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文未收取任何廣告費!所有產品推薦僅代表小淙個人觀點,歡迎反駁。本文同樣適用于 SD 卡和 U 盤。想要提升電腦速度,把 HDD(機械硬盤)換成 SSD(固態(tài)硬盤)應該是最高性價比的選擇,我們的 CPU 每秒可以處理數十億個周期,但多數時候它都在等待磁盤將數據傳輸給它。現(xiàn)在 SSD 的容量不斷上升,價格卻在降低,使得淘汰 HDD 的呼聲越來越大,但評價一塊硬盤的優(yōu)劣應該從多個維度考慮,如果只追求速度快,最后往往落入隱形的陷阱。本文會為你詳細介紹選購 SSD 應該注意的方方面面,讓你買到最適合自己的 SSD 硬盤。什么是 SSD 如何工作
早在 1950 年代就出現(xiàn)了類似 SSD 的技術,到 1970 –1980 年代,它已用于高端超算。但是,那時候還非常昂貴,售價 5 位數美元也只能買到 2–20 MB 左右的容量。后來 SSD 技術也被應用在軍事和航空航天領域,1990 年才逐漸出現(xiàn)在消費類設備中,但壽命「只有」10 年左右,直到 2015 年Windows 10 發(fā)售后才算正式開始普及。之所以稱之為固態(tài)硬盤,是因為它內部沒有傳統(tǒng)機械硬盤那樣的移動部件和旋轉的盤片,SSD 內部的部件都是固定不動的。
固態(tài)硬盤中數據被存儲在名為「閃存」的存儲芯片中。閃存有兩種類型:NOR 和 NAND。兩種閃存芯片都由很多的浮柵晶體管組成,晶體管是存儲數據的最小單元,就像機械硬盤中的磁性物質代表 1 和 0。晶體管構成網格,根據網格中晶體管的數量,單個網格的容量在 256kb-4MB 之間。NOR 與 NAND 的區(qū)別是單元之間的接線方式不同。在 NOR 閃存中,網格單元并聯(lián)連接,在 NAND 中則是串聯(lián)連接。這意味著 NOR 閃存需要更多導線,因此他們的體積更大,結構更復雜。NAND 使用更少的導線使得它可以更高密度的封裝。
最終的結果就是 NAND 閃存成本更低,并且同體積下可以擁有更多存儲空間,這使得它普及度更高,面向個人消費者的產品都是 NAND。NOR 閃存則適合用在低密度,高速的只讀應用中。SSD 之所有比 HDD 更快,是因為 SSD 的主控知道所有網格的確切位置,因此當系統(tǒng)的需要使用某個文件的時候,SSD 可以直接給它,響應時間以納秒。
SSD vs HDD
簡單對比一下 SSD 與 HDD 的優(yōu)劣:
SSD 更不容易壞。因為 HDD 內部是機械結構,裝機晃動都有可以損壞它,但SSD 更怕靜電和短路;SSD 更安靜。同樣因為 HDD 的機械結構,導致它的聲音更大,發(fā)熱也更大;HDD 更便宜。HDD 的價格每 GB 大約 1.4 – 2.1 毛。SSD每 GB 大約 7 毛;SSD 更省電。如果用在筆記本上平均可以提升 45 分鐘續(xù)航。HDD 更適合冷存儲存。SSD 長時間不通電存儲信息的最小單位「電子」會丟失,導致數據丟失,一般建議每年至少通一次電。HDD 可以不通電時間更長,但最終結果還是會丟失。
閃存顆粒
很多朋友買固態(tài)只看容量和速度,一不小心就踩到了「閃存顆粒」這個天坑。閃存顆粒不斷升級迭代,按版本順序排列是:SLC、MLC、TLC、QLC,QLC 是最新技術(但是最差)。晶體管是存儲數據的最小單元,可以把整個硬盤想象成監(jiān)獄,每個晶體管單元就是一間牢房,存儲數據的最小單位電子(bit)就是牢房中的囚犯。自然,監(jiān)獄里的囚犯越多硬盤容量就越大。單級單元 SLC 時代,囚犯數量不多,每個囚犯可以住單間,也就是每個單元只放一個數據單位;多層單元 MLC 時代,囚犯變多了(大家對硬盤的容量需求增加),但監(jiān)獄就那么大,怎么辦呢?只能把兩個囚犯關一間房,也就是每個單元房存放兩個數據單位;三級單元 TLC 時代,發(fā)現(xiàn)還不夠,于是開始把三個囚犯關一間房。
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人越多越難管理,效率越低(讀寫慢),一個東西使用的人越多,耗損越快(壽命短)。SLC 是最初的技術,它密度低,所以容量都比較小,但速度最快,并且使用壽命非常長,但是因為太貴了,現(xiàn)在基本只用在企業(yè)級存儲。價格動輒上千、上萬;MLC 是折中選項,它雖然一些方面不如 SLC ,但綜合考慮價格、容量、壽命、速度后屬于最適合個人消費者的產品,做系統(tǒng)盤或者大文件處理,比SLC 便宜3倍左右,小淙比較推薦用 MLC 做系統(tǒng)盤或存放重要數據(再不買就停產啦);TLC 密度更高,雖然使用了緩存技術,但速度依然不如前兩個,并且壽命比前兩者少了2-10倍。適合需求普通消費者,用來做系統(tǒng)盤、游戲盤、臨時盤(U盤、移動硬盤等)都沒問題。價格是 MLC 便宜一半左右,小淙比較推薦用 TLC 做系統(tǒng)盤、倉庫存放電影游戲等;四級單元 QLC,顧名思義。雖然消費者對 QLC 哀怨連連,但擋不住廠商掙錢的步伐,QLC 的固態(tài)硬盤正在飛速普及中。小淙絕對不推薦買QLC。
圖片與文字無關
SD 每一次「技術升級」都是一次權衡的結果,制造商在權衡成本與利潤,消費者在權衡容量與壽命,容量翻倍,但問題也呈指數級上升。SLC 用兩種電壓變化來表示 0 或 1(1bit),MLC 用 4 種電壓變化來表示11、10、01、00(2bit),TLC 用八種電壓變化(3bit),QLC用 16 種(4bit)。閃存單元每次寫入和修改數據都在改變電子的電壓狀態(tài),而每一次狀態(tài)改變都會導致隔離硅氧化物損耗,這是導致壽命縮短的主要原因。
LC 的平均可擦寫100000個周期。MLC 只有 35000-10000 個周期。TLC 大約是5000。而 QLC,廠商宣稱與 TLC 一致,你信嗎?目前大多數 NVMe 協(xié)議(后面講) SSD的正常讀寫速度是 1500 MB /s 左右。但正在普及的 QLC 只有 80-160 MB/s(持續(xù)寫入),比機械硬盤還慢。TLC 的壽命應該在 5 年以上,但 QLC 只有 3-5 年,既然廠商一再聲明新技術各方面良好,那為什么還要一再縮短硬盤保修時間?不同顆粒面向不同市場和人群其實沒有問題,但多數商家并不會寫明使用了那種顆粒,因為他們要把不同顆?;熘u,讓「殘缺」的新顆粒逐漸替代穩(wěn)定的舊顆粒,幾年前我們還有很多 MLC 硬盤可選,現(xiàn)在幾乎只有三星還在生產 MLC 硬盤,利潤更高但速度和壽命更差的 TLC 已經占據市場。另外閃存曾經以單層排列,但降低成本,現(xiàn)在制造商幾乎都將存儲單堆疊起來,稱為3D 閃存。只要知道現(xiàn)在市面上大多都是 3D 閃存,并不稀奇。不會被忽悠就夠了,沒有必要深入了解。
顆粒品質
閃存顆粒有很高的技術門檻,其商業(yè)模式與內存一樣,通常是多家廠商合作,分工一般是 Fab(生產)和 Design house(設計),最終主導權一定是在生產方手中(可參考華為與臺積電)。像閃迪、金士頓這樣的都屬于 Design house 和封裝銷售商,真正的大佬還是為他們提供閃存顆粒的 Fab。
芝海力士工廠
目前能夠批量提供固態(tài)顆粒的制造商有:
三星:存儲業(yè)的龍頭,全球市場份額第一,三星工廠一起火,全球固態(tài)都漲價;西數:機械硬盤的龍頭,但經過幾次收購后也有了自產閃存顆粒的能力;東芝(閃迪):東芝以前做內存和固態(tài),后來放棄了內存業(yè)務,閃迪嚴格來說沒有自己的 Fab,但它持有東芝的股份,所以產品大多和東芝一樣,換了個殼。(閃迪已經被西數收購,也可能用西數的顆粒,但和東芝更親密);鎂光:主要業(yè)務是內存,2006年與英特爾合作生產固態(tài)顆粒,后來解散但兩家都掌握了固態(tài)顆粒研發(fā)和生產技術;英特爾:與鎂光散伙后自己造固態(tài),除了傳統(tǒng)的 3D 結構外,英特爾和鎂光還合作研發(fā)了一種新結構。以上企業(yè)可以說掌握了全球固態(tài)的命脈,他們自己的產品都用自己的優(yōu)質顆粒,屬于地球最高品質。但全球固態(tài)品牌還有那么多?他們的顆粒哪里來?
顆粒生產出來后會經過嚴格的測試,將結果分為原片(正片),白片和黑片。品質最好的原片就貼上自己的牌投入市場,但白片和和黑片也不能浪費啊,少部分會用在自家低端產品上(西數綠盤),大部分會賣給下游沒有自產能力的廠商,讓他們貼自己的牌去賣。同一塊晶圓上,原片只占不到1/2
大一點的下游廠商能夠拿到原片、白片,至于黑片嘛,數據無價,數據無價……
主控
主控相當于固態(tài)的 CPU,它管理控制存儲單位進行讀寫動作,合理分配任務到存儲單元上,同時它還是內存與硬盤之間的中轉站。主控直接影響 SSD 使用體驗和壽命,某種程度上主控的重要性和技術含量比閃存更高。因此并不是所有原片廠都自產主控,目前主要的主控制造商有:三星、東芝、美光、海力士、美光的英特爾他們閃存和主控都能自己造。
但是現(xiàn)在除了三星外更多的廠商選擇將主控交給專門的主控供應商,例如慧榮、群聯(lián)、云蓮、智微和瑞昱。另外隨著國內自主自研的戰(zhàn)略發(fā)展,也有不少國產主控廠商開始發(fā)聲,例如已經上架京東的國產長存顆粒+聯(lián)蕓主控的 光威弈Pro 固態(tài)硬盤。雖然比不上三星等一線大廠,但已經超過很多二流換皮廠商,這是巨人崛起的第一步。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支持一下。
我們只買固態(tài)沒必要深入研究主控,只要記住買大廠原片就好了,因為大廠不會在主控上虧待自己。
外形尺寸
SSD 目前主要有三種外形尺寸,應該選擇哪種外形還需要看主板插槽是否支持。2.5 英寸 SATA:這是最常見的類型,尺寸與筆記本的機械硬盤一樣(2.5英寸),所有主板都支持 SATA 接口,安裝無壓力。只是這個尺寸放在某些臺式機會可能會無法固定,不過這都不是問題。
M.2:這是近幾年的新秀,已經成為超薄筆記本的標配,但臺式機上也同樣受歡迎,它的大小與內存條相當,大多數 M.2 硬盤的長寬是 80mm 和 22mm,但也有更小的,選購的時候要特別留意。
附加卡(AIC):它和顯卡一樣使用 PCIex4或x16 接口,速度依然比 SATA快許多。但是如果你要用獨顯的話,可能就放不下附加卡硬盤,即便放下也會很緊湊,影響散熱。
需要注意的是現(xiàn)在 NVMe 常常與 M.2一同出現(xiàn),但他們并不是一個東西,M.2 只是 SSD 的外形,NVMe 則和 SATA 一樣是指接口形式。M.2 的固態(tài)也有 SATA 接口的。NVMe 與 SATA 相比速度更快,最新的 SATA III 最大吞吐量是 600MB/s,而 NVMe 可以高達 3500MB/s。所以在購買 NVMe M.2 固態(tài)前要確保你的主板確實支持 NVMe 接口。但是,NVMe 相較于 SATA 的提升只在順序讀取/寫入時才能真正體現(xiàn),說人話就是「只有大文件讀寫才有效果」,因此對于游戲和日常工作而言,你可能感覺不到差異。不過對于視頻編輯渲染和照片處理,NVMe 優(yōu)勢明顯。
4K 對齊
現(xiàn)在系統(tǒng)會自動 4K 對齊,已經不需要專門操作了。此段可跳過。古時候的硬盤一個扇區(qū)是 512 字節(jié),后來磁盤容量提升,扇區(qū)大小升級成 4096字節(jié),也就是 4KB。4K 對齊就是將分區(qū)的起始扇區(qū)對齊某個 4K 扇區(qū)的起始位置。因為固態(tài)硬盤閃存顆粒的特性,4K 對齊會大大提升它的讀寫速度,所以固態(tài)剛開始普及時需要4K 對齊,但現(xiàn)在已經沒有必要,系統(tǒng)會自動 4K 對齊。如果你不放心,可以用這個方法查看電腦是否 4K 對齊,以及手動 4K 對齊:Windows 4K 對齊的方法。
多大容量合適
例如三星 PM961 在用料一樣情況下 128GB 版寫入速度只有 600MB/s,256GB 則有 1100MB/s,幾乎翻倍。而主控會將存儲任務合理分配給閃存顆粒,確保每個單元的任務量都一樣,這樣就避免了只用某個單元而導致該單元過勞死,人多力量大,容量越大,平分的任務就越少,自然壽命就長。
128GB:盡量避免,這種容量的硬盤由于內存模塊數量少往往性能最差。另外這個容量裝完系統(tǒng)后基本辦不了什么事,而升級到下一等級并不需要多少錢。250GB:這個容量常常用在筆記本的基礎配置上,日常辦公基本夠用,經濟緊張的話也可以搭配 HDD,不過小淙更推薦 500GB 級別。500GB:性價比最高,盡管 1TB 更吸引人,但 500 GB 在售價和容量上都恰到好處。存游戲和大文件都可以用 HDD,或者用完即刪。>1TB:如果你是發(fā)燒友需要存儲大量文件或游戲,1TB 、2TB、4TB 都無所謂,上不封頂。 2020 年值得推薦的產品
MLC 顆粒:
三星 970 EVO Pro (m.2接口)
TLC 顆粒:
三星970 EVO Plus
三星970 EVO
西數黑盤 SN750
鎧俠RD10/東芝RC500(只是馬甲不同)
浦科特M9Pe
浦科特M9 Plus
閃迪 至尊高速速系列
英特爾 760P
西數藍盤 SN550
東芝RC500
??低旵2000pro
冷知識
1、固態(tài)硬盤只是指硬盤存在的一種物理形式,我們在電腦上用的固態(tài)硬盤原理和技術與今天手機的內置存儲沒有區(qū)別,都是閃存+主控。2、傳統(tǒng)硬盤驅動器的時代還沒有結束。據統(tǒng)計目前全球仍有 85% 的設備僅使用機械硬盤,剩下的還有大部分是 SSD 加 HDD 的混合搭配,僅使用 SSD 的設備只是少數。預計到 2021 年,SSD 的出貨量才有望超過 HDD。3、本文未收取任何廣告費!所有產品推薦僅代表小淙個人觀點,歡迎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