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編輯:大笑笑
文字:袁潔
圖片:?Michael Wolf
邁克爾·沃爾夫
1954年7月30日-2019年4月24日
1954年,邁克爾·沃爾夫出生于德國慕尼克的一個藝術世家,最初入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后來轉學到了德國埃森大學并最終取得了視覺傳播的學士學位,畢業(yè)后不久他就成為了一名攝影記者,1995年來到中國香港后就再也沒有離開。
常常會聽到影友發(fā)出一個抱怨: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陷入到一種為了尋找組照而產生的拍攝焦慮當中去。實際上這種焦慮的源頭,還是在于你個人對于生活的麻木不仁,你的遲鈍與觀察力、感知力的降低。
如果你是個感知力豐富、有所表達的人,你壓根不會發(fā)愁找不到主題去創(chuàng)作,你一定會擁有很強的表達欲望。
一如邁克爾·沃爾夫的《東京地鐵》系列,越看我越覺得有趣,這個取材于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活啊,為什么沃爾夫把他拍出來了呢?因為他首先觀察到了這個有意思的現象,其次用攝影技術很好的完成了創(chuàng)作,最后再用編輯組照的方式把它排版成冊出來。
我們可以從沃爾夫的作品里看到拍攝手法并不總是一致的,像這組東京地鐵上人們所謂的“體面”,其實就是一個近景鏡頭,但是他的每個組照作品,都特別完整:
拍攝手法一致
色調處理一致
拍攝背景一致。
這點是所有想要進行創(chuàng)作組照的影友學習借鑒的,攝影語言上的統(tǒng)一。
我們指出問題并不在于批評一時爽,而是希望大家能敏銳起來,對于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多上心一些,你發(fā)現——攝影能給你很多的驚喜,放大和呈現給你的精彩與思索是你沒有她之前的N倍。
建筑密度
他在中國的這24年里拍出了諸多職業(yè)生涯中的重要作品,這些作品看似冰冷,其實非常的親切,大部分中國人都能在他拍攝的這些系列作品中看到熟悉的元素。其中最有名的要數表現香港城市生存環(huán)境的《密度建筑》(Architecture of Density),密集的城市空間徹底擠壓了人的夢想,營造出一股可怕視覺壓力,既紀實又超越現實。
中國玩具工廠
他還關注中國街頭凝聚了百姓智慧的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具;拍攝中國玩具工廠的生產線和工人們;除此之外,還深入被譽為“中國仿造名畫第一村”的大芬村,為那里的民間畫家們拍攝肖像;他甚至還關心起了中國人的穿衣打扮,用攝影的方式解讀中國式時尚。
中國凳子
應該感謝邁克爾·沃爾夫這位德國攝影師,因為他替中國完成了社會轉型中的諸多影像思考,如切口一般,讓中國人深入窺視被自身忽視已久的諸多社會現實,幫助我們更好地自省。
中國的肖像
這位獲得了3次荷賽攝影獎的攝影師,絕不是冷眼旁觀,而是真正地參與其中,他對當代城市生活和現代人精神世界的解讀帶有敏銳的前瞻性,為今日的中國攝影師更好地理解自身做出了重要的視覺范本。
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影像文化作者
著有《光的喜劇-有關攝影的想象》《來!這樣學攝影》
近年來專注于大眾攝影教育
現為吞像攝影教育品牌Eatfoto創(chuàng)辦人
選擇購買袁潔著作《來!這樣學攝影》的兩個版本:
之一:作者簽名版
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管理員為好友后咨詢購買
之二:普通無簽名版
點擊下方鏈接的“購買”
即可以在當當網、京東網購買此書
為邁克爾·沃爾夫對中國的關注點贊?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