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讀《史記·秦始皇本紀》,到秦刻石,也就是秦始皇給自己立的記功碑,就一掠而過,因為寫得實在太高大上,太紅頭文件了,味同嚼蠟。但有次為了分析它的韻腳,不得不硬著頭皮揣摩,于是有點感想。
他的第一塊刻石,是在嶧山立的。第二塊,泰山,那是他剛剛完成“統(tǒng)一偉業(yè)”的第三年,歌頌功德自然是免不了的,文章似也有點朝氣。“初并天下,罔不賓服”,萬物群生各得其所,足于垂范后世,而這個偉大的皇帝啊,依舊“不懈于治”,發(fā)揚豬拱地嗷嗷叫的精神,為國操勞,真是讓人感動。泰山刻石比較引人注目的一點,是這皇帝還密切關心到老百姓的褲襠,要求老百姓“男女理順,順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凈”,也就是說,都樹立起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除了夫婦之間,不能隨便跟人亂搞。偉大的領導人為人民真是操碎了心啊,怪不得十年后,他四十九歲正值壯年,就與世長辭了。
這年他還有第三篇刻石,在瑯琊。同樣是歌功頌德,而氣魄更加弘大,“人跡所至,莫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把這篇刻石拿到草原上去,念給牛馬們聽,它們大概也會痛哭流涕,慶幸自己的幸福,竟能躬逢大秦盛世。這篇刻石更大肆批判了原六國的反動軍閥,說他們連年累月互相攻伐,鬧得老百姓們痛不欲生,幸虧有了秦皇帝,“不是一人能領導,哪容百族共蹁躚”,所以,皇帝的功德一定要刻在金石上,讓老百姓永遠懷念。
第四、五篇都在芝罘,刻于平定天下的第四年,沒有什么新意,基本都是說皇帝擒滅六國的偉大(三年后碣石刻石還是如此)。不過,這兩塊刻石,在我看來,帶有罕見的文學氣息。因為前一塊它起首竟然寫了風景:“時在中春,陽和方起。”后一塊說:“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臨朝陽。觀望廣麗……”其中“觀望廣麗”一句,我認為依稀有曹操《步出夏門行》“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的豐彩,大概這是秦始皇的親身感受吧。不過秦國政府只喜歡戰(zhàn)士和農民,不喜歡詩歌,胸中縱有萬千感受,能抒發(fā)的也只有這點。
最后一塊刻石在會稽,那時秦統(tǒng)一已經十一年了,而刻石的內容寡淡無味,仍是重復從前的高大上說辭,如果那時有電視,沒準電視里每天播的也是秦軍殲滅六國的神劇,從刻石的內容,很容易推斷這點。
第二年,秦始皇就死了。又三年,秦朝滅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