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1:昆侖山并非《山海經》的地理中心
——附帶指出《山海經》中的昆侖山和不周山的地理位置
一、沒有《山海經》地圖,《山海經》就失去了其地理書的作用
失去了山海地圖的《山海經》,就失去它的定位系統(tǒng)。所謂的研究者得出的結論,均是自己定位,缺乏公信力,也就沒有公信度,形成不了學說的公認基礎,都脫離不了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隨便挪移地理中心的嫌疑。
二、《山海經》的敘事定位用的是以“中”為中心、以東南西北為及至的五宮格(含西南、西北、東北、東南變九宮格)定位系統(tǒng)
山海經定位使用的是南西北東中構成的五宮格(九宮格),如果無法定位“中”,那么扯《山海經》是沒有意義的。沒有“中”,就無法確定四至或八至,各山脈的位置就無法落地。所謂破解了《山海經》其實是忽悠。
《山海經》滿載豐富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yī)等,還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大禹治水等原汁原味的華夏遠古神話傳說和故事,所以歷朝歷代就有不少人靠忽悠《山海經》吃飯。
三、以《五藏山徑》為例:《山海經》并非以昆侖丘(虛)為“中”
《山海經》方位并非唯一直線串山,而是五宮格(九宮格),是方形結構或圓形結構,所以在現(xiàn)在的地圖上畫幾條直線把山串起來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山海經》全書現(xiàn)存18篇,其余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五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稘h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山海經》不僅無地圖,而且內容殘缺。
1.《五藏山經》以《中山經》為“中”
《五藏山經》有五經,《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即南、西、北、東、中,圍繞“中”構成基本的五宮格方位定位系統(tǒng)?!渡綇健窂哪仙狡鹗迹浳魃?、北山、東山、中山,完成五宮格循環(huán),范圍明確,只要有“中”,方位不亂。
《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記載的山脈,是《中山經》以南、以西、以北、以東的山脈分布情況。
所以《五藏山經》的“中”是“中山經”,不是以昆侖為“中”。
2.昆侖山不是《五藏山經》首山或中心山,其名稱也不統(tǒng)一
敘事是以“中山經”為參照物定位“南山、西山、北山、東山”回“中山”為順序。各方山又以“首與次”分成多列山系,各列山系均以首山為起點,尾山為終點;各方列山以各列的首山為定位、依據(jù)山與山之間的距離和方位,魚貫依次排列成,而不是以昆侖為中心山或首山。
3.昆侖之丘是《西山經.西次三經》中的一座丘,大概在“河之南”的西南方向,即秦嶺;不周山在“河之南”的西北方向,即秦晉高原上
昆侖之丘既不是首山,也不是尾山,毫無定位作用。《西山經.西次三經》中,昆侖之丘處在漢代被稱作河南郡的西南。
西次三經首山是“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其下條出現(xiàn)“西北”一詞(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其下條繼續(xù)出現(xiàn)“又西北”一詞(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其下條繼續(xù)出現(xiàn)“又西北”(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鐘山,),其下條回歸“又西”。即在河之南的“崇吾之山”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在長沙之山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在不周之山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鐘山;其下回到“又西”,即從鐘山起,山列的走向從西北向轉折向西。
在“槐江之山”下條出現(xiàn)“西南”一詞(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其下條回歸“又西”。這里坐標起點實際上又回到了“崇吾之山”,即“崇吾之山”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從昆侖之丘開始,山列的走向向西。
所以西次三經的山列排列,以“河之南”的槐江之山為首山,以“崇吾之山”為起點,山列的走向有西北——西、西南——西兩個走向。
有意思的是,不周之山在“崇吾之山”西北670里,昆侖之丘在“崇吾之山”西南400里,“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如果以“河之南”為定位,不周之山在陜西東南部、山西西南部方向,即不周山在秦晉高原上;昆侖之丘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北部方向,即秦嶺。具體在哪里,需要確定“河之南”的槐江之山的具體位置。
不周山、昆侖之丘的大致方位圖
“河之南”一詞,在《帝王世紀》見過:太康畋于有雒之表,今河之南。
《帝王世紀》也有“河南”一詞:周文武都酆鄗,至平王徙都河南。考哲王封弟揭于河南。
周朝與河之南的關系,皇甫謐在《帝王世紀》做了詳細的考證:
【周后稷始封邰,今扶風是也。
及公劉徙居邑于豳,今新平漆水東北有豳亭是也。故《詩》稱“篤公劉,于豳斯館。”
至太王避狄,循漆水,逾梁山,徙邑于岐山之陽,今美陽西北有岐城舊址是也。故《詩》稱“率西水滸,至于岐下”。南有周原,故始改號曰周。
王季徙程,故《書序》曰“維周王季宅程”是也。故《孟子》稱 “文王生于畢郢,西夷人也”。
暨文王受命,徙都于豐,在今京兆之西是也。故《詩》稱“既伐于崇,作邑于豐”。
及武王伐紂,營洛邑而定鼎焉,今洛陽西南洛水之北有鼎中觀是也。
周公相成王,以豐、鎬偏處西方,貢不均,乃使邵公卜居洛水之陽,以即土中。故《援神契》曰:“八方之廣,周洛為中”,于是遂筑新邑,營定九鼎,以為王之東都于洛邑。故《周書》稱:“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唯洛食”,是為王城,名曰東周。故《公羊傳》曰:“王城者何?東周也”?!兜乩碇尽吠醭潜?/span>郟鄏之地,是以或謂之郟鄏。故《春秋傳》曰“成王定鼎于郟鄏”,河南是也。今郟鄏東門名鼎門,蓋九鼎所從入也。
成王既卜營洛邑,建明堂,朝諸候,復還豐、鎬。故《書序》曰:“成王既黜殷命,還歸在豐”。
至懿王徙犬丘,秦謂之廢丘,今京兆槐里是也?!妒辣尽吩唬?/span>“懿王居犬丘,厲王淫亂,出于彘”。今河東永安是也。
平王即位,徙居洛,《洛浩》所謂新邑也。《國語》曰:“幽王滅,周乃東遷”,本殷之畿內,在《禹貢》豫州外方之域,河、洛、瀍、澗之間。周于南柳七星張之分,鶉火之次也。
及敬王避子朝之亂,東居成周,故《春秋經》曰:“天王入于成周”是也。
后六年,王室定,遂徙都成周。是后晉又率諸候之徒修繕其城,以成周城小,不受王都,故壞翟泉而廣焉。翟泉地在成周東北,今洛陽城中有周王冢是也。
至赦王又徙居西周而失位。】
何尊銘文
史學界歷來對西周是否以洛邑為都和成王所謂伊洛為“有夏之居”充滿爭議,何尊的出土,為成王之說解了圍。
《逸周書·度邑》武王:“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過于三途,北望過于有岳,鄙顧瞻過于河宛,瞻于伊洛。無遠天室,其曰茲曰度邑”。邑,指洛邑。度邑,即規(guī)劃洛邑。周武王在位2年以后死了,周公及周成王繼承了周武王的意愿。
《逸周書·度邑》記載了武王滅商后就打算在伊洛地區(qū)營建新都的歷史及武王所謂“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與何尊銘文中的“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可以互佐。何尊不僅可以證明成王卜營洛邑,夏商周視伊洛為中國。
《尚書·洛誥》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迸c何尊銘文中“唯王五祀”、“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可以互佐。
可見,成周洛邑,是成王滅殷商后裔之亂、重新完成國家統(tǒng)一設立的政治國都,國家社稷置于洛邑,九鼎置于洛邑。史書對豐、鎬定位是:豐,文王所都;鎬,武王所都。這與帝堯、虞舜、大禹、夏啟一帝兩都的傳統(tǒng)是統(tǒng)一的。
“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陽無固,其有夏之居”,汭[ ruì ] ,河流會合的地方或河流彎曲的地方。洛河(南洛河)與伊河在下游匯合成伊洛河注入黃河南河,伊洛是黃河的支流,伊洛與黃河南河一起形成豫西北的三川大地。成王此語的意思就是,從洛水轉彎處直到伊水轉彎處,夏代人選擇在伊河和洛河的北邊居居,時常遷移,這里就是“有夏之居”。
有夏之居也是殷商的京畿范圍,即殷商的直轄區(qū)域。
“河之南”與“河南”實質是一地,秦三川郡地,漢河南郡地。
“河之南”的槐江之山,大約在黃河南河與南洛河的夾角處。我選擇的那座山叫什么,我不知道,因為對那里的地理不熟。
4.《西山經.西次三經》記載的昆侖之丘
【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食之已勞。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桿。是多怪鳥獸。】
《山海經.西山經.西次三經》記載的昆侖,是昆侖之丘,非昆侖山或昆侖虛。昆侖之丘在河之南的崇吾之山的西南400里處。
昆侖之丘實際上是帝之下都,由山神陸吾管理它。昆侖之丘的神是虎身九尾、人面虎爪的形狀;這個神的職責是管理天之九部和帝之囿時(囿是圈起來的獵場,囿時指獵場的開放關閉時間,即獵場開放關閉時由陸吾掌管)。
昆吾之丘有一種形狀象羊而四角的獸,名字叫做土螻,以人為食。昆吾之丘生活著一種鳥,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叫欽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還生活著一種鳥,其名是鶉鳥,它的職責是司帝之百服。有一種樹,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叫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一種草,名曰薲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食之已勞。
有一條河流從昆侖之丘流出來,向南流注于無達。赤水從昆侖之丘流出來,向東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從昆侖之丘流出來,向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從昆侖之丘流出來,向四海流、注于大桿。昆侖之丘多怪鳥獸。
從昆侖之丘的景象看,昆侖之丘不適宜于人類居住,因為沒有適宜于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山海經.西山經.西次三經》記載的昆侖之丘,也沒有人類活動的跡象記載,此山是帝之下都,陸吾之神鎮(zhèn)守,山上生活著很多怪獸怪鳥,也不容人類進入。
5、《山海經.西山經》的首經、次經的首山均以上古中國西部為起點,由首山向西向西再向西
閱讀《山海經.西山經》,關鍵詞滿篇都是“西”“又西”再“又西”,說明《山海經.西山經》的山列方向是以上古中國西部為起點,由西向西再向西。所以《山海經》讀不出“西來”但讀得出“西去”。
《山海經.西山經》載4列山,從西向西再向西:
西經之首列山,以華山為首(華山之首是錢來之山),【馬鬼】山為尾山。從首山錢來之山到尾山【馬鬼】山,共計19山,2957里。
西次二經列山,之首為鈐山,尾為萊山。自鈐山至于萊山,共17山,4140里。
西次三經列山,之首為崇吾之山,尾為翼望之山。自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共23山,6744里。
西次四經列山,之首為陰山。自陰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19山,3680里。
西山經之首座列山示意圖
6、《山海經》中“昆侖”的綜合分析
《海外南經》:歧舌國在其東。一曰在不死民東。昆侖虛在其東,虛四方。一曰在歧舌東,為虛四方。
《海外北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谷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昆侖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
《海內西經》:流沙出鐘山,西行又南行昆侖之虛,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海內西經》: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圓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
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
昆侖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昆侖上。
《海內北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
《海內北經》: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昆侖東北。
《海內北經》:蟜,其為人虎文,脛有【綮糸換月】。在窮奇東。一曰狀如人,昆侖虛北所有。
《海內北經》:昆侖虛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
《海內東經》:國在流沙中者埻端、璽?,在昆侖虛東南。一曰海內之郡,不為郡縣,在流沙中。
《海內東經》:西胡白玉山在大夏東,蒼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侖虛東南。昆侖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huán),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昆侖之北。
《西山經》: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殺葆江于昆侖之陽,
《西山經》: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魂。
前面已經引用的《西山經》記載的昆侖之丘: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食之已勞。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四海流注于大桿。是多怪鳥獸。
昆侖、昆侖丘、昆侖虛在《山海經》多次出現(xiàn),有些地方之昆侖的確是以定位的身份出現(xiàn),但因為名稱雜亂、自己方位不清,難以起到定位作用。
關于昆侖(丘、虛)的具體記載。
在《西山經》記載了一個昆侖之虛,在《海內西經》又記載了一個昆侖之虛,均為帝之下都,但一個在河之南的西南方,一個在海內西北方。
在《大荒西經》記載了一個昆侖之丘,位置在西海之南。此山的描述又不相同:“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昆侖丘的定位依賴于西海。
在《山海經》中,有多處“流沙”的記載,有西北流沙。有東部流沙,也有南部流沙。這說明在堯舜禹海退以后,在中國東部和南部也形成廣大的沙漠分布。不要在《山海經》遇到流沙一詞,就頑固地引向西北流沙,這也為地理分界提供了新的依據(jù)。
有人對《五藏山經》由南始不理解,增加解釋:古人坐北朝南看,以南為貴,以西南為萬物的起始。這個方位觀,實際來自天八卦。帝出乎震,在伏羲創(chuàng)造的原始八卦之位,震在西南方。我在敘述女媧伏羲起源時,就是從西南追溯的。從西南四川古湖之渚到大地灣,再經秦晉高原到華北新樂,再下東部雷澤,再到東部魯西南鳧山,再經淮陽至大別桐柏入豫西、鄂北、甘南。
黃飲冰2020年9月4日星期五。2020年9月5日星期六重新編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