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對季羨林先生的書籍《季羨林談寫作》的拆解。全文一共8000+字,閱讀時間大約15分鐘。
2018年很多人都成了資本寒冬的受害者,他們被公司裁掉,只是因為沒有發(fā)揮出足夠的價值。
在這個每天都會有無數(shù)人被淘汰的時代,掌握一門能夠作為第二職業(yè)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可以靠寫作成為一名斜杠青年。
還記得微博上很火的Papi醬嗎?很多人看到她的視頻都覺得很有趣,和背后文案寫作的聯(lián)系是很密切的。
我們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些好的作品,成為一名寫作者。
現(xiàn)在很多人都靠著寫作開啟了自己的斜杠青年生涯,厲害的人能夠靠寫作賺錢,比自己的主業(yè)賺的還多,就算是寫作新手通過寫作和投稿,也能夠賺到一些錢。
寫作不僅僅能夠幫助我們賺錢,還能幫助我們更好的思考。
很多人讀書有一個壞習慣,讀過了就是讀過了,不會對這本書進行相應(yīng)的思考,寫作就是很好的一個輸出渠道。
把你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東西寫出來,形成一個寫作—輸出—思考的閉環(huán)。
有的時候你也會見到別人寫出一篇特別有共鳴的文章,你就會想,為什么我寫不出來這樣的文章呢?
寫文章離我們并不遙遠,要寫好文章更是需要用心。
可能很多人覺得寫作這件事離自己很遙遠,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的錯覺,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一名寫作者。
那可能很多人會問:“既然寫作是這么簡單的事情,是不是就可以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呢?”
寫作是一件需要經(jīng)過刻意練習的東西,寫出文章不難,難的是如何寫好一篇文章。
寫作也是沒有秘訣的一件事,需要的就是不斷刻苦的練習和堅持,盡管沒有一步登天的秘訣,可是有能夠幫助我們學習寫作的技巧。
那就是出現(xiàn)在市面上教人寫作的書,里面都是關(guān)于寫作的技巧,相信很多人已經(jīng)看的眼花繚亂了,季老先生的季羨林談寫作,算是其中的一股清流。
書里面講了關(guān)于寫作的種種問題,對于一些寫作者來說就是一盞指路的明燈,幫助我們更好的解決寫作上的一些問題。
這本書講的是關(guān)于寫作的一些技巧,其中還涵蓋了季老先生自己的故事,全書沒有干巴巴的說教,就像是一個慈祥的老人在和你說話,看起來就覺得很親切。
季老先生大家可能都不陌生,曾經(jīng)擔任過北大的副校長,可以說是文學界的泰斗。
他的文章出現(xiàn)過在學生時代的課本里,寫作被很多人人認可,季老先生文章出現(xiàn)的那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感染了很多人。
這本書也非常的接地氣,大體上一共能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講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后半部分則主要講對寫作的認識和自己的經(jīng)歷。
具體的精華也主要集中在了前半部分,對于前半部分進行了整理,把季老先生教人寫作的辦法整理成了六個步驟。
這六個部分都是季老先生寫出來的干貨,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幫助,能幫我們解決在寫作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第一部分: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章?
第二部分:寫作的靈感來源于哪里?
第三部分:寫作的素材來自哪里?
第四部分:你能給讀者帶來什么?
第五部分:怎么樣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第六部分:對寫作來說哪一點最重要?
1、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章?
小伙伴們學生時代都有寫過作文,當時的八百字讓很多人干瞪眼,想想還是挺有趣的,其實寫作文就已經(jīng)算是寫一篇文章了,結(jié)構(gòu)和語言上都有些相似。
那么很多人可能會問?究竟怎么樣才能寫好一篇文章呢?
季老先生在文章中也給出了一些建議。最重要的就是結(jié)構(gòu)和語言,就像是小時候?qū)懽魑牡目偡挚偸胶涂偡质?,都是屬于結(jié)構(gòu)的這一種。
現(xiàn)在是新媒體寫作的時代,最常見的結(jié)構(gòu)就是三段式,一個核心思想,加上一些論證,以及能夠證明論證的例子,就湊成了一篇基本的文章。
結(jié)構(gòu)就像是建造房子的框架,沒有框架就搭不起來房子,也就不能成功的構(gòu)成一篇文章。
季老先生在文章里也寫過:“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有一種內(nèi)在的邏輯性。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都要嚴絲合縫,無懈可擊”
這就是結(jié)構(gòu)對于文章的一個作用,就像是我們高中時期學過的承上啟下,就是在結(jié)構(gòu)中體現(xiàn)出的作用。
寫作的邏輯依靠的就是搭建的框架,你明確哪一個部分應(yīng)該寫什么內(nèi)容,在這個部分內(nèi)自由發(fā)揮,當然寫的東西要貼合你的主題。
嚴絲合縫就相當于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每個部分的內(nèi)容要既符合主題還能夠?qū)訉由钊?,不同的部分鏈接起來要做到自然,這就是作者提到的邏輯性。
至于我們寫這篇文章用的語言,就相當于房子的軟裝,讀起來讓人舒心,要有一種屬于自己的風格。
季老先生還說在文章中應(yīng)該流露出一種氣勢,我想,和現(xiàn)在的文章結(jié)合起來看的話,或許就是要有作者專屬的風格。
畢竟不同的風格能給人帶來不同的感覺,就像季老先生所說:“盡管作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應(yīng)該加意培養(yǎng)這種風格,這只是就全體而言。至于在一篇文章中,卻應(yīng)該變化多端”。
具體的風格當然因人而異,就像是作者提到的散文和詩歌,都是有各種不同的風格的,給人帶來的感覺也不一樣。
除了在文章中使用的語言之外,寫一篇文章最難的一點,就是文章的開頭和結(jié)尾。
很多人也都有關(guān)注公眾號的習慣,有些寫得好的開頭第一句就能吸引你,讓你不得不往下看,想知道后面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這就是好的開頭帶來的影響。
如果你的文章開頭不好,那就很難會吸引住你的讀者,要想寫好一篇文章,就更要對開頭進行用心的打磨了。
結(jié)尾的部分更是不可缺少的,有的人文章寫的很好,可是結(jié)尾匆匆忙忙,讓人很難喜歡上這一篇文章。
結(jié)尾最重要的就是呼應(yīng)開頭 更是要引起一些讀者的思考,讓人覺得印象特別深刻。
就像是季老先生舉得詩歌的例子:“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不僅從古代流傳到了現(xiàn)代,還深深的印在了每一個讀過這首詩人的腦子里。
寫好一篇文章就是有這么多的要素,先是要確定一下自己應(yīng)該使用的結(jié)構(gòu),也就是給文章搭一個框架。
其次就是使用你的語言來填補這個框架,當然語言要通俗易懂,并且能夠有你自己專屬的風格。
靠著這些還不夠,在開頭結(jié)尾上就更應(yīng)該用心。
文章的開頭要起到一個吸睛的作用,讓人忍不住想要繼續(xù)往下看。
文章的結(jié)尾和這篇文章的主題結(jié)合,再引發(fā)一些讀者自己的思考,呼應(yīng)開頭。
最后附上改動了季老先生的一段話:文章的起頭、中間部分和結(jié)尾我們都要認真對待,而且要有一個中心的旋律貫穿全篇,不能寫到后面忘了前面,一定要使一篇文章有變化而又完整,謹嚴而又生動,千門萬戶而又天衣無縫,奇峰突起而又順理成章,必須使它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
2、寫作的靈感來自于哪里?
寫作的靈感來自于哪里?
很多人寫作面臨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我究竟應(yīng)該寫什么?
寫作這個東西也是需要靈感的,沒有靈感的時候什么也寫不出,有靈感的時候才能寫的特別順暢。
季老先生在書中也說了這樣的一句話:“沒有靈感,就沒有寫什么東西的迫切的愿望。在這樣的時候,我什么東西也寫不出,什么東西也不想寫。否則,如果勉強動筆,則寫出的東西必然是味同嚼蠟,滿篇八股,流傳出去,一害自己,二害別人。”
你看,寫作的靈感對于寫作來說,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可是靈感并不像是路邊的一朵花和身邊的一本書,想拿來用就能拿來用的,靈感的產(chǎn)生也是需要條件的。
或許是你經(jīng)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或者是你遇到了一個蠻不講理的人,再或者是你看到一段話,這都可以成為你靈感的來源。
既然這些東西都能成為靈感的來源,有沒有辦法通過刻意練習把靈感給找到呢?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可能是情侶間甜蜜的爭吵,還是給老人讓座的溫馨舉動,或是自己遭遇到的一些事。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注意觀察生活,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那些有趣的點,把它寫進你的文章當中。
季老先生寫了一段關(guān)于如何尋找靈感的辦法:“要細致地觀察,深切地體會,反反復復,簡練揣摩。要細致觀察一切人,觀察一切事物,深入體會一切。在我們這個林林總總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潛伏著蓬勃的生命,隨處活動著熙攘的人群。你只要留心,冷眼旁觀,一定就會有收獲”。
總結(jié)起來就是要細致的觀察生活,加上合理運用一些寫作的技巧,才能下筆寫出喜歡的東西。
很多現(xiàn)象可能是很普通的,可正是這種普通的現(xiàn)象才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畢竟這就是發(fā)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事情。
靈感是要在生活中尋找的,盡管我們每天都在過著三點一線的平淡生活。
正是這種平淡中發(fā)生的小插曲,才能讓生活多出一點顏色。生活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能夠教會我們許多的事情。
季老先生也說要細致的觀察生活,只要留心,就一定能有收獲。
有了靈感后還沒有完,需要在心里反復不斷的醞釀,在心里把一篇文章做到融會貫通,這樣寫出來的文章,能夠做到情景交融,感動到人。
寫作自然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獲得靈感之后,要在心里面反復的打磨和醞釀,找到一個點敲定一個主題,結(jié)合框架和和自己的語言,寫出一篇讓人覺得舒服的文章。
就像是胸有成竹這個成語的來源,有的人在畫竹子之前先仔細的觀察竹子,找到竹子具備的一些特點,這樣心中有數(shù),畫起來就覺得渾然天成,像是真的一樣。
季老先生關(guān)于靈感的認識是很深刻的,相信小伙伴們在寫作中也苦于沒有靈感的問題,只要合理的運用好季老先生留下的方法,肯定能寫出一篇讓人覺得舒服的文章。
3、寫作的素材來自于哪里?
寫作講究的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會遇到很多好玩的,有趣的事情,這些都能夠成為你寫作的素材。
季老先生說寫作的素材是來自于生活中的瑣事。就像是很多非常有名的文章,提起名字腦海里還回有印象。
就像是朱自清的背影和荷塘月色,背影講的是父子之間的感情,荷塘月色講的是某一天晚上來了興致賞月的事情。
你看這兩件事那一件不是生活中的瑣事,我們的生活其實就是這么普通,普通到自己都難以相信的地步。
寫作的素材更是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只要通過觀察,一定能找到適合寫作的素材。
現(xiàn)在是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可以用手機看電子版的書,用手機看電影,刷微博,還有逛各種不同的論壇。只要你用心去找,就一定會找到你想要的素材。
在文章中使用的那些金句,讓人讀起來就覺得印象深刻,更是能夠突出的表達出你的思想。
這種金句要在哪里才能搜集到呢?還是和上面提到的辦法相同。
只要你在生活中有遇見很多文字的習慣,就算是別人發(fā)出來的一段朋友圈,也許你都能找到你喜歡的一段話。
更多的素材還是來自生活中,還有在你看過的的文章和讀過的書里面。
遇到好的句子就收藏起來,按照不同的分類給這些句子歸攏好,這樣也是在積累自己的寫作素材。
就像是“有的人活著,可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可他還活著”。
能夠按照這句話為主題寫出一篇文章,更是能把這句話插入到你寫的文章里面去。
寫作的素材其實很好收集,按季老先生的話來講就是出現(xiàn)在生活中的瑣事里,結(jié)合現(xiàn)在的情況來看,就是能在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中找到喜歡的素材。
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能作為素材的事情,這需要我們進行非常細致的觀察。
在網(wǎng)絡(luò)世界中用手機就能做到很多事情,找到合適的素材后及時的收藏起來,這樣等到寫作的時候可以拿來用,這就是形成了一個素材庫。
每個人都要有屬于自己的素材庫,才能合理的利用好自己收集起來的素材,寫出一篇好的文章。
可能很多人說我的身邊可能沒有那么多可以用來寫作的素材,可是身邊瑣事的范圍究竟在哪里,有沒有一個恰當?shù)倪吔纭?/span>
季老先生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所謂身邊瑣事,范圍極廣。從我上面舉出的幾篇古代名作來看,親屬之情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中,親屬和朋友的生離死別,最容易使人們的感情激動。此外,人們也隨時隨地都能遇到一些美好的、悲哀的、能撥動人們心弦的事物,值得一寫。”
你看無論是那些讓人覺得幸福開心的事情,還是讓人覺得悲傷的事情,只要是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都是值得寫出來的。
可是我們的文筆沒有那么優(yōu)美,也寫不出什么辭藻華麗的句子,可是只要我們寫的足夠真實,就能夠吸引到讀者的心。
只有引發(fā)了讀者的思考,才能算是一篇合格的文章。
4、你能給讀者帶來什么?
寫作是一件開放性的事情,除了能引發(fā)自己的思考之外,還要想想能給讀者帶來什么。
季老先生說:“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絕不下筆去寫。”
寫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能給讀者帶來什么,無論是開心,難過,還是悲傷,或者是引發(fā)焦慮,都是我們能夠給讀者帶來的感受。
寫出來的東西其實就不屬于作者了,話語權(quán)就已經(jīng)跑到了讀者的手里面。
寫出來的東西無論是幼稚還是表達出來一些道理,都是我們能夠給讀者帶來的東西
還記得朱自清寫過的背影嗎?在站臺中父親離開孩子去買橘子的那一幕,相信印在了很多讀過它的人心里。
為什么這一幕能讓人印象深刻,是因為這一幕寫的普通并且真實,其中傳達出的父子之情讓人感動。
這種感同身受的感覺就是作者能夠給讀者帶來的東西,你們可以一起感受到開心和喜悅,也可以感受到悲傷和難過。
像是很多人喜歡寫自說自話的文章,這種文章就不太受歡迎,畢竟寫出來的東西是屬于讀者的。
就像是季老先生自己寫的文章,能見到和小孩之間有趣的互動,更是為偏遠山區(qū)的孩子能學會知識感到高興。
除了自己寫過的文章之外,作者寫出的書本質(zhì)上來講和寫一篇文章帶給讀者的沒有什么不同。
唯一區(qū)別的就是不同的書帶給讀者的感受不一樣,故事類書籍能感受到故事里帶給人的感動,工具類書籍會告訴我們一些實用的技能。
不同的文章能帶給讀者的東西也不同,就像是很多人喜歡看的微信公眾號,有的人寫的東西看的很爽,有的人寫的東西能帶來很大的共鳴。
這都是作為作者能帶給讀者的東西,無論是感覺到這篇文章看的很爽,還是為這篇文章感到悲傷,都是寫作者帶給讀者最真實的感受。
除了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文章帶來的東西之外,還要引起讀者的共鳴。
寫出來的東西人家看了以后覺得沒勁,看了個開頭就不想繼續(xù)看下去了,說明這就不是一篇合格的文章。
好的文章是作者能用自己的故事和情緒來影響你,讓你和作者一起快樂,和作者一起體會到那種悲傷,這種影響就是我們能夠帶給讀者的東西。
寫作不是一件自娛自樂的事情,除了要對自己寫出來的東西負責之外,還要做到對你的讀者負責。
就像季老先生所說:“所有這一些想法,不管別人看上去會覺得多么離奇,甚至多么幼稚,但是,我自己卻認為都是有道理的,否則我也不會寫了出來”。
5、對寫作來說哪一點最重要?
寫作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也是需要進行刻意練習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備一個能力,就是坐到及時輸入和輸出。
輸入和輸出也可以從字面上來理解,輸入就是能夠在不斷的學習中積累知識,這些東西最后都進了自己的腦子里,輸出也是利用自己輸入的知識,引發(fā)的思考,把這種思考攤牌在大家面前。
為什么會刻意強調(diào)這一點呢?是因為輸入和輸出盡管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實際做起來是很難的。
畢竟這是為了保持一種平衡,要是只輸入不輸出,那有些東西存在腦海里就會被遺忘,要是只輸出不輸入的話,那慢慢的腦海里就沒有東西了,自然也就寫不出東西了。
輸入和輸出就像是一個閉環(huán)過程,只有不斷的吸收新的東西,才能持續(xù)不斷的引發(fā)自己的思考,把這種思考以寫作的形式表達出來。
輸入的渠道究竟有哪些呢?書籍和電影都是最好的輸入渠道。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看電影看過了就看過了,不會去想這部電影給自己帶來了怎么樣的影響,那些好的電影可能一輩子都忘不了。
還記得《泰坦尼克號》嗎?那部電影不僅僅只是講述了關(guān)于羅絲和杰克的愛情故事,還講述了在災難來臨時人類的劣根性。
好的電影能夠讓我們學到很多有用的東西,能夠引發(fā)我們更多的思考。
除了電影以外書籍也非常的重要,要充分的利用好中國的優(yōu)秀書籍,同樣也要學習借鑒國外的書籍。
好的書籍能帶給很大的影響,就像季老先生所說:“文學作品能增長人的知識,開闊人的眼界,給人以美的享受,能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性靈,提高人的文化修養(yǎng)和鑒賞水平”。
做到了輸入之后也要做到有效的輸出,最適合的就是把你的思考用合適的方法來表達出來。
季老先生提到的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記日記,日記不僅僅是表達出自己對于某些事情的思考,還能夠成為我們回顧過去的資料,看著過去寫下的那些文字,就能夠想到當時你的心境和想法。
如今寫作的門檻已經(jīng)變得很低了,只要你想,每個人都有機會拿起筆寫下自己想要寫的文字。
輸出就像是和朋友傾訴,當你為了一些事情感到悲傷或快樂的時候,總想著和朋友們分享,要是把什么事情都藏在自己的心里,會把整個人都憋壞的。
和朋友傾訴算是一種發(fā)泄,分享一首感同身受的歌曲算是一種感慨,把自己思考和感慨的東西寫下來算是一種輸出。
輸出的情況主要還是取決于輸入,輸入跟不上,自然就做不到持續(xù)輸出。
想要做到持續(xù)的輸入和輸出,需要我們有一種決心,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
有句話說的好:“活到老學到老”。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一個依靠穩(wěn)定就能夠度過余生的時代了,每隔三年整個社會都會發(fā)生很大的改變。
要是你做不到通過學習跟上時代的腳步,那就注定會被這個時代拋棄。
這種學習也不是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學習,是要依靠自己的毅力做到持續(xù)學習,通過輸入和輸出完成一個學習的閉環(huán),這樣也學到想學到的東西。
在寫作中這幾點都是非常重要的,終身學習和持續(xù)輸入輸出二者缺一不可。
只要能夠把這幾點堅持下來,就一定能夠跟上這個時代的腳步,成為一個合格的終身寫作者。
6、怎么樣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寫作不是一件自娛自樂的事情,要清楚怎么樣寫作才能夠吸引住讀者,寫作的框架固然很重要,可最重要的還是表達手法。
有的人寫作就只是喜歡講故事,有的人就只是喜歡抒發(fā)感情,季老先生覺得,寫作要是想引起讀者的共鳴的話,恐怕還是要敘事和抒情相結(jié)合。
季老先生說:“我還有一個偏見,我認為,文章應(yīng)該以抒情為主,敘事也必須含有抒情的成分”。
就像是作者提到的關(guān)于蘇軾的赤壁賦,很多人可能在學生時期都曾學習過,里面關(guān)于景色的描寫很多,更重要的是抒發(fā)了作者的感情。
這種文章能夠給人特別深刻的印象,也是成功的引起了讀者的共鳴,就連作者自己都說,能夠把這篇文章完整的背下來。
如果只敘事不抒情的話,文章究竟會變成什么樣子?
不知道有沒有小伙伴們看過史書,史書里面很少會有帶有個人色彩的抒情,都是以敘事為主的。
敘事的文章固然能夠講好一個故事,可是卻未必能傳達給讀者想表達的感情。
敘事之所以能夠被稱作敘事,是因為能夠在講述故事的同時,讓人對故事中的人物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還記得在看劉邦和項羽爭霸的故事時,項羽在戰(zhàn)斗中大勝的時候,殘忍的殺害了很多人,可是對于讀者來說是沒有什么共鳴的,這是一個淺顯的概念。
可要是把敘事和抒情結(jié)合,就會出現(xiàn)完全不同的效果,就像是項羽面臨四面楚歌的狀況之時,和虞姬的那段聊天顯得異常的悲壯。
讀起來就覺得特別感同身受,仿佛你就是那個人,坐在四面楚歌的劉邦手里,有一種英雄末路的悲涼。
抒情和敘事兩者相結(jié)合的話就能帶來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yīng),講故事要是不帶感情的話就會覺得很干,只想要抒情的話又會覺得有一些矯揉造作的嫌疑。
在寫作中只顧著抒情的話,恐怕這一篇文章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季老先生也說:“寫抒情的東西,說得太透,反而會產(chǎn)生淺顯之感”。
為什么我們在看一篇好的文章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在抒情之外,作者還會找到一些故事來作為例子,這樣能夠增加一些可信度。
那些發(fā)生在我們生活中的瑣事,是看起來最好的例子,這樣大家讀起來也覺得親切。
就像是你自己說喜歡一件事情,你總要舉出一些例子證明自己確實是喜歡這件事,講述一些關(guān)于你喜歡的這件事有什么故事。
想要寫好文章的話,必須要引起讀者的共鳴,敘事和抒情這兩個必要條件缺一不可。
就像是一雙筷子少了一根,那也就沒有辦法繼續(xù)使用了。
敘事和抒情相結(jié)合的話,會產(chǎn)生一種朦朧的美感,正是這種朦朧美才最吸引人,有些話說的太透就沒有意思了。
過猶不及這個成語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沒有必要在一個方面太過于注重,這樣文章就不能保持一種平衡。
當然也不能為了寫好文章,使用華麗的辭藻來堆砌,要是想要寫好一篇文章,在敘事和抒情結(jié)合的前提下,還要讓自己的語言真實,感情真摯。
往往最普通的話語越能打動人心,自古套路都不能長久,只有真實才能最得人心。
只要能夠把這些要素都融合到文章里面去,肯定就會寫出一片感情真摯,能引起共鳴的文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