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缺乏的是一個人,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
今天下午,兩顆巨星隕落,中國痛失兩位“把自己給出去的人”——91歲的袁隆平院士和99歲的吳孟超院士。
如果顧及自己,兩位老人早就該頤養(yǎng)天年。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讓中國脫離饑餓。
人類文明史99%以上的活動,主題都是食物。
袁隆平,最早從語文教材上認識到他,他提出雜交水稻的設想,三系培植的艱難過程,并沒有阻止他研究的腳步。解決饑餓的初心在,挺進的腳步就不會停息。
他是“長”在實驗田里的科學家,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下田。他帶研究生第一個條件也是下田。
袁院士直爽,也是著名的“梗王”,他接受采訪時說,他不愿帶研究生。原因是“改論文很麻煩”。
他英語口語出色,在聯(lián)合國全英文演講20分鐘,這樣一個老人,思路清晰,口齒伶俐,吊打所有年輕人。
他是院士,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還專門有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袁隆平號“,但這些對他而言,都不如下田重要。
盛名于他而言,似乎全不存在。
他獲得“共和國勛章”那天,正是衡陽12畝實驗田的對花期,他去看稻花,并說“開花開得好好”。
疫情導致的搶糧恐慌風波中,我看到電視上的袁隆平院士,到超市查看米價平穩(wěn)后滿意離開的身影,他走路蹣跚,但眼神依然如炬。
大愛無疆,袁隆平開展數(shù)不清的培訓講座,還開展了40多次國際培訓班,有2000名官員和農(nóng)藝專家參加。
他有兩個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禾下乘涼夢。袁老,夢還在,人已去,相信他的學生們會踏著他的步伐,繼續(xù)前行。
誰能養(yǎng)活中國?我們只有靠自己。如今,我們的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也一定會有實現(xiàn)的一天。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
“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倒在手術臺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96歲的吳孟超在退休時說,“只要病人需要,我隨時可以投入戰(zhàn)斗”。退休當年,他已經(jīng)從醫(yī)76年,直接救治的就有1.6萬肝膽病人。
他是馬來西亞歸僑,是同濟大學醫(yī)學院畢業(yè),師從裘法祖,裘法祖有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y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yī)”,吳孟超謹記老師教誨,朝著老師指引的方向一直努力向前。
中國是肝病大國,肝部疾病又非常兇險,他接受師命,進軍困難重重、不易出成果的肝病領域。吳孟超兢兢業(yè)業(yè),創(chuàng)立了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突破了人體中肝葉手術的禁區(qū)。他還創(chuàng)建了的吳氏刀法,巨瘤手術捆扎法……
但凡名滿天下者,多為盛名所累。
吳孟超久負盛名,但他始終只把自己當成一個醫(yī)生。他從不顧及自己的名譽和晚節(jié),只要能挽救一個生命,就要嘗試。他從一個人身上取出籃球樣大的一個腫瘤,創(chuàng)造了奇跡。
他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醫(yī)生,冬天給病人聽診時,會把聽診器捂熱才檢查,也要搓熱雙手才接觸患者。檢查時會自動拉上屏風,查完后會給患者掖好被角……
如果片子清楚,絕不會讓患者檢查第二次;B超能解決問題,絕不讓患者花費高去做ct和核磁共振;為病人經(jīng)濟狀況著想,他會開便宜的藥……
2005年,他獲得“最高科學技術獎”,上級派人考核那天,他沒有因此推遲手術,因為患者是個貧苦農(nóng)民,多住一天院就會花一份錢,就會增加負擔……
他眼里只是病,心里想到的是病人,從來沒有過自己的私利。
當你們幫助別人時,請記住,醫(yī)藥有時會窮盡的,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吳孟超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袁老、吳老千古,精神永駐!兩位國士,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