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尋根問祖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笔侵^尋根?!安菽咀娓?,江河祖海?!笔侵^問祖?!皩じ鶈栕妗辈辉谄砀S谧嫦龋谟诿靼孜覀冏陨?;我們與祖先血脈相連,祖先曾經(jīng)的苦難和輝煌,一定會通過這血脈流傳到我們現(xiàn)在。當代人尋根問祖,認識本姓源流與原始祖居地,解決“根在哪里?我從哪里來?”等歷史問題。從而效法祖先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激發(fā)熱愛鄉(xiāng)土,熱愛祖國的熱忱。
當今旅居海外的愛國華僑和臺灣同胞,尊宗敬祖的愛國熱忱極其高漲。荀姓人也一樣,目前正在通過聚會、組織研討、網(wǎng)絡交流等方式對荀宗事宜進行承傳,對“荀學”文化進行弘揚,尊宗敬祖,熱愛祖國的熱忱同樣十分高漲。
尋根問祖,離不開姓氏文化。我國姓氏文化的誕生,源于歷代史官對當朝的帝王將相,貴族官員的姓名、籍貫、官職名稱、家庭出身、宗派系統(tǒng)等的記錄資料,并匯編成冊,以遺后世,目的在于使王族官員的后代“各知其姓之所自,不至數(shù)典而忘其祖?!钡驊?zhàn)亂頻繁、歷朝官方姓氏檔案或民間家譜、族譜等文物多有散失,或殘缺不全。怎么辦呢?這就需要后人對各類典籍進行整理和研究,盡可能的拾遺補闕,為祖國姓氏文化的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對自家的家族事業(yè)做出應有的貢獻。
相傳漢文字出現(xiàn)于黃帝時代(約前26世紀),黃帝史官倉頡,效仿鳥獸之跡,創(chuàng)造了漢字。黃帝用文字“正名百物”、“正名姓氏”。從此,各原始氏族,開始以文字為氏族符號,取代圖騰(崇拜物),而進入文明時代。黃帝即中華人文初祖。本部分多參考陳樹三、郭宴春合著的《中國姓氏起源探討》,以下簡稱《陳書》。
《陳書》說:用文字代替圖騰為姓氏符號,優(yōu)點有二:其一:漢字繁多,包容量大,12000姓氏,包羅萬象,各行各業(yè),應有盡有,豐富多彩。其二:是永久性。一經(jīng)定姓,白紙黑字,歷歷在目,代代相傳,永不改變。許多姓氏,與史共存,與華夏文明同在,長達四五千年之久。
文字代圖騰,姓氏屬性便成定局,各自形成傳代系統(tǒng),如江河行地,浩蕩前行,無時或息,不可阻擋。無論歷史如何發(fā)展,國人認姓如故,企圖改變姓氏之思,實為空想。常言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本S護姓氏尊嚴,對于每個中國人維護人權、尊重人格來說,十分重要。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許多古老國家漸次衰亡,而中國則劫難不衰,歷久益盛,其因之一:當推各姓同胞團結在漢族周圍,共同維護族姓尊嚴,從而形成地域性或全民性的強大凝聚力所致。
荀姓是最古老的16帝宗大姓之一,是正宗的漢族基本宗祖帝姓,是具有光榮歷史傳統(tǒng)的姓,是德才與功業(yè)同為卓著的象征,是最根本的尊貴之姓。荀族始為強宗大族,黃帝時期、周朝、春秋及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曾輝煌顯赫,繁榮昌盛,是中國姓氏史上的一顆明珠,璀璨奪目。在后代的發(fā)展歷程中,亦將團結凝聚,循宗返祖,出類拔萃。
(二)、具體淵源:
我國的氏族姓氏發(fā)展史,大致可分為無姓氏時代和有姓氏時代兩個歷史階段。前者屬于原始母系氏族公社時代;后者屬于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時代,一般以黃帝時期為界限。黃帝以前未有文字,氏族以崇拜物為圖騰(族徽、族記),圖騰分為:動物圖騰、植物圖騰、其他圖騰(如:山、水、土等)。荀圖騰經(jīng)過漫長的演變,原是古代珍稀草名,可以入藥,可以釀酒?!渡胶=?jīng)·中山經(jīng)》記載:“有草焉,其狀如葌,而方莖、黃華赤實,其本如藁木,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睍x朝學者郭璞在《山海經(jīng)圖贊·中山經(jīng)》中記載:“荀草赤實厥狀如葌,婦人服之,練色易顏?!鼻宄瘜W者袁枚在《隨園詩話補遺》中也記載:“方伯九姬,最愛者春芳、葉氏,年將四旬,而風貌嫣然,似服仙家荀草者。”“黃華赤實”就是這種植物開黃色的花朵,結紅色的果實,也就是古稱的“荀草”。荀草今稱香麻、黃麻,葉子可食用美容,清香可口,有解暑清熱、滋潤清補的作用,屬于健康佳肴。既可入藥,可釀酒,便與酒有密切關系。荀,原始圖形為 ,由酒器 (甲)演變而成。古文字學者以為: ,表示觴(酒器), 表示飲酒者的眼睛倒映于酒中,后來的篆字為 、正楷字為“荀”。
在黃帝之前的無姓氏時代,植物“荀草”作為一種香草,可熏香,可入藥,可美顏,可釀酒,得到以目映酒的意境。“荀草”有這一系列的功效,便使人進入熟悉掌握階段(發(fā)明),產(chǎn)生經(jīng)常的食用者、崇拜者。這些常用及崇拜“荀草”的人們(血緣關系)組成氏族,漸而形成部落,確立了以“荀草”或“ ”這樣的圖騰為姓氏(徽記),都城(地域)、建國(聯(lián)邦),即古之荀國也。古荀國,應該是黃帝后裔對這種圖騰部落的稱謂,周朝人稱黃帝時的荀國也該是古荀國,春秋時,對周朝代的荀(郇)國,也該是古荀國吧。有了古荀國,便應了“荀本為姓”之說。就是說,在漢字發(fā)明之前,在黃帝封土賜姓之前,作為這一氏族的徽記,荀姓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蛾悤氛f:“古之荀國或即始居于今陜西省旬邑縣一帶?!陛嬚咭詾椋夯蚣瓷杏衅渌柯浞滦к鲌D騰而為之國,或即有“君王”賜封臣下以國,亦稱荀國者,即音、形、義相同之荀國,當然并非其一也,包括黃帝、文王、帝堯后裔及春秋前期所建之荀國,皆可另存也。
荀:黃帝是漢族的始祖,是中華民族的共祖,即“人文初祖”。在古代帝王世系上,黃帝是我國五帝時代的第一帝,是我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第一個有漢文字記載而且世系分明的正宗皇帝。黃帝首創(chuàng)“賜命”制度?!渡袝び碡暋份d:黃帝派其子弟親屬,到封賜的地方去建立國家政權,同時給它起個國名,于是,受封賜人(國君)及其后代就以此地名為國號,又以國號為姓氏。史稱“封邦建國,賜姓命氏”或稱“賜之土以建國,命之氏而立宗?!毕鄠鼽S帝有29子,其中有18子受到封賞,共為16姓:“江、若、顧、林”,“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封邦賜姓的條件:一是德才兼?zhèn)?,二是功業(yè)彪炳?!耙缘沦n姓,德薄者不錄?!泵课蛔拥苡H屬或氏族成員,一經(jīng)得到賜封,便成為當?shù)赜袡鄤莸氖组L,他們的氏族就成為當?shù)刈鹳F的“望族”亦稱“郡望”。因德薄無條件受封的成員,便“微為庶人”,成為治于人的沒有姓名的老百姓或奴隸。黃帝之子荀姓,列于后14子所受12姓的第8位,與其他15位黃帝子姓一樣,是漢族姓氏之宗祖姓,是中華姓氏史上的根本姓,于此,衍生出許多后代姓氏,古荀姓之“荀”也出現(xiàn)了同音字(郇、郇)?,F(xiàn)今的漢字部首“右耳刀”即古字“邑”?!耙亍北硎镜赜蚧虺擎?zhèn)。引申為某氏族有了自己的地盤。因此,從荀到郇(郇),表示荀氏族從居無常處的游牧業(yè),進入了農(nóng)業(yè)定居,有了自己的領地,并建立了氏族組織?!蛾悤氛f:古荀氏居于今山西解縣,解縣的荀氏族,在春秋時,為晉國曲沃公所滅。今山西新絳縣的荀氏部落,先時被周文王征服。
關于黃帝時期的荀姓始祖,輯者與《陳書》研析如下:黃帝有29子,先賜4子4姓:“江、若、顧、林”再賜14子12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
即賜18子16姓,有11子未得姓而為庶人。
所以,應該有:兩子同姓者兩撥(兩姓);或三子同姓者一撥。如此,方可成形18子16姓。
“黃帝有大臣荀,始為冠”。好多書籍將此荀臣誤名為荀始,輯者以為:“荀人后世無稱荀始者,姑且將此先人誤之為荀始無妨,雖存不嚴謹、失尊重之嫌,然則,猶便后人紀念之?!?/p>
那么,荀始作為黃帝的一位臣下(或臣子),是否為受姓之人呢?是否為受姓二兄弟之一呢?是否為受姓三兄弟之一呢?或者,是否為受姓者之子呢?
若是受姓者本人(只賜一子為荀姓),便是荀姓始祖。
若是受姓者本人(同授二、三子為荀姓),亦是荀姓始祖,同時,另有一位,或二位荀姓始祖。
荀始若為黃帝孫輩人(黃帝當朝臣下,不應超出孫輩以下),他便不是荀姓始祖,而是荀姓從始祖。即便是從始祖也是始祖范圍,且與祖根極近,且有所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此,再次姑且,以為:“荀始—荀宗肇始始祖?!币惨驗?,“黃帝十二子姓中有荀,列位第八”、“相傳黃帝時,有大臣荀,始為冠”?!傲形坏诎恕迸c“有大臣荀,始為冠”,并無辭章斷句之嫌;亦無文意相離之音。
黃帝時的命姓制度,為虞夏商等歷代王朝所沿用。到西周時,周武王大肆封邦建國,把賜姓命氏推上了歷史的新高潮。“分封制”是新生姓氏的發(fā)動機。周武王為了鞏固西周的政權,把他的子弟或王親國戚和功臣人物,分派到地方建立行政機構,稱為:“諸侯國”即地區(qū)政府。同時“以藩屏周”就是利用諸侯國政府的勢力加強地方統(tǒng)治,就像籬笆維護田園一樣,保障姬姓周王的安全。當時分封到地方建國的官員,必須以國號為姓,才能得到土著居民的擁護和原始氏族的信任。據(jù)史料載,春秋時代124個諸侯國中姬姓諸侯國便有32個,占總數(shù)近40%,這32個諸侯國之一就是郇國。軒轅氏(黃帝)生于姬水而姓姬。
郇:周文王征服了郇(荀)氏部落,派大臣(第17個兒子姬葡)到郇地(今山西新絳縣)建立郇國,史稱“姬姓郇國”。該姬姓郇國專職控制和管理重要戰(zhàn)略物資食鹽的生產(chǎn)與運輸,后簡稱荀國。春秋時為宋所滅。當時,姬葡便稱郇伯,以國號為姓,即郇姓,其后代子孫改郇為荀?!对托沾邸份d:“荀,周文王姬昌第17子荀侯之后,以國為氏,后去邑為荀”。又載:“周文王的一個兒子受封于郇,建立郇國,稱郇伯,都郇城,其子孫改郇為荀,以荀為姓?!薄缎战狻に牧罚骸皾}川荀氏有二出:其一,黃帝14子之一姓也。又,周文王庶子,封于郇,其后子孫去邑加草?!薄蛾悤氛f:“春秋郇國在今山西臨猗,為周文王兒子的封國,后為晉所滅,以其地制邑。即《水經(jīng)注》:“汾水又西經(jīng)荀城東,古荀國也?!比绱苏f來,周文王便另有一子或二、三子與姬葡一樣,也被封于郇地(另地:臨猗或他地)了。
荀:源于伊祁氏,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侯隰叔之后,屬于以先祖封邑名稱為氏。是帝堯后裔劉累的后裔。自從郇國被晉國吞并后,原郇城成為晉國重要的城邑(郇邑),地范擴大至今山西省晉平縣以西一帶?!蹲髠鳌は骞哪辍分卸蓬A注:“孔甲以劉累代彭姓之豕韋。劉累尋遷魯縣,豕韋復國?!碑敵鮿⒗郾毁n封為御龍氏,為孔甲飼養(yǎng)龍(馬),他的封地就在豕韋,遂為豕韋氏。后來劉累豢養(yǎng)的龍死掉了,便逃難至河南偃師,后人不敢再稱御龍氏、豕韋氏,以祖名為姓稱劉氏。成湯滅夏桀后,大封先圣后裔,劉累的后人再次被封為豕韋氏。《左傳》中杜預注曰:“豕韋復國,至商而滅。累之后世,復乘其國,為豕韋氏?!焙髞碛衷蝗∠獾亍5谈咦谖涠≈信d王朝,再次消滅了彭姓的豕韋國,又復封劉氏族人為豕韋氏。《史記集解》中引賈逵之說:“祝融之后封于豕韋,殷武丁滅之,以劉累之后代之?!敝芪渫跫Оl(fā)滅殷商之后,再封先圣后裔,豕韋氏作為帝堯后裔劉累的后裔,被封到唐地,遂為唐氏一族,后又遷至杜城,遂有杜伯,杜氏也由此生,建有杜國,至祿,即杜伯,一名杜獻,在《國語·周語上》和《墨子·明鬼下》中都有明確記載。周宣王姬靜(姬靖)四十四年(前787年),杜伯被周宣王誣殺,三年后顯靈,用鬼箭射死了周宣王。杜伯被冤殺之后,其子杜隰叔(唐隰叔)逃命到了晉國,杜國遂自然滅亡。杜隰叔到了晉國之后,被晉穆侯姬弗生任命為士師,即專職執(zhí)掌軍隊和刑法的上卿,并賜封于荀邑,史稱其為荀卿。荀卿的后裔子孫便以先祖封邑的名稱為姓氏,稱荀氏,世代相傳。
荀卿(隰叔)生有二子,分別叫做士蒍、士薦。士蒍字子與,乘父業(yè),也做了晉國的士師。史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有載:士蒍生子名成伯缺,成伯缺生子士會。荀卿后代五世其昌,家族的尚武精神和軍事才能的延承,在士會時期達到了頂峰。士會當世時,晉國王位傳讓發(fā)生了不測,士會便逃到了秦國。后來士會雖然又返回了晉國,但仍有部分族人留在了秦國,而留在秦國的族人皆稱劉氏(留氏),但因為沒有什么爵位,后來皆流為平民。
荀卿稍后一些,有“荀侯、賈伯伐曲沃”之事,載于《左傳·桓公九年》。說的是周桓王姬林17年(前703年),荀國與位于今山西襄汾市東部的賈國君主賈惠伯姬兕曾經(jīng)聯(lián)手一起討伐曲沃國。不久之后,由于郇國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被強大的鄰國晉國所吞并。郇國歸晉之后,其王室子孫與部分國民一度以國名“郇”為氏,后去邑加草而為荀氏,故國境地為荀邑。
郇:《趙世家·世本》云:晉國公族大夫姬逝敖以采邑郇為姓,后改郇為荀,稱荀息。從此,薪火承傳,世代繁衍。《陳書》曰:為晉國曲沃武公所滅的解縣荀氏族,連同其地賞賜給大夫原氏黯(姬逝敖),原氏黯以地名為姓,姓荀氏,稱荀叔。此后,郇、郇兩姓均統(tǒng)一為荀姓。屬于以先祖封邑名稱為氏。《世本·卿大夫世本》曰:“荀氏,晉大夫姬逝敖生桓伯林父。林父生宣伯庚。庚生獻伯偃。偃生穆伯吳。吳生文伯寅;逝敖生莊子首。首生武子罃。罃生(莊子)朔。朔生悼子盈。盈生文子躒。躒生宣子申。申生襄子智伯瑤。”本段說的是荀息有切實的姓名;有切實的繁衍記錄。
附:觀姬族世系·定荀祖年代
黃帝之前,族徽“荀草”(崇拜物)是荀氏族的標識性姓氏。
公元前2600年,是黃帝姬軒轅時代
約前2550年,是黃帝長子姬玄器時代,即荀始(大臣荀)時代
約前2450年,是圣君唐堯(堯帝)時代
約前1100年,是周文王姬昌時代
約前1050年,是周武王姬發(fā)時代,即荀伯(荀侯·姬葡)時代
約前800年,是周宣王姬靖時代,即帝堯后裔荀卿時代
前703年,是周桓王姬林時代,即荀侯、賈伯伐曲沃之時
約前690年,是周惠王姬良(晉獻公)時代,即荀息時代
約前660年,是周匡王姬班時代,即荀林父時代
約前600年,是周簡王姬夷時代,即荀罃時代
約前450年,是周貞定王姬介時代,即荀伯瑤時代
前315年—前235年,是周赧王姬延時代,即荀況時代
(三)、荀姓衍生
荀姓是中華帝宗根本大姓,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衍生出諸多的后繼姓氏;同時存在一些與荀姓血緣較近的姓氏,現(xiàn)簡介如下。
荀:荀姓有許多支系,尚有同音字郇、郇、栒、旬等,但以荀姓本身為正統(tǒng)大宗,很早的時候,便多歸為荀。
郇:從無定居的游牧荀,到有領地的農(nóng)業(yè)定居郇(郇),是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后“封于郇地”,“以郇制邑”不止一處。
栒:是春秋時的新生姓氏,源于晉大夫范文子(范士燮)以栒為姓?!蛾悤氛f:“清末尚有栒姓,今則罕見?!蔽淖酉热诵哲鳎譃榉妒?、又為士氏,復為“栒”,栒復歸荀。
中行氏:晉作三行(古代軍隊步兵編制,分中行、左行、右行。與中軍、上軍、下軍相同)時,荀林父任中行大夫,荀庚任中行將軍。荀姓此支,后稱中行氏。
智(知)氏:晉國在景公之時,晉國大將荀首因功受封采邑于“智”地,故以智為氏,稱智首。古代智與知相通。智,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北。
程氏:春秋時,晉國大夫荀鄭,荀歡等封采邑于程,后以程為氏,稱程鄭、程歡。程,在今山西新絳縣東北。即晉之程氏出于荀姓。程鄭、程歡、程滑、程嬰等皆為荀姓。《春秋·左傳》引杜預注:“晉荀氏支子食采于程,以邑為氏。有下卿程鄭,亦荀氏家。此晉之程氏,乃荀姓之別,不與(程)休父同出?!薄豆沤裥帐蠒嬲鳌罚骸败?,姬姓。晉大夫荀息,裔孫騅、嘉、會,皆卿大夫。族大,別為三:一曰晉公族逝敖,生林父,為文公中行將,謂之中行荀氏;二曰林父之弟食邑于智謂之荀智氏;三曰逝敖曾孫歡,食邑于程,謂之荀程氏?!苯耜兾飨剃?、西安一帶,古稱豐鎬京都之地,是西周禮樂文化的發(fā)祥地,那里的程氏,長期直接受到周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因此其民文化素質較高,歷史上出現(xiàn)了許多程姓文化名家和武化名將,如唐代名將程咬金,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南宋時形成“程朱學派”,從宋到清,程朱理學成為封建王朝統(tǒng)治人民的理論根據(jù)?,F(xiàn)在程是大姓族,在中國“百家大姓”排第20位。
輔氏:荀果是智宣子荀申的族人,有先見之明,為避荀瑤“貪殘不仁”之禍,乃私謁太史,求改氏譜,自稱輔氏。后荀智氏果然滅族,輔氏善存,繁衍于世。
田氏:《通志·以邑為氏》言:“……故荀姓同見,又為田氏、程氏、輔氏…荀氏,皆晉君之同族?!?/p>
士氏:帝堯后裔荀卿(隰叔)為晉國士師(法官),其后代有人以此官職為氏。
范氏:隰叔荀卿的后裔封于范,即范士會。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亦云:范氏、中行氏皆出自荀姓。
原氏:晉公族大夫原氏黯,有部分后代姓原氏。
隋氏:士會功高,復封隋地,又稱隋會。子孫有的姓隋。
伯氏:《通志》曰:伯氏有二出。一為伯益之后。一為中行伯(荀伯荀林父)之后。如伯宗、伯州等。
籍氏:晉卿荀林父之孫任朝中掌管典籍的官職,遂以籍為姓,稱籍談,屬職業(yè)姓。又有籍偃。
茍氏:唐朝御史茍曾奉命出使少數(shù)民族吐蕃。因茍與狗同音,而吐蕃族忌諱狗,為了尊重吐蕃族民族風俗,茍曾乃改茍為荀,叫荀曾。此乃《中國通史》所載,不知后來是否復其本姓。魏晉及當代,茍氏皆大有名人現(xiàn)世。
孫氏:《古今姓氏書辨征》:“漢宣帝名恂,當時改荀為孫,以避上諱。故劉向校荀卿書,謂之《孫卿子》?!碧祁亷煿拧稘h書·藝文志》:“孫卿本曰荀卿,避宣帝諱,故曰孫?!薄吨腥A姓氏通史·孫姓》:“……因此,后世有的孫氏家譜就以荀子(荀況)為本族始祖。”即言,部分孫姓與其他分氏一樣,乃荀人后裔也。
附:源近姓氏
黃帝十六子姓:
江 若 顧 林 ,姬 酉 祈 己 滕 箴 任 荀 僖 姞 儇 衣。為封土賜姓。
周文王子姓:
姬 周 冉 晉 虞……很多。以國號為姓。
帝堯后裔之姓:
伊祈氏:帝堯復姓。圣君唐堯、生伊水、母居祈,是唐部落首領,都陶唐。
伊:堯生伊水,以伊為姓。
祈:堯復姓伊祈,以祈為姓。
陶:堯都陶唐,遂有陶氏。
唐:陶唐氏,分出唐氏。
杜:唐氏封杜城,衍生杜氏。
荀:杜隰叔受封荀邑,稱荀卿,為荀氏。
士:隰叔為士師,因爵為士氏。
范:士會食邑于范,以范為氏。
留:士會返晉,留秦者姓留。
劉:帝堯后裔劉累姓劉;留秦者復姓劉。
丹:堯子丹朱封于丹水而姓丹。
朱:丹朱衍生為朱。劉累善養(yǎng)龍,又分出:
御龍氏、豕韋氏、豢龍氏、監(jiān)利氏。
伐曲沃之荀侯,族姓衍生(帝堯后裔?):……無記載。
晉國荀姓及其衍生:
荀:山西省旬邑縣“原始”荀(郇、旬、郇)姓,于平王東遷后至晉;晉侯封臨猗荀;晉侯封解縣荀;晉侯封新絳荀。
郇:姬姓郇(荀)氏,從此,荀息為祖(1)。
栒:范文子(士燮)以栒為姓,后改栒為荀。
中行:荀林父因官命氏。
智(知):荀首食智地,以為氏。
程:荀鄭受封于程,稱荀程氏。后姓程。
輔:荀果避禍改姓。
田:《通志》曰:荀姓同見于田氏。
孫:荀況避諱改姓。晉卿荀林父后裔。
伯:《通志》曰:中行荀伯后裔之氏,如伯宗等。
籍:林父之孫掌典籍以籍為氏,稱籍談、籍偃等。
范:荀隰叔封于范,為范氏。
原:原氏黯后裔部分為原氏。
隋:范士會受封于隋,以隋為氏,又稱隋會。
附:姓氏由來
賜封得姓 以國號為姓
以食采邑為姓 以官爵為姓
以職業(yè)為姓 收養(yǎng)入贅改姓
避禍改姓 避諱改姓
以居地域為姓 以留別地(別國)改姓
復姓分出之姓 偽冒他人之姓
以謚號(褒貶)為姓 還有不知所出的罕見姓
——姓是根源,氏乃支系;當今說來,姓、氏義同。
尋荀文化公眾號:xunxunwenhua
或者
公眾賬戶搜索:尋荀文化
個人微信號:22993341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