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歡
假設東吳堅守孫劉聯(lián)盟,并未偷襲關羽,三國是否會提前統(tǒng)一呢?
建安二十四年是曹操最憂心的一年,也是大將關羽命隕的一年。關羽率軍向北討伐曹操,戰(zhàn)前關羽水淹了曹軍七軍,威風凜凜,又擒于禁、殺龐德,勢如破竹。
可是兩個月后,東吳孫權背棄孫劉聯(lián)盟,出兵偷襲了在荊州的關羽,最后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軍隊殺死,孫劉聯(lián)盟隨之破裂。東吳這一擊,讓蜀漢損失慘重,北邊的曹操坐收了漁翁之利,三足鼎立局面徹底定型,天下分裂之勢已然不可逆轉。
我們來做一個設想,假設東吳堅守孫劉聯(lián)盟,并未偷襲關羽,三國是否會提前統(tǒng)一呢?
此年,夏侯淵在漢中被劉備擊殺,曹操主力被擊敗,劉備獨霸巴蜀,在漢中稱王。七月,關羽北上,進軍襄樊,曹仁被困,曹操得到軍報后派于禁領七軍精銳將士去抵抗關羽,卻被關羽用水淹了,于禁被擊敗投降,龐德被斬殺。關羽長驅直入,直指許昌。此時東吳那邊又進攻合肥,劉備又虎視眈眈。
兩邊勢力夾擊,曹操主力軍被關羽擊潰,曹洪等人又在西邊防備劉備出關中,此時已是無兵可用,甚至考慮再次遷都來避開關羽。鄴城又出現(xiàn)親漢勢力的叛變,雖然曹氏出兵撲殺,但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也算得上是給曹操火上澆油。這一年曹操內心煎熬,精力交瘁。
但就在關羽快要兵逼許昌之時,東吳卻背信棄義,與曹操秘密聯(lián)盟,決定偷襲荊州。孫權讓呂蒙率軍偷渡長江,荊州守將投降,關羽被徐晃擊敗退至麥城,最后戰(zhàn)死了。
劉備得到兄弟犧牲的噩耗,一怒之下,發(fā)動了夷陵之戰(zhàn)給關羽報仇,卻慘遭失敗。孫劉交鋒,解決了曹操的危機。蜀漢軍師諸葛亮一直主張聯(lián)吳抗曹,后來他掌權時,又重新開始與孫權結盟,但是此時卻失去了北伐的最佳機會了。曹操撿了便宜后就趕緊養(yǎng)兵固城,后來無論諸葛亮和孫權怎么努力,再沒能突破北方。
東吳明知道偷襲關羽會讓曹操得利,他那背信棄義的做法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但是孫權畢竟是個智慧超群的國主,看問題自然要看得長遠一些。
如果東吳沒有出兵偷襲關羽,而是讓關羽出襄樊逼近曹魏首都許昌,孫權自己再出合肥,劉備進軍關中,那么曹魏政權可能就此瓦解,天下由三國變兩國。曹操死后,兩國之間爭斗,聯(lián)盟自然也會破裂,但東吳的陸戰(zhàn)水平不如蜀漢,吳國也有被蜀國吞并的危險,到時候天下就徹底姓劉了。這樣看來,如果孫權不偷襲,三國確實可能提前統(tǒng)一。
孫權肯定也是明白了這一點,所以決定背棄聯(lián)盟,便宜曹操,保全自己。曹操本來正憂心無兵可用之事,卻突然間得知孫權背棄孫劉聯(lián)盟,大喜,立刻安排夏侯惇和張遼去抵擋關羽,這樣一來,關羽就很難向北深入了。所以說,孫權的背信棄義導致了三足鼎立。孫權這么做,是有失道德,但是出于國家的利益考慮,也算正常。
聯(lián)系客服