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名實考略
趙彥國
摘要:本文通過查考歷史文獻及書學界對章草之名的由來及其含義的不同說法,以及對由此產(chǎn)生的不同觀點進行分析考證,從而廓清了章草一體,其得名緣于今草的產(chǎn)生之后,世人為了區(qū)別作為古體的章草和今草這兩種不同形態(tài)體系的草書而作出的稱謂上的區(qū)別。而章草之實則具體表現(xiàn)為其外部的書體特征:用筆多隸法,點畫多波磔,結(jié)體多變化,字間不連屬,草法有來歷。 關(guān)鍵詞:章草;名實;書法 中圖分類號:J292.34文獻標識碼:A一、章草之名 由于相關(guān)文獻史料的不確定因素,使得自古至今對章草名稱出現(xiàn)的時間和具體含義一直都存在著爭議,故爾在書學界和文字學界出現(xiàn)了幾種解釋并存的現(xiàn)象。 關(guān)于“草書”的“草”字之由來,南朝庾肩吾《書品》云: “草勢起于漢時,解散隸法,用以赴急,因草創(chuàng)之意,故曰草書。”(注:參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86頁。) “草”,本是草創(chuàng)、草率、起草、簡略等義,含有初步、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啟功先生則認為:“在字體方面,“草書”又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時代,凡寫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狹義的,即作為一種專門字體名稱的草書,則是在漢代才形成的?!保ㄗⅲ簠⒁妴⒐Α豆糯煮w論稿》,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頁。)啟先生在這里所說的漢代形成的草書,當屬狹義概念的一種草書。 “章草”的名稱,在漢代并不確切。漢代人把那些“解散隸法,用以赴急”書寫簡易急速的字皆稱為草書,就連當時成熟草書,都稱“草書”而并不稱之“章草”。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趙壹的《非草書》、崔瑗的《草書勢》,直到西晉時衛(wèi)恒的《四體書勢》、楊泉的《草書賦》等文獻記載中得到證實。侯開嘉先生指出:即便在漢代后期已出現(xiàn)了杜操、崔瑗、崔寔、張芝、姜孟穎、梁孔達、田彥、韋誕、羅叔景、趙元嗣、張超、衛(wèi)瓘等眾多章草書家,所寫的草書在名稱上也并無章草、今草之分。(注:參見侯開嘉《隸草派生章草今草說》一文,《書法研究》,2002年第4期。)可見,章草字體本身的產(chǎn)生與其得名是先有實而后有名的異步出現(xiàn)。 目前能于文獻所見“章草”一詞的最早出現(xiàn),是在唐人記載的東晉王獻之與其父王羲之的對話中。張懷瓘《書斷》上: “獻之嘗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稿行之間,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體?!保ㄗⅲ簠⒁姟稓v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164頁。) 由于是唐人對前人的轉(zhuǎn)述,且張氏對所引文字存有竄改的行為,如改崔瑗《草書勢》中“草書”作“章草”,改《呂氏春秋》“倉頡造書”為“倉頡造大篆”。因此我們還不能據(jù)此把章草名稱出現(xiàn)的時間定在東晉。對于章草名稱大致出現(xiàn)的時間,華人德先生認為:“‘章草’這一名稱是從劉宋、南齊時才有的。因為到了南朝宋虞龢《論書表》、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等著述漸次使用章草一名?!保ㄗⅲ簠⒁娙A人德《章草辨》一文,《書法研究》,1998年第5期。)而葛鴻楨先生認為:“‘今草’之名,始見于南朝宋明帝劉彧所說:‘羲獻之書,謂之今草?!保ㄗⅲ簠⒁姼瘌櫂E《張芝今草考》,《書學論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版,第121頁。)因此,唐蘭先生說:“因為把王氏弟兄的新體稱為今草,所以把張、索舊體稱為章草。”(注:參見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5頁。)在對該名稱出現(xiàn)的具體時間尚無法確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判斷,章草名稱的出現(xiàn)緣于今草的成熟之后,后人為了區(qū)分作為古體的章草和今草這兩種不同形態(tài)體系的草書而作出的稱謂上的區(qū)別。 關(guān)于章草“章”字之由來,歷來有種種推論。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1)史游說。史游作《急就章》草法,章草之“章”系從《急就章》之章得來。唐張懷瓘《書斷上•章草》:“案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做也?!保ㄗⅲ簠⒁姟稓v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162頁。)從此說者有今人高二適等。 (2)漢章帝說。漢章帝好杜操草書,因章帝之“章”而得名。唐代韋續(xù)《五十六種書》:“章草書,齊相杜伯度援稿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注:參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305頁。) (3)章奏說。漢代書家杜度用草書寫章表,故名為章草。張懷瓘《書斷》卷上:“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見稱于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魏文帝亦令劉廣通草書上事。蓋因章奏,后世謂之章草?!保ㄗⅲ簠⒁姟稓v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頁。)從此說者有唐竇蒙、宋黃庭堅、黃伯思、清劉熙載、現(xiàn)代胡小石、徐邦達等。 (4)“章”謂章法、條理、法度。此種解釋乃從“章”字解釋入手,認為“《廣雅》:‘章,程也。’義解為法,含有法度意。元人郝經(jīng)的《敘書》就有言:“以草為楷,則又謂之章草?!保ㄗⅲ簠⒁姶逘柶骄帯稓v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頁。)從此說者有現(xiàn)代的王秋湄、范祥雍、裘錫圭等。 (5)“章”得名于《急就章》之章。宋羅愿《羅鄂州小集》,卷四,《書急就篇后》:“自東漢杜度、張芝善稿法,始用以寫此章,號章草?!保ㄗⅲ簠⒁姡鬯危萘_愿《羅鄂州小集》,臺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別集類,南宋建炎至德佑。)明孫礦書畫跋跋,卷二上,《淳化閣帖十跋》:“章草名,當即由托始《急就章》耳?!保ㄗⅲ簠⒁姶逘柶骄帯稓v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版,第285頁。)從此說者有侯開嘉、華人德等。 (6)與“章楷”的“章”同義,即“章程書”的“章”。唐蘭《中國文字學》:“章楷與章草,意義完全相同。”(注:參見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頁,。)從此說者有寇克讓《章程即章草說》等。 (7)“章”即張,章草即張芝草。卓定謀《章草考》林志鈞序文:“以章草為張草,謂即張伯英書者,此則以章、張音近致誤,尤無足論耳?!保ㄗⅲ簠⒁娮慷ㄖ\撰《章草考》,京華印書局,中華民國十九年三月初版。) 以上解說雖能言之成理,然各說間也難免抵牾之處。對于字體命名的復雜性,叢文俊先生就說:“字體的命名,往往不是在它產(chǎn)生的當時,而是屬于后人做的事情,不可避免的要帶有后人的主觀色彩?!保ㄗⅲ簠⒁妳参目≈秴参目ㄑ芯课募?,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頁。)基于對漢字命名不同來源的分析,筆者認為有兩種解釋比較合理,一是由所依附的物質(zhì)載體而得名,如(5)的解釋,這跟金文、陶文的得名一樣,后人就把寫《急就章》所用的草書叫章草。其二是由字體的性質(zhì)和特點決定的,如(4)的解釋,章草發(fā)展到魏晉以后較之漢代草書更加規(guī)范,這一時期如西晉殘紙以及傳世的刻帖《急就章》、《月儀帖》章草,確實具有法度規(guī)范的特點,故而稱為章草。雖然關(guān)于“章”字的這兩種解釋也有推測的成分存在,還不能對章草名字的確切來歷找到相應確鑿的史料支撐,但是章草的產(chǎn)生、發(fā)展、定型的過程卻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或可不必斤斤于名稱的爭執(zhí),通過對目前存世的章草簡牘、墨跡的研究,探求它用筆結(jié)字的體貌特征,來追溯章草之實。 二、章草之實 對早期草書特別是章草書體的具體特征,在古代書論描述中也缺乏明確而具體的闡釋。如崔瑗《草書勢》曰:“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于卒迫?!币矁H是指出了草書由于卒迫的動因簡略隸書而成的,“觀其法象,俯仰有儀”說明了草書整體形象的勢態(tài)之美;“方不中矩,圓不中規(guī)”則體現(xiàn)了章草在點畫用筆上有別于篆、隸書體的形態(tài)特點;“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為其筆劃組合之后所呈現(xiàn)的字勢特征。再如索靖《草書狀》云:“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漂若驚鸞,舒翼未發(fā),若舉復安?!边@些都是從其意象美的表現(xiàn)上描述的,有著較寬泛模糊的特點。中國早期書論中存在的語義表達的非具象特點,實與當時特殊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有關(guān),雖然古人對章草的書體特征未作全面具體的描述和界定,但對章草的具體形貌和書體特點是有著明確認識的。也就是說,在古人眼中,具備怎樣的特征才稱為章草,這種分辨的標準是存在的。由于早期草書在創(chuàng)始之初明顯具有潦草化的傾向特點,只有草意,還不具草體,是此后隸書草化并逐步形成章草的基礎(chǔ)。章草的產(chǎn)生之過程源于對隸書的草化,其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運筆的快速書寫;二是對隸書結(jié)構(gòu)的簡化。這兩方面促成了章草有別于今草的體貌特征: 1、用筆 筆法是構(gòu)成書法形式美感的重要內(nèi)容,是書法藝術(shù)活動的靈魂。簡言之,筆法就是書寫中運筆的方法,它包括執(zhí)筆法和運筆法。如果僅從筆鋒運動的空間形式來看,正如邱振中先生所說:“所有筆法都能分解為這樣三種基本的運動,絞轉(zhuǎn)、提按、平動。”(注:參見邱振中著《筆法與章法》,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版,第5頁。)這三種用筆方式的不同對新字體的產(chǎn)生和不同字體間的書美表現(xiàn)也影響極大。 鑒于章草在書體演變中所處的角色,它本自隸法,是隸書草化并使之歸整的結(jié)果?!按四舜孀种8?,損隸之規(guī)矩。”因而與古體篆、隸書的用筆之法有著內(nèi)在的必然聯(lián)系,且尤與隸法相近,既有隸書貫有的波挑穩(wěn)定之常法,又有在日常草寫中產(chǎn)生的靈活隨機之變法,即非完全的隸書筆法,又與今草的勾連環(huán)繞有所不同。章草的用筆之法在于下筆斬截,沉著痛快,筆毫的起落有致,連帶少且多以實連和意連為主,線條顯得短促而有力。 因此,對隸書筆法特征進行分析有助于認識章草筆法的來源。波狀筆畫是漢簡隸書最重要的特征。從早期的竹木簡牘隸書中,可以看出運筆軌跡從簡單弧形變?yōu)椴ɡ诵蔚倪^程。邱振中先生在《筆法與章法》一書中說:“波狀筆畫的出現(xiàn),是“擺動”筆法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毛筆沿弧形軌跡擺動,即帶有旋轉(zhuǎn)成分;當手腕朝某一方向旋轉(zhuǎn)后,總有回復原位置的趨勢,如果接著朝另一個方向回轉(zhuǎn),正符合手腕的生理構(gòu)造,同時也只有這樣,才便于接續(xù)下一點畫的書寫,于是運筆軌跡便由簡單弧線逐漸變?yōu)閮啥畏较蛳喾炊ハ辔墙拥膱A弧。轉(zhuǎn)筆的發(fā)展促成了隸書典型筆畫的出現(xiàn)?!保ㄗⅲ簠⒁娗裾裰兄豆P法與章法》,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頁。)章草的波磔筆畫即是隸書典型筆畫——波磔在古體草書中的沿用。 章草的用筆因受隸書影響,多實按絞轉(zhuǎn)且弧形擺動明顯。筆劃間連筆不多,以實連為主,故顯沉著痛快。明湯臨初《書指》:“必須收斂斬截,便易痛快,使有蒼然之色,不待傾側(cè)牽引以為奇也?!保ㄗⅲ簠⒁姶逘柶骄帯睹髑鍟ㄕ撐倪x》,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397頁。)姜夔《續(xù)書譜》也說:“簡便痛快則出于章草”。在點畫形態(tài)上則保留了隸書的波挑特點,因而具有了章草波、磔的典型特征,因此宋代黃伯思就以此作為章草的標志性特征:“凡草書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謂之草。猶古隸之生今正書,故章草當在草書先”(注:參見黃伯思著宋本《東觀余論》之《法帖刊誤》卷上,中華書局出版社,1988年版。)王僧虔《論書》評索靖章草時也說:“甚矜其書,名其字勢曰‘銀鉤蠆尾’”。(注:參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61頁。)“銀鉤蠆尾”也是從章草波、磔筆劃所具有的力度美來形象比擬的。 2、結(jié)字 章草作為一種獨立的字體,具有約定俗成的草寫規(guī)則。采用省(省筆畫、省部件)、簡(用點、用符號)、連(連筆畫、連書分散的部件)的方式組織草法。古人了解章草的草法主要源于傳本《急就章》一類的作品,它與簡牘中的章草在字形結(jié)構(gòu)上大致相同,但也存有某些相異的成分。也就是說,同一個草字,簡牘章草有數(shù)種不同的寫法,往往只有其中一個與傳本章草字法相同。對于二者間的復雜關(guān)系,漢代草書的研究專家陸錫興先生認為:“縱觀兩種草書的字形結(jié)構(gòu),簡牘草書代表了東漢中期之前的漢代草書,傳本草書代表了漢末及稍后的草書。”(注:參見陸錫興《漢代簡牘草字編》代序文,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7頁。)可見,章草書的草法也存在一個不斷規(guī)范統(tǒng)一的過程。 元郝經(jīng)評《索靖月儀帖》:“索靖變體作章草,草法如真楷為草。出筆似隸簡且婉,態(tài)度益多縈結(jié)少。一畫大抵皆三變,卻把張芝墨帬練?!保ㄗⅲ簠⒁姡墼莺陆?jīng)撰《陵川集》卷九,臺灣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金至元》。)章草在草法結(jié)字上,采用省、簡、連的方法,多用符號替代。“草法如真楷為草”則指明章草草法規(guī)范,猶如真書的點畫組合一樣,具有嚴格的法度原則。筆法似隸書,簡約婉轉(zhuǎn),一波三折,字勢多變且連筆映帶較少。姜夔《續(xù)書譜》:“大凡學草書,先當取法張芝、皇象、索靖章草等,則結(jié)體平正,下筆有源。”孫過庭《書譜》云:“章務檢而便”??梢娬虏菀詥巫值淖謨?nèi)構(gòu)成為單元,簡便平正為其特點,字字獨立且字間不相連屬,使得某些單字看起來頗有相似的外型特征。故《書斷》又云:“休明章草雖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注:參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178頁。) 章草出于隸,又為今草的古體,因此在整體審美上具有古樸、簡約之美。林志鈞在為卓定謀《章草考》所作序文中對章草之美有總結(jié)性的評論:“余嘗謂章草有數(shù)美:筆下有來歷,而結(jié)體變化皆具法度,一美也;向背分明,起止易辯,使轉(zhuǎn)隨意而不傷狂蔓,二美也;為隸楷蛻化之中樞,而筆劃視隸與楷皆簡,平正流速兼而有之,三美也?!保ㄗⅲ簠⒁娮慷ㄖ\著《章草考》,京華印書局,中華民國十九年三月初版。)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簡牘章草原體書跡作為后世傳本《急就章》等標準范本賴以形成規(guī)范的基礎(chǔ),明顯帶有筆法豐富、面目鮮活的原體書法特點,因而具有如下典型特征:其用筆多側(cè)鋒絞轉(zhuǎn),筆勢橫向翻轉(zhuǎn)有力,筆畫常以斷為連,連則以實連為主,筆畫形態(tài)上保持了隸書波磔特征;結(jié)字字形多扁,間有長形,字內(nèi)部首點畫聚散對比強烈;字法多采用省簡合并,簡約凝練;章法上則字字獨立,變化多姿,總體呈現(xiàn)為率真質(zhì)樸、簡古稚拙、蒼茫恣肆的書美特征。這是我們辨別章草不同于今草的形貌特征。 三、章草書體的書史意義 從章草在書法史上具有的特殊書體角色及其流變過程可知,章草這種書體,從它萌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停止演化,始終在向今草書更便捷、更抒情的方向發(fā)展。它不象隸、楷書體取得一種通用正式的地位,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因而它的歷史地位一直處于草體化的邊緣。雖然沒能作為通行的正體被社會廣泛應用,但實用書寫的廣泛應用和眾書家寫《急就章》的流傳需要,又無疑對其不斷規(guī)范奠定了基礎(chǔ)。對正體而言,它是草體,在草體中又屬于較規(guī)范的標準體,具有規(guī)范化草書的特點。 另外,在書法史上諸多新書體、新風格的不斷演化中,章草書幾乎在每一變化時期都起到相應的催化作用。首先,魏晉以降,伴隨著實用書體由隸書而楷書,由章草而今草、行書的演變過渡,章草書在兩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注:參見肖燕翼《古章草書與〈出師頌〉》一文,《故宮博物院刊》,2003年第6期。):一是章草書解散隸體的“刪難省煩,損復為單”的方法,對楷書的發(fā)展成熟起到了關(guān)鍵的促進調(diào)和作用,對其形體(由隸到楷的字法省簡上的轉(zhuǎn)換)的確立有重要的參照、啟示作用;二是章草書的規(guī)范、美化形態(tài),對楷書之形即字型及點畫形態(tài)的確立(如鐘繇早期楷書《賀捷表》所具有的強烈的章草遺意)、以及今草書草法的確立(今草中的大多草法直接沿用章草而來)同樣有重要的參照、啟示作用。其次,當楷、行、草書作為新書體出現(xiàn)后,即使在書法史上并稱“鐘王”的書法大家,他們在創(chuàng)造新書風時,也不可避免的帶有舊體章草的某些特征。隋唐以后的歷代書家在各種書體的創(chuàng)變中,也大都以借古開今作為創(chuàng)新的手段,特別是在草書的創(chuàng)新中為了溯淵源、求古意,章草一體成為書家入古出新的最好借鑒。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