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天道》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
“養(yǎng)兒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債權人,而且這種感情比山高比海深,你永遠想的就是還債報恩……而老人越是覺得養(yǎng)兒防老,就越容易覺得吃虧,心里就越苦?!?/span>
很多父母,喜歡把“孝順”掛在嘴邊,孩子一有點不順著自己就會被冠上“不孝”的罪名。
“我是你媽,你就得聽我的!”
“我們把你養(yǎng)這么大,你就應該……”
于是我們從小就知道要聽父母的話,回報父母的愛:
因為不想讓父母不開心,哪怕違背自己的意愿也要順著父母;
即使自己收入微薄,也會盡力改善父母的生活;
把父母生活中的問題視為自己的責任,哪怕超出能力范圍,也要努力去解決。
可是親愛的,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孝順”時常會壓得你喘不過氣來,你偶爾也會懷疑自己好像不是因為愛去回饋父母,而是因為愧疚,因為覺得虧欠,所以才孝順。
為什么我們在孝順父母的時候,會有“愧疚感”?
你以為的愛,其實是償還
先講一個故事。
朋友的母親剛做了一場手術,為了復診方便,住在了朋友家。
術后恢復期,老人身體不是很方便,吃飯、如廁都需要人照顧,但她媽媽是一個非常要強的人,什么都想要自己使勁。
一邊干一邊嘴里還念叨自己:“真是沒出息,什么都干不了,還給人添麻煩?!?/span>
朋友聽到這話,一邊勸慰母親不要想太多,一邊在飲食起居上更加仔細。
每日三餐還換著花樣做,天氣好的時候,還會帶著媽媽出去散步,鄰居都夸:你女兒真孝順,把你伺候的這么好。
她媽媽也說:“多虧我有個好女兒,不然生病都沒人管。”
但朋友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盡管朋友事無巨細地照顧著母親,但卻很少和母親聊天、談心,每次母親想要找她說說話,她都借口有事走開了。
外人眼里,她們是一副母慈子孝的畫面,但在實際相處中,兩個人卻極為擰巴。
第三次復診結束后,母親堅持要回老家,誰也拗不過,問她是哪里住的不舒服嗎?她也不回答,沒辦法朋友只好同意。
朋友非常困惑:為什么我明明在孝順我媽,但我卻不開心?
朋友的老公一針見血指出了問題:
你們母女間沒有愛的流動。這不是孝順,更像是一種償還。
父母將我們撫養(yǎng)長大,我們理應孝順父母,但很多人在孝順父母的時候,并不開心。
想去別的城市發(fā)展,但父母說:“我們以后就指望你了,你走那么遠,我們怎么辦?”
于是,怕父母擔憂,選了當?shù)氐墓ぷ鳎?/span>
想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yè),但父母說:“這個專業(yè)以后回老家找不到工作,不如考公穩(wěn)定又保險。”
于是,怕父母操心,選了穩(wěn)定的專業(yè);
想和自己喜歡的人結婚,但父母說:“咱們家就你一個閨女,遠嫁太辛苦了。”
于是,嫁給了父母選好的相親對象;
明明自己工作也很辛苦,收入也很微薄,但是父母一提到家里缺錢,就毫不猶豫轉賬支持;
但逢年過節(jié)卻很不愿意回家,即使回家,也不愿意久留;
“我不想被人說成不孝子,我怕他們傷心,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忤逆他們?!?/span>
這是很多孝順但不快樂的孩子們的心聲。
如果當你做了種種,被夸獎孝順,內心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甚至像是堵住了一樣。
那是因為,你的這種情緒,不是基于對父母的愛,而是基于“愧疚”,你的孝順,也不是真的孝順,而是隔離你的愧疚情緒。
因為孝順背后的真正動機,應該是愛的回流;而償還,只是因為愧疚感。
愧疚感,是如何形成的?
父母與子女之間,本應該是愛的相遇,但當“愧疚感”襲來時,身處其中的子女也很痛苦:
為什么我們與父母的親情越來越疏離?我是一個“不孝子”嗎?
或許答案就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
朋友是父母老來得子的寶貝,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母親一直覺得“養(yǎng)兒防老”,所以在養(yǎng)育過程中,總是傳遞出一種:
我現(xiàn)在養(yǎng)你這么辛苦,等我老了,你也得好好照顧我。
他們全心全意的愛,也伴隨著高期待,所以朋友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
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
有時候,甚至會說出:“把你養(yǎng)這么大,你欠我的太多了,一輩子也還不完”。
擁有“養(yǎng)兒防老”觀念的父母,往往很難明白:孩子,是獨立于自己之外的一個個體。
在他們內心,孩子就是自己的擁有物,他們可以決定孩子的一切,當然,他們也樂意為孩子付出一切。
但對孩子來說,他得到的關愛,不是父母發(fā)自內心的栽培與滋養(yǎng);
父母也不是真心希望自己能過得好,而是基于趕緊成才、趕緊賺錢來回報的父母付出的期待。
這就導致,朋友在照顧母親時,盡管衣食住行安排的很妥帖,但是情感上卻不愿意和母親有更深的交流。
因為她感受到的是:我生了你,養(yǎng)你了,你就應該孝順我。
當父母把自己放在一個“債主”的位置上,孩子的感受就是:我欠你們的,我就應該還。
即使他們沒有感受過真正不求回報的愛,也知道父母這是以愛為名的索取。
這種“債主思維”,讓孩子沒辦法真正地以愛去照顧父母,也讓父母沒辦法從容地享受子女的關懷,從而破壞親子關系。
而這背后,最終隱藏的是:父母的匱乏。
堅信“養(yǎng)兒防老”父母,大多生活于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被餓死”的恐懼使他們對物質擁有強烈的依賴,而并不能信任情感的價值。
他們對兒女的愛大多是物質上盡量給予,情感上無法避免吝嗇。
因為他們自己內心的情感也很匱乏,能給予孩子更是少之又少。
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要不是為了你、全是為你好”,他們將自己置于能力和道德高點上的時候,也將無能、無助的部分投射給了子女。
這會讓子女在內心產生內疚、羞愧的感受,來完成父母對子女控制,從而抵御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無助和對生存壓力的恐懼。
有的父母,曾經對孩子擁有絕對的話語權,隨著漸漸老去,他們的力量感慢慢喪失,但他們的信念依然存在。
他們相信面對現(xiàn)在更有力量更有能力的孩子,就會面臨著自己被嫌棄和傷害的風險。
于是他們在孩子面前變得卑微、恐懼,他們可能會討好孩子,也可能會拒絕孩子們的照顧努力。
所以這一代父母,如果再簡單地秉持“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是很難與自己的兒女保持情感上的親密的。
尊重父母命運,
跳出“債主思維”
有句話說,愛是常覺虧欠,不是常覺虧本。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學會要辨別父母對我們的關愛是一種無條件的愛,還是帶著索取的鉤子。
也要明白,一直以來,我們強調的“孝順”是包括了:
但這些都是父母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所給予的“愛的教育”所潛移默化形成的。
并不是因為父母把我養(yǎng)大很辛苦,所以我要償還他們。
首先,學會掙脫。
帶著償還的心去孝順,有可能好心辦壞事,因為你的內心是矛盾的,是不甘心的。
要嘗試從“愧疚感”枷鎖里掙脫出來,直面自己的痛苦。
要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體,我們有自己的人格和自我意識。
即使父母將我們帶來這個世界,我們也依然是獨立的個體。
父母付出那么多當然值得感謝,但孩子也不該是因為感恩和回報才值得養(yǎng)育的。
有一個小練習,可以分享給大家。
想象你面對你的父母,當你在孝順的時候產生了“愧疚感”時,你對他們說:
“爸爸、媽媽,感謝你們給了我生命,這里面包含了我需要的愛、力量和支持,我會用你們給我的一切去建立一個我自己想要的成功、快樂、輕松滿意的人生,你們也有你們自己的人生?!?/span>
這個練習,可以讓你感恩的基礎上,學會掙脫。
我們只有先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身邊的人。
愛父母,就該懂得“孝順有道”。
其次,我們要真正的自我負責。
你被要求孝順父母,心里并不想這么做時,你的內心就會對父母有要求,而你表現(xiàn)出來的孝順,有可能只是一種表演的狀態(tài)。
如果你在孝順父母的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自己無意中成為了那個表面孝順的人,那你可以嘗試做出另一種選擇,你可以嘗試去愛他們,理解他們。
但是,這種愛并不是要你犧牲自己,也不是再一次陷入一個乖巧聽話、違背自己意志的狀態(tài)。
而是在尊重父母命運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其中最重要的,是學會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直面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父母捆綁,楊力虹老師幫助了無數(shù)在家庭里掙扎的子女,推薦你來聽聽她的《3天家庭心理學》。
希望每個人都能明白,父母只是生命的源頭,而自己才是愛的源頭,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出生,所以我們不欠任何人。
愿我們都能挺直腰板,昂首挺胸,活出屬于自己的人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