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派二簧(漢?。┦呛睗h劇四大支流之一,沿唐河、白河、丹江三水北上,于清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2)傳入南陽。辛亥革命后,成為南陽的三大劇種之一。
隨著戲曲活動的活躍,各種戲曲班社如雨后春筍,紛紛破土而出。據(jù)粗略統(tǒng)計,整個南陽各種戲曲班社達(dá)168個,其中越調(diào)30余個,南陽梆子16個,二簧60余個,鑼戲、卷戲、花鼓、皮影、木偶、京梆(河北梆子)40余個。從府、縣衙門、達(dá)官貴人到富豪鄉(xiāng)紳,直至平民百姓,多以供戲為榮,一時蔚然成風(fēng)。唐河大方莊秀才方保珠及其兒子方文合,連供六科二簧窩班(科班),從光緒二十四年(1898)起,到民國二十年(1931)止,歷時33年。鄧縣的張小本以長達(dá)30多年的時間,先后辦起了一科越調(diào)班和五科南陽梆子窩班;南陽縣的張汝英于清末民初創(chuàng)辦的二簧班,名角薈萃、盛極一時。至于花鼓戲以及鑼戲、卷戲同臺演唱的鑼卷戲等在南召、方城、唐河、桐柏等地都有班社活動。戲曲班社,都先后培養(yǎng)造就了一批各懷高技、爭露鋒芒的著名演員,他們在群眾中享有崇高的聲譽,除加在他們頭上的,如“戲圣”(南陽梆子中的劉貴生),“戲夫子”(文武小生周桂琴),“老少迷”(花旦侯太香)等種種渾號外,還流傳著很多諺語和民謠。如“生娃(南陽梆子旦角王春生)喊一腔,迷了八道崗;男人不下地,女人不燒湯?!薄吧岬玫?,舍得媽,舍不得才娃(鑼卷戲旦角邵才娃)的《打燈花》;舍得爹、舍得娘,舍不得才娃的《三開膛》。”?
名優(yōu)的出現(xiàn),把南陽境內(nèi)的戲曲活動推向鼎盛時期。遍及城鄉(xiāng)的廟會,久已成風(fēng),無論春祈秋報,慶功還愿,宴賓會朋,婚喪壽誕,都競相演戲。桐柏縣平氏孤峰山三月三廟會最興盛時,同時由三四個劇種八臺大戲?qū)ε_演出,觀賞者多達(dá)數(shù)萬人,熱鬧非凡。深山也不例外,南召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大石頭溝,圓不溜溜,唱不起大戲唱肘偶(木偶),搭不起臺子湊崖子,坐不起墩子坐石頭……不會戲文胡亂說,學(xué)著老包下陳州?!?
無論越調(diào)班或二簧、梆子班,除在南陽境內(nèi)演出外,周口、信陽等城鎮(zhèn),甚至湖北、陜西也留下他們的足跡。如淅川縣的孫都文二簧班曾奉召到西安獻(xiàn)演,慈禧太后特敕贈黃馬褂;1923年,唐河張灣的“三字二簧”班還在漢口德租界漢劇院演出等。戲曲活動的范圍十分廣大,名優(yōu)們?yōu)槟详枒騽∥幕聵I(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xià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