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4月,是一個永遠不能忘卻的日子。就在該月,紅軍黔北游擊隊(番號則為“遵湄綏游擊隊”),在政委王有發(fā)帶領下,在磨刀溪魚泉溝、分水等處與國民黨地方民團激戰(zhàn)多次,政委王有發(fā)在湄潭縣南截壩關坎腳與敵人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中不幸壯烈犧牲。要知道,遵湄綏游擊隊是紅一方面軍紅九軍團撤離湄潭、綏陽、遵義之際,為了發(fā)動組織農民斗爭,配合中央紅軍的主力轉移,留下以王有發(fā)同志(當時曾在紅九軍團政治部任地方工作部長)為首的部分紅軍骨干,并吸收桐梓、遵義部份青年知識分子、赤衛(wèi)隊組成的游擊隊伍,共計一百多人。遵湄綏游擊隊經原遵義縣的深溪、團溪、湄潭的高臺、魚泉溝等地進入綏陽的小關、分水一帶開展革命活動。政委王有發(fā)犧牲后,黔北游擊隊(又叫遵湄綏游擊隊)便被國民黨的反動武裝追剿襲擊所打散。就這樣,便剩下一支紅軍小分隊,共十二人。這支紅軍小分隊在余分隊長的帶領下,他們先撤到黃羊臺(現屬小關鄉(xiāng))。由于黃羊臺人煙稀少,糧食供給無法解決。于是又撤到紅籽壩。紅籽壩位于遵義、湄潭、綏陽三縣交界之地,這里只住了詹雨順一家貧苦農民,他雖然脾氣古怪,卻有自己的愛憎。對國民黨反動當局恨之入骨,但聽說紅軍路過鄭場時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打土豪分果實給農民、干人,便打心眼里認定紅軍就是窮人自己的隊伍,發(fā)自肺腑的真心擁護。當紅軍小分隊來到他家時,他見個個說話客氣,與國民黨的軍隊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于是便毫不猶豫的把家里埋葬的糧食拿出來給紅軍戰(zhàn)士吃,并從各方面加以悉心照顧。紅軍在他家駐扎達半月之久,便開始著手轉移。一天,余分隊長派了一個戰(zhàn)士化裝到鄭場去買鹽巴和電池。由于這個戰(zhàn)士缺乏斗爭經驗,買好鹽巴和電池后,又順便在街上買了一條香煙。這可引起來了敵人的懷疑和注意,他們認為一個穿襟襟掛縷縷的鄉(xiāng)巴佬,怎么會舍得拿錢買香煙呢?于是便派人立即盯梢跟蹤,追到現鄭場的紅籽壩,發(fā)現里面的人相當多,就迅速組織了兩百多人,把紅籽壩團團包圍起來。當時,紅軍正在詹雨順家里吃晚飯,突然聽到外面槍聲大作,余分隊長知道情況有變,馬上命令大家撤到詹雨順家的土墻房內側進行及時還擊。戰(zhàn)斗進行得十分激烈,敵人攻不進,游擊隊也突圍不出去,形成對峙。這場戰(zhàn)斗持續(xù)了兩個多鐘頭。
時近黃昏,敵人在密集的火力掩護之下,又發(fā)起了一次沖擊。游擊隊奮力還擊。余分隊長首先開槍打倒了沖在前面的兩個敵人。怕死的兵丁見沖在前面的兩個都死了,個個匍匍在地上不敢向前硬沖,嚇得六神無主。這時余分隊長果斷地下達突圍命令,要求集中火力,打開一個缺口,尋找突圍之路。在余分隊長的指揮之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缺口處拼命往外突圍,有兩名紅軍戰(zhàn)士不幸中彈,當場犧牲。負責斷后的余分隊長也大腿負傷,落入了敵手。敵人把余分隊長五花大綁,然后用兩根竹竿把他抬到了趙村壩,捆在趙村壩的一個簡易戲臺下邊的柱腳上,實行嚴刑拷打,想從他的口里獲悉游擊隊的突圍情況。不論敵人采取何種拷打與折磨,余分隊長始終咬緊牙關,一言不發(fā)。敵人見一無所獲,便惱羞成怒,將余分隊長殘忍殺害了。突圍出來的九名紅軍戰(zhàn)士便晝夜兼程追趕紅軍的主力部隊。這就是在古鎮(zhèn)鄭場發(fā)生的有名的紅籽壩之戰(zhàn),或者叫十二紅軍突圍記。
紅籽壩之戰(zhàn),為牽制敵人的兵力,配合主力紅軍的戰(zhàn)略轉移,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十二名紅軍的英雄氣概至今仍在古鎮(zhèn)鄭場久久傳誦。
作者:匡興洪,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yè),現系中國詩歌學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寫作學會理事、中國鄉(xiāng)土詩人協會會員、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遵義市長征學會會員,綏陽縣詩歌學會秘書長,曾任綏陽縣鄭場中學校長和綏陽縣儒溪中學主管教學的業(yè)務校長,著有《作文章法》、《送你一支生花妙筆》和《學習的藝術》等書。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