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袁氏與汝南汝陽有什么關(guān)系?
高密境內(nèi)的袁氏家譜中,有幾支說自己祖上原為汝南人。這個說法,自然是比較籠統(tǒng)的,但又不全是空穴來風(fēng),分析原因,可能是根在那里,也可能是由那里來的,總之,這是有關(guān)聯(lián)的。
家譜中所說的汝南,應(yīng)該是因為相傳的時日太長,形成了一種簡說,實則應(yīng)是“汝南汝陽”。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在歷史上,汝南汝陽袁氏自東漢始是出了名的世家大族,人多勢大,并且之后從那里遷出的人也比較多。
汝南汝陽是個老說法,是指漢代汝南郡汝陽縣的意思。漢代的汝陽縣,是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的一塊地方,以前屬汝南郡。之后汝陽沿革多有變化,至北宋時成為商水縣至今。
商水縣地處今河南省東南部,西距漯河市較近。地屬洪積平原,有“五湖十八坡”之稱,是全國首批商品糧縣之一。
東漢時汝南汝陽袁氏名人眾多,下面擇要簡介一部分,以見其顯赫。明確歷史記載的是,這一族袁氏的崛起始自袁良。其在年少時就習(xí)學(xué)《孟氏易》,《孟氏易》在西漢平帝時被舉為明經(jīng)。東漢光武帝初時,袁良任成武縣令。到了他的孫子袁安(字邵公)這輩,官做到了司徒,史稱其“守正不移”,自此成為望族。袁安之子袁敞,字叔平,官至司空。袁敞之兄袁京,字仲譽,官至蜀郡太守,其作《難記》一書30萬言,是一個大文人。袁京之子袁湯,字仲河,桓帝時為司空,封安國亭侯,累遷司徒。袁京的另一子袁彭,字伯楚,曾任南陽太守,順帝時為光祿勛,終為議郎。袁敞之子袁盱,在梁冀擅權(quán)時,他身正自守,不相阿附。后桓帝使他持節(jié)收梁冀印綬。袁湯之子袁成,字文開,官五官中郎將,與梁冀結(jié)好,言無不從。袁紹即是他的嗣子。袁湯之另一子袁逢,字周陽,為人寬厚篤信,靈帝時任司空,終執(zhí)金吾,謚宣文。他就是袁紹的生父。袁逢之弟袁隗,字次陽,獻帝初為太傅。其從子袁紹、袁術(shù)起兵討董卓,董卓憤,遂誅袁隗。袁彭之孫袁閎,字夏甫,其父袁賀為彭城相,卒于官,他與兄弟往迎喪,縗绖扶柩,冒犯霜露,體貌枯毀,手足血流,見者無不傷之。后朝廷多次征聘辟召,他一概不應(yīng)。后來朋黨事作,他筑土室,不留門,自戶牗納飲食,潛身18年,旦暮于室中向母拜。雖妻子往,亦不得見。黃巾起,攻沒郡縣,他誦讀不移,黃巾便約不入其閭。后卒于土室。袁閎之弟袁弘,字邵甫,恥其門族貴勢,變姓名,徒步師門,不應(yīng)征辟,終于家。袁閎的另一兄弟袁忠,字正甫,獻帝初平中為沛相,史以清亮稱。袁成之子袁遺,字伯業(yè),為長安令。張超薦之于太尉朱儁,稱其有冠世之懿,干時之量。后袁紹用其為揚州刺史。曹操曾說:“長大而能勤學(xué)者,惟我與袁伯業(yè)耳。”袁成之嗣子袁紹,字本初,《后漢書》用了大篇幅對其作了介紹,可見其影響力。袁紹最初擔(dān)任司隸校尉。靈帝卒時,大將軍何進與他謀召董卓共誅宦官。董卓尚未至,而事泄,何進被宦官所殺。袁紹于是勒兵捕宦官。董卓至,議對皇帝的廢止,袁紹不從董卓議。因董卓專朝政,袁紹出奔冀州,號召討伐董卓。董卓擁帝入長安,死于司徒王允之手。后袁紹占有冀、青、幽,并四州,成為當時擁有地戶兵較多的割據(jù)勢力。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為曹操所敗,不久疾病發(fā)作而卒。袁紹之子袁譚,字顯思,曾為青州刺史;袁熙,字顯雍,為幽州刺史;袁尚,字顯甫,在袁紹卒后,嗣位。后兄弟仨俱為曹操所敗。袁紹父子,都曾在高密活動過,所以在境內(nèi)雙羊以北,高戈莊以西有一古墓,人們稱袁紹墓,尚不清楚真?zhèn)巍TB的兄弟袁術(shù),字公路,被舉孝廉,累遷河南尹、虎賁中郎將,董卓議廢立以為后將軍。后畏禍奔南陽。獻帝時據(jù)壽春,領(lǐng)揚州事。僭帝號,自稱仲家,僭位二年,糧盡眾散,乃北走青州,為劉備所擊,復(fù)還壽春而卒。袁忠之子袁秘,字永寧,為門下議生。黃巾起,從太守趙謙擊之,軍敗。他與功曹封觀等七人,以身捍刃,皆死于陳。后朝廷詔表袁秘等門閭,號曰“七賢”。
這支袁氏,在有東漢一代的近200年中,是號稱“四世三公”的大家族,也是人財兩旺的大家族。加上接下來的魏晉門閥制度的推波助瀾,又給這個大家族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豐厚的土壤。因此,至今袁氏在全國姓氏中人口排列在30多一點的位次,與汝南汝陽袁氏大族應(yīng)是有著較大的關(guān)聯(lián)。所以,今高密以南的幾個縣市的袁氏,直接自稱是袁紹后裔,甚至在家譜中還流傳有序,可知汝南汝陽袁氏家族遷徙來山東者不是少數(shù)。高密袁氏亦與其同時遷來,所以說自己是汝南汝陽袁也應(yīng)該不是不實之詞。
撰稿:姜祖幼
錄入、整理、編輯:劉金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