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歸屈子祠
中華薪火相傳里的第一個文學火炬手——屈原
中華文化里第一座后人難以企及的文學高峰——“香草美政美人”文學大師,“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屈原。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羋(miē)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中國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diào)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于天,養(yǎng)物均調(diào)者,莫神于地?!彼?,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征;“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征,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統(tǒng)。名字取得很完美,也似乎預(yù)示了屈原追求完美的性格和他炫美的一生——“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保ㄕ幾园俣劝倏魄瓧l目)先查閱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得知基本信息: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彊(同“強”)志,明于治亂,嫺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yīng)對諸侯。王甚任之……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半x騷”者,猶離(即罹,遭遇)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返)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秶L》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沒有)不畢見(同“現(xiàn)”表現(xiàn))。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絜(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絜,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返),冀(希望)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識別)人之禍也……王之不明,豈足福哉!……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被)放(流放)?!睗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即隨波逐流)。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被)放(放逐)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汨羅以死……湖南汨羅屈子祠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到)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流淚),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同“才”),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這樣子)。讀《服烏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屈平行正,以事懷王。瑾瑜比潔,日月爭光。忠而見(被)放,讒者益章。賦騷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志,懷沙自傷。百年之后,空悲吊湘。(見《史記》)司馬遷給屈原的傳記文字還是多的,評價是相當高的,而且該傳記飽含深深的敬佩惋惜之情,而又排比、鋪陳、對比、襯托文采斐然。是傳記文學中文質(zhì)兼美的一篇典范之作。屈原是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人生典范,他為后來的文人和教師樹立了一個最好的標桿!他是最富文藝性的政治家,又是最富于政治性的文藝家,還是理想主義者,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最偉大、最杰出的積極浪漫主義詩人,屈原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學主見,有政治遠見,有獨特的審美情趣,有獨立人格,有強烈的個人生命意識,最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詩人,美學家。屈原的出現(xiàn)猶如一座巍峨的高峰,奇峰突起,前無古人!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有真名實姓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或無名)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首先屈原是一個敢于與舊的貴族勢力宣戰(zhàn)的想有所作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的一生的憂樂成敗都與楚王的喜怒,楚國的興衰,楚民的生死貧富休戚相關(guān)。屈原是一個有政治頭腦,有政治主見,為人處世及有原則的人。他又是一個富于遠見的大膽的改革家。他洞悉天下形勢,了解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博聞強記。司馬遷《史記》說他是“博聞強志”,“嫻于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有人考證左徒就是左司徒,比楚國的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nèi)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fā)布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yīng)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lián)齊抗秦。根據(jù)當時七國爭雄的險峻形勢,他在楚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草憲變法”,實行"美政":以民為本,鼓勵農(nóng)耕;修明法度,依法治國;任人唯賢,不分貴賤,反對世卿世祿;明賞罰,禁朋黨,反壅蔽;對外聯(lián)齊抗秦等??梢娗浅婀軆?nèi)政外交的政要人物。(參閱網(wǎng)文百度百科屈原條目)屈原有自己堅定的信仰:國家至上,以民為本,堅持真理,永不變心。他不惜生命,為國盡忠,九死不悔的堅定信念,構(gòu)成了屈原精神,又是端午節(jié)神韻的主體,并逐漸凝聚成中華民族傳統(tǒng)愛國主義精神的核心。“堅持真理更需要百折不撓的毅力,屈原的遠大抱負和政治理念一旦確定,便堅貞不改、矢志不渝,'雖九死而猶未悔’。即使在遭貶放逐的路上,仍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來自勵,像一個戰(zhàn)士,義無反顧。屈原的耿耿正氣,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為真理而斗爭的勇士?!保ㄒ姟肚阂粋€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光明日報 2013年06月14日 作者:劉漢俊)如近現(xiàn)代、當代的魏源,陳天華,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賀龍, 屈原造就了中華民族偉大的詩魂——忠君、愛國、恤民、思鄉(xiāng),唯美,自信。屈原忠君、愛國、恤民。屈原“對楚懷王及其楚國懷有深厚感情,一度幾乎寄予了他所有的政治理想和事業(yè)追求;而又怒其不爭、怨其不察、恨其不用、哀其不幸,悲嘆昏聵之君誤國、蠱惑之佞亡國,可謂愛恨交織。即使屢遭離間、屢受陷害而被疏遠、流放,他仍然一步三回頭,期盼君王的幡然醒悟和召回。在'楚才晉用’的時代,他對楚王和楚國終其一生不舍不棄?!薄八?#39;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以民為本,敬天法祖體恤蒼生,為民請命,對百姓充滿深深的同情和哀憐。屈原身為宗室重臣,卻站在勞苦大眾一邊,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貴族特權(quán),明知這樣必定會觸犯貴族壟斷集團的利益,但他“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對民眾、對王權(quán)的忠誠昭然若揭。兩千多年來,屈原這種憂國憂君憂民的情懷一直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屈原:一個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光明日報 2013年06月14日 作者:劉漢?。┤绮淘?,李大釗,陳獨秀,聞一多,“23位兩彈一星元勛”……又如,陳天華的《猛回頭》,聞一多的《七子之歌》……屈原引發(fā)了中國人思鄉(xiāng),落葉歸根的傳統(tǒng)風俗。他在《九章·哀郢》里吟誦:“鳥飛反(同“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痹凇墩谢辍防锓磸?fù)召喚:“魂兮歸來!”,千叮萬囑“魂兮歸來!反(通“返”)故居些?!边@就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共有的民族特性:樹高千尺,落葉歸根;不忘根本,不忘初心的中國人最寶貴的人性美,最為寶貴的傳統(tǒng)。
屈原極富于文學天賦,從小勤勉好學,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知識,文學素養(yǎng)很高。因而,在文學領(lǐng)域富最富于創(chuàng)新,有許多開創(chuàng)式的建樹,形成了使后人難以達到的高度。他開拓了“香草美人”式象征手法的嶄新文學傳統(tǒng)。“以鮮花、香草喻君子,以臭物、蕭艾喻小人,成為文學中的定例。時人還以佩帶香草象征品行高潔?!鼻^承并發(fā)揮了《詩經(jīng)》的比興手法。屈原的創(chuàng)作在相當程度上顯示了情感的解放,從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氣和強大感染力的詩歌風格。后代彰顯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李商隱等,都從中受到很多的啟發(fā)??梢哉f,中國古代文學中講究文采,注意華美的流派,最終都可以溯源到屈原。看《離騷》:余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度蘅與方芷;冀枝葉之峻茂兮,愿竢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多美氣!讀《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從文貍,辛夷車兮結(jié)桂旗。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后來。表獨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修兮澹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采三秀兮于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含睇”“宜笑”窈窕多姿的美人,飾以“蘭”“蕙”“芷”“桂”色彩繽紛絢麗多姿的景物,包含纏綿悱惻的感情,飾以疊詞疊韻等華美的詞澡,構(gòu)成華美絢麗的詩歌的意境。品味他的《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靈活運用大量的神話傳說,巧用疊詞的優(yōu)美語言形式,將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融入其中,全篇極富想象力,辭采絢爛,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很富有美感情調(diào)。”(參閱網(wǎng)文,作者李大奎,男,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屈原開創(chuàng)了影響深遠的新詩體——以《離騷》為代表,由《九辯》《九歌》《九懷》《九思》《九嘆》《九章》《天問》等華麗篇章的“楚辭體”,又稱“騷”“騷體”。這與《詩經(jīng)》里的“十五國風”并稱“風騷”。分別成為中國文學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大源頭?!冻o》是最早打破古老詩體里四言句式的詩歌作品,在它參差不齊的各種句式中,包括了五、七言詩的胚模,給后人以無窮的啟發(fā)。就語言描寫而言,楚辭善于渲染、形容,詞語繁富,很重視外在形式的美感,這為漢代賦體文學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冻o》也突出了浪漫的精神氣質(zhì),主要表現(xiàn)為:多用古代神話故事,歷史人物,奇花異草,日月風云,雷鳴電閃,想象豐富奇幻絢麗,感情熱情奔放、富于理想的追求,香草美人式的主人公,多愁善感,形象凸現(xiàn)……這樣通過幻想、神話等創(chuàng)造了一幅幅雄奇絢麗的富于詩情畫意的境界。魯迅對屈原很是佩服,對《楚辭》頗有研究,論述也很詳盡,摘要如下:《漢文學史綱·第四篇·屈原及宋玉》:戰(zhàn)國之世,言道術(shù)既有莊周之蔑詩禮,貴虛無,尤以文辭,陵轢(línglì 同“凌轢” 欺陵、壓倒)諸子。在韻言則有屈原起于楚,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后人驚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產(chǎn),故稱“楚辭”。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詩教者,或訾而絀之,然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離騷》者,司馬遷以為“離憂”,班固以為“遭憂”,王逸釋以離別之愁思,揚雄則解為“牢騷”,故作《反離騷》,又作《畔牢愁》矣。其辭述已之始生,以至壯大,迄于將終,雖懷內(nèi)美,重以修能,正道直行,而罹讒賊,于是放言遐想,稱古帝,懷神山,呼龍虬,思佚女,申紓其心,自明無罪,因以諷諫。其文幾二千言……《離騷》之出,其沾溉文林,既極廣遠,評之語,遂亦紛繁,揚之者謂可與日月爭光,抑之者且不許與狂狷比跡,蓋一則達觀于文章,一乃局蹐于詩教,故其裁決,區(qū)以別矣。實則《離騷》之異于《詩》者,特在形式藻采之間耳,時與俗異,故聲調(diào)不同;地異,故山川神靈動植皆不同;惟欲婚簡狄,留二姚,或為北方人民所不敢道,若其怨憤責數(shù)之言,則三百篇中之甚于此者多矣。楚雖蠻夷,久為大國,春秋之世,已能賦詩,風雅之教,寧所未習,幸其固有文化,尚未淪亡,交錯為文,遂生壯采。劉勰取其言辭,校之經(jīng)典,謂有異有同,固雅頌之博徒,實戰(zhàn)國之風雅,“雖取熔經(jīng)義,亦自鑄偉辭……故能氣往轢(lì車輪碾過)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并能。”(《文心雕龍》《辨騷》)可謂知言者已。形式文采之所以異者,由二因緣,曰時與地……綺靡杳渺,與原他文頗不同,雖曰“為作”,固當有本。俗歌俚句,非不可沾溉詞人,句不拘于四言,圣不限于堯舜,蓋荊楚之常習,其所由來者遠矣。今略錄其《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余。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登白蘋兮聘望,與佳期兮夕張。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沅有企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慌惚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以荷蓋。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盈堂,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芷葺兮荷蓋,繚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九疑繽兮并迎,靈之來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遺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其稱為賦者則九篇,(《文選》四篇;《古文苑》六篇,然《舞賦》實傅毅作)大率言玉與唐勒景差同侍楚王,即事興情,因而成賦,然文辭繁縟填委,時涉神仙……其辭甚繁,殆如游說之士所談辯,或亦依托也。然與賦當并出漢初。劉勰謂賦萌于《騷》,荀卿宋玉,乃錫專名,與詩劃境,蔚成大國;又謂“宋玉含才,始造'對問’”,于是枚乘《七發(fā)》,揚雄《連珠》,抒憤之文,郁然盛起。然則《騷》者,固亦受三百篇之澤,而特由其時游說之風而恢宏,因荊楚之俗而奇?zhèn)?;賦與對問,又其長流之漫于后代者也。(魯迅《漢文學史綱·第四篇·屈原及宋玉》)屈原華章里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奇文——《天問》。這體現(xiàn)了他積極探索宇宙萬物之真理,獨立完善自我,追求自由之思想,堅持真理,獻身理想的士子風骨。《天問》在中國學術(shù)和文化史上可謂前無古人而后無來者,是我國文學史上罕見的一篇奇文。作者一口氣對天、對地、對神、對人、對萬物等各方面提出了170多個問題,鮮明地表現(xiàn)了作者探索事物根源的科學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全詩共374句,1553個字,是屈原作品中的第二首長詩。在這光輝的篇章里,最為人稱道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話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感情:雖然現(xiàn)實很黑暗、很殘酷,人生之路很悠長,追求真理的道路很曲折,但是 “我”(即屈原)也會不惜一切去尋求真理,表現(xiàn)出屈原勇于追求真理的執(zhí)著、不屈、矢志不渝的無畏精神和堅定信念??茖W的精神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永無止息的求索精神;屈原的一生就是勇于求索的一生,在政治上是這樣,在學術(shù)上更是這樣。而《天問》就集中體現(xiàn)了他這種求索精神。具體體現(xiàn)在:“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剛正不阿,一身正氣)“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以上參閱百度百科屈原條目相關(guān)網(wǎng)文)中國目前正在搞一個偉大的工程——“中國行星探測工程”,以“攬星九天”作為工程的圖形標識。2020年4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wù)被正式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wù)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后續(xù)行星任務(wù)依次編號。天問一號的名稱就是來源于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zhí)著,體現(xiàn)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不斷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2020年12月16日,“天問一號”入選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發(fā)布的“202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摘編自百度百科相關(guān)條目)新中國偉大領(lǐng)袖毛澤東有一首詞《水調(diào)歌頭·重上井岡山》可上九天攬月,(注:如今有月球、火星等探測的“嫦娥五號系列”和 “天文一號”系列)可下五洋捉鱉,(注:如今有萬米以下深海探測的“奮斗者號”系列)《水調(diào)歌頭·重上井岡山》寫于1965年,最早發(fā)表在《詩刊》1976年1月號。作者運用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方法,將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實踐精神相結(jié)合,展現(xiàn)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志向,這就繼承并發(fā)展了屈原等先烈的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精神。屈原有強烈的主體生命意識,體現(xiàn)了他有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這種獨立的人格意識對后世教師文人士子品格的形成,對后來中華詩詞散文的靈魂的形成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由此才有屈原《國殤》對戰(zhàn)士的頌歌: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同“返”),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聯(lián)想到《詩經(jīng)·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該詩是對保家衛(wèi)國、同仇敵愾的戰(zhàn)士的最早的頌歌。屬于最早的軍歌,可惜不知作者之名。所以屈原是最早對戰(zhàn)士的生命深切關(guān)注的詩人,最早歌頌保家衛(wèi)國、共赴國難的戰(zhàn)士的詩人,最早歌頌戰(zhàn)士的國家領(lǐng)導(dǎo)人。難得啊!屈原還熱心傳播知識,大力從事教育。屈原被楚懷王的寵妃賤婦鄭袖、兒子花花公子子蘭和宵小上官大夫靳尚進讒言,受毀謗,從而被愚昧的楚懷王疏遠,放逐到偏遠的江湖后,在郢都講學6年。屈原是當時政壇和文壇上永遠的清醒者、孤獨者、多情者和毫不妥協(xié)者,所以他把自己的“美政理念”和獨特的“香草美人”文學以及自己的理想主義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融合為優(yōu)美絢麗的意境,把中國文藝的境界一下子提到一個后人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攀登得到的高度,請欣賞以下名作名句:眾女疾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離騷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滄狼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漁父》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卜居 》何靈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與吾心同!-------《九章·抽思》心郁郁之憂思兮,獨永嘆乎增傷。------《九章·抽思》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九歌?司命》。這些妙思美句構(gòu)成的華美樂章,真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屈原,政治上忠君愛國,是一個國家至上,熱愛祖國的詩人,他在效忠祖國、抵御強敵方面是和楚國人民一致的。楚國、楚王及其腐朽落寞貴族的滅亡,反襯了屈原政治主張的正確性。他留下的大批文質(zhì)彬彬的詩歌,保留了楚國的“國魂”。“魂兮歸來!目極千里兮,傷心悲。”(《招魂》)這給楚國人民報仇雪恥、恢復(fù)故國的決心以極大的鼓舞?!俺m三戶(注:指楚王族羋姓熊氏的昭、屈、景三氏),亡秦必楚?!睂髞硗品┣?,復(fù)興楚國起了巨大的啟示和警示作用。屈原作為一個偉大的國家至上的愛國者、愛國詩人為后世所景仰。他那深厚執(zhí)著的愛國熱情,在政治斗爭中堅持理想、寧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對現(xiàn)實大膽批判的精神,給后世作家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中國歷代詩人、作家,在遇到民族壓迫的關(guān)頭,總是寫出慷慨激烈的愛國詩篇。還有許多作家,在黑暗的政治時代,堅持理想,堅持斗爭,不隱瞞自己的愛憎,甚至在政治斗爭中犧牲了他們的生命,為中國古代文學史增添了光彩。這種偉大的精神,都可以在屈原身上追溯其源。如“竹林七賢”里有屈原的幻影;曹植的詩文里有屈原的元素;陶淵明詩文里有屈原的因子;李白的詩文里跳動著屈原的脈搏;顏真卿的書法里有屈原的風骨,宋代蘇軾的詩文里有屈原的印記,周敦頤的《愛蓮說》里流淌著屈原的血脈;岳飛、文天祥的詩文有屈原的正氣。再如,明代的黃宗羲、顧炎武的《原道》《原君》《日知錄》,近現(xiàn)代的郭沫若的《鳳凰涅磐》、《爐中煤》《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聶耳、冼星海和他們的《義勇軍進行曲》……從此 “蹈海”的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里還有屈原“投江”的聲音,看,《國殤》和《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與“倒不如,做雄鬼,為國之光!”“太息神州今去矣,勸君猛省莫徘徊?!币幻}相承;1905年,陳天華為國家貧弱而蹈海自殺,年僅30歲。后來,周恩來赴日留學時,寫下的“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中的蹈海英雄就是陳天華。毛澤東的詩文里“稍遜風騷”有屈原的裊裊余音……網(wǎng)文《屈原:一個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2018-06-18 08:14)寫得好:“一個人與一個節(jié)日、一種民俗關(guān)系如此之緊密,中國歷史上唯此一人……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紀念價值的愛國精神締造者,第一個真正具有忠肝義膽、滿腹才情,敢于以身殉國、以身殉道、以身殉志的愛國主義戰(zhàn)士……擋車螳臂也是英雄,以死抗爭也是戰(zhàn)斗。水柱擎天,英氣斷流,屈原用生命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上,矗立起一尊令后人仰望千年萬年的豐碑。仰望是需要載體的。文化的盛宴無須山珍海味,一枚粽子足夠,加上驅(qū)邪的雄黃酒、奮進的龍舟隊,更好?!保ü饷魅請?/span> 2013年06月14日 作者:劉漢?。?/span>介子推忠君赴義、鄙棄功名利祿的氣節(jié),流芳百世,感人至深,但沒有文采,沒有文學活動,雖然有寒食節(jié),但就沒有屈原這么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端午節(jié)與龍舟競渡成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受到保護。2009年中新社南京九月三十日電(記者 陳光明):從阿聯(lián)酋首都阿布扎比傳來最新消息,三十日在此間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南京金陵刻經(jīng)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據(jù)悉,此次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共有七十六個,其中二十二個中國項目,它們是: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云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shù)、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nóng)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tǒng)木結(jié)構(gòu)營造技藝、端午節(jié)、媽祖信俗。我(筆者)認為屈原與項羽一文一武成為中國最后的真正貴族。項羽在鴻門宴上放劉邦,在劃定楚河漢界后,衣錦還鄉(xiāng)。后張良等所謂的“漢初三杰”唆使劉備背信棄義單方面毀約,再挑起楚漢戰(zhàn)爭,最后項羽戰(zhàn)敗而無顏見江東父老就在烏江自刎,這是他的貴族氣質(zhì)使然。所以大詞人李清照贊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屈原不愿同流合污、潔身自好而自沉汨羅,也是貴族氣質(zhì)使然。這種貴族氣質(zhì)早已變成一種活化因子,一直流淌在中國文人、教師的血液里,使中國文化一直保持著一種高貴悲壯氣質(zhì)。記得在大學讀書,學文學史,從古代文學到當代文學,從屈原學到老舍,師生閑聊時猛然發(fā)現(xiàn):“中國三千年文化從水里來最后又回到水里去”:第一個文人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于是懷石投汨羅以死。他似乎為那些潔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人找到了一條別無他法的道路,營造了一個最佳的歸宿。孔老夫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水的盡頭才是美好的去處,也為中國人找到了最美好的精神家園;李白寧可與水中的月亮同歸于水;杜甫也終老水邊船上;李煜的愁也是一江春水向東流;蘇軾也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有精神出路;吳敬梓也入水為安,逃避炎涼的世態(tài),一了百了;近代國學大師王維也是抱石沉湖而去,為的是舍身取忠義,以求心靈的寧靜!老舍也是投水而舍身成仁……中國有一句名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中國文化是像山一樣厚重而又像水一樣靈變的山水文化!而且龍性十足!工作十八年后這種認識愈發(fā)深刻,于是寫了一文《水族精靈》曰:天地是盤古開辟的,盤古憑借著自己的神力終于把天地開辟出來了??墒潜P古也累死了。盤古臨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氣變成了四季飄動的云;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發(fā)和胡須變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雄偉的三山五岳;血液變成了江河;筋脈變成了道路;肌肉變成了農(nóng)田;牙齒、骨骼變成了地下礦藏;皮膚和汗毛變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變成了雨露。看!盤古粉身碎骨鞠躬盡瘁才有天地行成,自古以來,開拓者總是犧牲自己,幸福他人。神農(nóng)嘗百草如是。從古代周公到現(xiàn)代周公恩來也是。人是女媧摶黃土造的,那時那人怎過的,似乎沒有記載,自然無從知道。但文明卻在綿綿延伸。終于有一天,河水出“圖”,洛水出“書”,是伏羲據(jù)之創(chuàng)演八卦,創(chuàng)立了《易經(jīng)》。周文王又演之為《周易》,成八八六十四卦!凡人拿肉眼看世界,圣人則用肉眼和慧眼察萬物。于是中國人一切神秘的力量和智慧便都源于此!中華文明從此由水里誕生。自然是水性十足的,自然是水汪汪的,濕漉漉的,連綿不絕的。從此三皇五帝、圣哲賢人帶領(lǐng)他們的子民跋山涉水一路迤邐而來……大禹來了,是他三過家門而不入、是他成功地治服了水、是他化水害為水利,是他成功地讓水為我所用!用為力量,用為智慧!于是中國人成為水性的龍人!中國最早的詩人和他們的《詩經(jīng)》也是水靈靈的,水汪汪的!“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似水的溫柔才是美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是水上人家,似水樣的柔情,纏綿無盡??!這才讓人留戀呢!連近八十歲的姜太公終于也耐不住寂寞竟拿著直鉤來到渭水釣魚,于韜光養(yǎng)晦中,等知已、等時機、等待愿來上釣者,何等的耐心,何等的韌性,何等的韜略,不愧為王者之師。老子來了,對水情有獨鐘:“上善若水”,認為“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他理解的“水”有七大好品性即“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他還認為水“無尤無怨”,因為他“夫唯不爭”。水是處世高手,和諧天才,圣人如水,水是圣人,看水多有靈氣!孔子也來到川上并有千年一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對時間認識的深刻性,對生命認識的準確性,除了時間還有什么?除了用源源不盡的流水來闡釋,還能用什么來說明呢?無色無味的物質(zhì)的水由此化為中國人的生命,有了靈性,有了性格,有了人文氣質(zhì)!同是道家大師的莊子也看水來了,也是從水中汲取至高的智慧的高手,一篇《秋水》似江似河似汪洋大海、包涵人生無窮智力,望洋興嘆是通過水、通過河、通過海,認清了人即個人,眾人,人類的實質(zhì),而興出來的人生海嘆:人不過如此,人也是如此!伯牙和子期憑高山與流水而靈犀相通,無不使后人心向往之!水柔、水滋潤萬物、水無所不在、恰如知音的性格!
作者攝于汨羅屈子祠
再說力能扛鼎的霸王項羽也趕來了,還知道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呢、靠身后的江水逼出來的內(nèi)力成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氣勢,借水力成軍力。一戰(zhàn)成功推翻暴秦而名垂青史!記得古龍在他的《無情劍》里也是借水力來闡述至高劍道的,他說水,源源不斷的水、才有無窮無盡的力,劍招猶如水渦,那水渦一個接一個,一個不同一個,又連綿不斷無窮無盡,有如此劍招,哪有敵手呢?還記得金庸金大俠在《倚天屠龍記》里借小昭(朱)之口,也以水為喻來嘆人生際遇的,曰:“來如流水兮,去如風。不知何所始兮,何所終!”人生無常,人生如夢,在這里有形象的體現(xiàn),有了更生動的說明。當代偉人毛澤東一輩子酷愛水的!“才飲長沙水,又食五昌魚,萬里長江橫渡……”,“獨立寒秋,湘江北去……”難怪他曾說“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何等的自信!而他江水似的力量大海般的胸襟,都來自于水嗎?難怪他以63歲高齡還連續(xù)三次橫渡長江。他離不開水,他太喜歡水了。同樣一代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對水也有深深的留戀,他曾說:“水的德性為相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jīng)的事物!卻也從不有受它的玷污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范。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卻無堅不摧。”所以楊羽儀“愈讀沈從文,就愈覺得他是水造就的,抑或說他的性格就是水的性格。”又說“社會把他'冷藏’起來達30多年之久……但他又以水的平凡心態(tài)入世出世,從來不把自己看作高山。從文先生始終自視為平凡的水,以涓涓入世,在叢林中,山石間,本就不喧囂,因此在社會有意'冷藏’他時,依然以平常之心出世。從文先生是水,遭受'冷藏’,水便會化為冰,一塊晶瑩透亮的冰,坦坦蕩蕩和光照人間……它以水的特質(zhì)平常地入世出世,卻震撼著我的心弦……”。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向東奔去,“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似水柔情也可轉(zhuǎn)化為“詩豪”——劉禹錫的偌大豪情。于是乎中國許許多多文人,哲人,圣人都依賴水,喜歡水,離不開水,乃至以水為歸宿,不上山,不入土,也不升天而寧愿入水!最早最著名的當是文學史上第一人的屈原,他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難怪有人說中國五千年文化歸宿于水中,真可謂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中國的水文化不回歸水而回歸何處?諺語曰:干百年,濕千年,又干又濕只一年。只有寄在水里才千年不枯,萬年不朽啊!是呀!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是水族精靈,龍怎離得開水,怎不喜歡水呢?對水自然情有獨鐘了!古希臘神話中有個大力神安泰,只要他腳踩大地,便力大無窮!而中國人的一切智慧、力量和美都離不開水!我想只有水性才合乎龍性,水可入地下,成泉水、成暗流、成陰河、成墑性,水又可行于地上,成溪、成江、成河、成湖,成海洋,水還可化為水汽充塞于空中天地間,成霧、成露、成云、成冰、成虹、成霞……水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往,無所不用??!水可動可靜可行可止可上可下可明可暗可大可小可散可聚……可謂千變?nèi)f化、無所不適啊!中國文化的終極目標不是“天人合一”嗎?不是想絕地通天嗎?除了借助靈氣十足奇妙無比的水還能指望什么呢!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中國的文化是山水文化,無疑的水文化又是其主流!她是水淋淋的,水汪汪的,金光閃閃的,連綿不斷的柔軟的而又力大無窮的!時而有穿石的滴水,時而有像淙淙的小溪,時而澎湃的江河,最后是汪洋大海。龍的傳人的我們生活在五湖四海,我們一定會走向更廣闊的海洋!(拙作,見笑了)可惜可嘆的,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的是,屈原死后,當時社會不少人都不認可他,就像司馬遷說的“不容于世”。先看網(wǎng)上有的對屈原的負面評價,主要有:班固:“與日月爭光云云,斯論似過其真。”“露才揚己,責數(shù)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薄胺敲髦侵鳌薄_B班固這樣的史家等都理解不了。顏之推:“自古文人,常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暴君過。”——試問:君之過就不該、不能顯嗎?何其愚也!拿破侖有一句發(fā)人深省的名言:“仆人眼里無偉人”!地位卑下,知識貧乏,見識短淺,自尊性少,獨立意識單薄,主人翁精神太少,事業(yè)意識少有,奴隸意識太強,沒有自由精神的“仆人”一類的人,對于真正的英雄或偉人是難以一窺全貌,更難以全面理解的。對屈原理解不了,或理解的片面的楊雄,班固,顏之推們就是這一類“精神仆人式”的人物。唯有宋玉卻為屈原寫悼辭,他是第一個為屈原寫悼辭的人。其辭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于眾,時來則應(yīng),物來則濟。應(yīng)時而不謀己,濟物而不務(wù)功,是以惠無所歸,怨無所集。”宋玉在悼辭中表達了對屈原的理解和惋惜。宋玉在辭賦上學習屈原,并且對楚辭進行了發(fā)展,所以在當時人們將宋玉稱作是繼屈原以后最杰出的辭賦家。自然自古以來對屈原的評價,隨著對屈原及屈原作品的閱讀與理解加上歷史及現(xiàn)實的融合,正確全面的評價越來越多,網(wǎng)上主要有: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雖流放,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span>王逸《楚辭章句序》:“膺忠貞之質(zhì),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確實)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span>劉勰《文心雕龍·辨騷》:“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山川無極,情理實勞。金相玉式,艷溢錙毫。”洪興祖《楚辭補注》:“屈原,楚同姓也。同姓無可去之義。”“同姓兼恩與義,而屈原可以不死乎?”“楚無人焉,屈原如去國,則楚必從而亡?!薄扒m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爭強諫,死猶冀其感?!薄半m死猶不死也。”李白《江上吟》:“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span>蘇軾:“吾文終其身企慕而不能及萬一者,惟屈子一人耳?!?/span>朱熹《楚辭集注》:“托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義至盡也?!?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span>郭沫若: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毛澤東:“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圣。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無論在國內(nèi)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聞一多: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繼吳起之后,在楚國主張變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是在楚國推行'法治’的政治家,是一個黃老之學的傳播者。他在文學方面成就太大了,所以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他的文學成就所掩。其實他的文學作品也都是以他的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為內(nèi)容的。他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它有這樣的內(nèi)容。”胡喬木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屈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張正明《楚文化史》:“老子學派的發(fā)展有兩個趨向:其一是發(fā)展為莊子哲學,其二是發(fā)展為稷下精氣說。稷下精氣說在南方的代表是屈子哲學?!?/span>龔鵬程《中國文學史》: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作為當年全世界紀念的四大名人之一,當年的《文藝報》集11號社論《屈原和我們》:“屈原是世界性的偉大詩人,是登上了世界文學史上最高峰的人物之一?!?/span>前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費德林《論屈原詩歌的獨特性與全人類性》:“屈原詩篇有著固有的民族特色,然而也具有普遍的世界意義,屈原的思想是全人類的財富?!薄肚o賦垂千古》:“中國古代詩人屈原的不朽名字,排在中國詩歌、世界語言藝術(shù)最優(yōu)秀的作者的前列。屈原作品是屬于這種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文化現(xiàn)象,它的偉大和社會意義,越是到后來,便顯行越充分、越清楚?!?/span>前蘇聯(lián)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中國語文學教研室主任謝列勃里亞可夫《屈原和楚辭》:“楚辭最主要的作家屈原的英名也赫列于世界文豪之林?!?/span>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美國科學和藝術(shù)科學院成員、亞洲研究協(xié)會成員詹姆士·海陶瑋《屈原研究》:“一個大詩人,又如此追求創(chuàng)新,這在世界文苑中確實極為罕見?!?/span>總之,在中華薪火相傳里,屈原是個有特殊地位的詩人,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了以文學而著名于世的作家。因此屈原及其一系列作品的出現(xiàn),具有劃時代的巨大意義。屈原開辟了一個嶄新的詩歌流派——積極浪漫主義流派;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詩體——騷體,楚辭體,開拓了“香草美人”式的象征寓意傳統(tǒng)手法——炫美的文學意識。屈原展現(xiàn)了文人士子不同流合污,潔身自好,寧死不屈的獨立人格,不屈己從人的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人作為個體意識的覺醒。屈原體現(xiàn)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永不言敗,血戰(zhàn)到底的不屈信念,融美政與美文為一體的改革家,政治家,偉大的文學家。他很成功地將文學、政治、科學、人格、審美融為一體,達到了最佳美學高度,后人難以企及的境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17個國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聯(lián)合發(fā)起“世界保衛(wèi)和平大會”。“1953年,在赫爾辛基,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在科學方面是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探索求道者,政治方面是獻身真理的殉道者,人格方面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是后代文人士子教師的典范。文學上是“楚辭體”的創(chuàng)立者,是楚文化的代表,是最早最具文學色彩最具個性的作家。中國有句俗話:萬事開頭難!屈原就為中華民族的個人文學開了這么一個好頭,這么一個壯美的開端。屈原與介子推、伍子胥都是千百年來人們十分推崇的忠臣,介子推忠于其主,伍子胥忠于其君,屈原則既忠君又愛國并愛民且富于文學才華。他們?nèi)吮缓笫婪Q為“戰(zhàn)國三杰”。 屈原是中華薪火相傳里第一個文學火炬手!屈原!他是中國人文精神的北斗七星,他是中華民族薪火里永恒的人生坐標!正如屈原在《九章·涉江》講的:“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崔嵬。被明月兮珮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span>作者簡介:周忠炳,男,1964年11月生, 1987邵陽師專中文系(現(xiàn)邵陽學院)畢業(yè),一直在鄉(xiāng)下和縣城中學從事以語文為主兼顧歷史,政治,地理,英語,體育的教育教學教研工作,曾任13年文科組長,任班主任30年。1998年以來的課余時間注重《薪火相傳——中國教師歷史及其資料簡編》的編著,資料主要來自25史,中國歷代筆記小說(野史),網(wǎng)絡(luò)網(wǎng)文精選。主要想給讀者從感性知識到理性思考的認識和感悟。不想獨斷專言,只想察納雅言,集思廣益,匯成共識。希望(古往)今來的老師既有血有肉有骨,也有精有氣有神,以利我們教師隊伍的建設(shè)和健康發(fā)展。本刊顧問:龍國武 劉誠龍 俞榮斐
總編:唐白甫
主編、審稿: 陸秀 唐建偉
責任編輯:
唐花階 劉云雨 劉云洲
陳校剛 丁華
副主編:
羅東成 劉惠球 楊國安 李 婷 廖大秋
易小群 唐運亮 劉青龍 劉肆梁
陳曉蓉 銀紅梅 果 實 劉長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