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收聽【王陽明】 主講:王守一
惟天下之至誠,能立天下之大本。——王陽明
李嘉誠創(chuàng)業(yè)初期,資金拮據(jù)。外商訂了大量的貨,李嘉誠卻找不下大廠商做擔保,他實話實說,沒想到外商被他的誠信感動,決定跟他簽約。
但李嘉誠并未當下簽約,他說:“先生,盡管我很想跟您簽約,但是我的資金有限,目前還無法承受您的這批訂單?!?/span>
外商聽后,特別佩服李嘉誠,毅然決然地與他簽約,還提前付款,解除了李嘉誠的后顧之憂!
一個“誠”足以贏得天下,有誠之人才是人生贏家。
1
愚人求知識,高人悟?qū)W問
有位朋友曾經(jīng)問過王陽明:“讀書不記得如何?”
王陽明回答:“只要曉得,如何要記得?要曉得已是落第二義了,只要明得自家本體。若徒要記得,便不曉得;若徒要曉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體?!?/span>
在王陽明看來,大部分人讀書只是在學習書上的知識,在記那些話語,這些“知識”并未觸動到自己的內(nèi)心,并未滲透到靈魂深處!
所謂“曉得”,就是你真正從內(nèi)心里明白懂得了書中所講的道理,并且在自己的心中得到驗證,這便是“讀書以發(fā)明本心”。這樣一來,我們學到的才是真正的學問。
知識是死的,但學問卻是活的。二者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是否經(jīng)過自己內(nèi)心的驗證和領(lǐng)悟!
正如“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雖然他讀兵法,談兵事,但始終運用不到實踐中,因為他只是學到了“知識”,并未得到“學問”。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老子
為學就代表學習知識,日日精進,最終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
為道就代表體悟?qū)W問,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那必然就在日日損耗。
2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陽明
就像一個人整天把孝順父母掛在嘴邊,實際卻虐待、打罵父母,那他根本不懂何為“孝道”,更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老子
真正領(lǐng)悟?qū)W問的人,懂得一個道理就會立馬去實踐,能夠知而行。
曾國藩曾經(jīng)是一個老煙民,當他意識到抽煙對自己的身體有害時,就決定要戒煙了。
當然戒煙的過程很痛苦,但是他堅持下來了,不僅將戒煙一事落到實處,還培養(yǎng)了自己讀書寫作的好習慣。
那時候曾國藩決定將抽煙的時間都花費在讀書寫作上,慢慢地他養(yǎng)成了這樣的一個習慣。
不論行軍打仗還是忙于政事,他都能抽出時間來看看書,寫寫日記,這才成就了一代偉人曾國藩。
之所以我們做不到“知而行”,更多的是因為兩點:
一是結(jié)果未知,不知是成還是敗,害怕自己的努力白費;
二是過程艱難,成功受不住那份苦,卻又想得到成功之后的甜!
3
有誠真智慧,無誠小聰明
儒家《大學》中提出“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
在王陽明看來聰明與智慧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就是“誠”。有誠者才能擁有大智慧,他們絕對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
而“聰明人”則是以“巧”為本,那些“小聰明”足矣為自己謀得更多的利益。
王陽明家訓中提出:“毋說謊,毋貪利”。人一旦丟了“誠”,那再多的“大智慧”也只能淪為“小聰明”了。
巧詐不如拙誠。——《韓非子》
“千古完人”曾國藩也主張“拙誠”。他一直以來都是腳踏實地,絕不投機取巧,最終成為一個深諳世事卻又淡泊名利的大圣人!
“拙誠”不僅是修身之要、相處之道,更是立業(yè)之本、成事之基。
盡管在當下“拙誠”是吃虧的,但長遠考慮它能夠為自己打好堅實的基礎(chǔ),就像蓋房子一樣,地基不扎實,房子就蓋不高,蓋不穩(wěn)。
往往“聰明人”所不屑的,才是“大智者”必備的基本素質(zh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