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些女性主義的書,《搖滾狂花》作為一部尚可被定位為女性題材的連續(xù)劇,今天可以說說。
目前豆瓣7.5,評價兩極,一邊是夸它拓展了國產劇女主人設的邊界;另一邊是罵它偽搖滾,文本里充斥著各種對搖滾的刻板印象,劇情懸浮,不真實。
換個角度,搖滾是不是可作為題材的敘事依托,在此基礎上探討一個突破既有媒介形象延伸生出一個新的媒介女性形象?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見解。真搖滾與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確實看到了女性題材影視劇的新變革——女性作為客體的被凝視現(xiàn)象,似乎在扭轉。
昔日的全國知名搖滾女歌星,離婚、舞臺事故后遠走他鄉(xiāng),女兒留給前夫,前夫的現(xiàn)任妻子是和自己搞了多年樂隊的閨蜜。12年后搖滾女星落魄回國,并檢查出重癥先兆,面對和自己當年一樣“混賬”的女兒,無計可施,最后只好把自己當年對對混賬生活的經驗教給女兒。
因為12年未見,因為媽媽的性格,因為女兒成長期媽媽不在身邊,母女二人剛見面,除了媽媽殘存的一點理智,兩人就像不共戴天的仇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地進行著毫無溫情的社交,在這種睚眥必報的你來我往中,暗含的是女兒對媽媽長期不在身邊的怨恨與遺憾,和媽媽不知如何與忽然就長大了的女兒相處的不熟練。
一個叛逆的少女,一個“瘋狂”的中年女人,雖是母女關系,卻更像陌生人,摩擦不斷升級。
兩個人都有搖滾的基因,絕對的倔強,絕對的一條路走到黑,女兒會物理攻擊媽媽,是遺傳了媽媽年輕時就經常把別人弄開瓢,媽媽收拾女兒時也不手軟,是因為她打過架吃過苦下手知道輕重,知道這樣調理小孩沒事兒,但該教育的還得教育。
她們不像母女,更像仇人。
彭萊這個角色身上有很多標簽,叛逆、野、甚至有些不講道理,但她同時是一個過氣搖滾主唱歌手、一個被父母拋棄的女兒、一個矛盾的母親、一個想要重回巔峰的追夢者…當你開始滿滿剖析這個人時,你會感覺到莫名的感動,因為這就是有血有肉,飽滿立體。畫著煙熏妝,頭發(fā)蓬松,沒有可怕的磨皮,就是一張不羈而真實的臉。
我們見過影視劇中被塑造的形形色色的女主形象,她們或偉大或賢惠或隱忍,但少有彭萊這樣一個自私有些討厭卻又不得不讓人喜歡的角色,她有女性羨慕的特質,有那些沖突道德束縛和男權規(guī)約下的反叛,她超越了以往媒介建構的大女主形象,開辟了全新的國產中年大女主。
她足夠不完美,足夠自私,足夠獨立,也足夠愣頭青一般硬且魯莽地世俗抗衡。
這部劇的群像塑造體現(xiàn)著人的多樣化。它所展現(xiàn)的群像,不止是陳列了多個角色,每個角色代表了一種人生觀——所以結婚三次的前女鼓手現(xiàn)女董事長請了前前夫的樂隊經紀人參加婚禮,顯得高級幽默;搖滾老炮的孩子們,在被老炮們勸了那么多遍后依然選擇了踏上搖滾,但因為物質條件好了,小孩們都很乖地搖滾著;老了的搖滾人,去當歌手,去賣女性用品,去開火鍋店,還會跟小孩說找個穩(wěn)妥工作,但打架時的沖動和下手的程度,不減當年。
他們都是普通人,普通過程中無一展現(xiàn)人的多樣、人的血肉。
至于劇里對女兒形象白天的描繪,反叛甚至討厭。白天的行為處處有違傳統(tǒng)的乖女兒形象:不好好讀書,不務正業(yè)搞樂隊玩搖滾,“亂花錢”,和母親對著干還非要爭贏,最后親手打碎彭萊完美演出的夢想。
但換位思考,又很理解她這種不討喜性格的成因:只生不養(yǎng)的母親,從來自私地讓人反感。
白天的性格更像是對彭萊狂花精神的一種延續(xù),她的叛逆是理所當然甚至正是人性所在。
這也給了我們母職制度的反思。彭萊是一個不合格的母親,為了夢想拋棄家庭,但誰規(guī)定女性一定要以母職為第一性的?女性必先成為自己,再成為母親,而不是這種喪失主體性而成為父權制下的生育工具。
而真正的女性題材作品,不應該是男性凝視下的女性模式——犧牲、奉獻、傳統(tǒng)意義上賢惠甚至失去自我的女性,而是真正有血有肉,具備細膩、敏感、粗糙、幽默、膽小、野、堅強、脆弱、聰明等其中特質的女性。
生活在泥里,卻一直向上,或許這就是搖滾精神的內核。
再看《搖滾狂花》,它就是一部女性站在搖滾底座上高舉旗幟的大女主劇。女性,有和搖滾一樣不被定義抵抗收編甚至張揚自我的精神。
本公眾號隸屬于電影界(www.dianyingjie.com)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