通過六個朋友。
    ④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2008-4-25。
    ⑤Carina P. Sass, On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n Kathryn Carter, Mick Presnell, Interpretive Approaches t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p. 146.
    ⑥傳播能力的概念本來就包含著知識和行為兩個維度。西方傳播研究者一直將“知識”和“行為”研究結合起來,賦予能力研究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雙重活力。
    ⑦[美]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吳燕莛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29頁。
    ⑧Intem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The Next Generation.
    ⑨裘涵、虞偉業(yè)《日本媒介素養(yǎng)探究與借鑒》,《現代傳播》2007年第5期。^NU1DA2010012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青少年媒介素養(yǎng)教育正當其時
元宇宙元年之后,我們如何應對“變化之變化”?
陳昌鳳:信息洪流中,應該提升的四種能力
網編知識系列網絡編輯應掌握的技巧
“標題黨”與媒介生態(tài)惡性循環(huán)
我國網民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及其傳播學思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