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可以心平氣和地溝通,說出來時卻變成反問,甚至暗含挖苦式的揶揄,明明是關(guān)心,說出來的話語卻成了責備……
在親密關(guān)系中,在職場上和朋友交往中,你有沒有想過,90%的沖突都是由語言暴力造成的,或許你會意識到自己言語的不當,又或許你覺得并無不妥,然而在他人聽來卻是心理不舒服。
圖源《 少年派》
美國心理咨詢專家帕雷夏·伊文斯在《語言虐待》一書中就寫道“不良的言語方式也是一種暴力”。
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則認為“語言暴力可能比其他形式的暴力具有更持久的影響,因為它往往更隱蔽、更連續(xù)?!?/span>
語言暴力不僅僅于他人無益,對自己而言同樣如此,它是精神內(nèi)耗甚至抑郁的根源之一。
從小到大,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在做比較,貼標簽,被要求和評判的語言環(huán)境中長大,鮮少被鼓勵去覺察自己的感受,去大膽提出自己的需求,我們被教育成要做個乖孩子、好學生,去追求成就,然而,一味地討好他人,很多時候就得壓抑自己,當壓抑成為習慣,精神的內(nèi)耗就會越來越嚴重,抑郁可能就成為最終的“代價”。
如何覺察自己的心理需求?怎樣去表達需求從而獲得滿足?在親密關(guān)系中,或在社交中,如何才能高效表達,減少沖突,甚至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社交達人?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就這些問題深度地分析了導致語言暴力的核心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了一條萬能說話公式。
認真讀完這本書,相信你可以找到解決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溝通問題的有效方法。
1.道德評判
“你這樣做太自私了”
“我早叫你不要這樣做了,現(xiàn)在知道錯了吧”
“她就是懶”
“都怪我,不該貪心,早點把基金拋出去就好了”……
很多時候,當別人的行為和我們的價值觀不相符時,我們便會認為這個人是錯的或者是惡的。
從而言語上也會下意識地批評指責對方,《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馬歇爾博士將這類語言稱之為“疏離生命的語言”。
使用這類語言時,我們滿腦子首先想的是別人哪里做得不對。同樣地,當我們的行為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時,我們也會使用這類語言批評自己。
而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會引發(fā)他人的抗拒和逆反心理,同樣也會使我們自己不斷自我懷疑,將所有注意力放在分析自己的不足之處上,降低自尊。
2.經(jīng)常做比較
在《如何讓自己活得很悲慘》這本書中,作者丹·格林伯格詼諧地提出了一個超實用的,可以讓自己活得很悲慘的建議,那就是:經(jīng)常和別人做比較,包括身材方面的比較、收入方面的比較、職業(yè)比較等等。
智者查理·芒格喜歡說風涼話,《窮查理寶典》這本收錄了他的思想的書就指出了好幾種可以幫助我們荒廢自己人生的實用建議,其中就有一條是持續(xù)的糾結(jié)以及做無謂的對比。
事實上,生活中大部分的不幸都來自于比較,別人工作的光鮮亮麗,收入高,輕輕松松月入萬元以上,人家做一項美容護理的花費或許就抵你一年的工資,每一條認真去想想,都如同一塊大石壓在你的心上,更加凸顯自己的不堪,而比較越多,就越覺得世界的不公平,越覺得自己不幸,甚至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tài)。
其實,別人過得再好,收入再高,都與你無關(guān),與其經(jīng)常一邊刷視頻,羨慕著別人住別墅、開豪車、世界游,倒不如踏踏實實過好自己的生活,耕好當前的一畝三分地。
3.推卸責任
推卸責任最常見的行為就是言語或心理上的“不得不”,比如“我不得不這樣做,因為那是上級的命令”,“朋友都這樣,所以我才這么做的”,“我不喜歡現(xiàn)在的工作,但我不得不去上班”……
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這本書中,作者漢娜·阿倫特記錄了審判納粹軍官阿道夫·艾希曼的過程,在審判中,艾希曼認為他所制造的屠殺行為是因為這是上級的命令,以此來否認自己的責任。
現(xiàn)實生活中,當我們將不好的結(jié)果都歸因于外部因素時,很大程度上我們是在試圖推卸自己的責任,好比在親密關(guān)系中,發(fā)生爭吵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對方的錯,一味地認為自己是受害者。
但其實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得不做的,做出選擇的是我們本人,而非他人,我們可以選擇不做,只不過最核心的問題是你能否接受另一種生活方式,又或者我們可以選擇換一種看法,正如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所講:“人們之所以苦惱,并非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人們對事情的看法?!?/span>
同樣,對別人來說這一點也適用,我們沒有要求對方一定要做某事的權(quán)利,尤其是夫妻關(guān)系中,維持親密關(guān)系的秘訣之一在于相互體諒和正確有效的溝通。
什么樣的溝通才是正確有效的,既盡可能地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同時對方也樂意接受呢?
答案是充分運用同理心的溝通。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馬歇爾博士為我們總結(jié)了一條萬能的說話公式,用好它,相信可以解決生活中大多數(shù)的溝通問題。
1.客觀地觀察!
首先我們要觀察實際上發(fā)生了什么,不管別人的話語是否有益于我們,我們也要客觀地觀察,并且將所觀察到的清晰地,不夾雜任何評論地表述出來。
而如果我們一開口就是指責,或者表達自己的憤怒,對方往往會產(chǎn)生抗拒心理,甚至導致沖突加深。
2.表達我們看到這些行為時的感受!
客觀地觀察,清晰且不帶評論地表述后,第二步就是要表達我們看到這些行為時內(nèi)心的感受,是感到開心、憤怒、害怕,還是心煩呢?
比如“剛剛我們在聊天的時候,我看到你經(jīng)常低頭看手機,我感到很挫敗,因為我希望得到尊重”。
另外,這一點應用在別人的身上也同樣適用,比如觀察他的行為后,盡可能地表達出他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給建議,或者自顧自話,猜測錯了也沒關(guān)系,只要你用心去體會對方,去同理對方,他也會感受到你的善意。
馬歇爾博士舉了一個他和女兒相處時的對話作為例子,有一天,女兒看著鏡子中的自己說“我丑得像頭豬”,這時馬歇爾下意識地安慰女兒,然而女兒反而更生氣了,后來馬歇爾反思總結(jié)到,女兒想要的只是他能同理她的心情,而不是安慰或給建議,其實這時只要對女兒說“你對你今天的樣子感到失望是嗎?”這樣就可以找到他們之間的共同語言,減少不良情緒或沖突的發(fā)生。
3.表達出我們的感受與什么需要相互關(guān)聯(lián)!
這一步其實就是解釋自己第二步感受的由來,比如在親密關(guān)系中,如果某一方大手大腳花錢,而沒有考慮家庭實際經(jīng)濟狀況,如何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訴求呢?
按上述所講到的三個要素來講,也即“xx,看到最近消費清單的金額和現(xiàn)在銀行卡的剩余存款,我很生氣,因為我希望我們能有更多的存款來保障我們家庭有足夠能力應對未來的風險?!?/span>
表述客觀的觀察,看到這些行為后的感受,以及這些感受與什么需要相關(guān)聯(lián)后,那么,下一步就是提出一個具體的請求。
4.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提出一個具體的請求!
很多人會羞于提出具體的請求,而又希望對方理解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從而會下意識地使用一些模糊的語言,或者用“反話”去溝通,比如妻子因為丈夫的“冷漠”而在丈夫面前說“像是嫁給了一堵墻”,然而這樣的溝通,或許在丈夫聽來就是抱怨或認為是批評,從而感到委屈和氣餒,同樣也不知道如何回應,而這樣一來,反而更加深了“丈夫就像一堵墻”的印象。
在親密關(guān)系中,很多不滿其實都源自于雙方的不同頻,即沒有在同一頻率上,往往很難達到共鳴,幸運的人可能會遇到知心的朋友,很多話不需要說出來也能相互理解,但這種情況其實很少,即便是最親密的夫妻關(guān)系,也不可能做到在所有事情上都共鳴。
因此,在表達自己的需求,提出自己的請求時,不妨更具體一些。好比你對著正在玩手機的伴侶說“我口渴”,可能你是希望伴侶給你倒一杯水,也可能你是在表達自己的不快。
除此之外,提出的請求一定要正面。因為負面的請求很容易會使人產(chǎn)生抗拒的心理。
在親子關(guān)系中這種現(xiàn)象最常見,當子女認為父母所講的是命令式的要求或指責式的關(guān)心,通常會產(chǎn)生逆反的心理。
小結(jié)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所講的溝通方法,其實最主要的核心是同理心。
擁有同理心,能讓你面對挑釁時不至于火氣瞬間往上冒,面對委屈時不至于紅眼睛,面對他人的自怨自艾或悲慘結(jié)局時,能放下先入為主的成見和評判。
這也是一種“同在”的狀態(tài),能讓你以尊重的態(tài)度來了解他人的體驗,同樣,同理自己也能讓你覺察內(nèi)心的需求。
正如聯(lián)合國前秘書長達格·哈馬舍爾德曾說:“你越是忠實地聆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就越能聽到外面的世界。”
認真閱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你會發(fā)現(xiàn),在親密關(guān)系、職場、朋友交往中,有效的溝通其實很容易,只要從同理心出發(fā),記住上述所講的四要素/四步驟即可。
同樣,你也會發(fā)現(xiàn),初期進行這樣的溝通很難,因為我們很難從固有習慣中掙脫出來,面對挑釁或指責,我們很容易會回歸到大腦以往的默認模式。慶幸的是,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只要刻意地堅持練習,我們就可以發(fā)生改變。
以我為例,早在前兩年,我意識到自己在親密關(guān)系中,說話時有時候會下意識地反諷,明明是想表達關(guān)心,說出來的話卻變成責備,而這種情況“遺傳”于我的父親,更為可怕的是,明明知道這樣不對,可有時還是會忍不住或下意識地說出口。
直到我決定做出改變,這種情況才開始慢慢改變。雖然如今依然很難完全做到《非暴力溝通》所講的同理同在,但至少我與家人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更和諧,也更能體會伴侶的感受了。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fā)!如果有用,不妨點贊支持或評論區(qū)留言告訴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