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xiāng)蔡店有一種落葉喬木書名叫烏桕,可家鄉(xiāng)人不叫它烏桕,而是喊它油籽樹。它的別名可多啊,如油籽樹,臘子樹,桕子樹,木梓(子)樹,木油樹,蠟燭樹,虹樹,洋辣子樹等有十多個。即使知道油籽樹是烏桕的別名,但我們還是口口聲聲地喊它油籽樹,就像我們的小山村叫李沖一樣,有著難以割舍的機緣,演繹著不盡的鄉(xiāng)間風情。
烏桕是一種春秋季葉色紅艷的經濟樹種,樹高可達15米,有1400多年栽培歷史,它對土壤適應性很強,能耐短時期積水,耐旱,生長地域廣。樹皮暗灰色,葉互生菱形,雌雄同株,種子外白色為“桕臘”,可提制蠟燭,油墨,“皮油”,“青油”等。
烏桕的樹皮,根皮,葉可入藥,其木是優(yōu)良木材。《本草綱目》里這樣描過:“烏桕,烏喜食其子,因以名之,或云其木老則根下黑爛成臼,故得此名,南方平澤甚多”。烏桕因不擇地,不嬌氣,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自由生發(fā),河岸田陌,山坡地角,或獨樹自立,或樹樹相擁,遍布山野。它不假修飾,像一個個守候者晝夜庇護著村莊和土地,扮靚著家鄉(xiāng)四季的風景,獨領風騷。
春天的到來好似與烏桕無關,它恬淡寧靜,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春天是一個美麗多彩的季節(jié),原野上開著紅的,白的,黃的花,五顏六色的美得讓人目不暇接;大地一片青山綠水碧綠得讓人心曠神怡;燕子飛回,村民耕地,麥子拔葉,一派生機盎然,英氣勃發(fā)。
此時烏桕一點兒也不惹人注意,枝條光禿禿的,依然一副冷峻無言,傲骨堅挺的容顏,像一個智者靜觀后發(fā)。烏桕身旁那棵梨樹已撐起一把綠傘,花已凋零結出了新果。忽然,烏桕好像明白自己是個春的遲到者,激蕩起生命的澎湃,奮發(fā)地舒展枝葉,悄無聲息地發(fā)芽,生葉,成長,緊隨著暮春的尾聲,讓自己披上了一身碧綠的新裝。
烏桕沒有驚艷的容顏,誰也沒有把它納入視線之內,它并不在意別人欣賞的目光。夏天到了,它開出穗狀花絮的小花藏在烏桕樹葉叢中,輕輕的隨風飄動,它的花開得實在不引人注目,只因花蕊極其細微,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不仔細聞是聞不到的。烏桕的花期在5到7月,整個夏天是它開花孕育種子的季節(jié)。
但烏桕是蜜蜂的最愛,招引養(yǎng)蜂人將一箱箱的蜂箱從遠方運來,蜂箱放在田埂,路邊,烏桕樹下,蜜蜂在烏桕絮花上忙碌地采蜜,據說烏桕蜜與桂花蜜一樣是最好的蜂蜜,難怪每年有養(yǎng)蜂人到家鄉(xiāng)來放養(yǎng)蜜蜂。
向來樹引鳥,鳥依樹,樹是鳥的樂園,在我們家鄉(xiāng)不論是烏鴉,喜鵲,還是灰雀,麻雀都愛棲在樹梢枝頭休憩,嬉戲。特別是這高闊的烏桕,枝繁葉茂,崴蕤簇擁,一派蔥郁。喜鵲把巢筑在樹頂丫杈上,常見鳥在枝梢上駐足,不管枝葉如何搖擺,鳥站在枝上駐足晃動,好似蕩秋千一般把玩自如。
有時,鳥兒在樹枝之間飛忙來回,嘰喳歡鳴,叼食回巢,哺乳幼鳥。有時一棵百年烏桕樹,底層樹梢是斑鳩窩,中間灰雀筑巢,高端處筑有喜鵲的巢,遠遠可見鳥巢隨枝杈在空中晃動。不經意間從鳥巢里飛出雛鳥,在枝梢間飛飛停停。看著各類不同飛禽在樹上繁衍生息,樹與鳥的自然融合,給山村增添了生機與靈氣。
人們常說“林子大了,各種鳥都有”。天將亮時,許多鳥兒如灰喜鵲,烏鴉,山斑鳩,山雀,畫眉,杜鵑,麻雀,灰雀等極為活躍,在枝上上竄下跳,啁啁啾啾,嘰嘰喳喳,爭相亮起歌喉,像歌唱家一樣清晨練習嗓音。
鳥兒們各展唱技,那聲音或高或低,或緩或急,鳴唱著優(yōu)揚婉囀的音調,專心致致展示各自心中的那份激情。如果不認真去聽,真有些對不住那些多情的鳥兒。“山間鳥聲啼,聲聲盡情鳴”。在悅耳的鳥鳴中聆聽鳥聲,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村里的孩子將樹奉為樂園,攀樹掏鳥巢蛋那樂趣不可言說。記得我小時常爬門前那棵烏桕樹,喜鵲想著對策,把巢筑在那高高的樹頂端。有回我攀上掏到五只喜鵲蛋,蛋還是溫溫的,喜鵲發(fā)現巢穴和鳥蛋被人侵犯,在我頭頂亂飛亂叫。
我小心地把鳥蛋拿回家告訴了媽媽,媽媽說:五只鳥蛋就是五只小鳥,這時鳥媽媽一定焦急不安,喜鵲長年在我家門前那樹上居住,你抄了它的家,以后不會在這樹上安窩的,你放回去吧。
聽了母親的話,我小心地爬上樹輕輕地把鳥蛋送還。我每天留意著那個鳥巢,不久孵化出幾只喜鵲,我仿佛聽到它們的歡笑,沒多久,喜鵲媽媽帶著它們的孩子在藍天里自由飛翔。
村里烏桕樹倍受寵愛,呵護有加,房前屋后,田間地頭,溝谷梁岔滿村都是。老樹新芽,深受尊崇,有看過百年的人世滄桑,喜樂悲苦的烏桕,滿是故事。古樹繁蔭,新樹叢叢。夏季炎熱通常是蟬嚷出來的,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地喊“熱了,熱了……”
烏桕樹蔭下,生產隊勞動時中間歇氣(休息)的場地,那也是納涼的好去處,樹蔭下常常是村民聚集說一些家長里短的鎖事,或搖扇去暑,或睡意朦朧,有老年人,有壯年人,青年人和孩童陪伴在烏桕樹蔭下,還有一些打情罵俏的韻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生龍活虎,這堪稱家鄉(xiāng)最美好,最富有韻味的景觀,人樹相伴,時日安好。
入秋后的烏桕,已改昔日的矜持,著濃妝,添重彩,擺出一副與眾不眾的容貌。大部分落葉喬木將曾繁茂的葉片托付給秋風,讓秋風把葉子寄還給泥土。而烏桕依賴自身特性,葉子慢慢地呈現出不同的顏色,由綠變淺黃,由黃變成粉紅,玫瑰紅,猩紅,鮮紅,紫紅,還有半綠半黃的,半黃半紅的。同一棵樹上的葉子會變成五顏六色,遠遠看去就有童話般的效果。
這時鄉(xiāng)村的田野,地里莊稼成熟收割完,其他樹葉紛紛飄落,鄉(xiāng)村里視野變得開闊,高高挺拔的烏桕就顯得風姿綽約了。難怪晚清詩人徐定超對秋后的烏桕有如此的描述:“家住楓林罕見楓,晚秋閑步夕陽中,此間好景無人識,烏桕經霜滿樹紅”。
在宋代詩人楊萬里眼里:“梧葉新黃柿葉紅,更兼烏桕與丹楓”?!盀蹊昶缴先竟?,錯將鐵皂作猩紅”。這些詩是對秋天里烏桕樹的真實寫照,記錄著歷代文人墨客對景物記載的詩詞筆墨。
對烏桕而言,值得一書的碎碎語是現存于故宮博物院宋代佚名的《烏桕文禽圖》、《霜桕山鳥圖》。這兩幅畫描繪和再現了烏桕在不同時節(jié)那遠久不變的容顏,山鳥與其共棲的瞬間,深秋經霜的紅葉在枝頭擺動,寒冬紅葉落盡時烏桕樹梢雙鳥相依相偎,烏柏枝頭招引鳥禽頻頻駐足的感人畫面。
烏桕在秋日里是孕育種子的時節(jié),像人類十月懷胎相似,孕育期軀體有相應的表現方式,它是樹葉變色,讓綠色烏桕種子在五彩斑斕中招引人們的視線。經降霜洗滌后,繁華落盡,色彩逝去,一樹木籽便俏然兀露在枝梢,像繁星一樣閃閃發(fā)光,這才有江岷山太守詩云:“偶看桕樹梢頭白,疑是江梅小著花”,這流芳千古的絕句。
勤勞智慧的家鄉(xiāng)人,愛土地也愛烏桕。烏桕經過寒冬霜打后,樹上紅葉枯黃了,寒風吹,漸漸地滿樹的紅葉飄落光了,烏桕結的果子由綠色慢慢地變成黑色,由黑色又變?yōu)闇\褐色。
紅葉落葉之時,果子殼也炸開了,殼落之后露出三粒小白籽,外皮是一白質臘層,純白純白的,一簇簇的,遠遠看去烏桕樹像開滿的梅花。那時遍布山村的烏桕,雪白的油籽掛在樹上一片片的,一塊塊的,煞是好看。生產隊不急于采摘,等到樹上葉子全部落光,油籽全部炸開脫落,才集中全隊人力組織釆摘。
采摘油籽家鄉(xiāng)有專用工具,由鐵匠打制的像N形小巧有二道彎曲環(huán)形的鉤,家鄉(xiāng)叫記鉤,斗(插)在竹竿上,用時將環(huán)鉤掛上油籽小枝或左或右輕輕一扭,結籽的小枝被折斷從樹落下來。
采油籽時,男人帶上二三根有長有短的記鉤竿,爬上烏桕樹,找一處適合的樹杈騎馬式坐下記鉤掛在手邊,近處用短竿,遠處用長竿,每樹三到四人,減少在樹上換位子的時間,一上午幾個人要采摘好幾棵樹,剛摘的樹采摘得光光的一枝都沒漏下。
女的和小孩在樹下撿折下來帶小枝的烏桕籽,用稻草扎成一把一把的,樹太多,撒落在地的單粒籽生產隊沒有安排人去拈撿。收工時由男人將一把把油籽用草繩捆起用記鉤竹竿穿著挑回生產隊倉庫里。雪雨天組織人集中脫粒,用一個布滿釘子的板拿一把油籽反復拉挪幾次就脫粒下來。
我記得我們生產隊要釆摘一個多月才能采完。脫下的油籽裝滿二間倉庫。接著生產安排好多人到榨房榨烏桕油。白臘榨成后成圓柱體,碼成一堆堆的,里面黑籽榨成“青油”,每戶分五到十斤當點燈的燈油,白臘和剩下油買到供銷社,這是生產隊一大經濟收入。
摘油籽都在最冷的冬天,烏桕鄉(xiāng)的孩子可不怕冷,沒等喜鵲唱歌的黎明就走到剛被采摘油籽樹下拈撿烏桕籽粒。男孩愛在草叢荊棘叢里找成朵的油籽,女孩專心地撿地上一粒粒的籽,女孩彎著腰撿著,兩只手輕巧地將一粒粒油籽像小雞啄米一樣拈起,兩條辮子像蜻蜓的尾巴左右舞著,一會兒一把雪白的油粒拋在竹籃里。
男孩時不時看看女孩竹籃里油籽有多少,有時做做小小的惡作劇。當裊裊炊煙從村里升起,孩子們滿載而歸,回家的路上飄蕩著他們快樂的歌聲。經過一冬的拈撿油籽,最后賣到供銷社,孩子們將賣的錢交給父母,那一瞬間的自豪感是用語言和文字無法形容的。
農村土地承包制后,不知是誰始作甬者,為了多產糧食,烏桕樹蔭遮蔽影響了糧食產量,或者看上烏桕樹的材質,將田埂地頭烏桕偷偷鋸倒運回家里,隨后戶戶效仿,沒幾年,古老的烏桕樹一棵一棵地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消失了,現在稀稀拉拉地佇立的烏桕沒有原來的韻調風綽。
現在想想那些烏桕樹,還有那生產隊倉庫,榨油房不僅喚起兒時對烏桕樹的卿卿我我,喚起了我對家鄉(xiāng)蔡店烏桕的喜愛之情,對四季如畫的烏桕那份美好的記憶。
本文作者李克勝授權印象黃陂發(fā)布
關于作者 李克勝,出生于黃陂蔡店李家沖,現居荊州。初中肄業(yè),1969年入伍,后入學進修,曾工作于油田,現已退休。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