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共讀 ★
《三國演義》
作者: 羅貫中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領讀者:李大剛
領讀者說
43回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44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書接上回,諸葛亮跟隨魯肅來到江東,先是舌戰(zhàn)群儒,然后又采取激將法搞定周瑜,終于讓孫權下定決心孫劉聯合抗曹。
【背景敘述】
(一)銅雀臺:歷史上銅雀臺修建于210年,而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208年。而曹操當時在鄴城西側修建了銅雀臺、金鳳臺和冰井臺,高度約63米,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防御來自鄴城西側的敵人。
而到了演義中,羅貫中借諸葛亮之口,改編了曹植的《銅雀臺賦》,把"連二橋于東西兮",改為"攬二喬于東南兮"。而推測羅先生是參考了唐朝杜牧《赤壁》"東風不與周郎借,銅雀春深鎖二喬"。
(二)東吳四大家族:演義中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江東幾大家族(顧、陸、朱、張)的代表人物悉數登場。
1張家的代表人物并非張昭張纮,而是張溫,這個張溫也并非蔡瑁的舅舅張溫。張溫乃是漢初三杰之一張良的后代,三國時期漢中張魯、西蜀小將張翼和東吳的張溫都是張良的后代。張溫官居太傅,二妹嫁給了同為四大家族的顧雍的孫子顧承。
2.顧家代表人物顧雍,師從蔡邕,官至丞相?!短茣穼?顧雍、賈詡、賈逵、張既、程昱、王渾、劉惔、庾翼"并稱為"魏晉八君子"。顧雍的曾祖父顧奉曾任潁川太守,他的妻子是同為四大家族之一的陸康之女。
3.陸家的代表人物陸遜,從祖父為陸康,從父陸績,陸遜娶了孫策的長女,兒子為陸抗。偷襲荊州、夷陵之戰(zhàn)破劉備、石亭之戰(zhàn)敗曹休都是陸遜的代表作。陸遜官至大都督,丞相。陸遜的妹妹嫁給了顧雍的長子章豫太守顧邵,顧承的媽媽。
4.朱家的代表人物有兩支:一支是以朱桓、朱據為代表的吳郡,另一只是以朱治、朱然為代表的沛國朱氏,這一支后世出了朱熹。朱治是跟隨孫堅創(chuàng)業(yè)的老臣,他的三兒子朱紀,娶了孫策的女兒。
朱據娶了孫權的女兒,朱據的女兒嫁給了孫權的六兒子皇帝孫休。四大家族,代表了江東世家大族的核心,成為孫吳政權的支柱力量。
打卡集錦
你不懂
遁走江夏的劉備聽從諸葛亮建議,聯吳抗曹,正趕上魯肅與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主張一致,兩人一拍即合。魯肅數次叮囑諸葛亮不要嚇唬孫權以及底下群臣,以防他們更加沒有了抵抗的欲望。
張昭等主降派皆是長他人志氣 滅自己威風,諸葛亮先設定曹操為漢賊而劉備為匡扶漢室的仁義之師的前提,只要是主張降曹便是不義。
在周瑜回來之前,整個孫權的團隊只有魯肅在為老板孫權著想,其他人竟是為了保全自己,而陷自己的老板于不顧,毫不考慮劉琮的前車之鑒。
李鵬
潛在的敵對力量,極可能是明天的麻煩。有遠見的政治家,都應該未雨綢繆,消弭隱患于初起之際,免得養(yǎng)癰遺患。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諸葛亮于死地必殺掉他才罷手的狼絕,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深謀遠慮。
嫉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周瑜不能容許一個事事料定自己,處處勝過自己的諸葛亮存在。
但東方文化色彩的竟爭,不是不足者迎頭趕上,在竟爭中使自己不足的部分改善加強,和足者齊步同進,而是我敗讓你也敗,我窮你也別富,我不行,咱們一塊不行。
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就因為這種強存弱的落后競爭方式,使其停滯不前。因為在封建等級社會中,中國人缺乏公平竟爭的客觀條件和心理機制,容不得別人比自強。
靈玉
孔明隨魯肅來到東吳,準備力勸孫權戰(zhàn)曹操。而此時孫權猶豫不決,眾謀士卻是堅定主降的。作為劉備軍的軍師的諸葛亮,必然被江東眾謀士所敵視和刁難。不過諸葛亮無所畏懼,輕描淡寫的辯到了眾謀士。
可見諸葛亮不光是有才能智商高,而且情商也高,不是禰衡那類的二愣子。特別是見到孫權后,馬上改主意,不再勸說改用激將法,而且效果明顯。
另外,諸葛亮故意曲解曹操的銅雀臺賦拿二喬的事鎖定周瑜決心抗曹。應對諸葛瑾的游說和反擊等等都體現出名士臥龍的才能。
孫策臨死前囑咐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張昭作為江東第一謀士,其內政工作是極好的。但是遇到外事卻明顯判斷錯誤,主張孫權投降。眾謀士中只有魯肅是主戰(zhàn)派,不但頭腦清楚,而且堅定忠誠。
在演義中被嚴重弱化,描述成一個忠厚的老實人。老實的魯肅和才智過人的其他謀士形成鮮明的對比。
外事不決問周瑜,周瑜作為江東的大都督,其意志對孫權有著重大的影響。雖然兵馬不過五萬人,但周瑜能夠冷靜的分析出曹操犯了諸多兵家之忌,此戰(zhàn)必敗。并且力勸孫權抗曹。可見周瑜也是很厲害的。
可是后來周瑜遇到內事時和張昭一樣犯了明顯錯誤,把孫權妹妹孫尚香嫁給了劉備,賠了夫人又折兵。
張昭周瑜兩人在自己的業(yè)務范圍內做的都很好,而范圍外都犯了嚴重錯誤,不得不感慨孫策的厲害之處,不光是驍勇善戰(zhàn),而且看人用人也是及其準確的。魏蜀吳三國首領果然沒一個是省油的燈。
云淡風輕
由于所處位置的關系,大家看問題的角度必然不同。作為職業(yè)經理人和老板考慮的方向必須不一致經理人還能下崗再就業(yè),老板就只能下崗。
孫權不想投降,但是要營造一個有利于開戰(zhàn)的輿論環(huán)境,周瑜在外不能幫忙,魯肅成為主戰(zhàn)代表,力邀劉備共同抗曹。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也是三國演義愛好者耳熟能詳的一篇。對于東吳謀士的質問和刁難,表現出超人的水平,全部過關。
和孫權對話時又擺出三足鼎立的愿景,想投降都覺得不好意思,實際上劉備或者孫權單獨抗曹都沒戲,聯合才有希望成功。兩家領導層意見一致,具體操作就好辦了。
周瑜也是有遠見,見面就想殺孔明,知道此人和自己道不同,對手如虎添翼,不如殺之以絕后患,戰(zhàn)略上沒錯,合法不合情啊。
娜娜
赤壁一戰(zhàn),史書上記載甚為簡略,三國志中各國提到的僅百余字,后人只知是孫劉聯軍合力以少勝多打敗曹操大軍,其中經歷語焉不詳,這就給了羅貫中極大發(fā)揮想象空間,在史實基礎上去架空一段歷史小說。
舌戰(zhàn)群儒,連環(huán)計,反間計,草船借箭,火燒三軍,敗走華容…于空白處敷衍出無數文章。
同一處境,不同的人有無數種解讀方法,赤壁大戰(zhàn)前的江東局勢便是如此。孫權身為領導人,手下除了好勇斗狠不肯認輸的武將主戰(zhàn),文臣中除了魯肅,沒有人站在他一邊,心中也甚是猶豫凄涼。
打,在朝中人心思降;不打,三世積累下的成果就要在一道招降書的威脅之下化為泡影。
張昭的目的是“江東可保,江南六郡可安”,但對于孫權來說,江南化作焦土但仍姓孫,可能來的更有意義。
魯肅的進言說到了孫權心里。領導人和下屬同時被他人收編,待遇大不相同。職業(yè)官吏換了主公,依然可以從事原來工作;一山不容二虎,被對手視作敵人,天下大局未定,英雄蟄伏隨時有東山再起的可能,又怎能相信曹操會養(yǎng)著孫權?
劉琮投降被曹操干掉,血跡還沒干兩天,難免不會讓人琢磨。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當內事不決問了張昭,和自己心意不一致時,就要想辦法解決內事。
諸葛亮初到江東,孫權明了其來意,在接見之前先讓手下臣子會會,一來是先聽聽口風,二來是讓一個主戰(zhàn)派來充當自己的喉舌,看看臣下們的心意口風。
有人說舌戰(zhàn)群儒諸葛亮逞一時之快,得罪了江東一大票文臣,但此時此境,想聯合孫權,諸葛亮心知肚明沒有別的選擇。
論辯雙方看似唇槍舌劍,為了說服對方,但其實最重要的意義從來都是說服聽眾。本場辯論的聽眾,就是坐在幕后看對打的孫權。
從論戰(zhàn)雙方特點分析,諸葛亮一方從不正面回答問題,你問我能力我說道義,你問我道義我講能力,守勢之后都跟著打擊對方的招數。
通過對比,塑造劉備手持大義之旗,雖弱小但從不肯輕言放棄投降的形象,斥責東吳眾臣坐擁天險卻只考慮自己安危,不肯為主公分憂。這是江東諸臣的軟肋,也是孫權心聲。雖未與諸葛謀面,也暗暗引為知己。
再說江東一方,論辯一方顯然沒經驗抓住要害。首先排兵布陣之失,第一個出馬的本該是立論+探聽對方打法的先鋒,上場隊員卻是最有分量的龍頭人物,己方銳氣一挫,后面的對打越發(fā)陷入局部,無法扭轉大局。
其次是銜接不暢,問題過于分散,不能揪著對方暴露出來的弱點持續(xù)深入攻擊。劉備的弱點也很明顯,除了大義之外,從作戰(zhàn)經歷上看出,若敵我實力相對懸殊,諸葛亮也沒有回天之策。
且主戰(zhàn)場在東吳,拿了東吳的人馬去和曹操真刀真槍的拼,劉皇叔會不會在其后坐收漁利?主公孫權是打也撈不到好處,不打也撈不到好處,那不如做損失最小化選擇。若謀士能從這個點出發(fā)來論辯,想諸葛亮會如何作答呢?
編輯:靈厄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