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老井
吳海波
安陸老井 圖片王新華提供
童年的記憶與水井是分不開的,那時安陸城關(guān)的水井星羅棋布,具體數(shù)量有多少,也不知有沒有人統(tǒng)計過?縣志上也不知有沒有記載?
吳海波小學(xué)照
安陸最有名的水井,當(dāng)數(shù)金泉井,因為記入了史書。《安陸縣志》《德安府志》記載:“金泉有井,井泉甘美。夜半月圓之時,環(huán)井俯視,月光灑灑有如白金”。別的水井是不是月圓之時,環(huán)井俯視,月光灑灑有如白金?我不知道。因為小時候在夜半月圓之時,我已經(jīng)進入夢鄉(xiāng)了,誰還那么晚去井臺看水井中的月光?別的井一般雖然也有名姓,但未被記入史書,也只能算默默無聞的水井了。
金泉古井 攝影:王小平
童年的時侯滿城跑,到處玩耍,也見過了許多水井。安陸城關(guān)的水井大部分是單眼水井,也有雙眼井(又叫鴛鴦井)和三眼井。中山街西段老城關(guān)衛(wèi)生院旁就有一口雙眼井,縣楚劇團宿舍門口也有一口雙眼井。聽老人說,陳家祠堂那兒有一口三眼井。安陸城關(guān)的水井都有名字,一般以方位地址和開掘者的姓氏命名,如三皇廟井、付家巷井、夏家竹園井、王家井、趙家井、吳家井。
吳海波外婆黃炳蘭
我小時候隨外婆住在南大街,附近有三口水井,距我家前后都不到200米。屋前有老工人俱樂部對面的吳家井,屋后是老體育場主席臺后的趙家井和付家巷印刷廠宿舍院內(nèi)的井。吳家井和趙家井都是老井,年代比較久。我們在屋前吳家井挑水多一些。吳家井的井口是青石鑿成,井臺也鋪滿青石,日長天久井臺被磨得發(fā)亮。井臺四周建有下水溝。因為是老井,井口青石被成年累月打水的繩索磨出了一道道小槽。趙家井也是老井,但井口和井臺石材用料沒有吳家井講究。我初中有一個汪姓女同學(xué)就住在趙家井旁。有時,我也去趙家井打水。付家巷印刷廠宿舍院內(nèi)的水井是新打的井,井口井臺全部是水泥修的,沒有古樸年代感,而且水質(zhì)沒有吳家井和趙家井好,我很少去那兒挑水。
安陸老井 圖片王新華提供
小的時候,外婆家的用水很多都是我和妹妹在挑,對我們來說算是重活了。開始挑水不懂技巧,用繩子把木桶放入五、六米深的井中,木桶浮著打不進水,后來學(xué)著別人把木桶放到接近水面的時候,用力將繩子一甩,木桶就成傾斜狀裝進了水,然后把裝水的木桶在井中提起重重放下,桶中的水就裝滿了,再把繩子一把一把提起。小小的手,沒有力氣象大人一樣把繩子懸空一把一把提起,只有將繩子順著井口邊沿磨擦一把一把拖上來。繩子打濕了,在手里打滑,就把繩子隔兩尺打個結(jié),繩子滑到疙瘩那里就在手中不滑了。打滿兩桶水,拿起扁擔(dān)往家里挑,走一路灑一路,滿滿的一桶水到家中就只有半桶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來挑水就熟練多了,家中跟我們買了根柔軟一點的扁擔(dān),可以隨著水桶搖晃的頻率,扁擔(dān)閃的閃的,成了老手了。挑水辛苦,外婆用水十分節(jié)省,淘過米的水留著不倒,拿來洗吃過飯的頭道碗,然后再用清水把飯碗涮一涮。外婆說:冷水要人挑,熱水要人燒,不能浪費水。
1969年作者吳海波(前排左二)全家福
眾多的井,水質(zhì)有優(yōu)劣,有的水質(zhì)甜潤,有的堿性重。縣楚劇團宿舍旁的雙眼井,水質(zhì)就比較好。住在井旁邊的一位少婦就用那口井的水做豆腐、千張,每天拿到中山街和南大街十字路口的攤上出售。在十字路口銷售豆腐、千張的有好幾家,因為她用雙眼井的水做出的豆腐、千張口感好,加上她又長得漂亮,她的豆腐、千張就銷售得比別人快些,別人背后叫她“豆腐西施”。我去"豆腐西施"攤上買過豆腐、千張,見到過她的模樣。聽說“豆腐西施”的身世很有傳奇性,但不知道她的身世傳奇到底是什么?只聽人說她原是地主家的大小姐。我家離縣楚劇團雙眼井不遠,本可以去那兒挑水的,因為來往街上是凸凹不平的石板路,不好走,所以我們不去那兒挑水。
吳海波中學(xué)照
井臺是個熱鬧的地方,尤其是夏天。早上,男人們打開各家大門,拿起扁擔(dān)水桶,去井上打水把家中水缸挑滿。稍晚點就有住在水井附近的婆婆、婦女來洗菜。中午時分有人打起井水去冰鎮(zhèn)西瓜,待午后正熱時解渴清涼。我的外婆經(jīng)常到了下午讓我們?nèi)ゾ写騺頉鏊?,用來冰自制的涼粉,到晚上我們坐在街邊竹床乘涼時,外婆就用碗盛起涼粉,放入醋和紅糖給我們飲用清熱解涼。夏天吃過飯后的傍晚,是婦女們最熱鬧的時候,她們到井臺洗衣服,洗的洗涮的涮,棒槌聲聲,水響嘩嘩,互相說著家長里短,講述著街頭巷尾的新聞。那時夏天,婦女一般穿著寬松的汗衫和衣服,沒有現(xiàn)在女人那么多式樣的內(nèi)衣,彎腰抖衣擰水時,露出白白的乳房,在井臺玩耍的半大小子們看見了嘿嘿直笑,引來洗衣婦女一捧涼涼的井水伺候。
位于三0九院子里的老井 這里原是一口池塘,50年代末安陸來了地質(zhì)大隊填了這口塘建了個禮堂,也可能是食堂,在這里開啟了安陸歷史上第一個男女可以抱跳的舞廳,旁邊就留下了這口水井。這是現(xiàn)在的樣子,這可能是目前安陸城唯一還在用的水井。文革期間組建的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就在這里,吳運濤、萬仕海的隊長。趙金禾有一篇文章《三0九,三0九》專門寫的就是這里發(fā)生的故事 攝影并說明:易家鏡
井水雖好,冬暖夏涼,但敵不過府河水甘甜。井水來自地下,從化學(xué)分析講,一般偏堿性,水的硬度大點。家鄉(xiāng)的府河源于大洪山,綿綿數(shù)百里,流經(jīng)安陸城關(guān)。府河水柔軟,較之地下水,更具有天然性,少些地下礦物質(zhì),甘甜柔口。當(dāng)時除離府河住得近的河街家庭外,飲用府河水算是一種奢侈。條件好的家庭備兩口缸,一口缸裝府河水簡稱為河水,供飲用,一口缸裝井水供洗涮。住得離府河遠,條件差的家庭一般只用井水,偶爾換換口味買一擔(dān)河水,先要把家中裝井水的缸除塵洗凈,免得串了口味。因為有河水井水之別,市面上就產(chǎn)生了挑賣河水的營生,街上常有人挑著河水叫賣:河水呀,二分錢一擔(dān)!記得挑賣河水有名的是西門的黑子。黑子個子高高的,皮膚黑,健壯,智弱,一生未娶無后,以挑賣河水為生。不知道黑子的大名叫什么,反正別人都叫他黑子,沒聽見叫過他大名。我曾撰文鄰居《卓個嫂》在網(wǎng)上刊出,有讀者留言說應(yīng)該寫一寫一生挑賣河水的黑子,可惜我對黑子沒有深入的了解,只是他在街上叫賣河水時見過。
安陸老井 圖片王新華提供
水井造福于人們,有時也承載著它不應(yīng)有的功能。離我外婆家后門不遠的印刷廠家屬院水井,是一口新挖的水井。我去那兒挑水不多。有一年,印刷廠家屬院有一家鬧矛盾,女人一氣之下跳井淹死了。打那以后,人們再也不去那口井挑水了。前一陣,我去付家巷印刷廠宿舍原址看了一下,沒見到那口井,估計是填埋了。記得老工人俱樂部對面的吳家井,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有一年不知為什么用抽水機把井水抽干了,從井底撈出了人們害怕破"四舊"丟入井中的金銀手飾,以及造反派丟入井中的手槍和子彈,水井成了有的人求得心理安慰之地。
吳海波服役照
歲月流逝,安陸城關(guān)人現(xiàn)在都用上了清潔方便的自來水了,水源是以前甘甜的府河水。安陸城關(guān)的水井絕大多數(shù)消失了,夜半月圓之時,不能再去環(huán)井俯視,看月光灑灑有如白金了。那些有關(guān)水井的生活和故事,成為了歷史長河的浪花,只留在年紀(jì)稍大一些經(jīng)歷者的記憶中,是他們的精神財富,現(xiàn)代年輕人是不知道這些的!
古井
胡日新
安陸縣政府院內(nèi)老井
府城,因鄖國和涢水而稱涢城。城內(nèi)的水井之多還可稱為“井城”“百井之城”。古代府城有“三臺八景七十二眼”之說,七十二眼就是指72口水井。
府城的井有單井口,也有雙井口或三井口,井口都是圓的,沒有方形。在沒有自來水以前,井水是府城的主要用水來源,跟井打交道成為府城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用水桶打水還是一種不易掌握的技術(shù),不論井有多深,會者繩索在手中一抖,水桶在水面就會一個筋斗,翻身插入水中,然后提出滿滿一桶水;不會者要么總是打半桶水,要么一滴水也打不上來,有的還弄得那些木桶底穿板散,徹底報廢。
府城的井水是恒溫的,冬暖夏涼,長年累月總在12℃左右。夏天冰涼刺骨,市民用繩子系上容器,吊一個大西瓜放入水中,過一會撈起來,營養(yǎng)成分不僅沒有改變,而且吃起來沁人肺腑,絕勝冰鎮(zhèn);冬天井口冒著白霧,井水不凍,洗衣洗菜感到溫暖舒適,完全沒有冰冷刺骨的感覺。
府城的水井,歷建于各個朝代,準(zhǔn)確時間難以考證,典故傳承寥寥無幾。它們有的在民居的天井里,四方屋檐罩著;有的在庭院里,四面青石圍著;有的在巷子口,左鄰右舍環(huán)著;有的在十字街口,四周街坊繞著。這些水井年代久遠,天長日久,井內(nèi)壁都生長著厚厚的苔蘚,井口多被千年的繩索勒出一道道“繩槽”。這些水井,大多數(shù)無名,有的有名還附有傳說故事,和用桶打水的技巧一起形成一種“井文化”。
三0九院內(nèi)并 攝影:易家鏡
龍王井 有2口,都在當(dāng)今政府院內(nèi)。一口在當(dāng)今政府食堂附近,一口在政府大門西側(cè)百米左右。這兩口古井水源豐盈,從不干涸,伸手就可捧起水來,傳說龍王第五子就盤踞井內(nèi)。有一年干旱,人們苦求龍王降水以救百姓。龍王第五子從井內(nèi)騰空而起,噴出一口水柱,即時生成第二口井,水滿不溢。龍王第五子然后繞古城飛行幾圈后向白兆山飛去。百姓視這兩口井為救命井,取名為“龍王井”。這兩口井解放后還是縣政府和縣委會兩食堂以及周邊民眾的主要食用水源。其中政府大門西側(cè)100米左右的那口井,亭上蓋有青藍色琉璃瓦,寓意鄖地自有青天佑。亭子四柱四脊攢尖,攢尖頂上安置寶葫蘆,四脊各一條龍發(fā)自葫蘆,龍頭分別朝東南、西南、東北、西北4個方向,寓意瓊漿漫葫(壺)潤四方。四柱之間有井床,解放初期因衰舊而拆。龍王井之東有火神廟(今政府大門附近),火神即鄖人先祖祝融。這里東有火神廟,西有龍王井,寓意先祖庇護,青天保佑、風(fēng)調(diào)雨順。亭子正身保留至文化大革命,被紅衛(wèi)兵破四舊搗毀。
衛(wèi)廟井 在德安府衛(wèi)廟,即當(dāng)今恒泰超市東邊。井臺為青石砌成,寬大方正,井口圓形。
龍門井 有3口。一口在當(dāng)今恒泰超市門口,古稱“南井”,1933年在井東建有忠烈祠,人們又叫“忠烈祠井”。一口在當(dāng)今教育局教師之家院內(nèi),稱之為“中井”,圓形井口,麻古石井臺,井臺上有一個四方小池子。還有一口在老教會普愛醫(yī)院附近,即當(dāng)今的衛(wèi)生防疫站東南。這口井井口比一般井口要大,井水清澈透明,井臺上有個轱轆,掛一盤繩索拴著水桶供人們?nèi)∷谩?/span>
夕泉井 位于五七棉紡廠二號門附近,據(jù)說此井之水口感極好,井水隨日而潮。每逢日出,井水上升,中午執(zhí)瓢可舀;午后隨著日落,井水也開始下落,要系繩索于桶梁打水;待到夕陽西下,水中波光閃爍。每日如此,故名夕泉井。
儒學(xué)井 在當(dāng)今糧食局西,做工講究,方臺圓口。
席家井 在當(dāng)今太白廣場北約30米。井北有一個很大的院落,住著席姓人家。
周公井 在漢東書院與江西會館之間,即現(xiàn)在紫金路小學(xué)南教學(xué)樓東。有一段周公與仙蛙的動人傳說。此傳說與漢東書院的其他傳說一并列入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宴凱閣井 在碧涢路涢酒廠東商業(yè)局院內(nèi),井的前面有一堵照壁,井臺有一個青石水槽,水槽底部有一個小圓孔,可以用木塞堵住,裝滿水可以在里面洗衣服、洗菜。這口井水質(zhì)很好,地下水充裕,從沒干枯過,供半條街好幾個院子的居民用水。解放后填護城河建酒廠,都用這口井的水釀酒。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喝的涢酒也是這口井的水釀的。
楊家祠井 在當(dāng)今公安局附近,是城關(guān)地區(qū)水量最豐富、口感最好的水井之一。水面離井口不到兩米,逢雨季時尺余便可取水,但井水從不溢出井口,即使枯水季節(jié),水面離井口也不過丈。
龍珠井 在鹽業(yè)公司附近,井大且水源極其豐富,供東門外火車站、汽車站、交通局、木材公司、搬運公司及周圍居民用。
兩眼井 在犁轅街與馬坊街交匯處,很大很方正的麻古石井臺,四邊紅石條砌成,井臺邊沿立著一個大青石盆,可裝十多桶水,人們將捶好的衣服放到石盆里涮洗干凈,忙的時候要排隊等著。犁轅街原百貨公司食堂院墻上有一塊青石碑,上面刻著修建這口二眼井時捐錢的商號名單。相傳此井也叫“兩宋井”,為紀(jì)念宋庠、宋祁兄弟同中狀元開鑿于宋代。井內(nèi)合為一眼大井,井口為兩眼,寓意“兄弟同心,根發(fā)安陸”,也有的說“兄弟二人同一心,安陸水土養(yǎng)魁星”。
犁轅街雙眼井馬坊街三眼井 也叫陳家祠堂三眼井。位于陳家祠堂南,即當(dāng)今馬坊街到紫金路的轉(zhuǎn)彎處。此井興建于唐代,各種南來北往的客人住宿時都把馬匹寄養(yǎng)在此處,旁邊還有騾馬交易市場。防止騾馬污穢井水,井周圍建有護欄,稱之為“井床”。傳說李白初到安陸,從壽山到縣城時,曾寄寓縣衙北邊的麒麟閣附近,晚上坐在井床上,見井口是單數(shù),自己也舉目無親,形影孤單,前途渺茫,于是吟出了《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看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馬坊街三眼井
老紡織品公司附近的三眼井 是在一塊長條大青石板上開的三個井口,中間小兩邊大,排成一排,非常對稱。井臺四周是石槽溝,主要供排水用。周圍的人家在那里打水,天長日久,井沿被繩索拉出溝槽來;婦女們在青石板上用杧捶捶衣服,長年累月的捶打,青石板被捶得光滑細(xì)膩又閃亮。
此外,府城還有惠泉井、鹿角井、磨盤井、報恩寺功德井、付家巷井、三義殿井、夏侯井、報恩寺菜園井、張家桃園井、孫家柴房井、夏家竹園井和更多叫不出名也不知道典故的古井。
以上古井僅限于老城區(qū)。共和國成立后,老城區(qū)和城郊又開挖了好多新井。
府河平原地勢低洼,容易水澇,但沿岸沙性土壤也保不住水,極易干旱。1950年,全城196名機關(guān)干部、學(xué)校師生到基層組織農(nóng)民鑿井抗旱,府河沿岸鑿井218眼(淺水井)。20世紀(jì)60年代發(fā)展新大街,在新大街兩旁新建的機關(guān)單位基本上在院內(nèi)鑿有新井。1971年,農(nóng)村開始機械打井,凡生產(chǎn)隊打成1口井,由縣水利局補助200元和250公斤糧食指標(biāo)。1980年水利局成立打井隊,護國、圓通、五一、趙河、時廟、洪廟、光明等大隊紛紛開鑿手壓提水井,好些農(nóng)戶家庭房前地頭也安裝了這類提水井。1984年9月,打井隊添置30米探泵鉆井機,至1987年,府城共打成農(nóng)用機井300余口,灌溉農(nóng)田1.4萬多畝。
府城古代的72眼水井,加上民國時期和共和國成立后各機關(guān)單位新挖的水井,再加上城郊的農(nóng)田灌溉之井,至少有300口之多,后因自來水的發(fā)展而埋入地底。
漢東書院的周公井
胡日新
紫金路小學(xué)周公井遺址 攝影:胡日新
相傳很久以前,在德安府安陸城郊住著一個靠采藥為生的老漢,叫周長聲。據(jù)說周老漢年輕時是個種田的莊稼漢子,娶個媳婦,既漂亮又能干,可結(jié)婚剛一年在生孩子時大出血死了。孩子也得了百日咳病死了。從那他再沒有娶妻,跟人學(xué)了挖藥。幾十年中他識得上千種藥。他采的藥送給鎮(zhèn)上的藥鋪,一年中只要夠吃飽肚子就滿足,余下的錢全替貧苦的人墊付藥錢,特別生病的孩子。
有一天,周長聲在山澗采藥,發(fā)現(xiàn)一條滿身紅黑斑有酒杯那么粗的毒蛇和一只碗口大小渾身青白相間的青蛙對峙。青蛙的一條前腿已被咬傷,裂開的傷口露出粉嫩的肌肉,毒蛇不斷地吐出黑色的信子,探測獵物的距離,準(zhǔn)備發(fā)起猛攻。那青蛙吸足了氣,把身體鼓得像只球,來顯示自己的體壯,可毒蛇不買青蛙的賬,眼看青蛙就要成為毒蛇的美食,周長聲揮起手中的藥鏟,三兩下將毒蛇打死,掏出隨身帶的小刀將毒蛇開膛破肚,取出蛇膽 裝入小罐中。正準(zhǔn)備走,一看那青蛙還爬在石頭上,抬起頭看著自己。周長聲彎腰捧起青蛙,說:“差點忘了,你被毒蛇咬傷了,我來幫你治病?!敝荛L聲用針把青蛙裂開的皮小心縫合起來,然后從藥簍中,找出一種消炎止痛的草藥用嘴嚼成糊狀,敷在青蛙的傷口處,又從衣角撕下一條布將傷口輕輕包上,這才把青蛙放下,說:“你有傷,要小心點。”青蛙感激地點了點頭。
當(dāng)年夏的一天,周長聲又到山上采藥,火辣辣的太陽,烤得人皮發(fā)焦。他帶的水早就喝完,正準(zhǔn)備回家,突然發(fā)現(xiàn)山坡上躺著個人,跑過去一看是個過路的討飯老漢。周長聲見老漢口唇干裂,猜想他是又餓又渴昏了過去,于是掏出一塊吃剩下的玉米餅子。這么干怎么吃呢?必須先弄點水使老漢蘇醒過來??蛇@山坡上哪有水呢?只有到山下去找了。周長聲把老漢抱到一片平地上,剛一轉(zhuǎn)身,發(fā)現(xiàn)身旁不遠處有一口水井,井水是那么的清,還不時從井底冒出一串串氣泡,周長聲慌忙取下隨身帶的葫蘆裝滿了水,嘗了一口,清涼甘甜,十分解渴。他將老漢的頭枕在自己的胳膊彎上一口一口地喂老漢。不一會老漢醒了過來,周長聲又將剩下的玉米餅遞給老漢,老漢三口兩口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又喝了幾口水,慢慢坐了起來,對救命恩人千恩萬謝。周長聲對老漢說:“我就剩下這塊餅了,你再喝點水,今晚就住我家吧,晚上我給你多弄點吃的?!崩蠞h接過葫蘆“咕嚕?!庇趾攘藥状罂?,周長聲接過水葫蘆把剩下的水喝了,回身準(zhǔn)備再灌一葫蘆,可剛才那口井卻不見了。周長聲覺得很奇怪。
從那以后,周長聲上山挖藥,只要覺得口渴身邊就會出現(xiàn)一口水井。無論在東坡還是在西坡,不管是在山下還是山上都是如此。山里打柴的和放牛的也常常無意中遇到此井。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稱它為"無形井"。幾十年過去了,直到周長聲成了周老漢。有一天,他又遇到此井,于是灌了一葫蘆水,坐在那里直盯著那口井,想看這井究竟是怎么回事。瞬間那口井變成了一只大青蛙,沖周老漢親切地叫了兩聲后跳走了。周老漢終于明白了,那口無形井原來就是他救過的那只大青蛙,它是在報答周老漢和那些打柴、放牛的窮人。
后來,興建漢東書院。周知府見周長聲年歲大了,就讓他在書院打雜。周老漢就再也沒見到無形井了。
漢東書院地勢較高,而且在城中心的上玉石街東邊,吃水要到西門外府河去挑,路程較遠。挑水工幾乎沒有間斷,一天要來回幾十趟。一天,周老漢在書院東南角掃地,見挑水工很累,自言自語地說:“書院要打口井就好?!痹捯魟偮?,旁邊就冒出了一口井。這一切,剛好被挑水工和幾個學(xué)子聽見并看到了,于是給井取名“周公井”。也有人說,這口井是周知府安排人挖的,所以叫“周公井”。
(胡日新 《漢東書院的傳說》申報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資料之一)
被廢棄的老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