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三國演義》里有相當一部分篇章是描述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戰(zhàn)事,家世豪華的袁紹在書中成為十八路諸侯共同推舉的盟主,其弟袁術(shù)成為大軍的總督糧官,袁氏兄弟成為討董大軍中的絕對掌權(quán)人。十八路諸侯起兵的理由是董卓把持朝綱,禍亂漢室,可實際上追根溯源,導(dǎo)致董卓率兵進京掌權(quán)的罪魁禍首恰恰就是討董聯(lián)軍的盟主袁紹。
漢靈帝駕崩后,大將軍何進擁戴親外甥漢少帝劉辮繼位,然后誅殺了漢靈帝指定的輔政宦官蹇碩(皇帝禁衛(wèi)軍統(tǒng)領(lǐng),下轄西園八校尉)和同為外戚的驃騎將軍董重(漢靈帝的母親董太后的侄子),獨自攬下了軍政大權(quán),何進初掌權(quán),試圖提拔世家人才為其所用,幫助他治理國家,家世顯貴的豪門子弟袁紹和袁術(shù)兩兄弟被何進選中:
進以袁氏累世貴寵,而紹與從弟虎賁中郎將術(shù)皆為豪桀所歸,信而用之。
袁紹在得到何進的重用后,馬上開始鼓動何進清除后宮中所有的宦官勢力,袁紹為什么要這么干?因為袁紹是世家子弟,袁家還是一等一的大世家,而世家和宦官這兩股勢力一向是水火不容,當時天下間最龐大的勢力就是世家,即使是東漢的皇帝也需要集合宦官和外戚兩股勢力才能勉強和世家集團抗衡。
何進剛上位,希望世家能支持他這個外戚掌權(quán),于是袁紹代表世家忽悠何進鏟除宦官勢力,假如宦官集團被清除,何進代表的外戚集團將獨木難支,那么話語權(quán)將完全落到世家們手中,因此,袁紹不斷勸說何進對宦官下手,何進也基本上被說服了,于是進宮去和妹妹何太后商量,畢竟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要鏟除他們,名義上還是需要皇帝點頭,皇帝年幼,那么就是太后說了算:
進乃白太后,請盡罷中常侍以下,以三署郎補其處。太后不聽,曰:"中官統(tǒng)領(lǐng)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奈何楚楚與士人共對事乎!"
何太后不傻,宦官是皇帝的親信,如果沒有了宦官集團的幫助,誰來對抗世家集團?何進這位掌權(quán)的外戚誰來制衡?何進是他的兄長,可再親也親不過兒子,何太后也需要自己的兒子能有絕對信任和使用的手下,否則這個皇帝豈不是傀儡?何太后否決了何進的提議,何進不怎么果斷,既然妹妹反對他也就準備罷手,袁紹不干了,又跑出來獻策:
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
袁紹很聰明,他建議何進借助外力威脅何太后,但卻讓世家集團置身事外,脅迫太后不是什么光榮的事,這鍋還是不要讓世家來背。叫誰來幫忙呢?就是類似董卓這樣的和世家糾葛不深的西北地區(qū)豪強,西北豪強在中原地區(qū)沒有跟腳,袁紹以為他們即使來到中央,也站不住腳,只能做世家的小卒子。
董卓接到何進的指令后上書何太后要求鏟除宦官并帶軍而來,快到洛陽時,何進又開始猶豫,他擔(dān)心董卓進京后不好控制,準備反悔,并傳達新的命令給董卓,讓他別來了,把董卓給氣個半死。這個時候,還是袁紹出頭,他一方面催促董卓繼續(xù)給何太后施加壓力,另一方面以司隸校尉、假節(jié)的身份偽造何進的命令直接開始對宦官們下手:
袁紹勸進便于此決之,至于再三;進不許。紹又為書告諸州郡,詐宣進意,使捕案中官親屬。進謀積日,頗泄,中官懼而思變。
袁紹很激進,他所代表的世家集團要殺的是全體宦官,當時曹操聽說這事后就曾表示反對,曹操認為只要誅殺領(lǐng)頭的幾個就行,否則會引起動亂:"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quán)寵,使至于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至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宦官被逼急了其實也是會咬人的,皇帝的近衛(wèi)軍就是由宦官掌控,當初袁紹和曹操就都曾是近衛(wèi)軍西園八校尉中的一員,是被何進殺掉的宦官蹇碩的部下??刹懿偃宋⒀暂p,而且他本來就是宦官的后代,他的父親曹嵩就是大宦官曹騰的養(yǎng)子,他們家的爵位就是繼承的曹騰傳下的爵位,所以他的話沒人聽,別人會質(zhì)疑他的立場。
其實袁紹這么激進也是有想法的,他是想鼓動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搞你死我活的全面性斗爭,不管哪一方獲勝,另一方必然元氣大傷,世家集團正好在后面撿漏,如果雙方同歸于盡那就更合世家們的心意了,世家也可以一家獨大,再無掣肘。不過事情的結(jié)果出了意外,何進稀里糊涂的中了計,被宦官們騙進宮殺掉,然后幾個領(lǐng)頭的宦官帶著皇帝和太后跑了。
袁紹嘔心瀝血的幫助何進出謀劃策是為什么?還不是為了把皇帝掌控在世家們手中,結(jié)果皇帝跑了,還被在洛陽城外撿漏的董卓遇上了,董卓雖然是因為袁紹勸說何進才被忽悠到洛陽來的,但他畢竟不是世家集團的自己人,誰知道皇帝落到他手里會出現(xiàn)什么狀況?果然也出了狀況,董卓得到皇帝后開始以中央自居。
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里有這么一個橋段,漢少帝出逃洛陽,在路上遇見董卓的大軍,跟在漢少帝身后的袁紹臉馬上黑成一團,其實在歷史上,袁紹并不在皇帝身邊,否則就沒有董卓啥事了。當時袁紹正在皇宮中大殺特殺宦官泄憤,一口氣殺了兩千多人。等到董卓護衛(wèi)著皇帝進洛陽后,大權(quán)在手,野心也就跟著冒出來,袁紹的苦心謀劃全給董卓做了嫁衣。
董卓掌權(quán)后,也曾拉攏袁紹,袁家"四世三公"的幌子還是很有威懾力的,誰都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可袁紹憋屈啊,董卓提議要廢掉漢少帝,改立漢獻帝時,袁紹不惜拔劍相向,不就是因為董卓要是成事,皇帝從此就不在世家掌控中,他們要丟失掉話語權(quán)么。當初袁紹建議讓董卓進京,就是因為董卓在中央沒有根基,世家子袁紹哪會看得起董卓這個土包子,他很傲嬌地認為董卓不能把世家們怎么樣。
袁紹起兵反董時,都不顧及他的叔父袁隗全家都還在洛陽,就是因為袁紹的不在乎讓袁隗全家都被董卓干掉。你認為我不敢殺,我偏偏就殺給你看,這大概就是董卓當時的想法。十數(shù)路諸侯在袁紹的組織下討伐董卓,其實就是世家不服中央,董卓這個野路子變成了丞相、太師號令天下,這讓世家們的臉往哪放?袁紹挑動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爭斗的目的可不是讓一土包子軍閥來占便宜的,出兵前,袁紹還干了這么一件事:
紹自號車騎將軍,諸將皆板授官號。
袁紹自己給自己封官,這算是開了三國時期地方自立的先河,后來的諸侯都是自己封自己為官,然后給中央報備一下就完事,幾十年后劉備自封為王的舉措全是學(xué)的前輩袁紹,他拉開了地方舉兵反對中央的序幕。得不到世家支持的董卓在洛陽也無法掌控局勢,不過他是野路子出身,不拘一格,很干脆地帶著皇帝跑到了西北,中原從此大亂,三國時期的諸侯爭霸正式宣告開始。
綜上所述,三國亂世的始作俑者其實是袁紹,準確的說是袁紹所代表的世家集團,何進和袁紹聯(lián)手清除宦官勢力的行動實際上是世家集團試圖削弱兩大競爭對手的舉動,因為何進的不給力,出了意外,引來了董卓這個游離于中央體系之外的軍閥,董卓不屬于世家,進京后當然會和世家集團爭奪權(quán)柄和資源,矛盾就此產(chǎn)生,后果就是世家組織討董,然后東漢的整個統(tǒng)治體系崩潰。而袁紹也在十數(shù)年后的諸侯爭霸戰(zhàn)中敗給曹操,"四世三公"的袁家從此衰落。
參考資料:《三國志》《后漢書》《資治通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