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羅大佑、崔健和鮑勃·迪倫
cat1208
>《文藝賞析》
2022.05.29 廣東
關(guān)注
這場對談十分精彩,當(dāng)下聽完便覺得很有收獲。幾年過去,回頭再看這場對談,其中更延展出新的啟發(fā)。
今天與各位分享。
對了,《鮑勃·迪倫詩歌集》永久典藏版會陸續(xù)通過不同渠道與大家見面,歡迎大家多多關(guān)注。
李皖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聽覺歷史。我應(yīng)該是中國最早一批接觸到鮑勃·迪倫的人。我最早知道鮑勃·迪倫的名字,是在一本八十年代的書上:迪克斯坦的《伊甸園之門》——這個書名其實也來自鮑勃·迪倫,是他一首歌曲的名字。說到八十年代,我后來意識到,我們文化的傳播存在一些近似“秘道”的途徑。后來才明白,是怎么樣的一個體系支撐它——這是一個不同的時空。
八十年代我們的生活有了非常大的改變。
這個改變從哪里來的?
若用政治詞匯來說,是由改革開放推動的。
在文化領(lǐng)域里則有一
些“秘道”。
對于八十年代的中國人來講,有兩本書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想象,一本是《伊甸園之門》,還有一本是《光榮與夢想》。
美國記者曼徹斯特寫的那本《光榮與夢想》,他描述的是美國近一百年來在生活、時尚、文化及其觀念的變化——中國后來把它重演了一遍,這是特別讓人意外的。
不光是邏輯上的重演,很多具體的事情幾乎都重演了。
說具體點,比如呼啦圈的流行,“呼啦”一下——全中國就流行了,它在美國也曾經(jīng)這么流行過,只不過我們比美國晚一點。
《伊甸園之門》也是這么一本“秘道”式的書——
我后來意識到,中國對搖滾樂的想象,中國搖滾音樂人的產(chǎn)生,正是來自這些書,沒這些書就沒那些樂隊
——這本書當(dāng)時應(yīng)該算是當(dāng)代史研究,作者迪克斯坦關(guān)注的對象,一個是音樂,一個是新聞。
他從音樂、新聞和社會運動這三個方面去描述整個美國六七十年代的劇變,鮑勃·迪倫在其中占據(jù)了很大的篇幅。
我看這本書時大概是1986年,當(dāng)時鮑勃·迪倫對我而言只是一個名字,但我覺得這個名字的重要性與愛因斯坦類似。
你讀了這本書就會知道,迪倫是一個改變社會、改變世界的人,而且因為他的認識非常透徹,你得以看到一種完全不同的人生,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人物的樣子。
通過音樂,我得到了一個關(guān)于整個世界的圖景,現(xiàn)在稱之為“全球
化”。
全球化首先是一個經(jīng)濟上的概念
。
我們現(xiàn)在的經(jīng)濟就是全球化的,也就是過去我們所說的,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分工,形成了全球化的分工,最后形成了全球化的市場。
在這樣的經(jīng)濟里,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被一體化了。
文化上也有一個全球化的景觀,而且這個景觀確實有一些內(nèi)在的機制,其中發(fā)生的事情是一再發(fā)生的。
后來在看英國音樂史的時候,我意識到,在中國發(fā)生的事情,其實首先在英國發(fā)生了一遍。
比如披頭士的產(chǎn)生。
披頭士當(dāng)年就是因為聽到了美國黑人的歌曲,即節(jié)奏布魯斯(R&B),從而被激發(fā)了新的音樂想象。
你可以在當(dāng)時的英國看到跟我們的生活相同的情景:
約翰·列儂這些人在年輕的時候,對外界的聲音的吸納,以及對世界的想象,也是通過收音機獲得的。
這和1970年代末,我們突然在收音機的中波頻段聽到鄧麗君時的震撼一模一樣。
鄧麗君成為中國情感啟蒙的一個代表,是先通過私下渠道,然后到公開渠道,再到整個流行音樂,這樣發(fā)生的。
披頭士最早是通過一個歐洲的小國,一個比足球場大一點的國家,那個國家的電臺——盧森堡電臺的中波——在天氣好的時候,電波恰好可以傳到英國去。
當(dāng)時的披頭士在英國的西部,能夠模糊聽到那個聲音。
于是英國這邊每天晚上的某個時段,就被視為像領(lǐng)圣餐一樣的時間,人們非常熱烈地收聽那些噼里啪啦的聲音,聽那些音樂。
這個音樂就激發(fā)并喚醒了整個英國音樂,帶來了一種新面貌,后來英國就有了搖滾樂。
所以,早期的搖滾樂都是模仿黑人,滾石樂隊就是代表,現(xiàn)在他們還依然帶有當(dāng)年的特征。
披頭士則體現(xiàn)了融合性,融合了英國和美國的民間傳統(tǒng)。
世界圖景是如此,中國圖景也是如此。
像我說的“秘道”,就可見于迪倫在中國的傳播中。
中國音樂人里與鮑勃·迪倫最像的一個角色是羅大佑。
每一個歌手都有他自己認可的音樂偶像,有他自己認可的目標。
當(dāng)然,羅大佑可能從來沒有正兒八經(jīng)地說過,鮑勃·迪倫是他的偶像,但是你可以從他的音樂很明顯地看出這一點:
羅大佑做的音樂,包括他的聲音和演唱方式,跟鮑勃·迪倫是非常接近的。
我最早接觸羅大佑是在八十年代,也是1985、1986年的時候。
當(dāng)時流行的還是校園歌曲,一本流傳的小冊子里就介紹了羅大佑。
羅大佑被稱為“黑色歌手”“黑色旋風(fēng)”——黑衣、黑褲、黑眼鏡。
那時候只傳播這種表面的東西,但羅大佑的這種形象,其實跟鮑勃·迪倫的形象是一致的,二人唱歌的聲音、內(nèi)容也是一致的。
有一些人很不喜歡羅大佑的聲音,另一些人則很喜歡,覺得只有羅大佑能唱出那種聲音。
羅大佑確實跟鮑勃·迪倫一樣,發(fā)出的聲音有一種特質(zhì),像一個來自民間的巫師,一個傳道者,一個傳出信息的人——或者說一個傳出不祥的信息的人。
很明顯,羅大佑是鮑勃·迪倫的一個學(xué)習(xí)者。
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中,開篇歌曲《鹿港小鎮(zhèn)》一開頭便是: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zhèn)/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
這一開頭跟鮑勃·迪倫的《北國女孩》(“Girl of the North Country”)是一樣的。
甚至大家更熟悉的,保羅·西蒙和加芬克爾的《斯卡布羅集市》(“Scarborough Fair”)那個開頭:
“你是不是要去斯卡布羅市場/歐芹、鼠尾草、迷迭花和百里香/請與住那兒的那個人提起我吧/她曾經(jīng)是我真愛的姑娘”都源于同一個源頭。
羅大佑對現(xiàn)代的憂患——家鄉(xiāng)的媽祖廟被拆掉了,“家鄉(xiāng)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跟鮑勃·迪倫在他那個時代所經(jīng)歷的社會振蕩,也是完全一樣的。
同樣的一個語境,同樣的一種寫作方式,主要的不同是變成了中文。
后來在世界各地都有人被稱為“某某地方的鮑勃·迪倫”,比如說“日本的鮑勃·迪倫”“阿爾及利亞的鮑勃·迪倫”“法國的鮑勃·迪倫”……
我們正好處在一個變動的時代,這個時代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在于我們所處的人生,就是面臨著不斷的變動。
來自各個方向的沖擊,使你過去的價值觀完全被顛覆掉了,你要把自己從頭再來。
后來崔健也表達了同樣的一種態(tài)度,他說“我不愿離開/我不愿存在/我不愿活得過分實實在在/我想要離開/我想要存在/我想要死去之后從頭再來”,實際上也面臨這種同樣的處境。
羅大佑、崔健,他們其實都是變動時代的歌手,而鮑勃·迪倫是變動時代的歌手第一人。
戴冰
:我對羅大佑也非常感興趣。我覺得我們這輩人是通過羅大佑印證了鮑勃·迪倫的很多東西,
也是他們兩個人都共同擁有的,那就是反抗
。對于鮑勃·迪倫來說,早期他作為抗議歌手的時期其實只有兩三年的時間,但是他一輩子都被烙上了這樣一個烙印,被掛上了這樣一個標簽。他后來特別不同意這樣一個標簽掛在他頭上。到了1965、1966年,也就是他開始轉(zhuǎn)向搖滾的時候,他的很多忠實歌迷非常憤怒,甚至有人罵他是猶大,說他背叛了民歌運動,而且背叛了帶給他巨大榮耀的這樣一個傳統(tǒng)。
但是,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鮑勃·迪倫后來說過的一些話。
他要反對所有加在他身上的,已經(jīng)定了形的東西。
這一點給了后來像崔健這樣的歌手巨大的啟示。
九十年代崔健名聲最盛的時候,很多人吹捧他,其實他自己非常反感,他說搖滾的精神,就是反對一切讓自己丟失自己的那種狀態(tài)。
雖然羅大佑的音樂,從音樂形式來說是一種流行音樂,而非搖滾樂,但是他的精神是搖滾樂的精神。
中國的很多音樂人,像何勇,像崔健,都在鮑勃·迪倫身上吸取了一種本質(zhì)上的精神觀念,也就是何為搖滾的觀念,而且一直堅持了下來。
剛才我們在下面聊天的時候,李皖老師把鮑勃·迪倫比喻為一個大海,后面的很多很多音樂人,都在這個大海里面取得營養(yǎng),能夠滋潤他們發(fā)展壯大。
在這一點上,不管鮑勃·迪倫他自己是怎么界定自己的,比如他說自己只是一個音樂人,不可能改變世界,但客觀上來說,他對世界文化的確產(chǎn)生了有很大的影響。
李皖
:雖然鮑勃·迪倫現(xiàn)在得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他也一直很知名,但是通過今天這個場合,我還是要向大家強烈推薦這個人,因為這確實是一個特別值得我們?nèi)W(xué)習(xí)、去認識的一個人。他的價值,他的個人世界,其實我們都不知道??梢哉f,以中國現(xiàn)在對他的了解,大家都還不知道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比如說他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時候,就引起了很多爭議。有一些人覺得他不該得,說,這個獎怎么能授予他呢?應(yīng)該授予萊昂納德·科恩,應(yīng)該授予佩蒂·史密斯。而科恩在鮑勃·迪倫獲獎的時候還健在,他說了一句話:“把諾貝爾文學(xué)獎授給鮑勃·迪倫,無非就像是承認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一樣?!边@是非常準確的評價。
現(xiàn)在來看,簡單地說,首先,他背叛了民謠。
民謠在知識分子的世界當(dāng)中,通常被認為是一種純樸的演唱,是拿著一把吉他,寫詩歌、唱詩歌這樣的形象。
那么,你怎么跑去演奏電吉他了呢?
電聲樂隊的形式在當(dāng)時恰好是一種商業(yè)形式,是青少年商業(yè)文化。
所以迪倫就像我們說的,背叛了民謠,變成了商業(yè)歌手,這是一層背叛。
其次,他背叛了一種價值觀。
過去的價值觀,就像《在風(fēng)中飄蕩》這首歌曲表達的,是一種人文立場、人民立場——“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為人?
”但是他后來把這個也顛覆掉了。
就這樣,他跟當(dāng)時的左翼分道揚鑣,相當(dāng)于根本不跟他們玩兒了,不在那條道路上。
迪倫確實是非常博大的。
后來,崔健有一段時間有點像他——“我不知道我要什么,但是我知道我反對什么”。
所以說,崔健一出來,當(dāng)時西方的記者們就給了他一個封號,說他是“中國的鮑勃·迪倫”。
崔健在那個價值觀被顛覆的時代,確實有那么一種氣質(zhì)。
因為我們知道,崔健代表的是在經(jīng)歷改革開放后,舊的價值觀——封閉的虛偽的價值觀——的所有東西都被顛覆掉之后,人的那種一無所有的思想處境。
“什么都沒有”,不僅是沒有財產(chǎn),而是你沒有了處世的依據(jù):
你也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
你也沒有辦法去表達自己該說什么,該做什么,贊成什么,反對什么。
所有東西都已經(jīng)被顛覆掉了,這就是他傳達的一個東西。
但是,我覺得崔健有他自己的氣質(zhì),跟鮑勃·迪倫不一樣。
迪倫的氣質(zhì)類似于一種民間氣質(zhì),像事物本身的氣質(zhì),最終展現(xiàn)的不是一個人格,而是世界和事物本身的那種品格。
而崔健的品格,我覺得是一種更樸實的真實感。
比如說他那首特別打動人的《一塊紅布》。
《一塊紅布》最打動人的地方在“我要永遠這樣陪伴著你/因為我最知道你的痛苦”。
這種批判是超越了所有其他批判的力量的。
有的批判可以輕易將反對的事物否定,把它踩在腳底下,卻沒辦法像崔健這樣,像一個情人一樣——我的眼睛雖被蒙住,但是我愿意永遠陪伴你,因為只有我最知道你的痛苦。
這種處境是最深刻的。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身在這種處境中。
這不光是你跟家國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你跟歷史的關(guān)系,甚至是你跟某個特定而具體的人的關(guān)系。
你對他的那種否定,那種愛恨,那種糾纏,到極致是一種什么糾纏呢?
其實就是這樣一種,蒙上眼睛看到了幸福、同時又覺得大地都在干裂般干渴的糾纏,不是嗎?
這個非常厲害。
為什么崔健至今來講還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因為在這一點上,他確實描述出了特別真實的感覺。
這種感覺超出了一般的詩人和歷史批評家的論點,因為他在里面,而不是在外面——他活在這里,做的所有的音樂,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活在這里所做的事情,這是時代轉(zhuǎn)變非常大的方面。
這也跟鮑勃·迪倫有關(guān),因為是他帶動了一種歷史的風(fēng)潮,后來影響到了我們。
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典故,就是迪倫跟披頭士見面的時候,迪倫當(dāng)時就直言不諱地嘲笑披頭士說,你們就寫那些“我愛你,你愛我”的歌曲,多幼稚啊。
這個建言促使披頭士在后來成為了一個深刻的樂隊,他們的歌曲中不再是光有很淺顯、單純、兒童氣的胡說,也越來越多地包含了一個時代人的那種心靈的感受。
戴冰
:鮑勃·迪倫跟崔健,他們在本質(zhì)上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我覺得,崔健這一代的中國搖滾樂手,在很大程度是站在精英主義的角度來創(chuàng)作的。但是,迪倫始終如剛才李皖老師所說,站在一個人民的立場,甚至是一個屌絲的立場。其實看那個時代很多的文學(xué)作品,比如金斯堡的《嚎叫》,凱魯亞克的《在路上》,還有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等等這些文學(xué)作品,都在用同樣的方式表現(xiàn)那種時代。當(dāng)時的很多人都是這么寫作的。鮑勃·迪倫從一開始,一直到新世紀以后,他出的作品跟他原來的作品,始終站在一個特別人民的立場。這一點跟中國的很多搖滾樂手不太一樣。
但是,崔健和迪倫又都有一種共同的現(xiàn)象,那就是他們都是最早幾個,敏感地察覺到時代顫動和狀態(tài)的作家。
鮑勃·迪倫憑借最早寫的,像《說唱紐約》(“Talkin’ New York”)和《暴雨將至》這些歌,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內(nèi),就確立了一個不可動搖的時代的代言人的形象,或者青年族群的代言人的地位,靠的就是他對時代的敏感、表達的準確,和他表達的方式。
崔健也是這樣。
我個人覺得,崔健寫得最好的歌就是三首。
一是《一無所有》,這首歌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人共同的感受;
二是《一塊紅布》,它用中國香草美人的方式,概括了我們1949年以來直到他那個時代整整幾代人的命運。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崔健憑一首《一塊紅布》就足以不朽了;
另外從美學(xué)上來說,《花房姑娘》也是我特別喜歡的,因為我覺得它代表了那個時候的一種敘事的方式。
八十到九十年代,中國的文學(xué)界、美術(shù)界、音樂界,還包括電影(像張藝謀的電影),都出現(xiàn)了一種對敘事的自覺。
那是中國藝術(shù)家們從1949年以來,第一次有了一種敘事的覺醒。
他們意識到,說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去表現(xiàn)。
我們現(xiàn)在聽到的談愛情的抒情歌曲,其表達方式跟內(nèi)容是一致的、并行的。
但是,崔健用一種特別粗獷、冷漠、甚至調(diào)侃的方式去表現(xiàn)很深情的東西,反而達到了一種特別飽滿的內(nèi)在張力,從而變得特別有感染力。
我覺得那之后很多歌手,都采取了這一種表現(xiàn)的策略。
在這一點上,崔健這三首歌給我印象是特別深刻的。
我第一次聽羅大佑的時候,也覺得特別難聽,但是聽多了以后,就會覺得有一種感覺。
我經(jīng)常拿京劇里的梅派和麒派來打比方,像周信芳,第一次聽他嗓子的時候,就覺得根本不像唱戲,完全沒有梅蘭芳的那種華美、雍容的感覺。
但是你聽了周信芳唱戲以后,和聽羅大佑唱歌相似,你讓別人再唱他們的歌,你都覺得完全沒有那種味道了。
就像我們那代人,在聽過鄉(xiāng)村音樂、校園歌曲和一般的流行音樂之后,聽到這樣的搖滾歌曲,一開始可能不接受,但一旦接受以后,就再也不可能回去聽那種甜美的歌曲了。
搖滾改變了我們,也就是1970年代前的這一代人,對流行音樂的美學(xué)訴求。
在這一點上,很少有像鮑勃·迪倫和崔健這樣,對我們的影響如此深的人。
新民說錄音整理,篇幅限制內(nèi)容有所刪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鮑勃·迪倫和這些中國文化人什么關(guān)系?
與菜蟲童鞋談?chuàng)u滾
在這個操蛋的年代,我們早就一無所有,卻總是笑個不休
Bob Dylan--鮑勃 迪倫 象一塊滾石
活動實錄 | 情歌曾經(jīng)這樣唱
華語樂壇“有資格”當(dāng)評委的4位歌手,網(wǎng)友:最后1位毫無爭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shù)
上網(wǎng)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lián)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一鍵復(fù)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yōu)惠券
優(yōu)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