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一條民辦小學面試花樣百出,家長擠破頭的信息被朋友圈刷屏了。幾個娃還不到1歲的媽媽們也在群里關于要不要去早教要不要上民辦幼兒園和民辦小學唇槍舌劍,透著濃濃的焦慮的氣氛。
在大環(huán)境下,我們似乎躲不開這樣的焦慮,但是,站遠一些看,對于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未來,也許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些?
朋友Cindy的這篇文章,也許能給焦慮的你一些啟示,至少,讓我們明白生命里更多的可能性。
——瓜媽
關于民辦小學考試的新聞,遠在意大利的我隔著手機都能聞到濃濃的硝煙味??戳丝醇依镎诳凶雷拥?0個月的Leo,心里閃過一絲擔憂,哼哼,你娘我要不要送你去國內早教班錘煉錘煉?(在意大利,我所住的威尼斯區(qū)域都沒有早教機構,政府偶爾有免費的早教活動,比如親子音樂游戲。)你這樣一直啃桌子難道還能啃出個北大清華來?
念頭動到這里的時候忽然覺得Leo好可憐,怎可以如此無辜地被他娘早早地安排了人生剝奪了生命的無限可能。因為并沒有完全考慮好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在西方受教育,還是回到國內接受體制內教育(雖然應試教育被很多人詬病,但從自我經驗來說感覺國內體制更容易培養(yǎng)出抗壓性強,善于競爭的小孩),所以面對雙重選擇,我一直在思考搖擺:什么對娃是最重要的?到底該怎么教育?早教的度在哪里?
01
我們?yōu)槭裁炊枷肷鷲垡蛩固惯@樣的小孩?
幾日前給Leo買了一套新積木,周末我跟孩子爹說,咱們三個來玩搭積木比賽吧!看誰搭得好!他爹第一反映是,又比賽?你們中國人好喜歡比賽哦!(談戀愛的時候跟他玩五子棋,我每次都要跟他爭個輸贏,估計他有心理陰影了。)
是啊我反駁到,你看你們意大利人不喜歡競爭,經濟就越來越差啦!關于積木比賽的討論一下子上升到綜合國立的競爭了。不過我也立馬覺得自己好笑,幾十年的應試教育竟然讓我和它培養(yǎng)出感情來了。
我問孩子爹,你們讀書的時候不考試不排名老師不批評差生嗎?他說,考試的目的是為了學知識本身,不是為了競爭,如果學生表現差,會單獨談話或找父母,老師不會在公開場合比較學生,更不會把成績排名。
不過客觀來講,意大利雖然這幾年經濟下滑嚴重,好歹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公民素質也高,最大的體驗是,這里真是遍地藝術家,就連家里照顧Leo的阿姨,都是個女攝影師(意大利失業(yè)率很高,28歲的女攝影師一邊做些照顧孩子的工作,一邊堅持創(chuàng)作)。以前在威尼斯讀書的時候,學校門口的門衛(wèi)是個裝置藝術家……沒有人會覺得奇怪,也沒有人會覺得你做保姆或門衛(wèi)低人一等,都是為了實現夢想而努力,或者,這根本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詩和遠方都在身邊。
在國內,這是無法想象的,我們只能接受我們的孩子成為科學家音樂家數學家!這種父母之間的火燒火燎的競爭意識簡直從寶寶是嬰兒的時候就開始了!我家的寶寶會走路了!怎們辦我家的只會啃桌子!我家寶貝上早教班會說英語了!天哪我家的還只能說neinei!
我問孩子爹,難道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變成愛因斯坦嗎?他說,希望啊,但要看孩子有沒有這樣的天賦??!而且,孩子爹頓了頓說,愛因斯坦小時候3歲還不會說話呢!因為反應遲緩老師同學都覺得他很笨。這要是發(fā)生在你兒子身上,你會不會焦!慮!死!
02
那些從小當學霸的小孩后來比別人更優(yōu)秀嗎?
M媽,天天在朋友圈曬自己兒子的早教成果:幼兒園中班畢業(yè)時已經認識了1000多漢字,100以內加減法。后來大班直接不讀了,去了幼小銜接,準備考私立小學。
和朋友討論起這件事的時候,大家的心態(tài)是很微妙的,羨慕,又存有一些僥幸心理:這算是過度教育吧!會產生負面影響嗎?若干年后,誰知道誰的孩子更厲害呢!
但是,每個孩子千差萬別,真不好評說。
如果非要找理論來減緩自己的焦慮,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路易絲·埃姆斯弗的發(fā)現十分有用:在對上千美國兒童做完樣本調查后發(fā)現,孩子能力的發(fā)展不會因為教育訓練而提前獲得——我們無法使孩子的發(fā)展加速。在她所著的《你的n歲孩子》系列的序言里,她寫道:“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大可不必理會某些居心叵測的學校教師的此類叫囂,硬逼著你可愛的孩子們去認字、數數,你所需要做的只是陪著他玩,這勝過任何生硬的知識,因為他在這里已經學到了更寶貴的東西。
有個家長問路易絲,孩子三歲了,可以教她認字嗎?她只冷冷地回答:你想教就教吧!你認為現在的泰特好像很棒,但是等他再大一點,你就會發(fā)現,他并不會比別人優(yōu)秀很多。
她提到最著名的嬰兒爬樓梯實驗
但是,你真的閑得住任孩子自由發(fā)展嗎?畢竟,那些比你有錢的家庭的孩子比你家的娃還更努力啊!
03
除了認字和數數,我們的孩子最需要什么樣的教育?
哈佛大學教授Alvin Rosenfeld在2001年的時候出版過一本書叫《The Over-Scheduled Child: Avoiding the Hyper-Parenting Trap》(《被過度安排的小孩:避免過度教育》),指出美國家長“不惜一切代價希望孩子在競爭中獲勝的心態(tài)”減少了日常生活的意義。過度的學習貶低內心的生活,也會帶來健康的損害,導致學習障礙,甚至是提高了患多動癥的風險。孩子們需要空閑時間,思考,創(chuàng)造內心的生活,聽到內心的聲音。兒童不成熟,未完成,童年本來就是一個準備,而不是一個完整的表現,這就是他們正在學習的原因。
Alvin說,如果家長對他們的未來非常緊張,這種情緒很有可能會傳染給孩子,減少他們將來做得很好的可能性。
這讓我想起我的一個幼兒園老師朋友跟我講過的案例,在他們幼兒園有一個家教嚴格且非常聰明的小女孩,回答問題反應很快,畫畫也很好,但是家長平時對她的的高要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小女孩特別怕失敗,自己擅長之外的技能都不敢嘗試,怕做得不好讓父母失望。
小女孩的父母是不是扼殺了她發(fā)揮其他潛能的可能性?顯然,作為家長,除了知識的灌輸之外,忽略了情商和愛的教育。在這里,似乎愛是有條件的,你表現優(yōu)秀,我才愛你,而孩子應該知道,他的父母愛他,不是因為他聰明與否,而是因為最真實的自己。
我的這幼兒園老師朋友還告訴我說,從她十幾年的工作經驗來看,不管是私立還是公立幼兒園,父母貧窮還是富裕,真正讓孩子拉開差距的,是家庭教育。一個在幼兒園喜歡打人的孩子,家長肯定也是飛揚跋扈的!真是一看一個準!那些后來表現優(yōu)秀的孩子,一定是家庭關系和諧,父母陪伴得多,家長以身作責的孩子。
她說,如果家長愿意花時間陪伴,動輒幾萬的早教班根本沒必要,因為很多技能完全在生活里可以完成:要想孩子學識字,你平時讀繪本時點讀就好了,他自然而然就認識了;學英語,平時生活或旅行的時候看到某樣東西就跟他說,反復幾次也記住了;創(chuàng)造力,孩子本身就充滿了創(chuàng)造力,你要做的就是不要去破壞它們!
04
努力的意義,是為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這個社會很浮躁,金錢和名望會讓我們誤以為是人生的終極目標,而不知不覺讓孩子也認為,那是我們努力學習的唯一意義。
在《西爾斯親密育兒》里,作者站在父親的立場上給孩子提出建議:你們人生的成功不應以金錢和學術地位來衡量,而應看有多少人因你們而生活地更好。
龍應臺對兒子安德烈說,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在現代的生活架構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你的工作不把你綁架,讓你做工作的俘虜,第二,它給你時間,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看著自己10個月的小孩,我忽然不那么焦慮了,你愛啃桌子,那就去啃吧,那是你探索世界的方式;如果你最后選擇做一個小木匠,可以創(chuàng)造出漂亮舒適的小板凳,那也一定比去當愛因斯坦快樂。
不過在作出選擇之前,媽媽會陪著你一起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方向。因為人只有努力,才能發(fā)揮潛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性,你才能有更多的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們不需要急躁,在這個大大的世界,擁有自己小小的夢。
愿你擁有真善美,愿你實現夢想。媽媽與你共勉。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