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園》是一部傳記形式的小說。描寫的是我奶奶那個時代的一個叫秋園的女人的故事。我也沒想到我會被這部小說深深的吸引,我從沒經(jīng)歷過那樣的生活,卻似乎是有感知的。它讓我想起了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并且通過小說代入他們的生活。
這百年來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秋園》把我?guī)氲侥莻€時代。我想起我的爺爺,我對于家族的歷史了解的很少,好像父母很少說起往事。我只知道爺爺識字,很愛讀書,讀了一輩子的書,我記得我爺爺快80歲了還在讀書,眼睛不好了,就拿著個放大鏡看書。一直讀到去世。
也許是因為識字,爺爺當過村干部。在爺爺60歲的時候信了基督教。我爺爺有個堂兄弟是國民黨的團長,爺爺曾經(jīng)給他做后勤討生活。而這個堂弟后來跟著國民黨去了臺灣。后來爸爸在部隊提干受到這件事的影響,只好復(fù)原了。
書里寫的內(nèi)容,我也聽父母講過,比如三年自然災(zāi)害,我媽說當時餓死了好多人。有的人吃腌鮮菜,甚至吃樹皮,有的人全身浮腫,肚子圓鼓鼓的,全是腹水。當時我媽講的時候我也就是聽一耳朵,一開始覺得新鮮,后來經(jīng)常說就覺得煩了,她就是憶苦思甜對我們進行感恩教育。聽多了就忍不住回嘴:“你一天到晚說以前怎么怎么苦,我們又不可能沒飯吃。時代總是在進步的??!”現(xiàn)在再想起來,就理解媽媽的節(jié)約了。
外公外婆生了7個子女,沒一個餓死,但也非常艱苦,經(jīng)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有時候吃胡蘿卜纓子,有時候沒得吃餓肚子。生活艱難的時候,也想過把最小的孩子送人,有個飯吃。人家真的來領(lǐng)養(yǎng)了,外公抱著小舅舅一聲不吭,不肯送人了。
我又想到我姑姑,奶奶也生了七個子女,淹死了兩個還是三個,家里實在太窮了,我爸爸是老大,聽說城里有飯吃,不會餓死人,爺爺就讓他就把兩個小妹妹送去城里丟掉。
最小的妹妹叫玉蘭,就這樣被丟在城里了。我從沒見過。后來八幾年的時候有一陣子“尋親”熱,爸爸特別積極,到處去找,看看會不會有玉蘭。我想這也是他心中最內(nèi)疚的事吧。
我還有一個姑姑,也是我唯一知道的姑姑,她也被我爸送走過兩回。第一次送去,被收容所收留,吃飽喝足,人家問小姑娘住哪里啊,她就說出了自己家的住址。很快被送了回來。第二次是她自己要去的,因為家里沒吃的,太餓了,就讓我爸爸再送她一次。我爸也照做了,吃飽了人家又送她回來了。后來她還想去,再去過一次,人家跟她說:“小姑娘,下次別再來了?。?!”
可能是奶奶重男輕女,也可能是生的孩子太多,姑姑的生日是哪一天沒有人記得,只記得年份。如今,已查無此人。所以,這輩子,我姑姑的生日是個謎。在那個生命如同蒿草的時代,能夠活下來就已經(jīng)是萬幸了。
本書作者楊本芬女士,也就是秋園的女兒。她65歲才開始寫作,80歲才出版第一本書,就是《秋園》。她的真實經(jīng)歷讓我覺得無論生活有多苦,生命有無限可能,永遠不要設(shè)限。你可以做任何事,只要你想。也正是在她這種精神鼓勵下我也有記錄下家族歷史的沖動。雖然我知道的很少。但勝于無。
看完《秋園》,很感慨:我們中華民族真是苦難重重,真正的好日子也就是80年代以后,幸福的歷史不長,但人,似乎太容易遺忘了。到今天我們似乎覺得這幸福理所當然。而我們的父輩是真的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我也更加理解了他們的節(jié)儉樸素。一個人的命運隨著社會載沉載浮?!肚飯@》,讓我更加相信:讀書,是最好的營養(yǎng)品。
【影評】不管怎樣,愛是美好的,哪怕是艱辛的——《萬物理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