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源】使君子科植物訶子(Terminalia chebula)的干燥幼果。
【炮制】除去雜質(zhì),或破碎,或潤軟切碎,干燥。
【性味與歸經(jīng)】苦、酸、澀,平。歸肺、大腸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清熱生津,解毒。用于陰虛白喉。
【用法與用量】1.5~3g。
【基源】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的干燥體。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頭尾,繃直,干燥。
【浸出物】照醇溶性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于20.0%。
【炮制】去竹片,洗凈,微火焙黃,剪段。本品形如藥材,呈段狀,棕褐色或灰褐色,具焦香氣。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有毒。歸肝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息風(fēng)鎮(zhèn)痙,通絡(luò)止痛,攻毒散結(jié)。用于肝風(fēng)內(nèi)動,痙攣抽搐,小兒驚風(fēng),中風(fēng)口?,半身不遂,破傷風(fēng),風(fēng)濕頑痹,偏正頭痛,瘡瘍,瘰疬,蛇蟲咬傷。
【用法與用量】3~5g。
【注意】孕婦禁用。
【貯藏】置干燥處,防霉,防蛀。
【基源】蚶科動物毛蚶(Arca subcrenata)、泥蚶(Arca granosa)或魁蚶(Arca inflata)的貝殼。秋、冬至次年春捕撈,洗凈,置沸水中略煮,去肉,干燥。
【炮制】
瓦楞子:洗凈,干燥,碾碎。
煅瓦楞子:取凈瓦楞子,照明煅法煅至酥脆。本品形如瓦楞子,灰白色至深灰色。質(zhì)酥脆。含碳酸鈣(CaCO3)不得少于95.0%。
【性味與歸經(jīng)】咸,平。歸肺、胃、肝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消痰化瘀,軟堅(jiān)散結(jié),制酸止痛。用于頑痰膠結(jié),黏稠難咯,癭瘤,瘰疬,癥瘕痞塊,胃痛泛酸。
【用法與用量】9~15g,先煎。
【貯藏】置干燥處。
【基源】樟科植物烏藥(Lindera aggregata)的干燥塊根。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細(xì)根,洗凈,趁鮮切片,曬干,或直接曬干。
【含量】按干燥品計(jì)算,含去甲異波爾定不得少于0.40%。
【炮制】未切片者,除去細(xì)根,大小分開,浸透,切薄片,干燥。射線放射狀,可見年輪環(huán)紋。質(zhì)脆。氣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jīng)。
【功能與主治】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用于寒凝氣滯,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疼痛,經(jīng)寒腹痛。
【用法與用量】6~10g。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基源】菊科植物豨薟(Siegesbeckia orientalis)、腺梗豨薟(Siegesbeckia pubescens)或毛梗豨薟(Siegesbeckia glabrescens)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前和花期均可釆割,除去雜質(zhì),曬干。
【含量】本品按干燥品計(jì)算,含奇壬醇不得少于0.050%。
【炮制】
豨薟草:除去雜質(zhì),洗凈,稍潤,切段,干燥。
酒豨薟草:取凈豨薟草段,照酒蒸法蒸透。表面褐綠色或黑綠色。微具酒香氣。
【性味與歸經(jīng)】辛、苦,寒。歸肝、腎經(jīng)。
【功能與主治】祛風(fēng)濕,利關(guān)節(jié),解毒。用于風(fēng)濕痹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風(fēng)疹濕瘡。
【用法與用量】9~12g。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
【制劑】豨薟丸。
【基源】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秋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含量】本品按干燥品計(jì)算,含迷迭香酸不得少于0.25%。
【炮制】
紫蘇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
炒紫蘇子:取凈紫蘇子,照清炒法炒至有爆聲,有細(xì)裂口,有焦香氣。
【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歸肺經(jīng)。
【功能與主治】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用于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腸燥便秘。
【用法與用量】3~10g。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基源】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的干燥塊莖。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立即洗凈,蒸透,敞開低溫干燥。
【含量】本品按干燥品計(jì)算,含天麻素和對羥基苯甲醇的總量不得少于0.25%。
【炮制】洗凈,潤透或蒸軟,切薄片,干燥。有時(shí)可見點(diǎn)狀排成的橫環(huán)紋。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平。歸肝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息風(fēng)止痙,平抑肝陽,祛風(fēng)通絡(luò)。用于小兒驚風(fēng),癲癇抽搐,破傷風(fēng),頭痛眩暈,手足不遂,肢體麻木,風(fēng)濕痹痛。
【用法與用量】3~10g。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基源】百合科植物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的干燥塊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凈,除去莖基和須根,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趁熱除去外皮,洗凈,干燥。
【炮制】除去雜質(zhì),迅速洗凈,切薄片,干燥。質(zhì)硬或柔潤,有黏性。切面角質(zhì)樣,中柱黃白色。氣微,味甜、微苦。
【性味與歸經(jīng)】甘、苦,寒。歸肺、腎經(jīng)。
【功能與主治】養(yǎng)陰潤燥,清肺生津。用于肺燥干咳,頓咳痰黏,腰膝酸痛,骨蒸潮熱,內(nèi)熱消渴,熱病津傷,咽干口渴,腸燥便秘。
【用法與用量】6~12g。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霉,防蛀。
【基源】松科植物油松(Pinus tabulieformis)或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干燥瘤狀節(jié)或分枝節(jié)。全年均可采收,鋸取后陰干。
【含量】按干燥品計(jì)算,含α-蒎烯不得少于0.10%。
【炮制】除去雜質(zhì),劈成薄片或小塊。體較重,質(zhì)堅(jiān)硬。有松節(jié)油香氣,味微苦辛。
【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溫。入肝、腎經(jīng)。
【功能與主治】祛風(fēng)除濕,通絡(luò)止痛。用于風(fēng)寒濕痹,歷節(jié)風(fēng)痛,轉(zhuǎn)筋攣急,跌打傷痛。
【用法與用量】9~15g。
【注意】陰虛血燥者慎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
【基源】豆科植物蘇木(Caesalpinia sappan)的干燥心材。多于秋季采伐,除去白色邊材,干燥。
【炮制】鋸成長約3cm的段,再劈成片或碾成粗粉。有的可見暗棕色、質(zhì)松、帶亮星的髓部。
【性味與歸經(jīng)】甘、咸,平。歸心、肝、脾經(jīng)。
【功能與主治】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用于跌打損傷,骨折筋傷,瘀滯腫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阻,胸腹刺痛,癰疽腫痛。
【用法與用量】3~9g。
【注意】孕婦慎用。
【貯藏】置干燥處。
聲明
醫(yī)家講求“辨證施治”,人人“證”皆不同。本公眾號所載內(nèi)容為探討學(xué)習(xí)之用,不構(gòu)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jǐn)遵醫(yī)囑。
參考文獻(xiàn)
(1)中國藥典2020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