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fēng),葛根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 炙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2.方解 框架組成:本方由桂枝湯加葛根四兩,麻黃三兩組成,減桂枝、芍藥為二兩。
桂枝合甘草,辛甘發(fā)散為陽,以鞏固在外的衛(wèi)陽之氣,還可保護內(nèi)在營陰;芍藥合甘草,酸甘生津,以保護津液,提供營養(yǎng)給內(nèi)環(huán)境,還可提供營養(yǎng)給衛(wèi)氣(與外邪作斗爭要消耗營養(yǎng));生姜、大棗、甘草可保護脾胃。麻黃與葛根協(xié)助桂枝解表,以祛外邪,鞏固衛(wèi)氣;葛根與芍藥甘草湯同用,可生津補液,增加營分陰陽,有利于抗外邪,同時防止麻黃、桂枝太過發(fā)散而傷津?!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載:麻黃味苦溫,主中風(fēng)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睹t(yī)別錄》記載:葛根療傷寒中風(fēng)頭痛,解肌發(fā)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痛、脅風(fēng)痛。生根汁,大寒,療消渴,傷寒壯熱。 藥證:桂枝、芍藥,調(diào)和營衛(wèi);桂枝、芍藥、甘草、葛根,祛項背痛;甘草、生姜、大棗,生津護脾;芍藥、甘草,生津緩急;葛根、芍藥、甘草,生津止痙;麻黃、桂枝、葛根,發(fā)散,以解除太陽表邪郁閉;桂枝、甘草,協(xié)助麻黃、葛根解表,同時可以抵消麻黃引起的心悸;麻黃、甘草,消腫散水濕。
方歌:四三葛麻棗十二,三兩生姜二桂草。
3.辨證要點
(1)太陽表實,無汗,怕冷,惡寒發(fā)熱。(2)脈浮緊,或浮數(shù)有力,或浮長。
(3)葛根湯體質(zhì):臉色偏暗,毛孔粗大,痤瘡色暗,易形成瘀斑、瘀點。(4)頸項強直,或后背某個部位強直疼痛,無惡寒發(fā)熱,或下利等。
(5)外感或吹風(fēng)后胃痛,或衣服敞開后腹瀉(胃腸型感冒),或有尿道感染等表現(xiàn)(這里特別說明,表證不單純指體表,還包括腸道、泌尿道等部分)。
(6)《醫(yī)宗金鑒》:“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痛,發(fā)熱惡寒而無汗,目痛,鼻干,臥不寧。”
4.病機辨證
太陽表實熱證。
5.臨床運用 (1)狹義太陽表實證:外感伴頭項緊,強直,頭痛,頭昏,流涕,惡寒發(fā)熱,身疼痛,或伴下利。 (2)廣義太陽表實證:只要有項背強痛,肌肉緊張,不愛出汗,或上背部某個地方疼痛,口中和,脈弦緊或浮緊,或沉緊,即使沒有發(fā)熱惡寒,沒有流鼻涕等外感癥狀,也可以認為是葛根湯證,如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腰背疼痛等表現(xiàn)為葛根湯證時就可以運用。 (3)面部瘡瘍:麻黃體質(zhì)的女性,伴有痛經(jīng)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有面生瘡瘍,體壯,不愛出汗,酒糟鼻,面部脂溢性皮炎等。 (4)頭面部五官科疾病屬于太陽表實證者:如鼻炎、耳鳴、耳聾、中耳炎、結(jié)膜炎等。
(5)痛經(jīng):麻黃體質(zhì)的女性實證痛經(jīng)。 (6)皮膚病:蕁麻疹急性劇烈發(fā)作、帶狀皰疹早期等也有葛根湯證。 (7)面癱,口眼?斜,或張口困難,面肌痙攣,口噤不得語等屬太陽表實證者。
(8)麻黃體質(zhì)者疲倦時,可以作為提神劑,以治療疲倦、困倦。(9)其他,如小兒遺尿、重癥肌無力、醉酒、不明原因流淚、膝關(guān)節(jié)積液、痔瘡疼痛(痔瘡不僅有熱證,也有寒證)等。
6.合方加減運用
(1)葛根湯加茯苓、白術(shù)、附子(太陽、太陰、少陰?。?/span>,相當(dāng)于葛根湯加真武湯,是非常美妙的,效果也很獨特。
(2)葛根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太陽、少陽合并證),用于治療痹證、腰椎間盤突出、骨質(zhì)增生等引起的腰背痛。
(3)葛根湯合小柴胡湯或大柴胡湯,用于太陽、少陽、陽明病,治療外感發(fā)熱。(4)葛根湯合桂枝茯苓丸(太陽夾瘀證),治療月經(jīng)病,或痤瘡、面部瘡瘍,或腦血管疾病。(5)葛根湯合當(dāng)歸芍藥散,治療爪甲干枯、心悸、貧血等虛證,皮膚病,婦科病。
(6)葛根湯合烏頭湯,用于太陽、少陰疼痛證。(7)葛根湯加川芎、桔梗、黃芩、石膏、辛夷,治療鼻炎、鼻癰、鼻息肉、鼻竇炎。(8)葛根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用于外感風(fēng)寒伴腹瀉。(9)葛根湯加半夏,相當(dāng)于葛根湯加半夏湯或半夏散,治療咽喉痛。(10)葛根湯加桔梗、枳實,即葛根湯上桔梗甘草湯,治療咽喉疼痛化膿。(11)葛根湯加薏苡仁,治療葛根湯證伴關(guān)節(jié)腫痛。(12)葛根湯加荊芥、大黃,治療疳瘡梅毒。(13)葛根湯合芎黃散,治療濕疹。(14)葛根湯合腎著湯,治療太陽、太陰腰痛及身痛。(15)葛根湯合溫清飲,治療太陽合并陽明皮膚病。(16)葛根湯加獨活、地黃,治療產(chǎn)后中風(fēng)。 (17)葛根湯加石膏、桔梗、大黃,治療咽喉炎、腮腺炎。
7.注意事項 (1)麻黃三兩(45g),先煎去沫,麻黃用量超過12g,就必須先煎去沫。 (2)葛根四兩(60g),有時也可用40~120g,甚至300~500g之多,一般不用去沫,治療心血管疾病用粉葛根,治療寒濕痹阻的痹證用柴葛根為好。 (3)葛根湯不僅可治療外感太陽表實證,還可以治療無外感的廣義太陽表實證,如皮膚病、婦科病、頸腰椎病等無流涕、惡寒、發(fā)熱的病證。
8.類方鑒別
(1)桂枝湯治療太陽表虛有汗的外感,葛根湯治療太陽表實無汗的外感。 (2)桂枝加葛根湯也可以用于頸項強直疼痛,但是桂枝加葛根湯是在桂枝湯太陽表虛(有汗)的基礎(chǔ)上伴有的頸項強直;葛根湯是太陽表實(無汗)的強直。 (3)麻黃湯也可以治療太陽表實證之外感,還可以治療咳喘;葛根湯治療咳喘效果稍差。 (4)大青龍湯治療太陽表實不解伴嚴重?zé)┰?;葛根湯不能治療煩躁,只能解太陽表實證。 (5)桂枝人參湯的下利是表里雙解,是人參湯所固有虛弱性下利伴有外感。
9.臨床驗案
【案一】腹瀉(毛進軍《思考經(jīng)方》)
袁某,女,12歲,2012年11月18日初診。 主訴:頭痛伴腹瀉1周。
病史:患者素體虛寒,易患感冒、頭痛。1周前,因受風(fēng)寒感冒,頭痛癥狀比較突出,并伴腹瀉,無法上學(xué),在某診所輸液3天,又多日打針服藥無明顯療效,求治。
刻診:精神差,滿頭痛,時輕時重,輕度干嘔,睡眠差,無頭暈,心煩,口干渴喜溫飲,口稍苦,無汗,納食一般,輕度鼻塞流涕,輕度怕冷,不發(fā)熱,無咽干咽痛,無汗,稀溏便,氣味臭穢,每日4~6次,小便黃。舌淡嫩稍胖大,苔薄白滑,脈偏數(shù),寸浮關(guān)尺弦細。X線片(副鼻竇瓦氏位)示:副鼻竇無異常。 六經(jīng)脈證解析:頭痛,惡寒,鼻塞流涕,無汗,脈寸浮,為太陽傷寒證。頭痛,干嘔,腹瀉,稀溏便,舌淡嫩稍胖大,苔薄白滑,脈弦,為太陰病,上焦虛寒,寒飲內(nèi)停,上逆下趨。稀溏便,氣味臭穢,小便黃,心煩,口干,口渴喜飲,口稍苦,脈細數(shù),為陽明病,濕熱下利,津液不足。 病機:營衛(wèi)郁閉,水熱夾雜,水熱下趨,寒飲上逆。 治療:葛根湯合吳茱萸湯。
葛根30g,生麻黃15g,桂枝12g,白芍12g,炙甘草10g,吳茱萸15g,黨參15克,生姜20g,大棗(掰開)8枚。4劑,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5天后患者電話告知,藥后效果很好,頭痛、腹瀉全好了,有精神了,也能吃飯了。
【案二】肥厚性鼻炎(大平渝一氏《漢方與漢藥》) 患者男,40歲,藥劑師。因肥厚性鼻炎而長年鼻塞,故常攜帶可卡因,以吸管滴鼻維持日常生活。偶一次在拓大聽漢方講座時,將自己準備的可卡因瓶放在桌上,并排坐的龜田貞氏了解病情后,開葛根湯加川芎、黃芩、桔梗、辛夷、石膏處方。用此方后精神良好,1個月后,鼻塞若失,3個月治愈。
【案三】鼻塞(大塚敬節(jié)氏《漢方診療三十年》) 10歲少年,患有鼻炎,感冒后鼻塞,必須用口呼吸,頭痛,時時惡寒,脈浮有力,
無咳嗽。服用麻黃湯后,數(shù)分鐘鼻塞愈,服藥3日感冒亦愈。感冒時用麻黃湯,脈浮有力,惡寒,發(fā)熱,或頭痛,或身體疼痛,或鼻塞為其目標。
【案四】腰椎間盤突出癥(鄧文斌醫(yī)案)
嚴某,男,53歲,2016年8月17日診。
患者2年前因腰椎間盤突出,經(jīng)多名醫(yī)生醫(yī)治無效,后來我處醫(yī)治痊愈?;颊?/span>10天前因勞累后復(fù)受寒涼,致腰部伴雙側(cè)臀部酸脹;其他醫(yī)生予以針灸推拿治療,效果不明顯,想到2年前在我處開方治愈,故而再次前來就診。
刻診:神疲,痛苦面容,自覺頭部昏沉,周身疼痛,腰臀部為甚,無熱,惡寒怕冷,胃脘脹滿,納差,大便先結(jié)后溏,舌質(zhì)白,邊有齒痕,苔白嫩,右脈沉滑,左脈沉弦。
分析:無熱惡寒,周身疼痛,腰痛,為廣義太陽表實證;神疲,脈沉,屬少陰病;頭昏,胃脘脹滿,齒痕舌,大便先結(jié)后溏,此太陰水飲證。
六經(jīng)辨證:太陽、少陰、太陰合病。
處方:葛根湯加麻黃附子細辛湯化裁。
柴葛根90g,生麻黃(先煎5分鐘倒掉藥液,用藥渣)30g,桂枝尖25g,炒白芍20g, 炙甘草20g,生姜20g,大棗20g,制川烏(與生姜、炙甘草一起,加蜂蜜先煎1小時)30g,北細辛30g,茯苓30g,生白術(shù)40g,威靈仙30g,土鱉蟲(沖服)20g。3劑。
煎服法:一次性加足量的冷水,川烏、炙甘草、生姜一起先煎1小時;其他藥無須浸泡直接加入,再煎1小時。因北細辛量大,煎藥時需敞開蓋子,分6次喝完。剩下藥渣再煎泡腳。
患者回老家辦事一段時間, 于2016年9月6日二診。行走自如,周身疼痛消失,腰部仍有輕微酸脹,自述服藥后大便稀溏,將生白術(shù)換成蒼術(shù),其他加大劑量,方劑和煎煮方法如下。
柴葛根90g,生麻黃(先煎5分鐘倒掉藥液,用藥渣)40g,桂枝尖30g,炒白芍20g,炙甘草20g,生姜30g,制川烏30g,細辛30g,茯苓30g,蒼術(shù)20g,威靈仙30g,土鱉蟲(沖服)20g。3劑。
2016年9月15日三診,患者癥狀全消,自己要求配丸藥以鞏固,丸劑方藥如下。
柴葛根90克,生麻黃30克,桂枝30克,炒白芍20克,炙甘草20克,生姜30克,大棗20克,制川烏30克,茯苓30克,蒼術(shù)20克,制附片30克,蜈蚣5條。2劑為丸。
后記:半年后偶遇患者,說一直沒有復(fù)發(fā)過。我每遇此類患者均用葛根湯配合麻黃附子細辛湯或加真武湯或《千金》附子湯,效果均非常滿意。 【案五】頭痛并眉棱骨痛(鄧文斌醫(yī)案)
麗某,女,41歲,云南人,廣義經(jīng)方群員,2017年3月1日初診。
主訴:流清鼻涕,眉棱骨痛,眼睛酸脹。
刻診:流清涕、眼睛酸脹,遇中藥粉末后復(fù)發(fā)或加重,嚴重時咳喘、痰多、氣不夠用,甚至難以入睡。伴有惡風(fēng),怕冷,無汗,頭痛,身上有時也會痛,眼睛酸脹、癢、疲勞,久視手機后加重,四肢涼、無力,膝關(guān)節(jié)處怕冷,手指麻木,口不干、不苦,無口臭,嘴唇微干,不想喝水,只能喝溫水,不敢喝涼水,否則腹痛,大便偏稀,飲食正常,無胃脹及噯氣反酸,大便每日一次,大多數(shù)是初干后溏,小便清,舌質(zhì)白,薄白苔,無齒痕,脈沉弱(學(xué)員自己摸脈后反饋)。
分析:流清涕,怕冷,無汗,身痛,頭痛,眉棱骨酸痛,為太陽表實證;大便初干后溏,必須喝溫水,喝冷水會腹痛,大便溏,手指麻木,為太陰證;口不干,沒有口臭,排除陽明證,口不苦排除少陽證,所以最終定為太陽合并太陰病,葛根湯加選奇湯[選奇湯是《蘭室秘藏》卷上中針對眉棱骨酸痛的專方:炙甘草、羌活、防風(fēng)各9g,酒黃芩3g(冬月不用。如能食是熱痛,倍加之)]再加茯苓、白術(shù)。因在外面辦事不方便開方,遂讓患者根據(jù)我的思路開方子,聰明的是她知道去掉選奇湯中的黃芩,那時她正在我的廣義經(jīng)方教學(xué)班里聽課,知道自己寒濕重,所以去掉酒黃芩。
六經(jīng)辨證:太陽太陰合病
處方:防風(fēng)20g,羌活20g,炙甘草20g,葛根15g,麻黃10g,桂枝10g,生姜20g,芍藥10g,大棗12g,茯苓15g,白術(shù)15g。2劑。
后來跟蹤問效果如何,她說有效果,眉棱骨酸痛好轉(zhuǎn),其他癥狀緩解較慢,自己又服西藥感冒藥1次。我再次看她寫的醫(yī)案和處方,主要是劑量太?。ń?jīng)方與劑量有一定的關(guān)系),還有就是沒有兼顧少陰證。脈沉,四肢冷,四肢無力,就是少陰證。我告訴她不要再服西藥,并重新調(diào)整劑量,葛根湯加選奇湯(去黃芩)加茯苓白術(shù)附子湯。
處方:柴葛根40g,生麻黃(先煎去沫)15g,桂枝尖25g,炒白芍20g,炙甘草15g,生姜20g,大棗15g,茯苓30g,制附子10g,炒白術(shù)25g,防風(fēng)20g,羌活10g。2劑。附子、炙甘草先煎30分鐘,其他藥物不浸泡再煎30分鐘,分4次喝完,藥后反應(yīng)效果好很多。
三診:再次詢問患者是否長期流清涕,長期膝關(guān)節(jié)冷,長期四肢涼。她回答是,那就調(diào)整藥量,同時加細辛,構(gòu)成麻黃附子細辛湯,以解太陽、少陰之表而發(fā)越伏邪。
處方:柴葛根40g,麻黃(先煎去沫)15g,桂枝尖25g,炒白芍12g,生姜20g,炙甘草15g,大棗15g,羌活10g,防風(fēng)10g,茯苓30g,炒白術(shù)25g,荊芥10g,制附子15g,細辛6g。附子、炙甘草先煎30分鐘,其他藥物不浸泡再煎30分鐘,分4次喝完。
隨訪已愈。
【案六】外感身痛沉重(鄧文斌醫(yī)案)
馬某,50歲,四川綿陽涪城區(qū)人,2019年4月6日就診。
主訴:膝關(guān)節(jié)積液,一身疼痛,頸肩痛。
患者是我的老病號,以前在我這里治療膝關(guān)節(jié)積液,用甘草附子湯加防己茯苓湯治愈后,他們一家人成為我的忠實朋友。患者在工地打工不方便前來,于是讓妻子來訴說病情拿藥。主要癥狀為怕冷,一身疼痛,頸肩痛。
六經(jīng)辨證:太陽表實證合并太陰病
處方:葛根湯加苓術(shù)3劑。
4月10日二診,服藥后牙齒疼痛,眼睛不舒服,口干,口苦,舌質(zhì)紅,舌苔薄黃,脈浮弦滑,同時還有一診的身疼痛,沉重,大便溏。
辨證:太陽、少陽、太陰證。
處方:葛根湯加苓術(shù)加小柴胡湯。
生麻黃(先煎5分鐘,倒掉藥液,用藥渣)20g,柴葛根80g,桂枝30g,炒白芍20g,生姜20g,大棗15g,炙甘草15g,柴胡根20g,炒黃芩15g,黨參12g,法半夏15g,茯苓30g,炒蒼術(shù)20g,3劑。
用冷水浸泡50分鐘,加足量的冷水,煮50分鐘,去藥渣再次煎煮5分鐘,分6次喝完。
5 月15日,患者又有身體沉重疼痛,再次來治療。表現(xiàn)為惡寒,身體疼痛、沉重,不發(fā)熱,眼睛紅,牙齒疼痛,口干,口苦,大便稀溏,納差,舌質(zhì)白,舌苔白而上面罩黃,有齒痕,脈緊弦有力。辨為太陽、少陽、太陰證。方用葛根湯加柴胡桂枝干姜湯,
處方:生麻黃(先煎5分鐘,倒掉藥液,用藥渣)30g,柴葛根90g,油肉桂(后下)10g,炒芍藥20g,炙甘草15g,大棗15g,北柴胡根30g,黃芩15g,黨參15g,炒蒼術(shù)30g,天花粉20g,干姜10g,牡蠣30g。3劑,煎煮方法同一診。
隨訪已愈。
選自《廣義經(jīng)方群賢仁智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