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嗎?這個出了問題的孩子,正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這個女生在進入高中前,學習成績優(yōu)異,年級排名、各類獎項,都是父母可以在朋友圈炫耀的資本。
當然,女生也十分順利進入了當地的重點中學。別家的父母,都暗自羨慕,回家教育自己的孩子。沒想到這個女生,心理出了問題。
進入高中,女生成績再也不是拔尖的了,慢慢就開始抑郁了。最后因為病休,跟不上課業(yè),女生拒絕再去學校,家長不得已只能為孩子辦了退學。
學校老師也建議家長帶孩子去做心理咨詢。但家長帶著孩子去做了幾次之后,對咨詢效果并不滿意。
原因就在于:這不是孩子一個人的病,是整個家庭的“病”。
這個家庭的父母,過于強調孩子的成績,以至于孩子將成績等同于自我價值。當成績下滑,而且自己努力也跟不上時,自我價值體系就崩塌了。孩子自然會出現(xiàn)抑郁情緒。
諸如此類,都屬于家庭不良生活條件。
在不良生活條件下成長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各種心理問題就開始浮現(xiàn)了。例如嚴重行為障礙、成癮問題、進食障礙,甚至是精神分裂癥。
為何說孩子受家庭的影響會這么大呢?因為兒童發(fā)展的各個方面,都會受到家庭背景的決定性影響。
你可以評估一下,自己的家庭,是否具備擁有良好心理彈性的元素:
開放式的溝通。允許并鼓勵孩子表達想法,家長也能真實地說出自己的建議。
良好的情感交流。不含嘲諷、打壓、貶低。
能靈活處理權利、角色、任務。家庭任務能靈活分配,讓每個成員都能體驗到價值感。
能利用社會支持。不拒絕向外求助。
有凝聚力的共同觀念,家庭成員之間相互肯定和重視。
那些一項都不具備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就比較容易出現(xiàn)身心失調的情況。
那么想要治療孩子的問題,就要對這個家庭展開工作,而不是僅僅盯著孩子做行為糾正。
帶孩子去做心理咨詢,難點在于哪里?
心理咨詢多數是一種語言型的治療。對于成年人來說,是容易接受并理解的。但對于孩子來說,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有的孩子由于年齡還小,不太能夠理解心理咨詢師的話語或心理教育;因為只有大于六歲的孩子,認知發(fā)展水平才能達到理解咨詢師的復雜提問。
有的孩子已經進入叛逆期,會認為心理咨詢師是父母的“幫兇”,對心理咨詢采取消極抵抗的方式;
還有的孩子,羞怯或已進入抑郁狀態(tài),全程根本不說話。
所以對于孩子而言,游戲式的心理咨詢,更容易被接受。因為游戲符合孩子童年時期的特殊天賦:想象、幻想和情感表現(xiàn)的能力。
在《游戲空間 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系統(tǒng)治療》一書中提到:通過游戲,讓家庭成員相互之間增進情感交流,過程中發(fā)展出的新的行為規(guī)則,也會幫助發(fā)現(xiàn)彼此之間不同的一面。
游戲也是一種探索,可以幫助表達家庭成員內在沖突。通過游戲行為來學習客體、事務、情境和角色,以便發(fā)展出更高的心理過程。
讓整個家庭進入到心理咨詢中,就是做家庭系統(tǒng)式的治療。系統(tǒng)治療的目標就是引導來訪者從無能、無助的位置,走向擁有自我效能感的狀態(tài)。
父母認為把孩子送進咨詢室,孩子就開始改變、好轉了。事實上,只有當孩子獲得了父母的支持時,才會有最佳進展。
那么系統(tǒng)式的家庭治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進入咨詢室后,心理咨詢師會先幫助這個家庭,定位“問題”。(去做家庭式咨詢的家長,可以通過以下內容,評估自己的首次咨詢感受。)
1. 心理咨詢師向來訪家庭介紹自己,以及對咨詢設置/咨詢心理教育等簡單宣講。為的是提升家庭成員的安全感,讓其對咨詢師與咨詢環(huán)境從了解到熟悉。
2. 心理咨詢師邀請了每一位到訪的家庭成員,詳細描述行為層面上所涉及的問題。
3. 心理咨詢師幫助家庭成員做具體或特定的表達。例如:問題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是什么促使你們下定決心要過來做心理咨詢?問題最初出現(xiàn)的跡象是什么?
4. 心理咨詢師對于幼齡兒童,使用簡單話語,或通過游戲形式,把問題外化出來。例如:爸爸媽媽把你帶過來,是想要知道怎么才能夠讓你更快樂?;蛲ㄟ^畫畫的形式,讓孩子表達。一個充滿憤怒的兒童,可能在圖畫上充斥著濃烈的色彩,和夸張、令人不適的圖形。
5. 了解這個家庭,對于心理咨詢師的期望。
6. 心理咨詢師評估了這個家庭是否存在危機干預的緊急問題?對于有家庭成員存在自殺風險的情況,心理咨詢師需要告知家人24小時陪護,并提供防自殺熱線。
使用首次訪談收集到的信息,提出假設,為下一次的咨詢做好準備
在首次訪談中,和每一位家庭成員都建立了聯(lián)系,并幫他們盡可能地感到舒適
展現(xiàn)出清晰的談話結構,從而引導整個過程
和家人建立工作關系,不要“過于專業(yè)”或顯得過于私人化
對家庭和家庭成員的優(yōu)點,表達贊賞
保持共情的態(tài)度,支持家庭成員,避免家庭成員間相互的指責和批評
以前試過的解決方法都問清楚了
了解該家庭的世界觀,每個家庭成員的語言模式、溝通風格和問題視角
開始理解該家庭圍繞這個問題重復出現(xiàn)的互動模式
如果家庭式系統(tǒng)咨詢進展順利,心理咨詢師可以結合游戲方式,讓家庭成員領悟到以新的方式,處理家庭問題。
隱喻,可以激活“右半腦”的感性、圖象式的理解能力。
使用隱喻作為間接的溝通方式,比較不容易引發(fā)阻抗。通過一個形式、一個印象或者一個表達,具象代指另一個話題。
對于父母因學習力低下的孩子,而來做家庭咨詢的案例,心理咨詢師可以用隱喻的方法,讓父母理解孩子;讓孩子自我接納,降低焦慮值。
《游戲空間 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系統(tǒng)治療》會針對這類孩子用的隱喻是:“一輛奔馳” 和“一輛柴油發(fā)動機汽車”之間的區(qū)別。
任何熟悉發(fā)動機的人都知道,柴油發(fā)動機需要多一些時間來預熱。但只要發(fā)動了,就會運行得很好。
這更鼓舞了孩子的信心,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只要做好“發(fā)動”,就不會比其他孩子差。比起原先,父母的批評和失望,這樣顯然更能讓孩子接受。
或者是一臺折扣店的電腦。它的硬件配置非常好,但有些元件相互調試得不太好。如果太多程序被同時啟動,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宕機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關閉一些程序或者按重啟鍵,這樣就又能繼續(xù)工作了。
父母和孩子就能夠領悟到,對于孩子而言,不要同一時間給予多項任務,先讓孩子完成好其中一項任務,積累成功體驗與行為經驗,就能發(fā)展的越來越好。
這些都可以在游戲咨詢方式中,以故事隱喻的方式呈現(xiàn)。
儀式傳達著一種秩序和安全的感覺,加強家庭的凝聚力,是兒童發(fā)育中的保護因素。家庭中的日常儀式,都會為孩子提供方向和定位。
例如:睡前故事;離開家門前,要跟家人說再見。學校的升旗儀式,頒獎儀式等讓孩子體驗到嚴肅和榮譽感。
那么對于儀式化操作。精心準備,是儀式化的前提,否則儀式將會顯得空洞和不自然。
你可以通過以下提問,自測家庭的儀式化情況:
家里有沒有某種形式的相互問題,能表達出“見到你太好了”?
那些儀式可以增強家庭的“我們是一體的感覺”,同時也估計個人的自由?
有沒有家庭慶祝活動?更大的家族聚在一起時,有什么好的形式?
現(xiàn)有的儀式可以怎樣重新安排,好讓每個人都能在意識中感到自己被重視?
是否有相互欣賞、相互慶?;虬У康募彝ノ幕??
有沒有重要時間在沒有儀式的情況下就過去了。例如親人的離世或父母離異?
儀式的缺乏會削弱家庭和個人對自身的認同。
有個問題家庭,家里是獨生女,處于青春期。對父母態(tài)度惡劣,甚至會因沒有要到零花錢而動手打罵父母。
這個家庭的儀式化問題,有:父親的生日,每年都會慶祝,家族聚會。母親的生日,則沒有任何的慶祝氣氛和行為。
對于女兒來說,雖然會習以為常,但這種儀式化的不對等,會體現(xiàn)在女兒對父母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女兒的性別認同上。
在潛意識中,女兒有對父親的憤怒和攻擊。因為父親并沒有公平的對待母親。對母親不僅有憤怒,更有歉疚。怒的是母親忍氣吞聲的樣子,讓自己看著惡心。歉疚的是作為女兒,沒有為母親爭取到“尊重”。
在多重情緒的矛盾和沖突下,青春期的女兒以行為障礙的方式,表達出了整個家庭的問題。
那么通過游戲式的處理,這個家庭要進行對等的儀式,允許女兒表達對媽媽的歉意,提議補償式的儀式。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總有著各種家庭的問題?!队螒蚩臻g 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系統(tǒng)治療》是兒童和青少年系統(tǒng)治療的“教科書”,作者呂迪格·雷茨拉夫是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問題家庭治療領域的權威。
書中提到的家庭式咨詢方法,在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療領域中被廣泛使用。幫助問題家庭跳出“越想解決問題,越是陷入問題”的惡性循環(huán)。
嚴謹地從理論層面講解了系統(tǒng)式治療的框架前提,然后進入實踐領域,詳細地教授了治療系統(tǒng)的構建、語言與行動導向的干預措施、模擬干預措施以及其他干預措施。
由于系統(tǒng)式治療汲取了很多來自兒童心理動力治療、人本治療、行為治療等治療流派的靈感,適合心理治療師、家長、心理學專業(yè)學生以及研究人員閱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