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地加以控制的;不過,我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qū)σ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通通都管得到呢?——[法]盧梭《愛彌兒》(上)P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說明】
之前發(fā)布過的家教手記,您可以在上左上方的“收錄于話題”之“育兒手記”中查看。
【手記原時間】
本手記的原記錄時間 1997年5月6日(小班,3歲零19天),本文根據(jù)原來的文字,進行了修改與提煉。
【家教故事】
我們成人有時總是在琢磨應該讓孩子知道些什么,但并不去琢磨孩子能夠?qū)W到些什么。他們總是把小孩子當作大人看待,而不想他們還沒成人呢。
今天就來說說“吃飯如何放好碗”這樣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但是這一件事,又是很有考究的一件事。因為它恰恰體現(xiàn)了一個父母的教育分寸感。
女兒吃飯,我努力叫她獨立用餐,給予適當?shù)膸椭3缘臅r候,提醒她盡量不要把米粒掉在桌上、地上;吃飯時不要走來走去,要人追著喂她;根據(jù)碗里的飯粒吃得不要剩余;飯吃好后,要把碗筷放好等等。這些日常的瑣事,看似平常,但卻是培養(yǎng)孩子做事井然有序、專心致志、提高做事效率的好習慣的重要途徑。
一次,女兒吃好后,把碗放在桌子的邊緣就匆匆跑開了。我一看不對,就叫過來,耐心地告訴她:“雨亭,這樣放碗,碗很容易被自己或別人碰到,掉在地上打碎的。應該放在這個位置……”于是我做了一個示范動作,把碗放在至少離桌邊30-40厘米的位置上,然后讓她也跟著做一做。
過了幾天,她吃完忙著去跟小伙伴做游戲,又給忘了。還是把碗放在很邊緣的地方,我又叫住她,讓她糾正自己的錯誤擺放位置。這次與這次稍有不同,上次是進行了示范,這次沒有示范,發(fā)現(xiàn)女兒也能基本到位了,說明她有進步了。
又過了幾天,又忘了。這次,我就更嚴肅了。我把她叫到跟前,讓她站在那里進行1分鐘反?。ㄟ@也是從《一分鐘批評》中學來的):你犯了什么錯誤?應該怎樣改正?今后如何去做?
你看三次的教育方式是有區(qū)別的。一次比一次嚴肅、嚴厲。要給孩子改過自新的機會和時間。
看看現(xiàn)在的許多年輕的爸爸媽媽,一是不是十分關注這等小事,認為不值一提,殊不知“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二是不會這樣有耐性的,估計老早就會訓斥一下或打一頓了,須知打不是好的教育方式,也不應是常用的教育方式。
如果第一次孩子犯了錯誤,就打他(她),這是教育沒有分寸感的表現(xiàn)。教育子女能否掌握分寸是十分重要的。“過猶不及”“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都是講要掌握分寸。失去分寸就違反了教育規(guī)律,那是教育不好孩子的。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在《小邏輯》一書中講過一個故事:從前有個農(nóng)夫趕著一頭小毛驢在路上走,他看小毛驢馱著貨物毫不費力就給小毛驢背上增加貨物,加完后,看小毛驢還能馱,就又加一點,就這樣一點一點的加,最后終于有“一斤”貨物加上去把小毛驢壓垮了。
你想,第一次偷東西要打他(她),第一次因為碗筷沒有放好就打他(她),犯一點小錯誤就打她,不是說明偷東西這樣的大事與與放碗筷這樣的小事的嚴厲程度是一樣的嗎?這樣,孩子就要開始糊涂了:到底是哪件事重要,哪件事不重要呢?還有,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打罵”的環(huán)境下,久而久之,對此種教育方式產(chǎn)生了“抗藥性”,于是在另外的場合(如學校、社會)上,對于教師或別人的小聲提醒與提示就會根本不予理會,這也是我們學校老師普遍感到“現(xiàn)在的孩子難教”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如果是因為教育沒有分寸感,引起孩子沒有分寸感、怕懼和敬畏之心,那么這樣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教育。試想一下,長期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成長,孩子長大后非常情緒化,做事沒了分寸感,你又能怪誰呢?
有句話說得好:孩子是“活的”,我們的教育也就是也“活的”(陳鶴琴“活的教育”育兒理論就是講的這個道理)。如果孩子是“活的”,而家長在教育時卻是用“死的”、簡單粗暴的方式,是不行。因此,作為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一定要淡定、從容、仔細、周到,特別是要有耐心,如同文學家沈從文老先生說的“要耐煩”,不要問題把“煩死了”、“煩透了”作為口頭禪,這樣浮躁的心態(tài)是教育不出好的孩子的。
關于要不要打孩子,這也是沒有定論的,需要因人而異、靈活處置。如果你的孩子調(diào)皮搗蛋、屢教不改,就要在壞習慣剛剛“萌芽”之時,耍一下“殺威棒”,捧一下也未嘗不可,古人云“大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有幾分道理,但不是死教條的運用,更不能濫用,否則肯定適得其反。如果你的孩子本來就是態(tài)度認真的,誠懇的,像我的女兒,只是因為智力或生理原理(手指協(xié)調(diào)性發(fā)展未到達成人的程度),造成打碎碗、碰掉杯子等事情,我是從來不打她的,也不去大聲責備,即使媽媽要大聲批評,我也示意免去。我總是耐心地指導她如何收拾“殘局”,告訴她今后如何避免發(fā)生此類重演。
據(jù)最新理論,習慣養(yǎng)成(比如我剛剛說的“如何放好碗筷”的生活習慣)遠遠不像許多心理學教科書寫的只需要21天。倫敦大學的健康心理學家費莉帕.勒理招募了96名志愿者,讓他們持續(xù)84天重復三項與健康相關的運動(如飯前15分鐘運動,晚餐前50個俯臥撐,等)結果發(fā)現(xiàn)全部參與者平均需要66天,最早的在18天就達成了自動化。
成人的習慣需要假以時日,何況是孩子呢?孩子畢竟是孩子,好的習慣哪有那么容易就養(yǎng)成的?多一點寬容,多一份等待,因為我深深地知道:花開總有期,功到自然成。
【重要參考】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幼兒教育必備之國家標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0)中的“手的動作協(xié)調(diào)”中的規(guī)定:
3-4歲兒童要能用筆涂涂畫畫;能熟練地用勺子吃飯;能用剪刀沿直線剪,邊線基本吻合。
4-5歲兒童能沿邊線較直地畫出簡單圖形,或能邊線基本對齊地折紙;會用筷子吃飯;能沿輪廓線剪出由直線構成的簡單圖形,邊線吻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