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的傳統(tǒng)民間節(jié)日——臘八節(jié)。
在秦漢以前,由于各代所使用的歷法不同,所以臘月所指的月份也不盡相同。一直到了秦漢以后,人們才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農(nóng)歷十二月作為年末的“臘月”固定下來。但是具體舉行臘祭的日期,一直到南北朝時,由于當時多數(shù)臘祭都定在了臘八初八這一天,再加上臘祭所祀之神正好又是八位,人們就把臘祭固定在了臘月初八這一天。
那么臘八節(jié)的節(jié)日食俗有哪些呢?下面簡單分享一下。
一、臘八粥
說到臘八節(jié),就不能不說節(jié)日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食俗——喝臘八粥。
因為臘八粥的起源與佛教有關(guān),是佛教的施齋供品,所以又稱為“佛粥”、“福德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早在宋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當時每逢臘八這一天,無論是朝廷官府,還是寺院、黎民百姓,都要做臘八粥。
宋朝吳自牧撰寫的《夢粱錄》卷六上說:“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笨梢娫诋敃r,臘八粥已經(jīng)成為民間食俗,并成為皇帝賞賜朝臣的節(jié)令食品。《永樂大典》中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jīng)糟粥以供佛飯僧。”到了今天,喝臘八粥,已經(jīng)成為臘八節(jié)特有的節(jié)日飲食文化。
二、泡臘八蒜
到了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就一天比一天濃厚,在華北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在臘月初八這天用糖醋泡蒜的習俗,叫作“臘八蒜”。泡臘八蒜,就是把蒜剝皮,浸入放了糖的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口,到了除夕再解封,那時候蒜瓣湛清翠綠,蒜辣、醋酸、糖甜三種味道融合在一起,美味撲鼻,是吃餃子最好的佐料,也可以拌涼菜,味道鮮美獨特。
傳說因為臘八蒜的蒜字,與“算”字同音,所以各個商家都會在初八這一天整理賬目,把一年之內(nèi)的收支計算出來,看看盈虧,還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這就叫“臘八算”。
三、臘八面
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qū),因為不產(chǎn)大米,或者大米產(chǎn)量很少,所以人們就吃不到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開始吃臘八面。
四、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 ,是安徽黔縣的民間風味特產(chǎn),在春節(jié)前夕的臘八節(jié)前后,黔縣家家戶戶都會曬制豆腐,老百姓將這種自然曬制而成的豆腐稱為“臘八豆腐”。
五、臘八吃冰
在臘月初七的晚上,有些地方要為孩子們“凍冰冰”。就是弄一碗清水,把紅蘿卜、白蘿卜刻成各種各樣的花朵,放入水中,再加上一些芫荽當作綠葉陪襯,然后把碗擺放在室外的窗臺上。到了第二天清早,將冰塊從碗里倒出來,冰塊五顏六色,晶瑩剔透非常好看,孩子們邊玩邊吸吮。傳說孩子們吃了這天的冰以后,一年之內(nèi)都不會肚子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