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會的文學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選拔優(yōu)秀作品的專業(yè)平臺
巧遇故鄉(xiāng)人
天津 蘭燕敏
三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天氣不錯,我騎著自行車,到金海馬家俱商場,準備為家中選購一個茶幾。轉了一圈,也沒有看到滿意的,便騎車慢慢往回走,想著是否要去菜市場買些菜。正想著,騎車到了路口,因為紅燈亮了,便停了下來,抬頭四望。猛然,一家小飯館的匾牌引起了我的注意 “草原人家” 四個紅紅的大字吸引了我,我情不自禁地推著自行車朝小飯館走去。走近了,匾牌上還有一行小字:“巴盟風味”更是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停好自行車,急急地走了進去,一看小店的菜譜,心里一陣驚喜,大燴菜、黃米油糕、莜面、紅燒肉,這些散發(fā)著濃郁內蒙巴盟風味的菜品,勾起我濃濃的鄉(xiāng)情。這時店主走來熱情接待,一張嘴那更為濃郁的鄉(xiāng)音,使我倍感親切。
店主是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小伙子,長得眉清目秀,精明中透著憨厚,我和他攀談起來。
問:“你們是從內蒙古巴盟來的?”
答:“對,我們是從內蒙巴盟來的?!?/span>
問:“巴盟哪個地方的?”
答:“巴盟,烏拉特前旗?!?/span>
我脫口而出:“那,咱們是老鄉(xiāng)了。”
店主問:“您是前旗人?”
我答:“我是老知青,在前旗下鄉(xiāng)整三年?!?/span>
問:“哪您下鄉(xiāng)在哪個村?”
答:“在蘇獨侖公社,新建大隊,五工區(qū),”
店主說:“我是西沙梁的?!?/span>
原來我們是一個公社的,現(xiàn)在來說就是一個鄉(xiāng)的,西沙梁就是蘇獨侖公社的所在地,真是越說越近,在天津我居然遇到了日思夜想的“故鄉(xiāng)”人, 接著攀談。
店主問:“您在西沙梁認識誰?”
答:“朱琪女,他是從五工區(qū)搬到西沙梁的,因為她愛人在西沙梁供銷社工作?!?/span>
店主說:“西沙梁的朱琪女我認識,她男人叫王成江?!?/span>
我說:“太對了,王成江原來也在五工區(qū),他和他的父親釀得一手好醬油,當年我們知青可沒少吃,后來他去了供銷社?!?/span>
交談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們就像久別重逢的老朋友一樣,有說不完的話,我和他約定以后一定帶著我們曾經一起下鄉(xiāng)到蘇獨侖的老同學來這里品嘗“家鄉(xiāng)飯”,他非常高興地歡迎我們來。我在他的小飯館里參觀了一下,這是一間由單元房改造而成的飯館,面積不是很大,兩間十幾平方米的飯廳,擺放了大約十張四人桌,當時已近晚飯時間,食客不少,兩間飯廳幾乎都坐滿了人。桌上擺放的都是久違了的大碗大盤的內蒙飯,只可惜那天我不能坐下來吃一頓“ 家鄉(xiāng)飯”,因為還要回去為家人燒飯。于是我要了一份便于攜帶的拌莜面,菜也沒買,就急急忙忙回家了。一進門就把遇到老鄉(xiāng)的事講給李希平聽,他也很興奮,因為我們的感受是一樣的,我們講好,一定要去那個小飯館聚一聚,品嘗“家鄉(xiāng)飯”,聽一聽鄉(xiāng)音。
偶遇故鄉(xiāng)人,掀起了我的思緒,那段痛并快樂的日子,一幕一幕浮現(xiàn)在眼前。
在插隊的日子里,我們和老鄉(xiāng)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我們知青受到了生產隊無微不至的照顧。特別是老隊長楊大胡子,他高高的個子,一臉的絡腮胡子,說話鏗鏘有力,他常常是大手一揮說:“把這些菜給知青娃娃們送去?!庇谑?,第一茬青菜,我們嘗鮮,第一茬西瓜,我們嘗鮮,第一茬的新糧食也是我們嘗鮮,逢年過節(jié)隊里宰牛殺羊,第一塊肉也是先送到我們知青小組的廚房里。
下鄉(xiāng)三年,我當了兩年多的赤腳醫(yī)生,到地里干活時背著我的藥箱,老鄉(xiāng)們有些小傷小病田間地頭就處理了,收工回來后還要背著藥箱在村里走街串巷地為老鄉(xiāng)看病,給有病的孩子打針,給腰腿疼的老人扎針灸,你說那時累不累,累是真累,但心情很愉快,我喜歡這份工作。正是因為這份赤腳醫(yī)生的工作,使我和村里的老鄉(xiāng)有了更多的接觸,有時我在知青小組顧不上吃晚飯,便忙開了,老鄉(xiāng)們知道后經常留我在家里吃飯,因此我比其他知青更多地品嘗到原汁原味的內蒙飯,也和老鄉(xiāng)有了更多對話與交流的機會。
一九七一年我選調到呼和浩特市工作,兩年后的一九七三年,我與同在呼市工作的幾位同學,回村看望還留在那里的知青和老鄉(xiāng)們,當老鄉(xiāng)們知道我們要回來時,出村迎接我們,我們在距離村子七里地的地方和老鄉(xiāng)相遇了,迎接我們的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幾十人的隊伍浩浩蕩蕩,我真的感動了,回村三天時間,我們被請來請去,老鄉(xiāng)們拿出最好的飯菜招待我們,想在知青小組吃頓飯都很難。老賀五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五工區(qū)的車倌兒,我在村里時,他的大腳趾傷了,一開始忍著,后來化膿了,把他疼得夠嗆,這才找到我們給他看腳。我每天跑到他家給他換藥或是打針,直到他的腳好了,他總想答謝我,總想幫我干點什么,可我有什么需要他幫助呢?看到那時開會時,村里的男同胞都拿著羊毛在那兒捻毛線,我覺得挺新鮮,就說要不你幫我捻點兒毛線織毛襪子吧。他爽快的答應了。我買來羊毛交給他,可是沒等毛線捻好,我就選調走了,索性羊毛就送給他了??吹轿覀兓貋砹?,老賀五說什么也得把我叫到他家去吃飯,我說我回來還沒在知青小組吃過飯呢,那也不行,非去不可!這就是我們的鄉(xiāng)親們,淳樸而善良,真誠而熱情,這份濃濃的情意至今難以忘懷。時光已過去近四十年,我們將走近花甲,多少苦與累都已散去,留下的只有對那片土地的思念,對淳樸鄉(xiāng)親的懷想,還有對大燴菜、黃米油糕、紅燒肉等鄉(xiāng)土食品的回味。那個灑有我們青春汗水的地方,永遠珍藏在記憶里,那是我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xiāng)!
蘭燕敏,1950年出生,曾下鄉(xiāng)內蒙古,退休后于2007年進入老年人大學文史系學習,并加入甜園文學社,亦是知青文學社成員。作品在《甜園文學》《津沽往事》《我與共和國》《抗疫詩選》《最美銀發(fā)學子》等書里都有作品發(fā)表,同時在《鄉(xiāng)土詩人》詩刊里也有作品發(fā)表,在知青文集《情系蘇獨侖》和《耕耘歲月》《心田耕韻》里也有作品發(fā)表。
本期微刊管理團隊
責編:陳彩潔
編校:田光蘭
制作:李 韻
1、征文稿件,原文發(fā)出。如錯別字較多或亂用標點符號的,會影響文章質量,評審減分。
2、由于征文來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暫時調整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賽結束恢復為每周一、三、五出刊。
微刊編輯部
顧問:張寶樹
主編:李錫文
執(zhí)行主編:陳彩潔
副主編:李韻
編輯:曉 軒 田光蘭 紫 月 吳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郵箱:732241689@qq.com
溫馨提示:為節(jié)省編輯們的寶貴時間,微刊投稿必須原創(chuàng)首發(fā),謝謝配合!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