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光輝艷若云”是古人對黎族織錦工藝發(fā)出的由衷贊美。
約在三千年以前,黎族先民就已經(jīng)落戶在海南島這方熱土上,繁衍生息。在漫長的歷史積淀和發(fā)展中,黎族先民創(chuàng)造了自己璀璨而又獨特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其中最絢爛奪目的就是被稱為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黎族織錦。
早在漢朝以前,黎錦就以圖案精美、色彩艷麗、做工精細,開始成為朝廷征調(diào)的貢品。黎錦不但深受統(tǒng)治者的青睞,也深受普通百姓的喜愛。據(jù)《桂海虞衡志》記載:“黎單,亦黎人所織,青紅間道木棉帛也,桂林人悉買以為臥具。”可見,黎錦還是當時的熱銷商品。
皇清職貢圖之瓊州黎人像
黎錦是黎族人的民間織錦,也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根據(jù)制作用途的不同,黎錦可分為筒裙、龍被、黎單等大件,以及頭巾、腰帶、掛包等小件。
哈方言女子筒裙
龍被,黎錦種類之一,黎語稱“番龍”,意為大被子,棉織品,被面花紋是以龍紋為主體紋樣而得名。龍被是黎錦中的珍品,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所青睞,因此成為朝廷的貢品。龍被是黎族婦女用踞腰織布機織出純棉低布后,用經(jīng)過天然染料染色的棉線繡出人物、動物、植物、日、月等色澤艷麗、圖案豐美的紋飾。
頭巾:黎錦種類之一,黎族婦女使用踞腰織機紡織出帶有大量幾何圖案的狹長黎錦。
腰帶:一般長約2米,寬約數(shù)厘米,是黎族婦女使用較為簡易的織機紡織出的紙品,一般織有簡單幾何圖案。腰帶是黎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定情物之一。
黎族織錦技藝,在母女間代代相傳,包括紡染繡原料、工具、技法、工藝品以及附著于工藝品紙之上的紋樣圖案組成。是黎族人民在歷史的長河中創(chuàng)造的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2009年10月,黎族織錦進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一件色彩斑斕的黎錦從無到有,需要經(jīng)過紡紗、染紗、織布、刺繡一整套系統(tǒng)的生產(chǎn)工藝。黎錦的兩大特點是色彩搭配豐富、紋樣抽象夸張,讓人覺得驚艷又不突兀,驚嘆于黎族婦女的心靈手巧和極高的審美價值。
紡紗包括脫籽、抽紗、接線、繞線等。紡織原料主要是使用海南當?shù)厥a(chǎn)的海島棉、木棉、麻纖維等來織布。
染色主要是指紋紗染線。染料以野生植物為主,一般用一些植物的根、莖、心、皮、葉、花、果等的汁液作染料。然后用手工的搗、搓、揉、擠、捏、埋、浸、煮等方式染色。
織布是采用踞腰織機通經(jīng)斷緯的紡織方法織出各種花紋圖案,利用緯線色彩的變化使得圖案豐富多彩。有時還會用鳥雀羽毛夾織其中作局部裝飾。
刺繡是指用彩色線在棉、麻等布料上所刺繡出來的各種圖案。黎族刺繡分為兩種:單面素繡,運用白線在黑、青藍、紫布上單色刺繡,稱之為“清白有素”。另一種是雙面彩繡,正反面花紋圖案完全一樣,用彩色線交織刺繡而成,是刺繡中的精品。
黎族在歷史前進的步伐中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黎錦的圖案成為了他們織在布上的史詩。上面記錄著黎族的社會生產(chǎn)、日常生活、愛情婚姻,還蘊含著黎族風俗習慣和傳統(tǒng)信仰崇拜等豐富多彩的人文底蘊,是織在棉布上的黎族百科全書。
黎錦圖案主要以線條為基本元素,以菱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為基礎圖紋。看似只有寥寥幾筆,卻千變?nèi)f化,涵蓋了動物紋樣、人物紋樣、植物紋樣、字符紋樣、復合紋樣等諸多種類,極富美感和民族裝飾風味。
每一種紋樣都蘊含著黎族人民的向往和崇拜。在眾多紋樣中,蛙紋和人形紋是黎錦紋樣的主要圖案。蛙紋,指向自然界中生殖力強大的青蛙,保佑人丁興旺和氏族強盛。人形紋,黎族人民受到“祖先崇拜”和“以人為本”的思想影響,還有就是紀念大力神的豐功偉績, 祈愿吉祥如意。
黎錦大力神紋樣
黎錦幾何紋樣
黎錦的色彩搭配,對黎族人民來說也有特別的意義。黎族人民對色彩有敬仰之情,色彩是他們的情感寄托。黎錦配色多以黑色為基調(diào),紅、黃、藍、、白、綠等色相間。
紅色,在黎族先民眼中紅色代表鮮血,鮮血是生命的象征,表示人的尊嚴、權貴、是“仙人之色”。黃色,在黎族人眼中象征著豐收、力量和性格剛強。寓意人們平安長壽,富有生機與活力。藍色,象征智慧廣博,美好祥和。
黑色,黎錦的基本色調(diào),象征著吉祥、永久、大氣與莊重,能夠避邪除妖。白色,象征圣潔美好、真善永恒,表示黎族人民心靈純潔、吉祥如意。綠色,是天地賜予的生命之色,象征著新生和繁衍的含義。
因為地理位置和習俗的不同,黎族又分為哈方言、杞方言、潤方言、賽方言、美孚方言五大方言區(qū)。雖然黎錦構圖都是以點、線、面為元素簡化出來的紋樣,但是各方言區(qū)的服飾圖案又有一定的區(qū)別,各具自己的特色,以各方言的女子筒裙為例。
潤方言織錦圖案,主要以蛙紋、人形紋為主圖案,還有各種魚紋、鳥紋、牛紋等圖案。主要特點是構圖飽滿,色彩鮮艷。
賽方言織錦圖案多是織繡人形紋、青蛙紋,它主要織在裙身帶和裙尾部位,除了織地有自己特色的花紋圖案外,還嵌入云母片、河蚌殼及羽毛,以示平安、吉祥如意。
賽方言女子筒裙
美孚方言女子上衣
部分圖片來源
海南省博物館
參考文獻
[繡面與雕身 黎族文身文化研究]張杰、張昌賦
[“治黎”與“黎治” 黎族政治文化研究] 安華濤 唐啟翠
[符號與記憶 黎族織錦文化研究]孫海蘭 焦永勇
[黎族傳統(tǒng)織錦工藝的傳承性保護研究] 羅文雄
[社區(qū)參與民族非遺旅游資源保護與傳承機制研究 ——以海南黎錦為例] 吳肖淮
[生存與創(chuàng)物 ——黎族造物研究] 袁曉莉
[中國民族神話母題研究] 王憲昭
[清代瓊黎圖研究] 戴成萍
黎錦雖美,但社會的改革開放和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黎錦所要求的原材料難以尋覓,可供染織的植物種植范圍越來越小,黎錦的印染工藝在30年前已經(jīng)失傳缺是不爭的事實。
現(xiàn)代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是忙碌的,黎錦制作工序繁雜,讓現(xiàn)在的年輕人沒有時間、精力投入到黎錦的制作中去,出現(xiàn)如今黎錦傳承后繼乏人的現(xiàn)狀。甚至一些黎族傳統(tǒng)的文化習俗也正在日漸同化趨于消亡。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和精神家園。時代的發(fā)展是勢不可擋的,但是繼承傳統(tǒng)文化也是未來發(fā)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huán)。希望傳承了千百年的黎族織錦技藝得到科學、合理的傳承與保護,重新煥發(fā)活力,獲得新生。
如果你也愿意
為傳承文化貢獻一份力量
不妨點一下【在看】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