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再發(fā)性腹痛是由多種器質性和功能性原因引起的小兒常見慢性腹痛病,發(fā)病年齡多在4~10歲,痛發(fā)時手捂腹部,或拒按,甚至嘔吐,平時大便性狀正常。與飲食、心理有一定關系。因其病因涉及范圍廣泛,并具有反復發(fā)作、長期持續(xù)、常規(guī)治療療效不甚理想等因素,從而成為臨床診治的難點。
臣字門兒科第五代傳人孫浩治療小兒再發(fā)性腹痛經驗甚多,他將此病分為飲食積滯、寒凝氣滯、脾胃氣虛、脾胃氣滯四個證型,治療分別為消食導滯、和胃止痛,溫陽化氣、散寒止痛,健脾和胃、益氣止痛,調脾和胃、理氣止痛?,F通過以下典型醫(yī)案進行解析。
飲食積滯腹痛
秦某,男,8歲?;純航洺8雇矗陨细共繛橹?,陣發(fā)性發(fā)作。來診時腹痛腹脹,拒按,不欲食,口有異味,寐時磨牙,臥不安寧,大便干結,舌苔厚膩,脈滑。平素嗜葷食,尤其愛吃油炸食品。證屬食滯中焦、脾胃不和,治宜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處方:生山楂12g,炒麥芽12g,檳榔10g,陳皮5g,制半夏10g,煨木香6g,炒枳殼6g,萊菔子10g,炙雞內金10g,瓜蔞15g。3劑。
二診:藥后大便一次,腹痛腹脹消失,口中無異味,夜臥安寧,納食漸香,上方再服3劑。
三診:患兒已無任何不適,為病后防復,予王氏保赤丸,每日2次,每次1支,連服1周即可,同時囑節(jié)制飲食,適當進食蔬菜、水果(食用前需用開水燙一下,不宜冷食)。
按 小兒由于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或過食不易消化的食物,以致損傷脾胃,食積中州,壅塞氣機,升降違和,傳化失職,因而發(fā)生腹脹腹痛。本方山楂、麥芽、炙雞內金、萊菔子消食化積,陳皮、木香、枳殼、瓜蔞、檳榔理氣行滯。氣行滯消,故其病自愈。
寒凝氣滯腹痛
洪某,女,9歲?;純航洺8雇矗嘁蚋泻l(fā)。近日因食冰鎮(zhèn)食品后,痛又大作,脘痛時發(fā)時止,啼鬧不安,面色蒼白,手足發(fā)涼,喝熱水后痛稍止,時泛清水,不欲納食。舌苔白厚,脈沉緊。由嗜食冷飲、中陽欠運所致,治宜溫陽化氣止痛。
處方:肉桂3g(后下),附子5g(先煎),吳茱萸4g,淡干姜3g,甘草3g,白芍10g,枳殼6g,延胡索8g。3劑。
二診:服藥后即痛止,周身溫暖舒適,泛惡清水亦止。唯脘滿不思納谷,治以溫中和胃,理氣助運。原方去肉桂、附子、吳茱萸、淡干姜,加炒谷芽、焦山楂各10g,陳皮5g。連進3劑即愈。囑禁食冷飲,避免受涼,以防復發(fā)。
按 中醫(yī)認為小兒脾胃薄弱,如外受寒邪,內傷冷飲,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氣機痹阻不通,導致腹痛。本方以附子、肉桂、吳茱萸、干姜溫中散寒,枳殼、延胡索行氣止痛,加白芍、甘草緩急止痛。痛止后以運脾和胃為主,防止病復。
脾胃氣虛腹痛
劉某,女,5歲。診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腹痛綿綿,時作時止,痛處喜按,納差,動則出汗,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證屬脾胃氣虛,納運失常,治宜健脾益氣。
處方:米炒太子參20g,茯苓15g,白術15g,陳皮10g,炒白扁豆15g,懷山藥20g,焦薏苡仁20g,雞內金10g,生山楂30g,炒麥芽20g,焙五谷蟲10g。上藥共研細末,每服6g,上下午各1次,開水調如糊狀,頓服。
二診:藥后患兒飲食略增,精神轉佳,偶有腹痛,汗仍較多,已示脾氣轉蘇,但肺虛玄府未固,可酌情增益補藥。上方加黃芪15g、五味子3g,制、服法同前。
按 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不能自調,導致脾虛胃弱,納運失常。方中以太子參、山藥、茯苓、白術、白扁豆、薏苡仁補益脾氣,雞內金、山楂、麥芽、陳皮、五谷蟲助胃消食。二方加黃芪、五味子益氣固表、收肺斂汗。藥后諸癥悉解。
脾胃氣滯腹痛
鄭某,女,10歲。患兒經常腹痛,常于考試前發(fā)作。發(fā)作時腹痛,連及兩肋,噯氣吞酸,心煩少眠,口苦咽干,不欲飲食,大便黏滯不爽,舌苔薄膩,舌質淡暗,脈弦。證屬脾胃氣滯、不通則痛,治宜調脾和胃、理氣止痛。
處方:柴胡6g,白芍8g,枳殼5g,郁金10g,香附5g,木香5g,延胡索6g,白術8g,茯苓8g,薏苡仁10g,甘草3g。3劑。
二診:服藥后腹痛明顯減輕,無噯氣吞酸,睡眠正常,大便成形,唯納食不香,原方去香附、木香,加炒谷芽、焦山楂各10g,連服3劑即愈。囑患兒家長多與之心理溝通,消除其緊張情緒。
按 小兒由于心理發(fā)育不健全,自我調控能力較差,情緒緊張導致脾胃氣滯,不通則痛。本方以柴胡、枳殼、郁金、香附、木香疏肝理氣,和胃調脾;白芍、甘草緩急止痛;延胡索理氣止痛;白術、茯苓、薏苡仁健脾益氣,消食助運。全方共奏調脾和胃、理氣止痛之功。同時需做好患兒思想工作,消除其緊張情緒,才是防止復發(fā)的根本。(林偉...)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