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玉璧
春秋晚期
外徑 11.9厘米 孔徑5.5厘米 厚0.15厘米至0.3厘米
1979年河南省固始縣侯古堆1號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料呈蠟黃色,灰褐斑,半透明。體扁平,正圓形。器表光滑,碾磨不均勻。素面。好略偏向一邊。肉的寬度不一。制作不夠精細。
122、玉璜
春秋晚期
長7.8厘米 寬1.7厘米 厚 0.2 厘米
1979 年河南省固始縣侯古堆1號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乳白色中泛青色,玉質(zhì)細潤,有光澤。正面雕琢隱起的勾云紋和駢列的多條細陰線紋,背面光素無紋。周邊琢有對稱的牙脊。此璜頂端鉆一穿,右端鉆二穿,左端鉆一穿。
123、
123、124、 玉佩
春秋晚期
長 10.9 厘米 寬3厘米 厚 0.2 厘米
1979 年河南省固始縣侯古堆1號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料呈乳白色,偶有褐斑。透明度較大。器表遺留有朱砂痕跡。體扁平。龍身蜷曲,龍首與龍尾均上翹,龍足分別向上下旋轉(zhuǎn)。龍體表面雕琢臥蠶紋。龍體上下共鉆八個小孔,以供系佩之用。
125、 玉璜
春秋晚期
長9厘米 寬3.5厘米 厚0.3厘米
1979年河南省固始縣侯古堆1 號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料呈乳白色,有青褐色浸斑。扇面形,平體。兩端并不完全對稱。整體不足正圓形璧的三分之一。兩面光素無紋,一角略殘。
126、玉雙龍首璜
春秋晚期
長 10.5厘米 寬0.6厘米 厚1.5 厘米
1979年河南省固始縣侯古堆1號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料為黃褐色,半透明,器表有光澤。體扁平,扇面形。但面積不足正圓形璧的三分之一。上下緣琢對稱的齒脊。兩面紋飾相同,布局可分三段,中間作橫長方形,其內(nèi)雕有隱起的云雷紋;兩端琢成龍首形,以致密的細線組成編索紋襯托著云雷紋浮雕構成的龍首形主紋。玉璜的頂端及兩端的龍口處鉆有小孔,以供系佩。
127、
127、128、玉雙龍首璜
春秋晚期
長10.9厘米 寬3厘米 厚0.2厘米
1979年河南省固始縣侯古堆1 號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料為黃褐色,半透明,器表有光澤。體扁平,但不足正圓形壁的三分之一。上下緣琢對稱的齒脊。兩面紋飾不同,琢工有別,正面隱起背面雙勾,布局可分三段∶ 中間作橫長方形,其內(nèi)琢有隱起的云雷紋,兩端琢成龍首形,以致密的細線組成編索紋襯托著云雷紋浮雕構成的龍首形主紋。玉璜的頂端及兩端的口鉆有小孔,以供系佩。
129、玉環(huán)
春秋晚期
外徑 1.7厘米 內(nèi)徑1厘米
1979年河南省固始縣侯古堆l號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料為墨玉,表現(xiàn)有光澤。表面琢成由細密的陰線組成的絞絲環(huán)。器形巧小,攻治難度較大。
130、瑪瑙管
春秋晚期
左∶長1.2厘米 最大徑0.4 厘米
中∶長 2.6厘米 最大徑約0.4 厘米
左∶長1.4厘米 徑0.3 厘米
1979年河南省固始縣侯古堆l號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上述最長的一件瑪瑙管呈紅色,透明,器表有光澤。其左右的瑪瑙管均呈黃褐色,有透明感,器表光亮。這三件瑪瑙管皆自上而下各鉆一穿,用于貫線,與其他玉器組成串飾,懸掛于墓主人的頸項間。
131、玉璦
春秋晚期
外徑10.7厘米 好徑6.4厘米 厚0.5厘米
1979年河南省固始縣侯古堆1號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料呈乳白色浸有黑斑,半透明,器表有光澤。肉的內(nèi)外緣雕琢有齒脊。玉環(huán)表面琢有勾云紋,并以羽狀紋作襯地。另一面紋飾與其相同,但微較其有浮雕感。
132、玉環(huán)
春秋晚期
外徑9.2厘米 好徑 5.9厘米 厚0.3 至 0.2 厘米
1979年河南省固始縣侯古堆1號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料呈乳白色,質(zhì)地溫潤,半透明,器表碾磨頗光潔。體扁平,正圓形。環(huán)內(nèi)外緣雕琢有絢索紋輪廓線各一周,表面三重勾云紋組成的裝飾。兩面紋飾相同,不過有一面紋飾隱起,具有淺浮雕感。
133、玉壁
春秋晚期
右∶外徑 3.6.厘米 好徑 1.4 厘米 厚0.4厘米
左∶ 外徑 3.6厘米 好徑1.3 厘米 厚0.35.厘米
1979 年河南省固始縣侯古堆1號墓出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玉料呈乳白色,部分有黑斑。半透明,有光澤。壁的內(nèi)外邊緣有陰刻周線。兩面均琢有勾云紋。另一面的紋飾突起,具有隱起感。另一件玉料青白色有黑斑。體扁平,正圓形。壁面內(nèi)外緣壞有陰線條輪廓線。兩面皆為勾云紋。但一面剔地,使勾云紋突出于壁面。
134、玉人首
春秋
高6.9厘米 寬 3.7 厘米 厚1.4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玉料呈青白色。通體有小黑斑。體扁平,人首形,平頂。兩上角各雕琢一獸。長耳,各佩一環(huán)。面部雕出雙眼及隱起的勾云紋。頸部作圓筒形可套入他器。背面略凹,并飾以蟠虺紋。從頭頂中央至頸部中心縱鉆一孔,作為佩系之用。此器與1983年河南省光山縣寶相寺黃君孟夫婦墓所出土的一件玉雕人頭的形象有某些相似之處,惟后者面部的五官頗清晰。
135、玉獸面
春秋
長4.6 厘米 寬3.9厘米 厚0.4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玉料呈青色,表面布滿紫褐色浸斑。長方形,扁片狀體。左右雕作齒邊形。運用雙陰線雕琢獸面紋。獸面紋上下二重,位于上面的雙目雕琢作圓形,兩眉及雙耳突出于兩上角;位于下面的獸面雙目雕成菱形,眉間刻一圓形,其下琢出鼻梁和鼻翼,下邊雕琢寬扁大嘴,臉龐的邊沿雕琢細密的短陰線作為邊飾。獸面的雙頰皆雕有卷云紋。此器無鉆孔,當附貼于他器作為飾物。
136、玉蟠龍紋戚
春秋
通長9.8 厘米 寬 4厘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玉料呈黃褐色,有銅綠色浸斑。戚身長方形,表面雕隱起的龍紋。龍身琢有絲束紋。刃部較鈍另一端原來嵌入青銅柄內(nèi)。此器應為儀仗用器。
137、 組玉佩
戰(zhàn)國早期
大玉髓環(huán)徑 5.5 厘米 小玉髓環(huán)徑 3厘米玉璧3.6厘米 石夔龍長7.1厘米
1955年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1316號墓出土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組玉佩是由玉髓環(huán)2、玉環(huán)1、石夔龍1、綠松石5和紫晶珠3組成串飾,佩戴于墓主人的胸部。其組合方式是∶ 最上是一件較大的玉髓環(huán),器表光潔明亮,截面呈六棱形;中間分為兩行∶一行是一顆鉆孔的小綠松石珠、兩顆鉆孔的小紫晶珠作為琚瑀,下面是雕琢有勾云紋的玉璧,再下有兩顆鉆孔的綠松石與最下方的石夔龍背部小孔相連接;另一行是鉆孔的小綠松石和紫晶珠各一,其下是一件小玉髓環(huán),此環(huán)琢制規(guī)整,光潔明亮,截面呈七棱形,其下有一件鉆孔的紫晶珠和一件綠松石珠,下面連接石夔龍背的穿孔。夔龍回首,曲身,尾略向上卷翹,器表雕陰刻的輪廓線和虺紋。夔龍背上方鉆一孔,可以與上述各種飾物串連成一套完整的組玉佩,而石夔龍垂于全佩下方?!对姟び信嚒吩啤?將翔將翔,佩玉瓊琚。'即是描寫這種佩飾之美。
138、石人面形片飾
戰(zhàn)國早期
石片最長的3厘米 最寬的3厘米左右
1954 年至 1955 年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 1316號墓出土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墓主人面部覆蓋一組人臉形有穿璞片,用眉、眼、鼻、口等形狀的石片排列成人的五官;在頭骨下放1件圓角長方形石壁;在兩耳的地方各放1件圓形石片;在兩頰的地方排列6件獸形石片;在這些石片的兩側(cè)和下邊排列10件長方形石片;其下再放2件獸形石片。上述26件石片及1件方璧上有一至四個圓孔可以穿綴于織物之上。《儀禮·士喪禮》云∶'瞑目用緇。'注∶'瞑目覆面者也'。又云∶'商祝掩填設瞑目。'所謂瞑目,就是以上述玉石片綴于絹帛的面幕,此圖下方的兩件玉石片出土于墓主的足端,不屬瞑目范疇的遺物。墓主頭下的方璧長約7厘米、寬約5厘米,中部鉆一個3厘米直徑的大穿,當屬另有用意的葬玉。
139、玉壁
戰(zhàn)國早期
外徑32.8厘米 孔徑11.6厘米
1978年山東省曲阜縣魯國故城乙組 52 號墓出土
山東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玉料呈深綠色。扁平體,正圓形。肉上紋飾分為三層,內(nèi)外兩層飾雙尾龍紋;內(nèi)層紋飾三組有隔欄;外層紋飾五組,有的有隔欄,有的無隔欄。中層飾臥蠶紋。在上述三層紋飾之間有絢索紋相隔。此器形較大,雕琢亦精,在戰(zhàn)國玉璧中亦屬精品。
140、玉壁
戰(zhàn)國早期
外徑 13.4 厘米 內(nèi)徑4.4厘米
1978年山東省曲阜市魯國故城乙組 52 號墓出土
山東省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玉料為青白色花玉,有光澤。肉大于好。內(nèi)外緣有陰線紋輪廓線。表面陰琢蒲格,每格內(nèi)雕有隱起的渦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