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 ‖馬慧萍《三姐夫》
三姐夫
馬慧萍
主人公(作者提供)
(三)
我家的日子就這樣在瑣瑣碎碎中度過了十幾年。這十幾年里三姐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可愛的孩子,嫂子也隨后生了三女一男四個乖巧的孩子。三姐夫的二兄弟以招親的方式成了吳忠二嫂的上門女婿。而我,也鬼使神差的和我現(xiàn)在的老公、三姐夫最小的弟弟結(jié)了婚,我和老公的這段沒有雙方家人祝福的婚姻,毫無疑問的又給兩個本已裂縫的家庭中橫插了一刀,我的父母氣倒了,老公的母親,我的婆婆又有了高高在上的理由,“哼,你家再好也不過如此,你家兩個女兒都沒人要硬塞我家,好似我家兒子欠你家的,經(jīng)常讓我家兒子給你們家當(dāng)長工,這事也只有你們馬家能干得出來?我家女子雖然耳朵聾沒念過書,但她給我頂了兩個兒媳婦,咋的……”這些刺耳傷心的話同時又成了嫂子和我的父母經(jīng)年爭吵的口頭禪。而我,從那個時候開始,在父母和族人的眼里成了“背信棄義”的逆女,親戚鄰里鄙夷的目光,父母抱怨無奈的嘆息,迫使我從此搬離他鄉(xiāng),很少回娘家,哪怕在極度想念父母的思想斗爭中也是咬牙強忍。
三姐夫依舊寒來暑往抽空去我家?guī)透改负透绺缡崭罴Z食,耕地,拉糞種冬麥,碾場挖洋芋。
老祖宗流傳下來一句話: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家人互相團結(jié)互相幫助就會福報自來,人丁興旺,反之則會災(zāi)難不約而同的悄然降臨,這句老祖宗留下來的名言在我家得以應(yīng)證。
二零零四年,我六十歲的母親因心臟病突發(fā)離開了人世,母親過世后的第三年,我那憨厚老實的哥哥也因心梗撒手西寰了,時年四十四歲,留下我年邁的父親和四個年幼無知的孩子走了。父親在一次又一次的命運摧殘和打擊下漸漸精神失常了,最后,嫂子領(lǐng)著最小的兒子和女兒另嫁他鄉(xiāng)。為了照顧父親,三姐一個人搬回娘家肩負起了照顧父親的重任,三姐夫留在家中照顧他自己盲眼的父親、我的公公和婆婆,幾十里之外的兩個家庭四五十畝薄田四個孩子的重任壓在了三姐夫和三姐兩個人的身上,三姐夫依舊寒來暑往無怨無悔的照顧著他的父母和我的父親,三年后他的盲眼父親、我的公公也過世了。
二零一六年,移民搬遷的政策落到了三姐夫的村上,村里人都高興的奔走相告,因為要脫離貧困的苦海去住城市的高樓大廈享福了,再也不用喂豬、放牲口、填炕、種莊稼、爬山跋洼的去砍柴。婆婆家分得了兩套移民住宅小樓房,我家和三姐家各家一套。隨著全村人的總體搬遷,三姐夫所在的村子也將面臨拆遷,我便把婆婆接到了我家和我們一起生活,后來因為婆婆的各種生活習(xí)性和我們無法在一起和睦相處,三姐夫提議讓婆婆一人搬進了離我家?guī)撞街b的他家居住。其實那個時候三姐夫和三姐完全可以和其他人一樣搬到和我們一起的小區(qū)生活,脫離種莊稼的苦海,但為了和三姐一起照顧我的父親,他便義無反顧的返回父親的家里,替代我那早逝的哥哥擔(dān)負起了贍養(yǎng)老人的重任。
在贍養(yǎng)父母方面,我不得不說我是個很失敗的人,我和老公尷尬的婚姻,給雙方家里增添了本不該有的煩惱和苦悶。加上我那高傲的虛榮心作祟,我們搬至千里之外的大武口居住后很少回家,老公一個人靠打工來維持一家四口的拮據(jù)生活,三姐夫常常托人給我們捎清油白面和洋芋以減輕我們生活的負擔(dān),那個時候我的父母都在世,畢竟父母和子女間都是骨肉相連,存不下長年累月積存的牽掛,父親聽說我過的很艱難,也是隔三差五的托人捎口信叫我回去,但自卑的我生怕外人鄙夷的目光和閑言碎語的淹沒了我的自尊,也怕我的回家給父母和嫂子之間帶來不必要的爭吵,還是不肯回家,但有時想念父母那強烈的心痛會讓我在每個深夜潸然淚下。
母親和哥哥相繼離世后,我在多年生活的磨練中也漸漸明白當(dāng)初自己那不明事理的懵懂無知和糊涂幼稚,回家的次數(shù)也增多了,但每次回家,都因孩子尚小放心不下而寥寥數(shù)日就返回了,二姐更是如此。
我明白三姐夫執(zhí)著的心里,三姐在哪里,他就在哪里,三姐的責(zé)任,他愿意義不容辭的承擔(dān)。父親的五個子女,唯三姐孝順,也唯三姐吃的苦多,受的累大。而婆婆的四個子女中三姐夫為大,也是吃苦受累最多的一個。
從哥哥去世后的十年里,他和三姐在照顧父親和那幾十畝薄田里不辭辛勞的忙碌著,特別是照顧父親上,他的細致入微不亞于三姐,天還沒亮早早起床去深溝里擔(dān)水,伺候父親起身穿衣、為父親燒荷包蛋,父親生病了和三姐一起陪同父親住院治療,按時喂父親吃藥,幫父親換洗衣物,這些都成了他和三姐每日必不可少的課題。這些在別人眼里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卻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得井井有條,久而久之,三姐夫在眾人眼里的位置逐漸由不屑一顧到刮目相看最后到受人尊敬。
我清楚的記得二零一六年春節(jié)前夕,我和二姐回家看望父親,晚睡前我燒了熱水給父親洗腳,父親遲遲不肯下地將腳伸出來放熱水盆里,而是一味地朝門外看,我正納悶間三姐夫進來了,他急忙弓腰伸手試了水溫,父親才放心的把腳伸進了腳盆里。第二天早上我起的很早,照例給父親燒荷包蛋煮掛面,當(dāng)我準(zhǔn)備放調(diào)料的時候三姐夫進來了,他從我手里接過調(diào)料盒:“我來做吧,你把持不住鹽,老年人血壓高要少油膩少鹽少調(diào)和,面條要煮的綿(爛)一些,吃上胃舒服。”聽了他的話我慚愧極了,作為親生女兒的我,對自己父親的照顧和了解竟然還不如做為半個兒子的三姐夫。同時也感覺到了父親的遲緩行動和一日三餐已依賴于三姐夫的悉心照料和貼切關(guān)心。
(四)
國家政策一直優(yōu)厚農(nóng)民,二零一五年左右,一片又一片的新農(nóng)村房屋拔地而起,那年父親所在的村莊也開始新建新農(nóng)村房屋,三姐夫趁著農(nóng)閑之余也出外打工,父親偶爾身體能自理的時候,三姐也會出外幫三姐夫打打下手。
三姐夫做得一手好瓦工活,誰家修房碼院墻都少不了他,因他干活細致不躲滑不挑三揀四不嫌貧愛富遠近聞名。他修的房子結(jié)實漂亮還不漏雨,從他手里砌的房墻筆直如尺,勾的磚縫干凈細膩,鋪的地板光滑平整,碼的院墻棱角分明,他還會用拆剩下的廢地板磚塊組成各種不同的圖案貼在墻上或大門垛子上,這樣蓋起來的房子使主家感覺更舒適更漂亮。包工頭也好,主家也罷,只要有人提起三姐夫的名字,他們都豎起大拇指夸贊不已,無論誰家有活,不論貧富,他都不嫌棄,而且主家會向工頭點名要他干主活,說從他手上干過的活心里滿意放心。
三姐夫還是個熱心人,和鄰里關(guān)系相處融洽,四叔為了照顧正在銀川上幼兒園的孫女,因此常年在外,除了農(nóng)忙季節(jié)偶爾回家看看,其它時間院子都是空的,二叔和二嬸也會隔時去縣城或大武口的兒子家居住時日,無論二叔和四叔在外居住多久,三姐夫都會幫他們把院子照看得安然無恙,門前的小路總清掃得干干凈凈。村里人誰家有大凡小事都會請他去幫忙,尤其是打鍋灶和盤炕,他打的鍋灶和盤的炕不但好看而且不會漏煙。
三姐夫用他無微的孝道、熱心和善良贏得了我家族人、親戚和村上所有人滿意的笑容。因為有他和三姐對父親全身心的付出,我才會和二姐在外生活的心安理得;因為有他的熱心和善良,我家一旦有需要幫忙的大小事,鄰居村人都會不請自來。
二零一六年二月的一天,我那經(jīng)歷了半世滄桑一世坎坷的父親離開了人世。當(dāng)我和二姐趕回家時三姐夫和三姐正在四處忙碌操辦喪事。三姐哭得泣不成聲,三姐夫黑瘦的臉上憔悴不堪,經(jīng)年的勞累操心使得他和同齡人相比之下明顯的蒼老了許多,三姐也是,她和二姐走到一起往往有人說三姐比二姐要大好幾歲。我和二姐只顧守靈,三姐負責(zé)潑水(我們故鄉(xiāng)的鄉(xiāng)俗,人死后家里來祭奠的人子女都要舀半碗水潑在門口大聲哭泣以示孝心),還要操心鍋上幫二嬸四嬸做飯,還時不時操心照顧剛做完手術(shù)的我,三姐夫和其他人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家里家外都是他一個人主持料理。
前年二月份父親的三年紙,還是三姐夫一手操辦的,前一天晚上二叔臨睡之前叮囑我們姊妹三個一定要早起復(fù)紙(印冥幣)和做獻飯(供桌上放的飯菜),凌晨三點二姐就喊我起床,我在酣睡中不肯起來,讓我們?nèi)f萬沒想到的是,等我們起床時三姐夫已經(jīng)做好了一切停當(dāng),一沓沓整齊復(fù)好的冥幣,香氣撲鼻的獻飯都準(zhǔn)備的妥妥帖帖,才知他擔(dān)心貪睡誤事一夜未眠。
下午的餐桌上我們都有說有笑吃的歡天喜地,他卻在忙著端茶倒水往灶臺和爐子里添火。有人開玩笑說他老實,人家都只顧搶吃搶喝,憑什么操那閑心?三姐夫只是一笑仍然不停的干著手中的活兒。于是眾人都說我的父親在飽經(jīng)滄桑的后半生能得到三姐和三姐夫如此的照顧真乃三生有幸,親生兒子也不一定能做到如此的孝道。
在我的心里,如果說要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做人和孝道,除了三姐和三姐夫,其他無人能及,最起碼在我們姊妹中忠和孝,我們都沒做到。母親、哥哥和父親三個人的喪事操辦,三姐和三姐夫始終都沒張口向我們伸手要過一分錢,甚至于他們還經(jīng)常牽掛著供侄女侄兒上學(xué)的我們。
二零一八年春節(jié)前,三姐夫如愿以償?shù)娜⑸狭藘合眿D,還和三姐在這么多年的省吃儉用下積攢了兒子在銀川的首付樓房,兒子元元在中衛(wèi)錳廠當(dāng)車間主任,兒媳周敏是會計,夫妻二人每月的工薪待遇不亞于國家干部,女兒亞亞是一家餐廳的配菜員,月薪三千多。我們都說這下好了,輪到三姐夫和三姐享福的時候了。
去年二月份父親過完三周年紀(jì)念后,三姐和三姐夫都搬到了和我們相鄰的移民區(qū)居住,為了幫兒子減輕房債的負擔(dān),三姐去銀川一家餐廳當(dāng)了洗碗工,三姐夫出外去了青銅峽打工。
(待續(xù))
作者簡介:馬慧萍,寧夏隆德人,一個喜歡將散文分行來湊的文字愛好者。其他作品散見于《葫蘆河》文學(xué)期刊以及《甘寧界》《六盤山詩文》《花露文學(xué)》《石路花語》《21世紀(jì)散文詩》《絲路新散文》《新銳散文》《今日作家》《詩人樣本》《喬雨詩會》等微公眾平臺。
公 告
維護原創(chuàng),允許轉(zhuǎn)載,
但須注明來源。
每一顆文字都是甘寧界人的精神絕響。
贊賞:贊賞資金50%為作者稿費七日后以微信紅包的形式發(fā)放給作者,50%將用于平臺維護,音頻朗誦作品平臺,作者朗誦者各30%,二十元以下不發(fā)稿酬(此規(guī)則從2018年1月1日執(zhí)行)。仔細閱讀,然后投稿。
長期征收下列稿件:
1、表現(xiàn)情感、記憶、風(fēng)物類散文作品。,字?jǐn)?shù)控制在2000字以內(nèi)。
2、家庭教育、社會問題、生活世態(tài)類小說作品,短篇不超過10000字,中篇不超過20000字,20000字以上確實優(yōu)秀稿件請分好章節(jié),連載發(fā)布。
3、20行內(nèi)精品詩歌,可以成組投寄。
稿件要求:
第一在主題欄填寫真實姓名和作品名稱。附照片和個人簡介。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