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嘈雜?
嘈雜又稱心嗜(或嘈心),是胃脘部感覺不適的一種常見癥狀。(類證治裁)謂:“嘈癥屬胃,俗云心嘈,非也。其狀似饑非饑,似痛非痛,脘中懊依不安?;蚣鎳啔馄?,漸至吞酸停飲,胸前隱痛”。臨床上嘈雜一癥。常與暖氣、吞酸、惡心、干嘔、心下痞、胃脘痛等癥狀同時出現(xiàn)。
嘈雜怎么引起?嘈雜發(fā)病原因?嘈雜與吞酸一類,皆由肝氣不舒?;療嵘?,乘犯脾胃所致,或夾痰飲,或夾濕食,而胃氣不和,嘈雜如饑。嘈雜易于反復(fù)發(fā)作,飲食不節(jié)或情志抑部常為其誘因。 (丹溪心清·嘈雜):“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姜炒黃連,入痰藥,用炒山梔子、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嗜肃须s,二陳湯少加撫芎、蒼術(shù)、白術(shù)、炒山梔子?!?/p> (醫(yī)學(xué)入門·嘈雜):“心嘈似饑又煩雜”。 (景岳全書·雜證謨):“總之,嘈雜一證多由脾氣不和,或受傷脾虛而然。所以治此者,不可不先顧脾氣。然古人于此。悉以?;鹫撝?。予恐專用寒涼,則胃氣虛寒不健者,反以日甚,而漸至惡心噯氣,反胃噎膈之類,將由此而起矣。”
嘈雜診斷標準&嘈雜做哪些檢查?【鑒別】 常見證候 傷食嘈雜:嘈雜吞酸。噔腐惡心,胃中幾幾欲吐,惡聞食臭,脘有脹滿。若予吐出則諸癥悉減,或口臭,苔膩,或大便酸臭。舌苔脈象也可正常。 胃熱嘈雜:嘈雜而胃中有明顯辛辣感,或常有酸熱感覺,口臭,吞酸,或每晨起吐酸水數(shù)日,日間正常?;虮忝兀嗵S,脈洪或滑。 胃寒嘈雜:嘈雜口泛清水而酸,或伴有胃脘疼痛,遇寒冷或進冷食則加重,若得熱飲熱食則減輕或緩解,脘腹痞滿,或食欲不振,體乏肢困,少氣,面白,舌淡,脈細。 肝胃不和嘈雜:嘈雜吞酸,胸悶脘脹,脅痛,口苦,惡心。舌苔薄黃,脈弦細。 鑒別分析 嘈雜一癥是中焦脾胃病證的臨床表現(xiàn)。飲食嘈雜:因傷食所致,必有飲食戕傷胃腑的病史,故表現(xiàn)為脘脹欲吐、惡聞食臭的傷食癥狀,若能吐出,則諸癥悉減,可用消導(dǎo)通滯之藥,方用保和丸加減。 胃熱嘈雜與胃寒嘈雜:一為熱證,一屬寒證。胃熱者,嘈雜吞酸而有辛辣感;胃寒者,嘈雜口泛清水而酸,得暖則減。胃熱者,宜清中宮胃火;胃寒者,宜暖中土脾胃。前者用越鞠丸合左金丸加減;后者甩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肝胃不和嘈雜:肝郁不舒,橫逆犯冒而致,則由于“肝木搖動中土。故中土擾擾不寧,而嘈雜如饑狀,每求食以自救,茍得少食,則嘈雜少止,止則復(fù)作’’((張氏醫(yī)通)),必兼肝氣郁滯,如胸悶、脅痛、口苦、惡心、脈弦諸癥狀,治當疏肝和胃,片用逍遙散合左金丸加減,或用柴平煎加減。
嘈雜的治療用藥【證治方藥】 (一)胃熱癍火 l,臨床表現(xiàn):嘈雜而兼惡心吞酸,口渴喜冷,口臭心煩,或胸悶痰多,多食善饑。或似饑非饑,胸悶脘痞,不思飲食。舌質(zhì)紅,舌苔黃而干,脈滑數(shù)。 2,病因病機:戧食傷胃,痰濕內(nèi)留,久而生熱;或肝氣部結(jié),氣滯不暢,郁而化火。 3,治法:清胃泄熱,和胃化痰。 4,方劑:溫膽湯(《千金要方》)加減。 藥物;姜半夏10g,陳皮5g,茯苓10g,枳實5g,竹茹10g,生姜3片,黃連10g,姜炒山梔10g,甘草5g。 方義:黃連、山梔、竹茹清胃泄熱降逆,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枳實和胃化痰調(diào)中。半夏、生姜辛通,黃連、山梔苦降,有調(diào)寒熱、和升降之義。 加減:伴脘痞胸悶者,加黃芩以泄熱;吞酸者,加吳蔸、白芍以止酸;兼夾食滯者加雞內(nèi)金、山楂、神曲消食導(dǎo)滯。 5,變通法:若嘈雜、嘔吐,脘腹痞滿,吐涎沫清水,舌淡苔白,屬痰飲兼寒者,可用茯苓飲(《外臺秘要》),藥用茯苓、白術(shù)、積實,陳皮、生姜、人參。上方用于胃熱兼痰,本方用于胃寒有效。 (二)脾胃虛弱 1,臨床表現(xiàn):嘈雜時作時止,得食則減,食后又嘈,口淡無味,時吐涎沫,疲倦乏力。舌淡紅,脈虛緩。 2,病因病機:脾胃不足,氣機不暢,擾亂中宮,飲食不化。 3,治法:益氣健脾,和胃調(diào)中。 4,方劑:六君子湯(《醫(yī)學(xué)正傳》)加堿。 藥物:黨參10g,白術(shù)10g,茯苓10g,姜半夏10g,陳皮5~10g。炙甘草5g。 方義: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健脾益氣,半夏、陳皮和胃降逆。 加減:食不知味者,加向蔻仁、厚樸花理氣開胃;嘔吐涎沫者,加吳萸、生姜止嘔;脘痞者加木香、砂仁理氣。 5,變通法:饑則胃痛者,用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減,建中補虛,緩急止痛。若見脾虛嘈雜便溏者,用六神散(《三因方》),即四君子湯加山藥、扁豆,以益脾氣、養(yǎng)脾陰。 (三)胃陰不足 1,臨床表現(xiàn):嘈雜時作時止,口干舌燥。不思飲食或饑而不食,食后飽脹。大便于。舌質(zhì)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 2,病因病機:胃陰不足,津液虧損。燥熱內(nèi)生。 3,治法:養(yǎng)陰和胃,生津潤燥。 4,方劑;益胃湯(《溫病條辨》)加減。 藥物:北沙參l0~15g,麥冬10~15g,生地10g,玉竹10g,白芍l0~15g。甘草5g。 方義:沙參、麥冬養(yǎng)陰和胃,生地、玉竹生津潤燥,白芍、甘草酸甘化陰。 加減:口干舌燥者加石斛、天冬,不恩飲食者加烏梅、術(shù)瓜,大便干者加柏子仁。 5,變通法;亦可用麥門冬湯(《金匱要略》)加減。上方以養(yǎng)陰生津為主,本方則以和胃降逆為主。 (四)肝郁血虛 1,臨床表現(xiàn):嘈雜脘痞,似饑非饑,胸悶脅脹。精神抑郁或心煩易怒,時有吞酸、吐酸,或口苦口干。舌苔薄,脈弦。 2,病因病機:七情不和,肝氣郁結(jié),胃氣不和。 3,治法:疏肝理氣,健脾和冒。 4,方劑:逍遙散(《局方》)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藥物;柴胡10g,白芍10g,當歸10g。茯苓10g,白術(shù)10g,生姜3片,薄荷3g,甘草3~5g。黃連3~5g,吳萸2~3g。 方義:柴胡疏肝理氣,當歸、白芍和血養(yǎng)肝,茯苓、白術(shù)健脾化濕,薄荷、生姜調(diào)和升降,黃連、吳萸泄肝和胃。 加減:口苦心煩,有火者加炒山梔泄熱;胸悶脅脹。氣滯者加香附理氣;苔膩納呆,有痰濕者加陳皮、蒼術(shù)化痰;有食滯者,加神曲、答麥芽消食。亦即合越鞫丸(《丹溪心法》)。 5,變通法:若見營血虧虛、心脾不足之虛嘈,見面色無華、心悸失眠,頭暈健忘,舌淡脈弱者,可用歸脾湯(《濟生方》)加減。既有肝郁,又有心脾不足者,可用逍遙散合歸脾湯。 【醫(yī)家經(jīng)驗】 周亨德辨治嘈雜經(jīng)驗 根據(jù)臨床上嘈雜的不同病程階殷,按其病機可分脾虛、胃熱、肝郁三型論治,在同一患者身上,隨著病情的進退變化,各型之間相互夾雜,或有偏重,或互為轉(zhuǎn)化,虛實夾雜。 脾虛以四君子湯加黃芪為基本方,胃熱以溫膽湯合左金丸為基本方,肝郁以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為基本方。兼吐酸者加旋覆花、制半夏、煅瓦楞子、海螺蛸,兼痰濕者加陳皮、薏苡仁、白豆蔻,兼食積者加雞內(nèi)金、萊菔子、神曲,胃滓不足者加玉竹、石斛、沙參。在胃鏡檢查中發(fā)現(xiàn),嘈雜脾虛型患者,以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多見;胃熱型患者,以胃及十二指腸黏膜充血,水腫多見,甚至可有靡爛,潰瘍;肝郁型患者,以胃一食管反流、膽汁反流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黏膜充血、水腫多見。當患者出現(xiàn)嚴重嘈雜或吐酸等胃酸分泌過多時,可適當選用西藥H2受體拮抗劑或質(zhì)子泵抑制劑3~5天以抑酸,防止高胃酸狀態(tài)對胃黏膜的損傷,同時進行中藥治療。 臨床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嘈雜由輕到重的變化為:胃部有熱感一辣感一燒灼感一疼痛感,正所渭“嘈乃痛之漸,痛乃嘈之極”,其變化與胃鏡下所觀察的胃黏膜損害由輕到重的程度相一致。嘈雜病機關(guān)鍵為脾胃虛弱,故治療以健脾益胃為要,當夾有濕熱、氣郁等實證時則先祛邪,待邪去十之八九即予健脾扶正為主,以助祛邪,正如《景岳全書·嘈雜》所說:“嘈雜一癥多由脾氣不和或受傷脾虛而然,所以治此不可不先顧脾氣?!苯∑狻B(yǎng)胃陰治療,可使脾正常行使“為胃行其津液”之功能,促使受損胃黏膜黏液屏障恢復(fù),從而增強胃黏膜的防御功能。所以強調(diào)嘈雜后期鞏固治療當以健脾氣、養(yǎng)胃陰為關(guān)鍵。[姜周明,周亨德辨治嘈雜經(jīng)驗,中醫(yī)雜志,2000,41(9):524]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