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讓橋據(jù)說有兩處,另一處在山西。反正邢臺也不太重視這些歷史文化的事,也就不去辨別孰是孰非了。邢臺的豫讓橋又名叫國士橋、鴛水橋。地方志記載說:邢臺縣北“有一石板橋,曰國士橋,又名豫讓橋。相傳即智伯家臣豫讓為智伯報仇,刺殺趙襄子之處”。《順德府志》“橋梁”載:“鴛水橋,城北四里,舊名豫讓橋,邢臺人習慣上都叫做豫讓橋。因為橋距離邢臺城五里地,再老點的邢臺人就叫做五里橋。
明代著名文學家、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順德知府李攀龍《郡齋同元美賦得'橋’字》詩有:“誰看襄子宮前水,依舊東流豫讓橋”句。
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陳維崧,在康熙七年(1688年)自北京南游開封、洛陽,途中過了易水,又行至邢臺。當他踏上邢臺豫讓橋,想起當年荊軻、高漸離及豫讓的燕趙悲歌之行為,發(fā)思古之幽情,書慷慨之壯志,于是在邢州道上就寫下了《南鄉(xiāng)子,邢州道上作》。詞曰: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風卷怒濤。并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櫟林中醉射雕。殘酒憶荊高,燕趙悲歌事未消。憶昨車聲寒易水,今朝,慷慨還過豫讓橋。
唐代詩人胡曾也有一首歌詠豫讓橋的詩曰:“豫讓酬恩歲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橋上行人過,誰有當時國士心?!?/span>
先是公元前454年(晉哀公三年),智伯率韓、魏二家圍攻趙家的晉陽,反為三家聯(lián)手所滅。后趙國襄子即由晉陽遷都于邢臺。
因為智伯插手趙家立襄子太子事,趙襄子對智伯一直耿耿于懷,滅智伯后把智伯的頭顱涂上油漆,做了個水瓢。智伯的家臣豫讓發(fā)誓要為智伯報仇,多次行刺趙襄子,甚至不惜毀容易貌,變?yōu)榘]痢形狀,吞下火炭弄啞了嗓子,在邢臺街市上乞討為生,尋找機會。第一次他躲在茅房里伺機刺殺趙襄子被發(fā)現(xiàn),而襄子放過了他,最后終于在邢臺城北的橋下即后來的“豫讓橋”發(fā)生了豫讓刺殺趙襄子不成,以死報主的感人義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