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觀察者網的董佳寧。高考剛剛結束,不知道參加的還有未來參加的,還有回憶的,都什么感覺。我是只有回憶了。
網上有個說法, 985遍地走,211不如狗。連211都不算人了,那二本、三本、??频膶W生算什么?他們就永遠與一流企業(yè)無緣嗎?現在二三本合并,沒有三本了,就出現了“二本焦慮”。高考剛結束,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要說一下,什么是本?我們常說這個學校是幾本,這個“幾”指的是它的錄取批次。每年考生有幾百上千萬,為了方便高校統(tǒng)計,采用了分批錄取的模式。分為“本科提前批”、“第一批次”、“第二批次”等等。這是一個先后順序的概念,與成績、學校質量并沒有特別對應關系。比如所謂的一本,在概念上是“第一批次錄取的本科大學”,而不是“第一梯隊厲害的本科大學”。
最早的分批錄取是在1959年,當時建設重點大學是一項國家戰(zhàn)略。讓這些重點大學優(yōu)先招生,招到高質量生源。后來分批錄取逐漸調整細化,一直演變到今天的模式。對于考生來說,分批錄取也有助于保證他們的選擇,讓分數和學校相匹配,畢竟所有學校都放一塊讓你選,可能把握不住。
分批錄取在一開始,確實是按照院校水平來劃分的。但中國大學擴招前,一年只招幾十萬本科生,錄取率只有個位數,當時的“一本二本”,放到今天其實都是一本。
而如今的一本二本之間,差別早已沒那么絕對。由于歷史原因,不少專業(yè)性院校被劃歸二本,首要原因是它不是綜合性大學,而是專業(yè)性院校,然而這些學校的專業(yè),可能位居全國前列。
我舉個例子,溫州醫(yī)科大學,在浙江是一本招生,最好的眼科專業(yè)去年要660分。但在江蘇、四川等省份卻是二本招生?;蛘呦駯|北電力大學這種,雖然有二本招生,但專業(yè)性很強,很多人畢業(yè)后都會進入國家電網。而即便你分數不高,也有蘭州交通大學這種選擇,專業(yè)排名、就業(yè)前景都很不錯,是中國鐵路總公司校招最多的生源地。
這類高校專業(yè),畢業(yè)后對口的比較多。另外,不少“強二本”還有個好處,就是地方大力扶持。資金、教師隊伍等方面往往強過某些“弱一本”。
技術條件決定了中國高考最早采取分批次招生模式,但是今天已經是大數據時代,分批次的弊端越來越突出。某些一本學校水平越來越不行,但人家一出生就是“一本院?!?,躺著都能招到優(yōu)質生源。而對于二本學校來說,辦學能力再怎么高,先天定死了“二本”身份,生源大概率不如一本。
那按這樣的思路的話,自然不是提高教學水平,而是集中精力“疏通關系”,以求提高批次。這樣學生不滿意,家長有意見,學校也不討好。近幾年各省陸續(xù)推出“二三本合并”后,完全取消分批錄取聲音越來越大,有些省份也在調整。像湖南,今年干脆就都合并了:之前的本科一二三批,合并為本科批。
本科批次固然決定了生源質量,但是評價學校好壞,還包括師資、硬件、就業(yè)、學風氛圍等等諸多因素。更何況現在本這個概念本身就已經很弱了。相當多的院校可能總體是一本招生,但個別專業(yè)是二本,或者在某個省是一本,別的省是二本。標準每年都在變,非常動態(tài)。中國高等院校近3000所,簡單粗暴的用“一二三本”區(qū)別高校等級,其實就和把人按星座分成十二類,還要分個“一等星座二等星座”一樣。
全國四百多所一本,作為一個整體,肯定比二本要強。但如果說“一本院校一定強于二本”,就是固化刻板印象。尤其是在教書育人這一點上,二本學校為社會培養(yǎng)的一樣是高水平人才。為什么這么說?我們來看下教育部的數據。
2019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讀人數約為4000萬人,簡單地除以四個年級的話,一年1000萬人。毛入學率51.6%,意思是如果你是1996~2000年出生,順利讀完大學,起點就超過了一半同齡人。
估計要有人問,“怎么才一半?。俊弊⒁?,1000萬這個數字,是包括了本專科、專升本、成人高考等等,全口徑高教人數。
如果只計算本科生,只有400多萬人。這說明什么?說明不管你是幾本,只要是本科,就已經在基礎教育素質上,超過了八成同齡人。四百來萬人里,過去能考上211院校的,只有五十萬人左右,5%不到,能上985的,只有十幾萬人,1.5%左右。這幾年高校層次又改成了“雙一流及一流學科高?!?,一共137所,2020年招生64萬人,占考生6%。
所以“二本不是本”這句話二本學生自己開開玩笑還好,要是再往上還有人這么說,那就不太合適了。
前一段時間我和一個朋友吃飯,他是985的研究生,在一家中國一流的互聯(lián)網企業(yè)工作,校招面試加筆試一共9輪,錄用率只有萬分之六。工作節(jié)奏高、強度大,讓我看到一個新的高度。
可是與此同時,我看短視頻,有一個常年在廣東各種工廠里打工的人。他去某個手機廠商的生產線面試,提前知道了面試題:默寫26個英文字母。他就回去仔細準備,成功地通過了面試。他2008年就出來打工了,一年能換二三十個工廠,有時候還去工地干幾天。在工廠里,每月干到飽和,就是四五千的工資。工地掙得多,一天300,但是受天氣影響比較大,工作沒法飽和。
在流水線上,根據履帶的速度,分為幾種,飛機拉,這是比較快的了,還有比較慢的,叫烏龜拉。飛機拉一小時20塊錢,烏龜拉17塊,錢少,可是強度也低很多。所以他就會主動選擇烏龜拉,因為性價比非常的高。還有更快的,他們管這個叫火箭拉,甚至還有光速拉。這在速度上就到了頂級了。
這個人還是挺有意思的,我很喜歡他。智商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限于家庭、學習意愿這樣的因素,他只能從事這樣流水線上的工作。他們行業(yè)里叫這個普工,就是不需要學歷,沒有什么技能要求的。十年前2000塊錢,現在四五千。就是這樣。
中國上千萬流水線上的工人,就是這樣的生存狀態(tài)。他們也會關心高考,可是更關心的是工廠里宿舍好不好,勞動性價比怎么樣,自己能堅持幾個月,甚至幾天。還有一些電子廠的官方號,他們特別喜歡拍一類情節(jié),都是高度雷同的。電梯門打開,里面走出來一個老老實實的年輕人,手里提個桶,另一支手可能還扛個涼度。有點低眉順眼,像是剛經過了社會的毒打。外面是他們公司的人事小姐姐,說:你還是回來啦?
在大城市里不一樣。大城市的畢業(yè)生,都會有本科生遍地走的錯覺。這與我們產業(yè)分布不平衡有關。一線城市占據著互聯(lián)網和中高端服務業(yè)。這些行業(yè),幾乎只能在一線城市找到好的工作。像我,之前是學計算機的,也做過幾年技術。后來我出于自己的興趣,進入了媒體行業(yè),來到上海加入了觀察者網?,F在我又主要在做自己的視頻節(jié)目。八年的時間,可以說我學到了很多,也見識了很多。
一線城市吸引了大量甚至全部人才,每年50多萬留學生回國,幾乎都會集中在這里。加上各類雙一流碩士博士涌入,即便這群人在同齡人里占的比例不高,但全部擠在北上曹深等少數地方,必然會引發(fā)所謂的“內卷”,教育資本的邊際效應減弱,學歷的價值大幅貶值。
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占據著話語主導權。北上曹深的工作狀態(tài),所謂的“內卷”的狀態(tài),往往被強行覆蓋到了全國。很多城市沒有那么多人口,動不動一兩千萬,但也有五六百萬人,放在國際上也當得起一個大城市的稱號??墒撬麄兊穆曇魠s被壓制住了,而他們以什么狀態(tài)在生活,是不是一樣內卷,可能就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應該說,在國內超一線城市,確實是教育資本、收入和機會高度綁定。如果你是二本,在這些地方確實面臨競爭的壓力很大。但這并不意味著機會被徹底封死。未來發(fā)展如何,主要還得看個人,包括你的性格、家庭、主觀意愿等等,以及一定的運氣。
有人做過研究,一本、二本的學生都有心理問題,都會焦慮、自卑、抑郁、偏執(zhí)。但二者在比例上并沒有顯著差別。也就是說,什么學歷都會有心理健康問題,但一本不見得就比二本少,甚至在有些方面更突出。
所以我們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即便是很多雙一流的學生,畢業(yè)后能進入一家還不錯的公司,但他們性格不善交際,能力也不太突出。工作很多年仍然在基層崗位,難以升遷,又不好跳槽,這時可能就容易走入死胡同。
最典型的就是豆瓣上有個小組,叫985廢物引進計劃。里面的人自詡小鎮(zhèn)做題家,簡而言之就是除了做題,啥都不會。他們從小地方考入了名校,但畢業(yè)后并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和職場,從而產生較大的落差。
與此同時,很多學歷并不高的人,可能不存在那么大的心理包袱??梢员容^輕松、自然地發(fā)揮自己。這里不是想說,小鎮(zhèn)做題家就注定失敗,而是說不能把全部希望交給做題。歸根結底,學歷只是個敲門磚,不能決定你的上限。
所以,對于所謂的二本學生來說,如果你肝足夠好,膽子大,盡管可以放下包袱,來北上曹深“內卷”。之前我也做過節(jié)目,我們同事蕭武老師,就是從西北的農村出身,來到上海拼命,在這里安了家。
如果北上曹深實在超出可承受范圍,還可以選擇一些新一線城市,像成都、重慶、武漢、長沙、鄭州、合肥等等。這些城市放在全世界也是有競爭力,有機會的,很多都在積極布局新興產業(yè),并且有相應的人才吸引政策。
還可以在一線城市周邊落腳,像佛山,昆山這樣的地方。我有同事就在上海工作,在蘇州昆山買房。如果再往下一點,也可以看看二三線城市。像無錫、濟南、泉州,都有不錯的機會。
總之,大家不要太擔心一考定終身,高中所學的東西,不僅和本科沒什么關系,和畢業(yè)后也沒什么關系。能考上大學,就已經說明了你在智識上是合格的。努力過后,更重要的是選擇。而選擇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
我的節(jié)目固定是在每周四晚上,和每周日上午更新。我的個人號,B站、微博、微信公眾號,都是肝帝董佳寧。如果你喜歡這期視頻,歡迎大家多多轉發(fā)。我們下期再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