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嘉慶、道光以來,碑學和帖學之間的論爭一直為書學演變中的主導性研究命題。而到了張伯英生活的時期,則出現(xiàn)了碑帖融合的態(tài)勢。從書法史的角度看,即便在清末,碑學仍然處于籠單群言的地位。不過,正因如此,方顯出張伯英書學中融碑納帖的特殊意義。
雖然說,清末民國時期的張伯英自然擺脫不了先前如日中天的碑學影響,但隨著學養(yǎng)的提高和眼界的拓寬,對帖學有了新的認識,從而形成碑帖并重的書學立場。在多年的碑帖鑒賞和書法實踐中,張伯英形成了學書觀、審美觀、帖學史觀,張伯英書學觀在繼承古代傳統(tǒng)書論的基礎上又有所開拓,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現(xiàn)當代書法的發(fā)展。
張伯英的書學觀是其書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xiàn)了其書學價值他所提出的“以古為師”、“學書重在得筆”、“功夫與學養(yǎng)并重”、“臨習刻帖宜別真?zhèn)巍薄ⅰ翱烫鹪从谔瓶獭逗胛酿^本十七帖》”等觀點正是當時書學背景中具有主流意義的理論闡發(fā)。比起同時代的書家,他的書學觀顯得獨到而深刻。
應該說,張伯英的書學觀基于他對帖學的深入理解,帖學的造詣使其看到了碑、帖內(nèi)在的關聯(lián)以及二者合流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書學實踐者,使其書學思想對當時以及后世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
由于張伯英學術地位顯著,自民國以來,其書學著作多被傳抄。啟功早年問道于張伯英,對此曾有記述:“如《閱帖雜詠》,數(shù)十年來,若干傳抄本中有詩章多少之異,此固由老人隨手增改所致,亦或由稿本之藏者先后所致,因而得知老人在稿紙、信箋、筆硯交游之種種不同,以致稿本之多少遂現(xiàn)異同?!眴⒐υ洝堕喬s詠》七十余首,容庚也曾抄錄《法帖提要》。
張伯英(1871年-1949年),字勺圃、一字少溥,譜名啟讓、別署云龍山民、榆莊老農(nóng),晚號東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遠山樓,小來禽館。徐州銅山縣人,光緒壬寅年補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順天榜舉人,書法家、金石鑒賞家、詩人、學者。出身于徐州望族,兄弟四人(分別是張伯英、張仲警、張叔庚、張季遵)。著名畫家啟功、齊白石的老師。
西安市徳風堂畫廊以“傳承弘揚、誠信求真”為宗旨。長期購、銷近現(xiàn)代書畫名家作品。當代名家、名人字畫訂制(帶視頻或作者本人與作品的合影),幫您免費鑒定字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