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高膽紅素血癥,也稱殘留黃疸,臨床常歸為肝炎后遺癥。膽紅素是臨床上判定黃疸的重要依據(jù),正常血清總膽紅素濃度為1.717.1umol/L,當總膽紅素在34mol/L時,臨床上即可出現(xiàn)黃疸;如血清總膽紅素超過正常范圍而肉眼看不出黃疸,稱為隱性黃疸,黃疸最常見于肝膽疾病。常見發(fā)熱,腹痛,消化不良等癥狀。中醫(yī)認為本病主要責之于濕,基本病機為肝脾不調,濕阻血滯,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所致。
【病案舉例】
王某,女,26歲。2003年2月22日初診。原患甲型肝炎,經住院治療2個多月好轉出院。近半年來,勞作后時感右脅部脹滿,間或隱痛,情志抑郁,神疲困倦,食欲不振,脘腹脹悶,畏寒肢涼,大便溏爛,小便淡黃。查見面色少澤,白睛輕度黃染,舌淡、苔白厚膩,脈濡緩。3次復查肝功能,均出現(xiàn)持久不退的輕度黃疸,血膽紅素增高,多在27.4~36.2mol/L,以間接膽紅素為主,尿膽紅素呈陰性,肝功能的其他項目檢查均為正常。
診斷:黃疸(肝炎后高膽紅素血癥)。
辨證:肝郁脾虛、濕濁內阻。
治法:調肝健脾、利濕退黃。
處方:當歸芍藥散加味。
當歸10g,赤芍30g,川芎、白術、茵陳各12g,茯苓、澤瀉各25g,蒼術15g,陳皮8g。每日1劑。5劑后右脅部脹滿隱痛大減,大便成形,小便通利,余癥好轉。守方繼服半月,復查肝功能各項指標全部恢復正常,臨床癥狀亦消失,半年后隨訪未見復發(fā)。
按:肝炎后高膽紅素血癥,是黃疸的一種,中醫(yī)認為黃疸病機關鍵在于濕,肝膽濕熱,壅塞膽道,氣血不暢,濕熱之邪泛溢周身而發(fā)黃。
與當歸芍藥散加減,以當歸、赤芍、川芎調肝和血;以茯苓、澤瀉、白術通利水道,給邪以出路,又加除濕退黃之要藥茵陳,諸藥合用,活血利濕,血行濕利,黃疸痊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