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經(jīng)過一個營銷廣告故事,演繹了一個求賢若渴的明君形象,也訴說了人才的三大訴求。
留人關鍵不過三點:一靠待遇,二靠前景,三靠態(tài)度,三者缺一可,缺二可,缺態(tài)度卻不可!
在如此營銷廣告天下皆知之后,魏國頓人才鼎盛,給霸業(yè)開了好頭。
可縱橫捭闔的戰(zhàn)國初期,僅有人才也是不夠的。
(魏文侯)
組織建設這塊,經(jīng)過人才吸納,有了初步的框架,第二步該是啥?
當然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
這統(tǒng)一戰(zhàn)線又分兩方面,第一為統(tǒng)一內部強化組織建設,第二為統(tǒng)一外部,強化盟友體系。
簡而言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壯大自己,爭霸天下。
對這點,魏文侯也有著深切的認知,由此又演繹了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的主題各有不同,一個對人,一個對國。
管他虛不虛,反正演繹的很好,結果也很不錯。
司馬光老爺子,說這段故事時,估計是將魏文侯當?shù)弁醢駱尤パ堇[的,因此寫的唯妙唯俏,所謂樹典型,就是這個意思。
(打仗是常態(tài))
話說有次,魏文侯和群臣飲酒,喝的不亦樂乎,正高興時,突降大雨。這鬼天氣,繼續(xù)喝酒或回去才是正經(jīng)事,可魏文侯偏不回去,反而對左右說,備車去山野中。
左右侍者疑惑問:今日飲酒如此快樂,現(xiàn)在天氣突變下大雨,君上想去哪里?。?/p>
魏文侯說:我今天和一個山野村長虞人約好了,要和他一起打獵,雖然飲酒作樂很快樂,可也不能違約啊,隨后親自赴約圍獵!
一般人看到這都會想,這魏文侯真是個實誠人,如此講信用。
踐行君主一諾千金氣度,也彰顯與人和睦態(tài)度,還體現(xiàn)精力充沛的健康度。
如此三度對象,僅僅是一個小人物,有胃口,講義氣,是個人物!
聽完故事,各個敬佩有加,脫口而出明君,我估摸著唯一不爽,應是那村長虞人了。
你說你一君王,非要跟我較真,天降大雨還要和我一起圍獵,這是打獵天氣嗎?
可村長虞人不敢咋地啊,只能配合!
因為他雖叫虞人,卻不愚啊,要是真跟國君較真,不是沒事找事嗎?
就如今日無數(shù)領導,心血來潮喝酒后胡言,隨下屬一句客氣之言,就答應某某事,第二天一定要辦到一樣!彰顯自己的平易近人同時,也給人傳遞一個自己守信用的標簽。卻沒想下,有時候下屬只是客氣而已.....
(別太認真)
要知道當時群臣都在,一大群人前呼后擁跟著自己主君喝酒作樂,還都是自己心腹大臣,這是多好的作秀場景啊。
一群人,看著君王喝酒喝的五迷三道的,還記得自己的約定,一定要去赴約,這“守信”的形象不就立馬高大上了嗎。冒著雨去打獵,僅因和朋友有約,而這朋友的身份還如此低微。對這樣的人,都講究誠信。
我們這群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君王一定會更講信用。
這年終獎、績效、工資、職位絕對穩(wěn)穩(wěn)當當,跟著他有奔頭。
這即是上位者的守信,也是政治家的權謀,通過一點點小細節(jié),建立一個個偉光正的形象,說他們全都是作秀演繹,有點不公。
但任何行動皆不會是無的放矢,而是意有所指。
大家尋思尋思,如果你的領導,突然也這樣,估計讀過《資治通鑒》,這個時候鼓掌配合就好,別郁悶別煩,留個心眼即可!
因為真正能兌現(xiàn)的,不能說沒有,不過少之又少而已。
(春秋前后格局)
這個難度就相對高了很多。
那個時候啊,三家分晉已收工,悲催的智家在韓趙魏三家聯(lián)合打擊下,成了過去式。
一般而言,當同盟的最大敵人消失后,都是新一輪內斗的開始,韓趙魏三家即便同處晉國,也免不了內斗。
這不,禍事就來了。
先是韓國派使者求見,說看趙國不爽,要借魏國軍隊去打趙國。
后是趙國派使者求見,說看韓國不爽,要借魏國軍隊去打韓國。
左右都哥們,兩邊動刀兵,魏文侯估計看著于心不忍,于是對借兵建議,都否了。
一般而言,三角關系最關鍵的是,拉一家打一家,絕對不能孤立,這左右不幫的態(tài)度,無疑是最得罪人的。
(三家分晉后國際格局)
魏國如此態(tài)度,反而引發(fā)了韓趙兩國的反思。
我們三家本出一家,斗來斗去,周邊虎視眈眈的諸侯國不就有機可乘嗎?
這魏文侯不錯,識大體重大局,據(jù)說最近人才建設,統(tǒng)一戰(zhàn)線玩的也不錯,要不讓他出面,自己配合,三晉合一爭天下!
爭完天下,在內斗也不錯。
魏文侯表面上看兩不相幫的政策,反而換回了最大的外交勝利,韓國和趙國后續(xù)都來魏國朝拜,奉魏國為三晉之首。
這其中的套路,初看之人都以為,這是魏文侯以德服人與人為善的結果。
(三國版圖)
話說這形勢,要是在《三國爭霸》時,魏蜀吳三國有那個國家敢這么玩,必定第一個滅亡,因為戰(zhàn)線太少,不需要統(tǒng)一啊。
可三家分晉后情況不一樣。
春秋戰(zhàn)國本就是大國崛起小國求存的大爭之世,春秋有五霸,這戰(zhàn)國所謂的七雄還沒算正式成型哦。
春秋時代,強國迭起,到了三家分晉當口,曾經(jīng)的吳越都成了楚國口中肉。
楚國是無可爭議的超級大國,而曾經(jīng)唯一能對抗楚國的晉國,又一分為三。
韓趙魏三家分了晉國,其他實力稍強的秦國和齊國燕國,一個還處于蠻夷落后狀態(tài),頂不了大事,一個屬和平主義者,齊桓公后,就不喜歡帶頭打仗,一個太遠。存在感不強。
至于一大群處于秦楚三晉交界處的魯、衛(wèi)、曹、宋、鄭等小國,他們都是依附于大國存在的角色,就連三晉之中都還有個中山國。
二流小國難免三心二意,從曾經(jīng)的晉國小弟,變楚國小弟。
一流大國難免心猿意馬,曾經(jīng)的晉國一分為三,是不是去打點秋風?
這時候,面對韓國和趙國外交誘惑,魏國要是不能堅守原則,反而成打手,三晉內斗,魏國能好嗎?
繼承了晉國主要國力的魏國,本就是三晉中最超脫最強的存在,他的意志在現(xiàn)實格局下足以左右三晉外交政策。
那么,當個出頭鳥,成三晉領頭人不好嗎?
(表里山河晉)
最后嗎,我就把你們給統(tǒng)一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統(tǒng)一哈.....
這也是為何魏文侯時代,魏國一直是三晉領頭人,最后建立了魏國霸業(yè)的根源之一、
統(tǒng)一戰(zhàn)線玩的666....
內統(tǒng)外統(tǒng)混合統(tǒng),何愁霸業(yè)不成?
那么這有何啟示?在多頭競爭的時候,處處逞強并不是最好的選擇,具有實力,統(tǒng)一戰(zhàn)線,才有爭霸的資本!
原典再現(xiàn):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文侯與群臣飲酒,樂,而天雨,命駕將適野。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君將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無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韓借師于魏以伐趙。文侯曰:“寡人與趙,兄弟也,不敢聞命。”趙借師于魏以伐韓,文侯應之亦然。二國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講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
讀《資治通鑒》知為人處事,知利弊得失,知創(chuàng)業(yè)之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