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習俗
每年的正月十五謂元宵節(jié)或燈節(jié),亦稱“上元節(jié)”,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日,是春節(jié)的最后一個歡慶高潮。這天晚上無論是城市或農(nóng)村,家家戶戶結扎彩燈,相互串連觀賞,熱鬧非凡。
據(jù)說,元宵節(jié)源于漢朝。漢高祖死后,呂皇后勾結她娘家的兄弟及其侄子篡位,史稱諸呂篡權。呂后死后,忠于劉皇朝的丞相陳平聯(lián)合大尉周勃等人殺掉諸呂一伙篡權者,擁漢文帝劉恒為帝。當時正值正月十五日夜晚,舉國上下點彩燈,懸社燈以示慶祝,歡慶粉碎諸呂篡權的偉大勝利。
此后,漢文帝將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定為“元宵節(jié)",每年都要在這一天晚上張燈結彩,舉行盛大的慶?;顒印?/span>
沿續(xù)至唐朝時,民間慶歡元宵節(jié)已達極盛。難怪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中這樣寫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騎皆稼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贝嗽娚鷦有蜗蟮孛枥L出一幅唐代元宵佳節(jié)燈火燦爛,游人興高采烈,如癡如狂,絡繹不絕,狂歡達旦情景的精彩畫卷??梢姰敃r的慶?;顒佣嗝吹氖⒋髩延^。
從古到今,元宵節(jié)的習俗已演變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逄這一天,全國各地的民眾都要舉行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一、鬧花燈
元宵節(jié)鬧花燈的習俗,起源于西漢:西漢的武帝在元宵節(jié)前兩天突然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者送給他一張紙條,上面清清楚楚的寫著“長安在劫,火燒帝闕,十五夜火,焰火通夜。”
漢武帝看罷紙條,嚇得魂不附體,再也不能入睡,夜半就命太監(jiān)擊鼓上朝,漢武帝立即將夢中之事告訴滿朝文武百官,并說長安城正月十五夜要遭天火燒毀,要求眾大臣獻計獻策,采取消災應對措施,避免天火災難。
滿朝文武官員,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并各有千秋,各執(zhí)一詞,各自為政,漢武帝一時也拿不定主義。
這時侍臣東方朔非常沉著冷靜地說“:啟奏皇上,小臣倒有一計,能保長安城安然無恙?!睗h武帝一聽,龍顏大喜道:“愛卿,快快奏來"。東方朔奏曰:“皇上容稟,火神爺降天火一般都在深更人靜,人們?nèi)胨粋渲畷r。我們可在十五日夜晚初更之時,提前在長安城內(nèi)外,大街小巷,家家戶戶皆懸掛紅燈,燃放爆竹,點放煙火,造成長安城內(nèi)城外火樹銀花,燈火輝煌,火球飛舞,炮聲震天,再令全城男女老少穿街走巷,觀燈,護燈,不讓燈火熄滅,讓燈一直亮到天明。這樣以假亂真,可以讓假象迷惑,瞞過坐在南天門督火的火神爺,以為長安城真的天火燒了一夜,真的燒毀了長安城。而我們則可以避免這場天火之災?!睗h武帝深知東方朔足智多謀,即傳旨全國,按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這里夜里,全長安城燈火齊明,焰火凌空,結果安然無事。漢武帝大喜,傳旨以后的每年元宵夜,都要掛燈放煙火,燃放爆竹。
自此,元宵節(jié)鬧花燈的習俗相沿流傳到今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元宵節(jié)鬧花燈的習俗發(fā)展到唐宋時期,已達到了壯麗空前。南宋詩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詞寫到“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宵節(jié)燈會也日益隆重,場面也更加盛大壯觀。在我國南方,制作花燈,更別居匠心,花樣繁多,有紙糊竹扎花燈,有紅、白蘿卜雕刻而成的大公雞、小白免、蝴蝶、金魚、十二生肖形象及各種花卉燈。紙糊竹扎的,有傳統(tǒng)的走馬燈、荷花燈、孔雀燈、龍獅燈等。也有現(xiàn)代的火箭燈、飛機燈、體育燈等。
正月十五這天,當夜幕降臨時,家家戶戶大門口、樹梢、街頭、巷尾、河岸、池塘邊,處處燈火通明如同白晝,華燈絢麗,五光十色,美不勝收。而在我國北方,則有冰雕,冰燈觀賞。經(jīng)過精雕細刻的冰燈,冰人,冰山,冰獸等栩栩如生的活龍活現(xiàn)的形象展現(xiàn),有力的突出了我國北方獨有的瑰麗冰雕藝術情趣。
在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中原大地,河南南陽一帶,則流傳著別居一格這樣的習俗:十五晚上,各家用雜面蒸成燈饃(俗稱“燈盞"),正中捏一小窩,插禾桿,棉花裹之,注滿香油,以12個(閏年13個)放于神桌之上,象征豐收。在門墩、磨臺、牛屋、雞窩、牛車等處,亦放置燈饃,點燃后,到處呈現(xiàn)燈火通明,以示熱鬧吉祥,五谷豐登之意。等到夜深人靜時,小孩們可以將別家門前等處燃畢之燈拿走,謂之“偷燈”,視為樂趣。
這里還有一個習俗,凡新婚者,正月十五這一天,岳父母必請女婿,閨女至自己家中度節(jié),名稱“躲燈”,實為賞燈。
二、猜燈謎
猜燈謎是隨著元宵節(jié)鬧花燈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文藝活動。在古代,人們往往把謎語條貼在花燈上面。供人觀燈時來猜,如猜中謎語,舉辦者將賞送禮品。南宋時就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比藗儗⒅i語寫在花燈上,借以達到針砭時弊,譏諷歪風邪氣的目的。到清代制謎猜燈謎已成為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專好。當你閱讀歷史名著《紅樓夢》時,你就不難發(fā)現(xiàn),《紅樓夢》中對賈府慶元宵,賈母,賈政參與寶玉和其姊妹們的制謎,猜謎活動的描寫更顯生動形象。
三、舞龍耍獅
過去,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舞龍燈耍獅子的習俗,以正月十五起出燈,到十六日晚子夜前熄燈。古時的龍燈獅子分兩種,一種叫“神龍”,一種稱“神獅”,統(tǒng)稱“廟燈”。古代農(nóng)村周圍二三公里就有一座廟,叫社壇廟,廟燈是為廟組織的活動,迷信色彩很濃厚;本廟區(qū)的廟燈必須在本廟區(qū)表演,必須途經(jīng)本廟區(qū)居民戶戶門庭前,往往當廟燈經(jīng)過各自門庭前時,各自首先在各自門庭設香案,擺祭品,放鞭炮,作揖打躬迎接,待迎接儀式結束后,“神龍”“神獅”才開始起舞。
舞畢,戶主要打發(fā)紅包,贈香燭,放鞭炮歡送。廟與廟之間的龍燈,獅子還常常進行表演比賽。比闊氣,賽舞技。每條龍燈都有大鼓,大鑼,大鈸,大號和龍牙彩旗助威,獅子則另有小樂隊伴奏。龍獅共舞,鑼鼓喧天,一會兒金龍倒海,一會彩獅出林,龍逐火珠,獅滾繡球,場面非常震撼壯觀。
建國后,舞龍燈耍獅子的習俗也發(fā)生了變化,改掉了舊的迷信習俗,完全是以娛樂喜慶為目的。人們大多都是希望獅子那威武,勇猛的形象驅魔避邪給來年帶來和平安康的好日子。
四、吃湯圓
元宵節(jié)晚上除吃餃子外,還吃元宵,即湯圓。元宵節(jié)吃湯圓,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它象征著全家團團圓圓,日子甜甜蜜蜜。
正月十五吃湯圓,民間是有這樣傳說的:唐代大將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為擊退外來侵略,經(jīng)常南征北戰(zhàn),為大唐立不了汗馬功勞,可從來沒有在家安安樂樂地度過一個春節(jié)。
公元765年,他領兵鎮(zhèn)守繹州,單騎進入攻擊長安的叛敵首領口紇兵營進行勸降,說服了口紇首領反戈助唐,平息了叛亂。這時又正值春節(jié),又未能在家過年,當他得勝凱旋回朝到達長安時,已是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了。
唐帝李豫滿心歡喜,決定設盛宴做點特殊風味的奇異食品來招待屢立戰(zhàn)功的郭子儀大將軍,并傳旨御膳房照辦。什么奇異食品,廚師們連聽說都沒聽說過,怎么做呢?接到“圣旨"后,廚師們嚇得個個頭上冒汗,這可是皇王圣旨,做不出來就等于違抗圣旨,是要被殺頭的。
后來有一位老廚師在剝熟雞蛋時受到了啟發(fā),心想:皇上經(jīng)常吃御膳宴,用料不外乎雞、鴨、魚、肉、山珍、海鮮……之類,這些東西恐怕早就吃膩了,奇異食品可能就是奇異口味,無非改改口味,食品花樣再翻新一番就行了,如果把白糖,紅棗,核桃仁等拌上香油做餡子,用糯米粉包起來,做成圓形,象征團團圓圓之意,然后下鍋煮熟,皇帝從來沒吃過這些東西,一定會感到口味新奇,保證皇上喜歡,只要皇上喜歡,參加宴會的人都會跟著喜歡。
于是,在老廚師的召集下,廚師們七手八腳,一鼓氣做出了上千個雪白雪白的小圓球。
正月十五這天夜晚,唐皇帝在皇宮舉辦盛大宴會,邀請郭子儀進宮赴宴。宴會開始后,廚師們把煮熟的圓球蛋端上桌,皇帝一看,碗里一個個圓溜溜的白蛋蛋,比雞蛋小,比鴨蛋圓,從未見過,也從未吃過,急忙用筷子挾了一個往嘴里一咬,里面有紅,有黃,又甜又香,連聲贊道:“果真是奇異食品,別有風味,請,請……"
又面帶笑容對郭子儀說:“老皇兄,你保國有功,這是我命御膳房特意為你做的奇異食品,說實話,這些食品今天我也是第一次嘗到,老皇兄,請吧!”
皇帝越吃興致越濃,邊吃邊說:“如今大唐盛世,國土完整,政通人和,百姓家家團圓,安居樂業(yè),所以今天咱吃這奇異食品應該叫‘唐圓’?!?/span>
皇帝此言一出,參加宴會的武文百官頓時沸騰,齊聲高呼:“此言極是,謝主龍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自此以后,皇帝正月十五吃“唐圓”的事一傳一,十傳百,傳遍了祖國大地,傳遍了大江南北。
從此,過元宵吃“唐圓”就成了傳統(tǒng)的習俗。因為這種食品是水煮的,而且?guī)行┤思疫€喜歡湯里面也加點蜂蜜或紅白糖,故后來人們稱謂它“湯圓”。
現(xiàn)代元宵節(jié)的娛樂活動,一方面繼承了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特點,同時又弘揚了精神文明。元宵節(jié)成為我國除春節(jié)之外的又一個普天同慶,萬民齊樂的節(jié)日。
作者簡介:魏從廷,網(wǎng)名辰辰,河南省社旗縣人,南陽市優(yōu)秀教師,現(xiàn)已從校長崗位退休。70年代與文學結緣,有百余篇作品發(fā)表于市級以上文學刊物,報刊雜志及新聞媒體,并多次獲獎。其中有作品曾在全國優(yōu)秀教育教學論文大獎賽活動中榮獲二等獎,并被編錄《世紀燭光》一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