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雷科技Lite」收藏為我的小程序,不再錯過精彩內容
2008年一月,時任蘋果CEO史蒂夫·喬布斯在全球媒體面前打開了一個標準牛皮紙信封,并從里面取出了一臺筆記本電腦。誰也沒能想到,信封里的那臺「性能羸弱」的筆記本電腦可以在世界范圍內,甚至是筆記本電腦發(fā)展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記。沒錯,那臺裝在信封里極致纖薄又輕若無物的,不是別人,正式奠定了輕薄筆記本發(fā)展方向的MacBook Air。
在發(fā)布后的12年里,即使其他廠牌爭先恐后的追趕著MacBook Air的背影,其中在特定賽道上部分產(chǎn)品更是超越了MacBook Air,但在2020年,MacBook Air依舊是輕薄筆記本中的標桿產(chǎn)品,即使windows陣營端出了X1 Carbon,SurfaceLaptop和「wintel」中我最喜歡的XPS 13等多款極致輕薄的高端筆記本,但如果要我選,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出差還不用帶充電器的MacBook Air依然會是我的首選——就算是即使是LTT這種「著名果黑」也對MacBook Air給出了不低的評價。
那么問題來了,跟「無間道的續(xù)集很難拍好」一個道理,過去MacBook Air已創(chuàng)下輝煌的成就,新的MacBook Air又該如何下手呢?蘋果給出的方案很簡單——「全部重來」。
基本介紹
有一說一,全新的MacBook Air也不能說「全盤回爐重造」,畢竟在外形設計上,MacBook Air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穩(wěn)定的設計語言:家族式的楔形設計保證了極致輕薄的機身、恰到好處的轉軸與磁鐵讓單手開啟成為可能。打開蓋子,熟悉的屏幕邊框包裹著一塊13.3英寸2560×1600屏幕(2K屏幕的16:10版本),不過這塊屏幕現(xiàn)在也加入了DCI-P3色域支持,算是稍微升級了一把。
但外觀始終是表象,在「舒適爽脆」的剪刀腳鍵盤下,藏著的是蘋果的明日之星——由蘋果設計「桌面級電腦芯片」Apple M1。
硬件規(guī)格
簡單來說,Apple M1大家可以理解為一顆「魔改」后的蘋果ARM芯片,處理器采用了4+4的大小核方案,芯片采用了新的資源調度方式與「統(tǒng)一內存架構」,CPU、GPU、神經(jīng)網(wǎng)絡核心都可以直接訪問M1內存。除了MacBook Air以外,這款芯片也被用在了全新的MacBook Pro、Mac mini上,換句話說,這三款電腦分別對應著M1芯片「極致輕薄」「均衡性能」與「桌面電腦」三種不同的形態(tài),因不同「形態(tài)」的功耗與散熱條件不同,因此M1在三款電腦中也有著不同的性能釋放。
比如我拿到的這款MacBook Air就是三款中最「基本」的8+256GB版本,如果你有對應的需求,比如平時要同時打開100個Chrome標簽頁或有大量照片素材需要保存,你也可以在購買時選擇16GB的內存與2TB的固態(tài)。
但話又說回來,因為M1芯片的MacBook Air取消了散熱風風扇,如果你有這種嚴峻的使用需求,買一臺Mac mini或MacBook Pro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我不是說它M1不夠強,而是性能釋放往往伴隨著溫度提升,但MacBook Air無風扇的設計限制了M1的性能。至于那些堅持要用MacBook Air剪BRAW或其他4K444視頻素材的朋友,我建議還是提前買好燙傷藥膏。
那么在MacBook Air這副無風扇的「肉體」下,M1又能有怎樣的性能表現(xiàn)呢?這里我先簡單地跑幾個基準測試:在CineBench R23中,Apple M1 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因R23與R20分數(shù)之間并不具備可比性,所以這里我拿出了我自己的MacBook Pro用做對比。畢竟不同平臺有著不同的資源調度方式,跑分成績不能像過去那樣代表芯片的真實性能,最終得分的差異很可能只是來自于不同的測試算法,而不是真的性能有多強。
舉個例子,在GeekBench 5的CPU測試中,使用Apple Silicon與Intel兩個不同的模式運行測試,兩者分數(shù)差距相當明顯。不過得益于全新的統(tǒng)一內存架構,MacBook Air在Metal測試中表現(xiàn)提升明顯。
在CineBench R23中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地方,軟件內置的參考范例中,其他處理器前都有標注芯片的核心、線程與核心默頻;但在Apple M1上卻只標注了8C@3*GHz(8核心、多核主頻3.0GHz),沒有標注線程數(shù)量。個人猜測著與M1的大小核結構有關,不過跑分過程中還是給出了8個框,與發(fā)布會中說的8核8線程相對應。而且理論上M1是個4+4的大小核處理器,但在CBR23中各線框渲染速度非常接近,并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慢核」。
至于發(fā)布會上蘋果著重強調「提升兩倍」的硬盤讀寫,經(jīng)過我們的硬盤測試,表現(xiàn)確實相當不錯。即使是256GB的基礎版(固態(tài)可用容量越大通常速度越快),也拿到了讀2695寫2163的成績)。至于部分用戶苦苦等待的AX網(wǎng)絡,現(xiàn)在也終于來到了MacBook Air上。
好了,跑分相關的部分就到此結束了,其實一開始我也確實有想過在這款MacBook Air上剪些4K422的視頻素材,再打兩把魔獸,最后再給個這臺電腦扣上一個「吊打i9」的帽子。但在跑完GeekBench和CineBench后,這臺MacBook Air還是通過發(fā)熱的方式向我表達了它的「不配合」:僅僅是CPU跑分,就已經(jīng)讓MacBook Air的功能鍵變得和Touch Bar一樣溫熱。
而且剛才說過,MacBook Air為了保證靜音沒有任何散熱風扇,換句話說除了買個自帶風扇的散熱底座,我沒有其他辦法改善MacBook Air的散熱。綜合考慮后,我還是放棄了用MacBook Air剪視頻甚至是打游戲的念頭。
至于外置GPU就更不用想了,可能是同一內存架構占用了M1的內部帶寬,也可能是受ARM架構的限制,此次三款Mac電腦在拓展性上都打了折扣——盡管三款電腦的USB-C接口都支持雷靂3,但他們都不支持外置顯卡(eGPU)設備。其中M1芯片的Mac mini更是從過去的四個雷靂3接口變成了兩個雷靂3,Intel平臺可以選配的萬兆網(wǎng)口也不見蹤影。
甚至可以這么說,M1芯片的出現(xiàn)將Mac陣營再次一分為二:Intel陣營的Mac就像傳統(tǒng)的Windows電腦,在支持范圍內用戶有著不小的配置選擇權,借助雷靂3接口與開放的PCIe槽,常用硬件統(tǒng)統(tǒng)可以掛在上去;而M1陣營的Mac則變得有些像現(xiàn)在的手機,做的都是一攬子生意,選好配置下單后最多就只能插上microSD卡為手機「擴容」。
既然M1有這么多短板,為什么大家還是趨之若鶩地預約購買,隊伍甚至排得甚至比iPhone還要長呢?對于MacBook Air來說,M1芯片的加入除了帶來「壓不住的性能」與更多的短板外,還為MacBook Air帶來了什么呢?
M1芯片能給電腦帶來什么?
先說說無風扇設計為MacBook Air帶來的低溫低功耗設計,別急著罵,這里的「低溫」是有條件的:剛才我講到在基準測試后MacBook Air升溫而熱量久久不能散去的問題,并將其歸咎到無風扇設計上。但另一方面,如果你不靠跑分賺錢養(yǎng)家,而是像個正常的上班族那樣做報表寫文檔,時不時再開個Ps或Lr處理點圖片(而且你平時用的軟件都有macOS版本),那這款MacBook Air那是一點都不燙。
得益于5nm制程工藝和ARM架構,M1版MacBook Air的發(fā)熱極為克制收斂:前段時間我?guī)е鳰acBook Air參與了一個品牌活動,在活動現(xiàn)場我后臺開著十幾個Chrome頁面接收圖片,前臺還在邊寫稿子邊用Lr改圖,放在腿上的MacBook Air依舊保持了一貫的「冷酷」,只有晚上回到房間,打算接上電視打會兒文明6時,電腦才開始變得「溫熱」。
同時,低溫的Apple M1也讓無風扇MacBook Air成為可能,以前用MacBook Pro時,只要電腦溫度稍微提升,風扇就會介入工作。雖然用Macs Fans Control可以手動調整風扇轉速、特殊設計的非對稱風扇也可以減少旋轉時的共振,但實際用起來電腦難免還是會「起飛」。無風扇設計的MacBook Air就很好的避免了這個問題,即使你在睡覺時用MacBook Air壓字幕,也不會有惱人的風扇聲影響你的睡眠。
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MacBook Air的續(xù)航。平常我出差時喜歡用帶鍵盤的iPad Pro:一方面它不需要另外開熱點,另一方面iPad Pro的續(xù)航時間也足夠讓一天的工作。但這次的MacBook Air確確實實讓我對電腦的待機能力有了新的認知:我13:00從家里出發(fā),14:30到達會場后就掏出MacBook Air做準備工作,并在iA Writer、Lightroom、Photoshop和Chrome之間來來回奮戰(zhàn)到晚上八點,期間全程連接在Wi-Fi網(wǎng)絡下且未接入電源。
直到我在8點交稿準備「恰爛飯」時,這臺MacBook Air還有77%的剩余電量,也就是說在我的工作流程下,就算出差兩天也可以不帶充電器出門;這對我的MacBook Pro顯然是個不可能的挑戰(zhàn),即使是我贊不絕口的XPS 13也做不到這樣長的續(xù)航時間。M1款MacBook Air的出現(xiàn),讓我出差、甚至上班時不拿充電器再次成為可能。但不同的是,這次我不需要忍受LG Gram那松垮的機身與分辨率縮放參差不齊的Windows。
M1芯片的加入也讓新款MacBook Air有了直接運行iOS軟件的能力——不過在興奮前先停一下,考慮到直接部署iPad Air程序的技術門檻,相信絕大多數(shù)用戶都只能通過App Store來安裝iOS軟件。在M1芯片的Mac上,搜索應用時會出現(xiàn)兩個不同的篩選項:「macOS應用」與「iPhone、iPad應用」;選擇后者就能看到那些已經(jīng)完成適配,登陸macOS App Store的軟件,比如微博、餓了么、嗶哩嗶哩等軟件都可以直接在macOS App Store里直接下載使用。安裝后的軟件會根據(jù)預設來決定窗口大小與布局,看起來很有「母公司」的感覺。
至于用起來,我覺得體驗到還可以,雙指滑動對應著手指上下滑動,點擊對應觸屏,至少在操控上,Mac用戶不需要學習一套新的交互。但就現(xiàn)階段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來說,除了iPhone開發(fā)者不再需要購買iPod touch,可以直接在Mac上測試自己的App外,我還沒覺得iOS應用在Mac上能起到什么「生產(chǎn)力」作用,更多的生態(tài)場景還得靠開發(fā)者繼續(xù)努力。
不過也不能說在Mac上運行iOS軟件「一無是處」,畢竟微博客戶端已經(jīng)可以在macOS上正常運行,Mac用戶終于可以按照正確的時間線刷微博了。
我也知道大家對M1 Mac的軟件兼容性也非常關注,畢竟用電腦運行餓了么遠沒有在電腦上運行Photoshop那么重要?,F(xiàn)在Mac上的軟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基于ARM開發(fā)的軟件,比如Chrome的Apple Silicon版本、Office 365套件與測試版的Photoshop,這些App基于M1開發(fā),不僅可以在M1電腦上正常使用,同時也可以體現(xiàn)出M1的算法優(yōu)勢,提升運行效率。
2. 通過Universal安裝在M1 Mac上的軟件,比如絕大多數(shù)你在Mac App Store里搜到的Mac軟件。這些軟件在安裝時會根據(jù)你的電腦自動安裝對應的版本,安裝下來后運行效率等同于第一類軟件。
3. 通過Rosetta運行的軟件,比如正式版的Photoshop。這些軟件在第一次運行前會彈窗請求安裝Rosetta,大家大致可以理解為Windows電腦安裝VC運行環(huán)境,不過每個軟件的Rosetta安裝是獨立的,也就是說每個基于Intel的軟件在第一次打開時都需要安裝對應的Rosetta,但好在速度非???。安裝Rosetta后不少不少軟件都可以正常運行,只是它們無法體現(xiàn)出M1帶來的性能優(yōu)勢。
4. 無法安裝的軟件,比如著名虛擬機應用Parallels Desktop,它們已經(jīng)發(fā)出公告,表示目前版本無法在M1 Mac上使用,但未來會尋求新的實現(xiàn)方法??紤]到蘋果對軟件生態(tài)的影響力,相信這不會耽誤太多時間。
5. 不提供Mac版本的應用,比如網(wǎng)店管家,這些軟件根本就沒有macOS版本,無論是Intel還是M1,統(tǒng)統(tǒng)打不開。
如果你平時用的是前三類,那M1芯片的Mac可能還真挺適合你的。但如果你工作時要用到某些的特殊行業(yè)應用,那我建議還是再觀望一會兒。
iPad Pro才是MacBook Air的假想敵
細心的讀者可能有留意到,在體驗MacBook Air的過程中,我更多的都在拿iPad Pro與之對比,而不是用Windows筆記本、甚至是Windows臺式機與之對比。原因很簡單,在我看來M1款MacBook Air的定位與iPad Pro非常相似:在性能與便攜間兩者都選擇的便攜,而且兩者的軟件也實現(xiàn)了單方面的「共用」,我常用的iA Writer甚至可以在MacBook Air與iPad Pro之間近乎實時的自動同步。
但不同于我那帶著鍵盤綁著筆,屏幕還只有11英寸的iPad Pro,MacBook Air在軟件生態(tài)、重量與售價三個維度都超越了iPad Pro。在我?guī)е鳰acBook Air出差的時候,我把我的iPad Pro借給了一位用Windows筆記本的同事,想看看他對于「出差只帶iPad」的看法。短暫的交流后,我們都認為蜂窩數(shù)據(jù)、續(xù)航時間等要素都是iPad Pro的亮點,而鍵盤尺寸與售價是轉用iPad Pro最大的障礙。
確實,一臺12.9英寸的蜂窩iPad Pro配上鍵盤和筆,售價早已破萬。但M1 MacBook Air的出現(xiàn),則為我們帶來了新的選擇:與iPad Pro相近的發(fā)熱與續(xù)航表現(xiàn),13英寸的筆記本鍵盤與超大觸控板,P3色域的屏幕和輕若無物的1.29kg重量,再加上7999元的起步價。對于絕大多數(shù)「碼字為生」的上班族來說,M1款MacBook Air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確實,iPad Pro可以用Apple Pencil做筆記,可以拆掉鍵盤躺床使用,但就一臺「電腦」來說,iPad Pro顯然還是有些「不正經(jīng)」。這種「不正經(jīng)」就像大家大三大四找工作時買的「西裝」一樣,看著挺像那么一回事,但實際上卻差了一大截,只是有些公司沒有著裝要求,問題沒有暴露出來而已。而新款的M1 MacBook Air,無論看起來還是用起來,都是一臺「正經(jīng)電腦」該有的樣子,只不過M1芯片的加入給了他更多的可能性而已。
在macOS與iOS越走越近的今天,ARM架構的電腦已經(jīng)不再是癡人說夢,在蘋果的推動下,iOS應用登上MacBook,甚至是macOS應用登錄iPad也不再是幻想。而且全平臺打通的美好愿景,將由MacBook Air為大家拉開序幕。
(本文圖片由iPhone 12 Pro拍攝,照片經(jīng)過后期處理,不代表默認相機性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